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雷入漢

正文 第三百八十三章 再戰(下) 文 / 乾坤不動

    大浪滔滔,盡入東海,狼煙四起,胡虜遍地。

    足踏南岸,劉動不由歎息,大河左右皆是漢土,卻是雲泥之別,百姓何過?

    落岸,登車,早已等候多時的文武官員隨行侍衛保護著天之驕子,國家未來,一路迅速的奔著最近的縣城而去。

    中原之政治經濟中心乃在許昌,然劉動時刻準備回身北伐,卻無去許昌的時間。既有的戰略幾經艱辛完成了第一步,各地陣亡的兵將在十萬之數徘徊,這樣的傷亡令人觸目驚心,聞者無不悲慟歎息。

    這是戰爭應有的代價,更是勝利與和平必須的付出,一戰功成萬古枯,戰未成,白骨何止數萬?

    在北岸站穩腳跟,情報與輜重的傳遞與運輸乃是重中之重,身處這南岸邊的偏僻小縣,條件艱苦但卻是最佳的落腳地點。情報往來時間越長,做出的反應便越是不及時,那麼漢軍付出的代價便要增加,這是決不允許的。

    即便滿朝文武都希望太子殿下能夠返回許昌,但現實的狀況與劉動素來務實的作風都決定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負傷的兵員被接到附近的軍營中接受治療,這些兵將的傷勢頗重,都是無法繼續作戰才從前線上退了下來。若是尋常的小傷,便在城池中將養便是了。

    成排的戰船停靠在船塢,看著傷員幾乎佈滿了所有空間,即便是無法想像那戰死的十萬將士,也足以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懾了。

    兵者凶器,戰者危事,先人所言果真不假。

    沿途自有臣僚向劉動稟報中原以及各方的狀況,兗州,豫州,司州,青州,徐州在北伐期間大力發動兵員物資,甚至不惜增派勞役來配合黃河北岸的塢堡戰略,大規模的人力調動以及調動的頻繁,即便是有整個國家作為支撐,相關地域的經濟也是大幅度的下降消耗著。

    百姓們不是參軍便是征為民夫,河北當地不僅僅是缺乏建築塢堡所需的人力,便是物資的運輸也要依靠中原勞役的分擔才能維持。當年河北一度是鼎盛之地,如今經過幾番戰火洗禮,人煙凋敝至斯,實是令人感慨。

    家中的勞動力為了國家的戰事而無法兼顧田地,老弱婦孺縱是能夠耕種也是微薄之力。各個州郡府縣鄉都是按照戶籍來分發錢糧,一方面是勞役之賞,一方面也是補償這些家庭使其不至於因此而背井離鄉吃不上飯。

    換做以往,或是江南川中,都是不需要如此照顧。然中原魏氏搜刮的夠嗆,更是負擔了連年的征戰,這底子根本不能與處於和平時期有段時間的地區相比較。在漢朝的統治下百姓的生活有了好轉,可也是分地域的。

    能夠有東西吃,有土地勞作,有屋子遮風避雨,這只是最基本的條件。可各地尚有許多流民在山野之中或是沿途乞討,這些人不願意受到朝廷的戶籍編製,又或是習慣了用違反的手段來得到錢財,這等情況仍是時有發生。

    尤其是家裡的青壯勞力都被官府抽調走了,留下了老弱婦孺,那游手好閒抑或是素來橫行鄉里之輩愈發的作威作福起來。官府的力量同時也被前方徵調了大半,同時要負責比往日更多的軍政雜物,對於地方的治安雖然極為重視,可人力不足的狀況下也只能顧及那麼多,餘下的唯有巡視,可巡視的區間與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各項支出讓中原的庫府也是吃緊,朝中大有暫時休兵之聲音,這劉動在北岸也是有所耳聞,可一路行來不知為何,這隨行的官員口若懸河無所不談,就是這休兵之策始終是未曾提及。

    「近聞許都有休兵之言,何以不提?」馬車之中劉動奇道。

    能夠陪監國太子同乘並匯報大小事宜,那文官地位也是不低,聞言卻是搖頭道:「此等言論不知從何而來,只是須彌光景便已無人提起了。」

    「是麼?」劉動略有詫異,要知道當著自己的面前還敢如此大言不慚的掩飾,這樣的膽子從何而來?又如何肯定自己對於休兵一事的看法?

    要知道自從塢堡戰略實施以來,漢軍便一改初入河北的積極攻勢,而是改為汲汲營營的被動之勢逐步鞏固自身的防禦,蠶食河北土地了。如此的動態雖然仍是屯駐重兵,但完全是已防禦為主,與休兵的概念雖有不同,可態勢卻是頗為相近。

    這種時候自己從未在人前表述過看法,臣子卻是十分肯定此事實屬謠傳,倒是讓劉動更加好奇了。

    「胡人有糧盡之虞,殿下持穩步之勢,只待胡人糧盡殿下必可揮師全勝!這等千載難逢之良機,如何錯過?朝中諸位大人皆持此意,還請殿下萬勿自疑啊。」那車中的文官正義凜然的慷慨激昂道。

    劉動聞言微微一笑,有此見識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群臣之中持有休兵之意的小批勢力何以如此堅決的改變態度。不過此事也不急於一時來求證,於是便岔開話題詢問各地的情形以及後方的軍資等等。

    塢堡每立一處,便將四周土地盡數囊括到了漢人的統治下。胡人來攻塢堡,卻要陷入塢堡群中,形勢很是不利。塢堡裡可藏兵,藏投石車,塢堡外同樣有漢軍的主力人馬列陣,這樣的態勢漢軍可攻可守掌握主動,一旦配合防禦工事,胡騎也未必能夠多囂張犀利。

    這是漢人的優勢,每日所得甚少,日積月累卻是收穫頗豐,而且糧道運輸更加的穩固安全,對於穩定軍心更是一顆靈丹妙藥。

    胡人不可能坐視不理,更有糧草不濟的危險,因此近期胡人一定會展開反攻,這是劉動不能休兵養境的主要原因。

    朝中群臣的看法雖然未能全中,可抓住了胡人糧草不足這一點,無疑是要害的一點,足以借此來推斷後續的戰略。

    時間不長,接近縣城,城外自有一應文武等候多時,更有百姓夾道甚是喜慶。劉動步出馬車,乘馬入城,卻見城門下御林軍左右排開,群臣擁護一位老者笑意盈盈似是等候多時。

    「父皇在上,兒臣有禮!」身形猛然一顫,暖意在心,劉動飛身下馬來到大漢天子身前施禮,眼中已是含淚。

    久經沙場,操勞國事,劉禪衰老的面容上儘是風霜刻畫,早已不是當初養尊處優之人。鬢髮花白,鬚髮皆是稀疏許多,可雙眼仍是炯炯有神,腰板挺得筆直。

    「動兒你能為父所不能,朕十分欣慰。」見到愛子經過一番磨練後身子更加健壯,氣質也更加的沉穩,劉禪打心眼裡是歡喜。自己在後世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論起才幹學識武勇都是不入流的傢伙,偏偏來到了這個時代,借助遠超當世的眼界有了今天的地位。

    這其中有運氣,有命數,也有天意,可劉禪自豪並不因此。若是換做一人與自己相同命運,說不定做得比自己更好。倘若自己只是降臨到了一戶普通人家,也絕對難以成就大業,自己這點斤兩直到今日劉禪也未曾忘卻。

    尤其是往昔自以為無敵之時,害得身旁文武近臣子嗣都要累及喪命,每每想起都是扼腕懊悔。無奈他時無法從來,人死也不可復生,唯有小心翼翼不忘初心的一步一步走下來,哪怕自己無法完成胸中的大志,有這青出於藍的兒子繼承豈不快哉?!

    陛下與殿下在此相會,朝中的文武大員來了近乎有四五成的樣子,當晚便是大擺筵席為太子殿下接風洗塵,更是慶祝漢軍在河北打開局面節節勝利。到了這個時候劉動也是明白了群臣為何很快的統一了思想,試問陛下在這裡力挺太子繼續攻伐,還有哪個不開眼的敢頂撞?

    即便你有頂撞的勇氣,可也缺乏頂撞的道理。

    勝利便在眼前,無論怎樣說,付出怎樣的代價,繼續戰下去的理由都遠比反對的借口充分上十倍!

    兩日歡聚轉瞬即逝,漢帝劉禪返回許昌處理朝政,太子劉動留在黃河沿岸靜待時機。短短兩日時間父子二人暢談天下,熱議諸事,為漢朝在日後許多方面的發展都定下了基調。可惜時不饒人,漢帝劉禪急於料理南方之事,又要一時坐鎮許昌,只能離開。而太子劉動專心北方戰事,也是分身乏術,父子二人闊別許久,匆匆一會,令人歎息不止。

    河北方面甚是平靜,內藏殺機,據眼線來報後漢太子劉和前往劉曜軍中密議。更有車騎將軍劉聰在大破高句麗漢軍後揮師南下,而塞外兵力多以抵達河北,胡人一時兵力之盛遠超以往!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時的平和之中瀰漫殺機,劉動負手城頭卻是苦思應對之策。中原兵力近乎掏空,南方軍力已經進駐兩淮,可父皇大有在南方用兵之意,此時若是全國兵力盡在自己手中,那父皇那邊又當如何……?

    大浪滔滔,盡入東海,狼煙四起,胡虜遍地。

    足踏南岸,劉動不由歎息,大河左右皆是漢土,卻是雲泥之別,百姓何過?

    落岸,登車,早已等候多時的文武官員隨行侍衛保護著天之驕子,國家未來,一路迅速的奔著最近的縣城而去。

    中原之政治經濟中心乃在許昌,然劉動時刻準備回身北伐,卻無去許昌的時間。既有的戰略幾經艱辛完成了第一步,各地陣亡的兵將在十萬之數徘徊,這樣的傷亡令人觸目驚心,聞者無不悲慟歎息。

    這是戰爭應有的代價,更是勝利與和平必須的付出,一戰功成萬古枯,戰未成,白骨何止數萬?

    在北岸站穩腳跟,情報與輜重的傳遞與運輸乃是重中之重,身處這南岸邊的偏僻小縣,條件艱苦但卻是最佳的落腳地點。情報往來時間越長,做出的反應便越是不及時,那麼漢軍付出的代價便要增加,這是決不允許的。

    即便滿朝文武都希望太子殿下能夠返回許昌,但現實的狀況與劉動素來務實的作風都決定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負傷的兵員被接到附近的軍營中接受治療,這些兵將的傷勢頗重,都是無法繼續作戰才從前線上退了下來。若是尋常的小傷,便在城池中將養便是了。

    成排的戰船停靠在船塢,看著傷員幾乎佈滿了所有空間,即便是無法想像那戰死的十萬將士,也足以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懾了。

    兵者凶器,戰者危事,先人所言果真不假。

    沿途自有臣僚向劉動稟報中原以及各方的狀況,兗州,豫州,司州,青州,徐州在北伐期間大力發動兵員物資,甚至不惜增派勞役來配合黃河北岸的塢堡戰略,大規模的人力調動以及調動的頻繁,即便是有整個國家作為支撐,相關地域的經濟也是大幅度的下降消耗著。

    百姓們不是參軍便是征為民夫,河北當地不僅僅是缺乏建築塢堡所需的人力,便是物資的運輸也要依靠中原勞役的分擔才能維持。當年河北一度是鼎盛之地,如今經過幾番戰火洗禮,人煙凋敝至斯,實是令人感慨。

    家中的勞動力為了國家的戰事而無法兼顧田地,老弱婦孺縱是能夠耕種也是微薄之力。各個州郡府縣鄉都是按照戶籍來分發錢糧,一方面是勞役之賞,一方面也是補償這些家庭使其不至於因此而背井離鄉吃不上飯。

    換做以往,或是江南川中,都是不需要如此照顧。然中原魏氏搜刮的夠嗆,更是負擔了連年的征戰,這底子根本不能與處於和平時期有段時間的地區相比較。在漢朝的統治下百姓的生活有了好轉,可也是分地域的。

    能夠有東西吃,有土地勞作,有屋子遮風避雨,這只是最基本的條件。可各地尚有許多流民在山野之中或是沿途乞討,這些人不願意受到朝廷的戶籍編製,又或是習慣了用違反的手段來得到錢財,這等情況仍是時有發生。

    尤其是家裡的青壯勞力都被官府抽調走了,留下了老弱婦孺,那游手好閒抑或是素來橫行鄉里之輩愈發的作威作福起來。官府的力量同時也被前方徵調了大半,同時要負責比往日更多的軍政雜物,對於地方的治安雖然極為重視,可人力不足的狀況下也只能顧及那麼多,餘下的唯有巡視,可巡視的區間與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各項支出讓中原的庫府也是吃緊,朝中大有暫時休兵之聲音,這劉動在北岸也是有所耳聞,可一路行來不知為何,這隨行的官員口若懸河無所不談,就是這休兵之策始終是未曾提及。

    「近聞許都有休兵之言,何以不提?」馬車之中劉動奇道。

    能夠陪監國太子同乘並匯報大小事宜,那文官地位也是不低,聞言卻是搖頭道:「此等言論不知從何而來,只是須彌光景便已無人提起了。」

    「是麼?」劉動略有詫異,要知道當著自己的面前還敢如此大言不慚的掩飾,這樣的膽子從何而來?又如何肯定自己對於休兵一事的看法?

    要知道自從塢堡戰略實施以來,漢軍便一改初入河北的積極攻勢,而是改為汲汲營營的被動之勢逐步鞏固自身的防禦,蠶食河北土地了。如此的動態雖然仍是屯駐重兵,但完全是已防禦為主,與休兵的概念雖有不同,可態勢卻是頗為相近。

    這種時候自己從未在人前表述過看法,臣子卻是十分肯定此事實屬謠傳,倒是讓劉動更加好奇了。

    「胡人有糧盡之虞,殿下持穩步之勢,只待胡人糧盡殿下必可揮師全勝!這等千載難逢之良機,如何錯過?朝中諸位大人皆持此意,還請殿下萬勿自疑啊。」那車中的文官正義凜然的慷慨激昂道。

    劉動聞言微微一笑,有此見識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群臣之中持有休兵之意的小批勢力何以如此堅決的改變態度。不過此事也不急於一時來求證,於是便岔開話題詢問各地的情形以及後方的軍資等等。

    塢堡每立一處,便將四周土地盡數囊括到了漢人的統治下。胡人來攻塢堡,卻要陷入塢堡群中,形勢很是不利。塢堡裡可藏兵,藏投石車,塢堡外同樣有漢軍的主力人馬列陣,這樣的態勢漢軍可攻可守掌握主動,一旦配合防禦工事,胡騎也未必能夠多囂張犀利。

    這是漢人的優勢,每日所得甚少,日積月累卻是收穫頗豐,而且糧道運輸更加的穩固安全,對於穩定軍心更是一顆靈丹妙藥。

    胡人不可能坐視不理,更有糧草不濟的危險,因此近期胡人一定會展開反攻,這是劉動不能休兵養境的主要原因。

    朝中群臣的看法雖然未能全中,可抓住了胡人糧草不足這一點,無疑是要害的一點,足以借此來推斷後續的戰略。

    時間不長,接近縣城,城外自有一應文武等候多時,更有百姓夾道甚是喜慶。劉動步出馬車,乘馬入城,卻見城門下御林軍左右排開,群臣擁護一位老者笑意盈盈似是等候多時。

    「父皇在上,兒臣有禮!」身形猛然一顫,暖意在心,劉動飛身下馬來到大漢天子身前施禮,眼中已是含淚。

    久經沙場,操勞國事,劉禪衰老的面容上儘是風霜刻畫,早已不是當初養尊處優之人。鬢髮花白,鬚髮皆是稀疏許多,可雙眼仍是炯炯有神,腰板挺得筆直。

    「動兒你能為父所不能,朕十分欣慰。」見到愛子經過一番磨練後身子更加健壯,氣質也更加的沉穩,劉禪打心眼裡是歡喜。自己在後世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論起才幹學識武勇都是不入流的傢伙,偏偏來到了這個時代,借助遠超當世的眼界有了今天的地位。

    這其中有運氣,有命數,也有天意,可劉禪自豪並不因此。若是換做一人與自己相同命運,說不定做得比自己更好。倘若自己只是降臨到了一戶普通人家,也絕對難以成就大業,自己這點斤兩直到今日劉禪也未曾忘卻。

    尤其是往昔自以為無敵之時,害得身旁文武近臣子嗣都要累及喪命,每每想起都是扼腕懊悔。無奈他時無法從來,人死也不可復生,唯有小心翼翼不忘初心的一步一步走下來,哪怕自己無法完成胸中的大志,有這青出於藍的兒子繼承豈不快哉?!

    陛下與殿下在此相會,朝中的文武大員來了近乎有四五成的樣子,當晚便是大擺筵席為太子殿下接風洗塵,更是慶祝漢軍在河北打開局面節節勝利。到了這個時候劉動也是明白了群臣為何很快的統一了思想,試問陛下在這裡力挺太子繼續攻伐,還有哪個不開眼的敢頂撞?

    即便你有頂撞的勇氣,可也缺乏頂撞的道理。

    勝利便在眼前,無論怎樣說,付出怎樣的代價,繼續戰下去的理由都遠比反對的借口充分上十倍!

    兩日歡聚轉瞬即逝,漢帝劉禪返回許昌處理朝政,太子劉動留在黃河沿岸靜待時機。短短兩日時間父子二人暢談天下,熱議諸事,為漢朝在日後許多方面的發展都定下了基調。可惜時不饒人,漢帝劉禪急於料理南方之事,又要一時坐鎮許昌,只能離開。而太子劉動專心北方戰事,也是分身乏術,父子二人闊別許久,匆匆一會,令人歎息不止。

    河北方面甚是平靜,內藏殺機,據眼線來報後漢太子劉和前往劉曜軍中密議。更有車騎將軍劉聰在大破高句麗漢軍後揮師南下,而塞外兵力多以抵達河北,胡人一時兵力之盛遠超以往!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時的平和之中瀰漫殺機,劉動負手城頭卻是苦思應對之策。中原兵力近乎掏空,南方軍力已經進駐兩淮,可父皇大有在南方用兵之意,此時若是全國兵力盡在自己手中,那父皇那邊又當如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