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雷入漢

第六卷 北伐中原 第一百九十二章 陳兵(下) 文 / 乾坤不動

    更新時間:2012-09-18

    戰船緩緩靠向岸邊,數百蜀軍搶先登岸,這堂堂夏口重地,竟然是沒有魏軍防守,倒是出乎了王業之料。蜀將王業奉命來前來攻佔夏口,本以為要經歷一番苦戰,誰曾想江夏的魏國水師蹤跡全無,連這夏口重鎮也是沒有一個魏兵。

    夏口城牆高聳,甚是堅固,只需數千魏軍把守,就會對蜀軍造成極大的阻礙。魏軍放棄了如此的固守之地,全軍退入內陸,誘敵深入之意不言而喻。王業引領兩萬蜀軍佔據了夏口,同時使水軍護住江面,從柴桑方向源源不絕的物資,軍械便是不斷運送至夏口。

    既然魏軍拱手相讓,焉有不敢笑納之理?

    當年劉禪引兵救援襄陽,自引五萬人馬為前隊,王業引兵五萬為後隊。能指揮五萬蜀軍作戰的將領並不多,王業被劉禪器重,自然有其出類拔萃的地方。魏軍避開蜀軍鋒銳,等待蜀軍長驅直入,王業卻是穩如泰山一般,牢牢佔據夏口之後,便開始修整城防,不斷積累物資,把兵力排在夏口附近,大有止步不前的態度。

    此時各方蜀軍強勢壓境,除了湖陽/水域戰火不斷之外,各處皆是相對平靜。這是蜀軍謹慎,也是魏軍謹慎,三年休養生息,魏蜀兩國皆是清楚對方的實力,未敢輕舉妄動。

    想那魏國名將接二連三的隕落,可此時仍然有杜預,馬隆,胡氏兄弟可以抵禦蜀軍,若是蜀漢如此折損大將,可是後繼有人?蜀將心中清楚,再好的政策,如何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總要有一個時間過程,三年時間中下層官吏充實許多,可還沒有太多有潛質獨當一方的年輕將領接班。

    對於魏國來講,誠然將力不輸蜀漢,然國力差距確實逐漸顯現。兩個國家國內的狀況完全不同,魏國的生產確實有所恢復,可隨著上層官僚奢靡的風氣傳遍全國之後,加之晉公司馬炎對此不以為意,有意放縱,百姓的擔子是越來越重,就算辛苦耕耘,日子過得卻是越來越差。

    上一次魏國還能憑借杜預之謀略擊敗蜀漢,可這一次呢?即便這一次擊退了蜀軍,那下一次又是怎樣呢!?

    蜀軍安安靜靜的屯駐在夏口,大約萬餘蜀軍分佈在夏口附近的野外屯駐,護持著各個交通要路,哨探江夏境內的情報,觀察魏軍的動向。這江夏城乃是魏國大將王濬,張光鎮守,王濬自不用說乃是魏國名將,張光乃是江夏本地將領,一身膽略頗不尋常,憑借少數兵力當年襄樊之戰期間力保江夏不失,也是一個棘手的人物。

    江夏不過一郡之地,卻是放著兩個名將,魏國的用意早已被劉禪看透。宛城地處要衝,新野更是邊防重鎮,二者皆在江夏西方,蜀軍攻取這兩處,若是魏軍從江夏方面增援,卻是攻擊蜀之側翼,讓蜀軍難以閃避。

    淮上魏軍退到了壽春一線,連接汝南,小沛,廣陵三處引為臂助,實力倍增。蜀軍推進百里方到壽春,舉大軍與魏軍對峙,後方的廬江,合肥等地皆在百里之外,江夏若是分軍東進,必然可以讓蜀漢後院起火。

    王濬和張光二人皆可作為增援隨時調兵,而留守者也足以保證江夏無憂,這就是魏軍在戰略上的考量。必須壓制江夏的魏軍,淮上戰場和宛城,新野戰場才能放開手腳。

    一晃就是十天時間過去,蜀軍紮下無數營盤,每日巡邏偵查,積累軍資和軍械,沒有絲毫的進兵之意。夏口範圍內的百姓早就被魏軍遷徙到了內陸地區,蜀漢境內竟是連一個百姓都找不到,可見魏人退兵的策略必然是籌劃已久,若是倉促為之,怎會把百姓遷徙的如此乾淨?

    ……

    湖陽/水域多日激戰,魏軍終究是水軍力量有限,不敵之下紛紛撤回岸邊,退入陸上,把長江的控制權徹底的交給了蜀漢。蜀軍初勝一面向坐鎮襄陽的劉禪報捷,一面準備登岸作戰之事。

    魏軍放棄了長江水域的控制權,可不代表接下來的作戰蜀軍會是一馬平川。鎮守新野,湖陽一線的乃是魏國大將馬隆!馬隆當年不過是宮中一個校尉而已,可如今已經成長為威風凜凜的一方鎮守!

    杜預慧眼識英才,大力提拔馬隆,而馬隆也沒有讓杜預失望。這馬隆對於戰法韜略專研的甚是詳盡,而且巧思妙想,善於使用軍械以及精兵。傳聞其麾下有三千斗士,乃是從五萬魏軍之中簡拔而出,簡拔之過程十分嚴格,力量,技巧,以及反映速度,差一點點都不能可以能馬隆選中。

    如此高標準,嚴要求的選拔士卒,馬隆麾下的三千斗士之戰力,實在是不可小覷。

    離著江岸最近的城池,自然是湖陽城,算起來也不過是十五里的距離罷了。湖陽城常年有兩千餘戶百姓居住生活,馬隆接手此處防務之後,歷經三年時間,百姓人數卻是激增至五千戶之眾!

    按理說湖陽乃是前沿重地,魏蜀戰端一啟,首先遭殃的便是湖陽,這並非是一個適合居住的所在。可馬隆治下的三年中,魏兵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善待百姓,多有助益,而苛捐雜稅,各項徭役也是比其他城縣少了許多。

    知道馬隆要擴充湖陽城,修築防線之後,竟然有數千戶百姓主動要求遷徙到湖陽居住,以此來報答馬隆。

    軍民一心,這湖陽防線搞得有聲有色。馬隆深知蜀漢之戰船可以在大部分地區登陸,無須硬闖湖陽,因此馬隆特意在沿岸挖土堆山,建立烽火台之餘,更是根據地勢修築山寨,留兵固守。

    尋常的營寨安置在高處,必然有運糧取水的困難,可馬隆所建造的山寨因地制宜,加以巧手改造,水路流暢,寨中積存糧草,每一營多則七百,少則三百,遍佈岸邊各地,與烽火台互相呼應,以此防備和抵禦蜀漢分兵登陸突襲。

    別看每一處留守的不過數百人,然其地勢高聳,人工建造的防禦工事和道路更是限制了敵人攻營的道路和空間,窮盡地勢之便最大限度的限制敵軍戰力。而且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些山寨和烽火台連成一片,一共投入的兵力達到了兩萬餘人,可其中大半卻是農屯之兵和老弱病殘之輩。

    屯田和固守放在一起進行,保證生產之餘,更是減小了自身的兵力消耗。

    蜀軍無論如何偷襲,最終的目的卻是湖陽,湖陽城經過馬隆擴充之後,更是堅固,而且四周修築了無數矮牆,更是堆起了大大小小數十座小山。馬隆所設計的投石車,固定在山坡之上,每一處皆留有一名校尉負責,統領一百五十名軍卒,下轄是十架投石車,十輛弩車!

    這些土山堆積成型後,投石車和弩車便運到了山上,一個個小山交錯排開,把湖陽城嚴嚴實實的攔在山後。馬隆對投石車的位置,投擲的距離,石塊落下的地點做了三個月的調配後,只要蜀軍進入攻擊範圍之內,將會受到投石車不間斷,無差別的大規模投擲襲擊!

    而蜀軍無論是向前還是左右,皆是在投石車密集攻擊的範圍之內,除了退兵別無他途。

    投石車致命的弱點便是石頭有限,弩車射出的鐵箭,木錐也是有限,這是攻城器械的通病,卻並非不能解決,只要有時間即可。專門負責每個山頭的魏兵,三年時間裡,除了加強山體之外,就是不斷的在各自的區域內積累石塊,鐵箭,木錐等物。

    三年的儲備是何等驚人?雖然也有用盡的時候,但馬隆絲毫不介意,因為那個時候蜀漢必然也付出了超乎想像的代價!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