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舅舅開始教李青林武術。
昨晚舅舅自豪地向李青林介紹了劉家功夫的起源,原來劉家武藝來自於軍隊,確切的說是來自明朝的軍隊。
公元1368年,朱明王朝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洪武七年,朝廷在此地實行軍屯和民屯。在大明朝時期,此地人民平時種地,所得糧食即為軍糧;戰時平民即化為軍隊,拿起武器對抗侵略。此地軍民往往以「屯、營」作為地名,雖然已經歷這麼多朝代更迭,現如今還有東莊營、太平營、遷民屯、集鳳屯等地名,這些地名就是那時候留下來的。
劉家祖先原是農戶,年輕時追隨洪武大帝統一中國,因作戰勇敢屢集軍功。為防止官多兵少的弊病,大明王朝對武職人員採取多賞少升的辦法,劉家的祖先雖然戰功赫赫,最終的官職卻只是大明步軍的一個小頭目-百戶,後因為軍屯留在劉家營。
李青林本以為學武藝先要弄一套焚香告祖、三跪六叩之類的儀式,可是舅舅正式教徒只是踢了他一腳就開始了。
找了一塊平坦的地方,舅舅先讓李青林扎個馬步,然後自己走到他身後,乘李青林不注意時突然一腳踢向他的腿彎。李青林晃了晃身子,還是站住了。
舅舅滿意的點點頭,道:「你媽一定讓你小時候扎過馬步,基本功不賴!」
李青林並不知道自己這個身體是不是曾經練過武,只好笑了笑。
舅舅再用手捏了捏他的關節、身體,道:「你這個年紀練功晚了點,肯定練不成高手,不過禦敵防身的看家本事還是能學成的。」
劉家功夫最值得自豪的是槍法,劉家先祖手持丈八長槍東征西戰,其二十年間鮮有敵手。劉家槍法作為劉家的看家本事,劉家的後人自然勤練不墜。晚清時期劉家後人憑借這套槍法組建鏢局行走江湖,以養家餬口。
李青林學武從站樁開始,接著是拳術,最後舅舅教他一套棍術。
李青林對聞名遐邇的劉家槍法非常仰慕,曾經央求舅舅傳授,可舅舅搖頭說:「不是我不教你,這槍法實在難學。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光是搬、扣、扎這三個動作,你沒三個月別想學好。這段時間我在你家時間短,我看能教會你劉家棍法已經不錯了。我劉家棍裝槍尖即為槍,去槍尖即為棍。劉家棍法與槍法互為交融,含戳、挑、撩、滑等槍法動作,你學好了棍法,等以後學槍法就容易些。」
李青林學得很快,他將舅舅口傳心授的招式與口訣用文字記錄下來,再加以反覆練習,短短二十天時間就將舅舅教的拳法棍法練了個純熟。
在這期間舅媽還傳了他一套真正的莊稼把式-板凳花。
在舊時的農村,農家有椅子的很少,大部分人家只有長條板凳,即使在普通的酒店飯莊,圍在大桌子邊的也是長條板凳。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可以說只要是手邊能夠利用的一切東西,都可以當做武器,像農家耙子、鋤頭、扁擔都可以化為武器,而且這些獨特武器都有招法和套路。像這套板凳花就有砸、隔、擋、戳、掃、架、掄、劈、封、閉、拗等各種招法,因長凳形狀不像刀、槍之類兵器規則,特別是四條凳子腿的巧妙運用,往往能出奇制勝。
這板凳花能練成,還真的需要下一番苦功。長凳形狀不規則,重心不好掌握,因而初練的人往往吃力不討好,套路練得不好看不說,還極容易傷著自己。
舅舅最長只能住二十天左右,在這二十天裡,李青林抓緊一切時間勤學苦練,等李青林能把所有的套路能熟練的練下來,已然是鼻青臉腫,傷痕纍纍。
劉秀珍看見兒子這狼狽樣子有點心疼,一邊用熱毛巾捂李青林的淤青,一邊嗔怪哥哥道:「你把他當做鐵打的呀?練的時候也不讓他悠著點,看看看看,這臉上都青成這樣了!」
舅舅一臉的不在意,道:「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現在他受點皮肉傷算什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劉秀珍敷好了淤青,關心的問哥哥:「青林練得怎麼樣?」
舅舅點頭道:「我所教的套路都會了,就是功夫底子差,現在都是花架子。武功講八法,拳腳要踢打!他他還必須勤練。」
舅舅接著對李青林說:「青林還要多練!你現在腳底下還是有點浮,拳打起來淨是花架子,要是現在真的和人對打,你會吃大虧的。俗話說『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深』!這世上沒有不練功的高手!」
舅舅從沒有上過學,他所會的除了種莊稼就是武藝。在教武功方面,舅舅也說不出什麼理論,除了糾正李青林動作上的錯誤,其餘時間話語並不多。但是他關鍵往往出武功口訣,而這些口訣絕對切中要害。
前世的李青林受武俠小說毒害頗深,曾經有一段時間深信世界上有武功秘籍,甚至可能有只需服食即能平添功力的靈丹妙藥。現在自己練習一段時間後,李青林才知道所謂的秘籍就是勤學苦練加科學訓練,而這些科學道理就存在於這些簡單的武術口訣裡。
李青林把這些口訣都記錄下來,沒事的時候細細品味,李青林對這些口訣品味就越有感悟。比如舅舅教拳法,開頭的四句口訣就是:「雙腳扎馬墜千斤,上打罩門下伐根;拳如流星眼似電,霹靂一腳傷敵身」。李青林仔細比對了一下母親打倒野川的過程,母親不正是自覺運用了這些武術規則麼?
出了正月,饅頭坡的地全都平整好了,那坡下池塘也挖好了,氣溫一天比一天高起來,春天來了!
山上的雪全化了,饅頭坡下小池塘裡的水積得滿滿的;樹枝上不知不覺中冒出了新芽,大地漸漸鋪上了綠色。
今年立春日是正月初二,這一天是大晴天。「立春晴一日,耕田不需力」,種了一輩子地的李萬全這段時間常拿這句話掛在嘴邊,今年置了十畝地的他早就摩拳擦掌,準備今年大幹一場了。
「一頭騾子半邊家」,這句老話確實有道理。馬騾一天吃飼草飼料三十斤左右,這幾個月以來,李家積下的堆肥像一座小山。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李萬全現在一年只種一季玉米,主要是因為地裡肥料不夠,如果在秋冬天輪種小麥,地力不夠的話會兩樣都低產,得不償失。
民國時期沒有化肥,種莊稼使用的都是農家肥,農家肥最主要的是用人畜糞便混合樹葉、雜草、秸稈、泥炭、垃圾堆積腐熟而成。
堆肥體積龐大,要運到地裡還真不容易。一般農家用兩個糞筐裝滿堆肥放在獨輪車上,用獨輪車運到田間地頭。獨輪車車輪車軸都是木製,加上沉重的肥料,一個人很難順利地把肥料運走,所以一到春天送肥的季節,家裡男女老少齊上陣,女人孩子在前面用繩拉,後面男子漢手握車把往前推,很是辛苦。
李青林家的青騾子此時派上了大用場,雖然青騾子現在只能幹輕活,但就是這輕活也讓李家省了不少力氣。李萬全把那輛破舊大車修了修,讓青騾子拉肥料到地裡。雖然青騾子現在還不能出全力,一趟只能拉個五六百斤,但和以前人力運肥相比,現在是既快又省力。
舅舅家人手不夠,做完了家裡的活,李青林趕著騾車去給舅舅家幫忙。途中經過那棵大槐樹時,李青林莫名其妙的想起了那個正月站在樹下的姑娘,他下意識的在周邊尋找了一下,只見勞作的農人在田間地頭忙碌,哪裡還能看到那青春活潑的身影?
李青林趕到舅舅家時,舅舅正吃力的推著獨輪車往地裡送肥,舅媽和表弟兩個用繩子在車前用力的拉。
見到李青林趕著騾車來了,十四歲的表弟一陣歡呼,一個半大的孩子誰願意幹這種又髒又累的活呢?
舅舅罵道:「你個敗家的玩意,不用幹活就這麼高興?力氣浮財,用掉還來!幹活又累不死人,不幹活你吃屁屙風啊?」
罵歸罵,有了騾車舅舅自然讓舅媽和表弟回家幹別的活去了。
堆肥運了沒幾趟,表哥劉正生回來了。劉正生今年正式成了萬通商號的夥計,因為誠實能幹,據說東家準備明年讓他做二掌櫃。東家也是莊戶人出生,一般像這樣的農忙季節都會給夥計們放幾天假,劉正生今天也請了假,沒想到到現在才回家。
外甥都來幫忙了,兒子現在才回家,舅舅心裡不痛快,黑著臉不說話。
表哥小心地和父親以及表弟打過招呼,解釋道:「爹,不是我故意回來得晚,是那個潘可為托人來還大洋,所以說了這麼會子話給耽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