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雷入漢

第二卷 長驅漢家軍 第137章 魏蜀相爭(上) 文 / 乾坤不動

    第137章魏蜀相爭(上)

    三個國家中只有蜀漢的醫師以及百工地位逐漸提高,其他國家的行業者漸漸被蜀漢吸引,也都流入了川中。有的是為了生計,有的想憑一技之長混個上等人,更多的是慕名前來。

    華佗的弟子李當之便是其中一人,太子殿下重病臥床不起,御醫束手無策,於是朝廷廣招天下醫者,李當之聞訊之後匆匆趕到成都應徵。華佗的醫術受人讚歎,可地位並不因其神技而有所改變,這一點華佗與馬鈞十分相似。

    作為華佗的弟子,無論是樊阿,吳普,還是李當之,雖然得了華佗的真傳,可如何比得過師傅?師傅尚且以行醫為恥,做弟子的也好不到哪兒去。

    據說當初華佗在獄中,曾經有意將自己的醫書傳世,獄卒礙於法令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將書燒燬。李當之聞訊趕赴已經是晚了一步,老師的醫書沒有流傳下來,醫術卻是在三個弟子的身上。

    李當之於是找尋自己的兩個師兄,準備融三人所長,將老師的醫術記錄為書,傳於後世。

    普通百姓著書非常艱難,尤其是醫書這種可以活人的書籍。凡是提到的藥材,配方都要先行試過才可以記錄,這是一個醫者的醫德。天下藥草何其多?單憑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成書。

    於是李當之試圖與世家大族和官府聯繫,希望得到幫助和資助。然而醫者這個行業本身就是卑賤的行業,人家根本瞧不起你,多次碰頭之後,李當之不由得心灰意冷,又是不甘此生碌碌無為。

    入蜀是唯一的機會,恐怕也是最後的機會了。

    看顧過劉湛之後,劉禪又去探望張皇后和自己的兒子,還沒坐熱乎,司馬勝之和文立便聯袂而來。

    馬承與張翼等在南方諸國的將領聯名上奏,請劉禪定奪。南方諸國想借蜀漢刀兵之利,這本是違犯原則的。但眼下的形勢由於蜀漢過於強大,各國又彼此猜忌,見到了被滅的幾個小國之後,聯合起來對抗蜀漢的念頭便完全打消了。

    蜀漢通過各種手段挖掘和剝削南方諸國的國力,南方諸國只能依靠掠奪其他國家來增強自身,否則便是坐以待斃。眼下這種形式正是蜀漢從中牟利的最佳契機,南方彼此戰亂,影響不到蜀漢,蜀漢可以坐山觀虎,又可以大發橫財,狠狠的敲上幾筆。

    劉禪也是如此認為,謹慎起見便召楊戲,譙周,樊建等人前來共議。深得劉禪器重的郤正在各地徵集新軍,並未在成都。

    出兵相助顯然是不行的,兵力是蜀漢在南方最為主要的力量,要不斷的維持和增加,絕對不可損耗。一旦蜀漢的強勢開始轉弱,到時候被南方諸國聯合擊之也不是沒有可能。

    推波助瀾是必要的,劉禪眼光不由得放到了長遠考慮上。南方諸國混戰一片,各國的勢力定然不斷的削弱,社會加劇混亂,百姓流離失所。蜀漢大可以用武器,鎧甲,軍械等換取一些稀有資源,包括鹽,礦產等。

    群臣對此也是沒有異議,割據各地的國家經過戰爭會產生新的王者和霸主,但依然不是蜀漢的對手,如果有好的時機,趁機把南方各國也逐一平定,納為蜀漢的版圖,這是何等的功績?

    於是劉禪也不遲疑,批准了馬承,張翼等人的請求,並且下詔給南中的諸葛瞻,令其全力支持吞併南方諸國的計劃。只要蜀漢控制對南方各***械的輸出量,就可以確保自身的優勢。同時南中「新鐵」打造的鎧甲和軍械也不斷的運送到成都來,產量雖然少,可經過四個月的製造,「新鐵」的軍械已經可以裝備一支兩千五百人的隊伍了。

    異國乃至少數民族不斷的湧入川中和雍涼地區,便存在一個和睦共處以及教化的問題。譙周為首的蜀漢大儒們早已投身到教育事業中,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了許多學校。

    公家辦學財政的支出是國家買單,入學的學子只是負擔很少一部分的經費。私人授學的,國家也會給予長期的資助。鼓勵百姓多讀書,多識字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任務,雖然長路漫漫,但這一舉動無疑是國家重視教學的信號。

    劉禪也因此得到了朝野間的一致好評,陛下崇尚治學到這般程度,這是歷代帝王不曾有過的壯舉。

    法令誠然可以約束人的行為,畢竟是外力。個人素養才是體現國民素質的最佳途徑,百姓的學識見識德行都有所提高,便不會與異族人衝突。而異國人和各民族的百姓經過授學,也會逐漸同化。

    李當之不愧是華佗的弟子,太子劉湛經過李當之施診,病情逐步的好轉。劉禪大喜過望,每日都去探望劉湛,並對李當之大加讚賞。李當之便趁機提出了自己想著醫書的願望,懇請蜀漢可以出人出力,協助其完成心願。

    書籍在這個時代是較為貴重的物品,抄錄也好,刻錄也好都是手工出力,速度慢不說,也容易出錯。所以書籍只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流傳,絕大多數人都是採用口述的方式傳授自己的技藝。

    李當之的請求為劉禪又是打開了一扇門,一定要著書,不僅僅是醫術,各行各業都要有專門的書籍,用來傳授技藝。如此才可以使更多人獲得知識,這些技藝也不會發生失傳的現象。

    南方的馬承和張翼得到了劉禪的密詔,於是開始了和南方諸國的談判。大量的鹽,鐵礦以及珍奇異寶運往川中,各州府郡縣中老舊的軍械同樣送往南中。蜀漢兵士嫌這些軍械年頭久了不禁用,到了南方的外國人手中,卻是成了神兵利器。

    率先得到武器支援的幾個國家開始對周邊國家進行掠奪,每個國家也不過是只有五六百人配備蜀漢的軍備而已。就是這五六百人在戰鬥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連戰連捷,大砍大殺的一塌糊塗。見到好處,各國更是不再猶豫抓緊與蜀漢商談,只是此時的軍械也隨著行情水漲船高了。

    ……

    黃崇和荀勖還在江東與吳人商談,蜀漢和曹魏又是開始了新的對決。劉禪和姜維的離開使得長安的兵力減弱,廖化雖然是蜀漢的宿將,但在敵國眼中並不是什麼難纏的人物。

    趁著吳國沒有動作,司馬昭調集了八萬餘人會同鍾會在新野的四萬援軍共計十二萬人人馬,殺奔長安。東方沒有吳國入侵,自然可以抽調些許兵力來支援作戰,江東暫時的平靜下,魏國得到了和蜀漢公平的戰機。

    如果魏國趁勢奪回長安,荀勖與吳王的商談自然也有了底氣。相反,蜀漢的使者在事實面前還有什麼可以拉攏東吳的資本麼?

    孫吳抽身事外,成為了一名看客,因雙方都有使者在吳,所以吳人不可能在此時採取任何的軍事行動。

    隔岸觀火,緩兵之計,何嘗不是東吳有意為之的策略?

    看似弱小的東吳並非是任人魚肉之輩啊……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蜀或魏無論誰勝誰負,吳國都是贏家。從有被蜀魏吞併的尷尬境地,到如今撿便宜看熱鬧的路人,吳國沒有違背與蜀漢的盟約,也不在曹魏有使者停留江東時採取沒有道義的軍事行動,這是最為聰明的做法。

    留守長安的蜀軍有四萬餘人,其中兩萬五千人駐守在長安城,餘下的一萬五千餘人分別駐紮在左馮翊,右扶風。

    魏軍毫不客氣的先揮軍攻取左馮翊,蜀漢守軍見魏軍勢大,不敢出城迎戰只得緊閉城門死守不出。司馬昭二話不說立即揮軍猛攻,蜀漢將士浴血奮戰堅守城池。無奈城中的百姓都是新附於蜀漢,見城外的魏軍如此之多,幾家大族聯合在一起,裡應外合打開了城門。可憐五千蜀漢將士被十幾萬魏軍攻殺,最後全軍覆沒。

    廖化不斷的調集附近兵力聚集在長安,一面固守,一面在城中各處屯駐人馬,防止左馮翊的故事重演。長安城中的這些個世家,雖然對蜀漢做了妥協,可家奴家僕一時也不能散盡。甚至許多世家對於蜀漢的執法力度還抱有疑問,並沒有遣散家族的僕役。

    但是這些僕役,拿起刀槍武器就可以上戰船,數萬人的私人武裝在城中若是鬧將起來,廖化等人便是死無葬身之地。

    好在軍情已經傳往姜維以及川中,只要守得住長安些許時日,川中以及雍涼的救兵便會趕到。

    廖化想到的,司馬昭和鍾會也是想得到。魏軍潮湧至長安城後留下數萬人馬屯駐在附近,大軍徑直越過長安攻取附近的州郡府縣。周圍歌城的兵力盡數聚集在長安,本不充裕的守軍更加的薄弱。被魏軍一連數日攻打,加上內部百姓並不支持蜀漢,相繼被魏軍攻破。

    廖化瞇縫著眼睛每日都在城頭觀看外面的形勢,姜維在雍涼可用的軍隊也不會多,川中來了援軍恐怕也多是新軍。和司馬昭這十幾萬魏兵一比,蜀軍在人數和戰力上都處於明顯的下風。畢竟蜀漢常規兵力是不能與曹魏這樣數倍於自己的大國做比較的。

    外面魏軍佔領的城池不斷增多,城中世家百姓的情緒也隨著不斷變化。每日裡這麼拖延不是個辦法,廖化長歎一聲,召集馬脩,杜珍,蔣斌等將領到府中議事。

    ……

    得到魏軍入侵的消息,姜維放下穩定雍涼的工作,召集了自己的精銳部隊連忙趕赴長安。與此同時,魏將鍾會也佈置好了一切,安心等待蜀軍自投羅網。

    (本書qq群:212313047,歡迎大家閱讀收藏本書,並多提寶貴建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