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荊州軍團留下丁封引兵一萬守衛宛城,譚沖引兵一萬守衛新野,孫異暫替老將施績督襄陽整軍,餘下人馬盡數退回江陵。
江夏一路吳軍留陸抗,孫震二將各引兩萬人馬分居東西兩側,而淮間則是盡數被魏軍佔領。陸凱留朱異鎮守濡須口,自己和丁奉帶著吳軍慘淡回國。[|com|]
此戰歷時近一年,吳國除了獲取了江夏之外,也奪得了江北南陽,義陽大片的土地,可也損失了在淮間的據點,沒能在長江北岸形成完整的防線和佔領區。回到國內,江東面臨怎樣的動盪不說,蜀漢也是有的忙的。
北伐無可避免的戛然而止,雖然讓人覺得遺憾,然而蜀漢佔據了雍涼二州以及完整的長安,這是絕大的收穫。蜀漢的國土和人口經過此次北伐都有長足的發展和提高,而國內的生產和發展始終沒有任何的影響。
平心而論蜀漢在劉禪採取了人口普查以及補充各族和外國人口的前提下,拿出二十萬乃至更多的兵力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不過建國幾十年打下的根基在,訓練有素的戰士只有那麼十一二萬人,加上臨時抽調的縣兵和新兵,這邊是這次北伐蜀漢能調動的全部軍力。在剛剛北伐的那個時間段,抽調新丁去前線只是送死而已。
經過近一年的操練和徵募,國內儼然形成了大批的後備軍。在國內能戰的兵力盡數投入北伐之後,這批後備軍扛起了保衛蜀國城郡的重任。無形之中擔負起一線部隊的日常任務,對於新軍的成長無疑是有很大好處的。
比起東吳傾盡全國的力量北伐,蜀漢採取比較「節制」的政策,在長期的消耗戰後逐漸顯露了其威力所在。
北伐並沒有傷及國力,影響國內的經濟發展,反而刺激了大批的青壯參軍,讓蜀漢的常備軍數量暴增一倍有餘。比起純粹消耗的曹魏和東吳,這場戰役只有蜀國嘗到了甜頭。
這只是蜀漢國內的狀況,在外人眼裡看來,調用大批異族軍隊作戰的蜀漢,這個時候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才是。
依照和施績的約定,蜀軍讓出了武關還給吳國。劉禪留下龐宏駐守新城,興勢二郡,作為吳軍江北兵團的側翼隨時給予支援。而劉禪自己帶著蜀軍行經長安,向著雍州方向而去。
那邊正是蜀將霍弋和異族大戰所在!
由北伐前線調遣了四萬餘人,漢中,川中以及雍涼二州的蜀軍也聚集了六萬人左右。合計十萬蜀軍在已經依附蜀漢的少數民族根據地布下了重兵協助防守,並且由霍弋分遣將領把守險要之處,切斷域外的交通要道。
雍涼的少數民族以羌人,胡人居多,這些民族生性好鬥,馬上功夫了得。不少族群見到大批的族群部落投靠了蜀漢,雖然抽取自家的戰力,可得到的卻比自己出去劫掠要多得多。
蜀漢的文臣能吏在各族嚮導的帶領下紛紛嘗試融入各族群的生活。這些族群不是沒和漢人接觸過,也曾經嘗試採取漢人的方式生活,然而每一次都是淺嘗則止,必然是和自身的習性有所衝突。這一點正是雍涼異族和南中地區蠻族的差異。
這些放下身段深入各族生活中的漢臣,皆是經過了各族習性研究和學習後才被派遣的。加上呼雷闕開始吸收不同族群的人口,類似這種親民的活動便顯得有聲有色了。漢人是人,少數民族也是人。掌控了輿論,收服人心便顯得容易的多。
面對其他種族準備洗劫自己部落的恐慌,這一切都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不能把生活在雍州和涼州外圍的各族群一掃而空,那麼蜀漢對異族的政策和計劃等若是完全落空。
臣服於漢朝的原因是漢朝的強大,若是得不到保護,有什麼理由要臣服你呢?
這些異族可以作為蜀漢的羽翼,使蜀漢更為強大,也會成為蜀漢的心頭之刺,一切邊看西方邊境這一戰。
說起和異族作戰,還是霍弋最拿手了。劉禪趕赴西線也只是起到一個督促和穩定軍心的作用。如果不是北方的曹魏依舊強大,把姜維的軍隊也調回來才是真正的萬無一失。
西線的戰事仍然在部署之中,對於生活在雍涼外圍的這些異族,就算是在蜀漢保護範圍內的少數民族也是摸不透這些「敵人」會什麼時候攻過來。蜀軍不敢輕易的進入沙漠或是草原這種無人區,只好以逸待勞遍佈各處的等待異族「自投羅網」。
如果說西線是以逸待勞的一戰,那麼南方的戰事蜀漢則是坐山觀火從中漁利了。南方的各個國家勢力在各自野心的膨脹和驅使下開啟了混戰的時代。起初只是小規模的衝突,兩三個國家互毆而已。隨著蜀人暗中的參與和交易,各國都是發現了問題所在。
想抗衡強大的蜀漢王朝,是這些小國不敢去想的事兒,可危機感是人人都有的。與蜀漢交易的國家越來越多,而交易的成本也隨之不斷上揚。蜀漢付出的只是更新換代下來的軍械,偶爾派出一些校尉指點這些外國人排兵佈陣。換來的卻是大量的物資,無論是錢糧還是珍惜的古玩,都是源源不絕運往川中。
當各個勢力的爭奪達到白熱化時,甚至有國家願意在戰勝之後分出部分土地送給蜀漢。
這是大價碼,更是難得的機會,蜀漢何樂而不為呢?
有人開了頭,便有人跟著效仿,一來二去仗打得越來越熱鬧,蜀漢得到的土地也是有了不少。
有了土地便有了人民,礙於面子也好,畏懼蜀漢強盛的軍力也好,各個勢力都不怎麼敢在蜀漢的土地上做手腳。原本是十萬百姓的土地,充其量也就是趁著蜀漢沒有佔領之前,想法設法的鼓動走兩萬來人。膽子小的連鼓動都不敢鼓動,乖乖的雙手奉上而已。
要應付戰爭的開銷,又要從蜀漢引進其他國家都已經引進的武器裝備,這些負擔對於一些大勢力都是一筆沉重的開支,就更別提一些中小勢力了。這些勢力的錢財自然從百姓身上出,越是沒錢越是剝削,弄得百姓怨聲載道。
戰亂加上剝削,百姓已然到了衣不附體,食不果腹的地步。蜀漢統治的地區倒像是世外桃源一樣,卓然獨立在戰亂紛紛的各大勢力之間。百姓到了這裡不說是過上好日子,可總算是有地種,有事做,能吃上飯,不會被餓死。
好死不如賴活著,誰願意死?誰願意被剝削而死?
南方諸國在一段時間後赫然發現,自己轄區內的百姓紛紛開始逃亡,卻無一例外的都湧入到了蜀漢王朝的統治區域。打仗依靠的是人力,生產和生活也是如此,人都跑了,這仗更是沒個打。
一些勢力企圖停歇戰爭,避免預示的悲慘境遇。然而也有人抱著相反的想法,你要停戰,我何不趁機吞了你?流失的國民再多,吃下一個國家總是划得來的。人心難測,人性卻是醜惡,聰明睿智一些的因此多半先被滅亡,貪婪殘暴的反而勢力越來越大。
蜀漢的雞蛋在每個籃子裡都有,這個時候就算各個國家清楚了蜀漢的用意,卻也沒有能力停止這各大勢力間的角逐。無論那一個勢力贏了,蜀漢都會得到一塊土地,數十個小國互相吞噬為十幾個國家,轉而又變成了三四個勢力。到了這個時候,回頭一看,蜀漢幾乎佔據了整個大陸五分之一的土地——而人口卻是達到了整個大陸的三成還要多。
到了這個時候,在劉禪的授意下,馬承和張翼的蜀軍以及南中地區的蠻軍開始陸續開入這片新天地,美其名曰守護自己的領土,實際上卻把三四個國家分割城二十餘處。
戰事沒有停歇,哪怕是這最危險的時刻——不是沒有人警醒,只是始終有利慾熏心的勢力不斷的強行發動戰爭。
三四個國家變成了兩個,這個時候何談便成為了兩國的共識。想吞掉彼此都不是一時半刻能做到的,而在吞掉對方之前,恐怕自己的國民早就都跑光了。隔岸觀火到了這個時候,蜀漢開始發力。
一起縱火殺人案激怒了蜀漢在南方的最高掌管張翼和馬承。蜀漢責令相關的國家找出犯人,給蜀漢政權一個交代。兇手自然是蜀漢自己的兵將,這讓異國怎麼拿得出人?
找人頂替的策略被蜀軍立即識破,一場大戰毫無意外的開始了。在蜀漢精銳和南蠻精兵的猛攻之下,不過一個月的功夫便打得兩大勢力支離破碎,潰敗不斷。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蜀漢一邊,統一南方大陸也只是時間問題。
這南方大陸雖然都是異國人,可人口也是有個兩三百萬,地域也不比兩川小。加上與域外諸國在水路也有溝通,可謂是一塊「帝王之業」。北方有窮山惡水作為阻攔漢朝的屏障,西方和南方都是茫茫大海,而東側則有一些小國可以作為征伐和開拓的對象,還真是一處逍遙所在。
就在統一南方大陸的前夕,一條噩耗傳來:蜀漢南方軍團的大將張翼突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