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明

正文 第六百九十七第章 華夏大智慧(終章 ) 文 / 喻心

    多爾袞、阿濟格無處可休整、補充糧草,只得拚死穿過兩個重騎兵軍的防線,衝出了包圍圈。

    至於多鐸,則成了數個軍團的大餐,全軍覆沒,多鐸殞命於陣中。

    張鳳儀、周世亮得知多鐸覆滅、多爾袞逃跑後,遂放棄了緊咬的戰術,停下腳步休整。濟爾哈朗、豪格方甩脫武衛軍團和虎衛軍團,往瀋陽方向撤退。

    多爾袞、阿濟格聚斂多年,不僅失去了最為親密的兄弟,還將手頭的籌碼揮霍一空,再也無力與濟爾哈朗、豪格對抗。

    濟爾哈朗提出,放棄瀋陽,往鐵嶺方向撤退。

    滿清貴族哪裡捨得放棄瀋陽這塊花花世界,皆猶豫不決。

    濟爾哈朗厲聲斥責道:「打又打不過,退又不想退,難道想留在瀋陽被包餃子?」

    濟爾哈朗說的是實情,論單兵,漢人當然打不過巴魯圖,但是那幫漢人從來就是派出無數的兵丁,損失了就迅速補上,幾乎擁有無窮的兵力。

    如此有利的條件,再加上嚴密的組織、犀利的武器、敢於效死的將士,那就是天下無敵!

    而且,瀋陽怎麼看都不再是花花世界:城外,包衣、礦工叛亂,正在瀋陽四周盤踞;城內,已經出現了不穩的跡象,誰也無法保證兵臨城下時不會出現內應!

    滿清貴族們尚未喪失祖先的英武,聽從了濟爾哈朗的建議,離開瀋陽往北撤退。

    田楚雲大軍最終在瀋陽會師,緊接著將瀋陽以南全部控制在手中。

    得知瀋陽光復後,林純鴻大喜,立即命令解除洪承疇河間府知府的職務,轉任遼東總督。

    離京之前,林純鴻吩咐洪承疇,當前首要之事就是盡快恢復南芬鐵礦的正常生產秩序,妥善安置遼民。另外,林純鴻還向洪承疇推薦了幾名老農模樣的專業人士,說這幾名老農擅長在遼東種植水稻,令洪承疇大力推廣水稻種植。

    洪承疇初聽之下,只覺得匪夷所思,帶著疑惑趕往瀋陽赴任。

    一路上,洪承疇與老農交談一番,方才得知,早在七八年之前,林純鴻就曾下令培植耐寒水稻品種。三年以前,耐寒水稻培植成功,產量遠遠超過小麥、粟等作物。

    洪承疇歎服不已,順帶著,對治遼充滿了信心。

    鑒於重鎮瀋陽已控制在手,樞密院令雄威軍團返回福建、江西以南地區駐紮,龍虎軍團前往登州、萊州駐紮。

    至於武衛軍團,則返回原駐地東勝,繼續履行威懾草原的職責。

    虎衛軍團則返回宣大一線,負責大同、宣府一帶的防務。

    驃騎軍團回鎮西安,龍武軍團再次前往嘉峪關,與神刃軍一道經營西域。

    與此同時,樞密院花費極大的代價,在天武、靖國、神策、薊遼軍?遼軍團內各配備一個重騎兵軍,然後,協同虎嘯軍團及金吾軍團,輪流上陣,不停地北上與滿清韃子廝殺。

    一次次廝殺中,錘煉出了一支支精兵,天武、靖國、神策、薊遼徹底變了模樣,其精銳程度絲毫不亞於驃騎軍團。

    此後數年之內,復遼行營先後五次大舉用兵,不停地將滿清韃子往北邊的山林驅趕,一直將滿清韃子打得不成法,重新成為漁獵民族為止。

    滿清朝廷興起數十年後,最終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中。幾千年歷史中,這樣的民族舉不勝舉,非僅此一例。

    而且,自從遼東大規模推廣玉米、土豆、大豆及水稻種植後,糧食產量呼呼地往上冒。肥沃的土地吸引了無數的漢人、滿人及蒙古人至黑土地上耕種,短短不到十年之內,遼東的人口居然超過三百萬。

    順應形勢,林純鴻在遼東設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徹底將黑土地納入了統治序列中。

    當驃騎軍團返回西北後,龍武軍團及神刃軍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隨著中原地方改制完成,弓兵及地方駐守部隊成型,宣武軍團也加入了經營的行列。

    衛拉特蒙古、準噶爾蒙古、葉爾羌汗國先後臣服於大明。

    農耕民族對適合耕種的土地有著別人難以想像的執著,再加上大明核心區域人口急劇增長,人地矛盾極為突出,無數的農民走出故鄉,將目光投向了遼闊的西域及東北。

    在西域,尤其在天山以北,並不缺乏水源,只是缺乏完善的水利設施。

    勤勞的大明人如潮水一般湧入這塊地方,經商、種植、放牧。數十年內,漢人數量已經遠遠超過蒙古人及其他一些民族。百餘年之後,西域猶如雲南一般,已經徹底漢化,幾乎所有人已經忘記,這塊地在百年之前尚不屬於大明。

    當大明勢力拓展至巴爾喀什一帶時,與沙俄爆發了猛烈衝突。同時,在東北的克薩、尼布楚一帶,大明與沙俄也爆發了猛烈衝突。

    東北地區,竇石溫率領神策軍團圍困克薩、尼布楚長達半年之久,最終逼降沙俄軍隊,將沙俄勢力逐出了黑龍江及濱海地區。

    緊接著,竇石溫一步步將沙俄勢力往西驅趕,直至將沙俄徹底逐出蒙古人傳統勢力範圍以外為止。

    至於西北地區,大明與沙俄圍繞著哈薩克汗國展開了長達百餘年的明爭暗鬥。

    當大明軍隊在東北、西北戰得不亦樂乎時,林純鴻又派兵進入青海,整個藏區臣服於大明。與此同時,東洋艦隊遠征墨西哥,與西班牙艦隊展開了大戰,西洋艦隊遠征東非,力圖將葡萄牙、荷蘭、英國勢力逐出西洋……

    …

    這一切,讓孫傳庭、陳奇瑜、黃宗羲等等一幫人膽顫心驚。他們聯袂尋到楊嗣昌,表達了他們的憂慮。

    楊嗣昌也覺得林純鴻這麼做不妥,遂放棄閒適的家居生活,前往京師拜訪林純鴻。

    林純鴻素來敬重楊嗣昌,對楊嗣昌的建言當然洗耳恭聽。

    「……華夏數千年歷史上,面臨滅種的威脅曾有兩次,一次就是兩漢之後的五胡亂華,另一次就是唐宋之後的蒙古人入侵。為何會出現此等慘禍,老朽思索之下,略有所得。西漢之時,自漢武帝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之後,疆域涵蓋西域及北方草原,一部分匈奴人西遷,一部分匈奴人南下,逐步與漢人融合。到了東漢之時,除了匈奴人南下外,鮮卑、羯、氐、羌也南下,趁著西晉大亂,遂釀成了五胡亂華之禍。」

    「唐時,再次大規模向外用兵,控制了西域及北方草原,胡人大規模進入中原。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原朝廷再次衰弱,燕雲十六州、河套遂為胡人所竊取,中原朝廷的形勢岌岌可危,北宋苦心堅持百餘年後,南渡長江,又苦苦支持了百餘年,最終為蒙古人所攻滅……」

    「漢唐之強盛,當然可喜。可是,每次大規模擴張後,卻需要數百年來吞下苦果。其中緣由,老朽覺得根源在於華夏明尚不夠強大,無法在短時間內融合其他小明。據老朽觀察,北方草原之上,由於源源不斷地輸入糧食,蒙古人口暴增,居然超過了兩百萬。若算上西域之蒙古人、其他民族,數量差不多超過五百萬。長此以往,甚為可懼。既然如此,老朽認為,現在當修王道,專注內政,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其他民族接受華夏明……」

    林純鴻想了想,道:「東漢末年,按照估計,人口不超過六千萬,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混戰後,五胡亂華時,漢人人口恐怕連一千萬都不到。唐時,估計人口也從未超過八千萬。漢唐漢人數量少,進入胡人區域的,恐怕會更少。這種情況下,胡人接受華夏明自然比較慢,所以才有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說。據去年的人口統計,漢人人口業已超過一億四千萬,而且現在還在迅速增加,其人口基數,非漢唐時可比。還有,現在進入西域、北方草原的漢人,幾乎比當地的其他民族還多,這也大異於漢唐。基於上述考慮,其他民族接受華夏明,可能只需要數十年的功夫。」

    楊嗣昌琢磨來琢磨去,認同了林純鴻的觀點。

    楊嗣昌又說道:「這幾年來,老朽靜心思索治國之要,結合當初荊州之經驗,可總結為八個字,趨利避害,因勢利導。從西安運送錢糧、軍輜至巴爾喀什,耗費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為了爭那一塊地,可真划算?反觀中原之地,若投入錢糧和人力大力整治中原之交通、河流和土地,收益豈是遙遠的巴爾喀什可比?這筆賬應該好好算算。若是形勢變化,經營巴爾喀什一帶比投入錢糧整治中原更為划算,那麼,在遙遠的西北用兵,也就成了當然之選。」

    「華夏明,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被周邊傾慕模仿。這就正如一盤精細的華夏美食,一套華美的華夏服飾,別人願意吃,願意穿,我們當然高興。若是別人不願意吃,不願意穿,難道要用武力強迫別人吃和穿?這有違華夏明海納百川的氣度啊!華夏明的拓展,當在於心,若用武力,則落了下乘,最終只能是事倍功半。」

    林純鴻大悟,大明人口足足超過整個世界人口的一半還要多。為政,當然要以大明核心區域為主,若將大部分精力耗費到邊邊角角的爭奪上,豈不是有點捨本逐末?

    華夏明能延續至今,並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內在的邏輯和生存智慧,非同一般啊。

    ……

    自此,大明逐步放緩了勢力拓展的步伐,僅僅留了幾處海上、陸上熱點,用於練兵。

    數十年後,蒸汽機正式被裝在了船上;又過了數年,冒著火的鋼鐵巨獸開始飛奔在鋼軌路上……

    大明忽然一下子爆發出無以倫比的生產能力,財富迅速從世界各地聚集至大明。這裡,生活著超過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產著整個世界八成以上的糧食和工業產品;這裡,有著世界八成以上的消費能力;這裡,引導著整個世界的時尚;這裡,是全世界頂禮膜拜的中心……

    當地球逐步變小之時,天幸有著大明這個龐大無比的明之地,世界少了許多紛爭,少了許多殺戮。

    至少,地球上應該不會出現將整個世界捲入的同類相殘。

    (全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