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抗戰之豫西北傳奇

正文 第十七章 而今邁步從頭越15 文 / 枕石聽濤

    被激發出熱情的女人們幹勁沖天,幾乎到了不休不眠的地步。

    李青林拿桿稱將初四一整天的紡出來的棉紗稱了稱重量,平均每個人每天最多能紡八個小時,一個人每天最高能紡九兩皮棉,三個人一天最多紡二斤七兩皮棉。

    民國時期棉花產量低下,因而價格較貴,現在皮棉價格是一塊大洋大約買三斤。這次李萬全他們「討」了了十三個大洋的皮棉,就是四十斤,照現在這個速度,四十斤皮棉需要半個月才能紡完。

    軍隊的夏裝最遲在五月底就要發放到士兵手裡。棉紗還需要經過織布、染色、縫製後才能送到軍隊手裡,那就是說最遲在五月上旬前棉紗需求最旺盛。從現在起到五月上旬這一期間,面紗的需求量最大。李青林的手工紡紗小車間只有加大出紗量,才會最大限度的賺錢。於是李青林做出了一個決定:增加紡紗車,聘用紡紗女工。

    這次李青林也沒有徵求李萬全他們的意見,直接決定以下幾條:一、請周家、錢家三個女人加入,現有的紡車換人不停車,日夜紡紗,;二、李萬祥加緊製作紡車,最終達到每個女人一輛;三、以計件制發放紡紗工錢,包括家裡人在內,每紡一斤皮棉發工錢十個銅元,餘下的純利潤按兩家股份分紅;四、紡紗不是女人的專利,大老爺們也可以學會紡紗。作為表率,男人學紡紗先從李清林開始。

    豫北地區男人在這個時期一般不做這種女人幹的活的,李青林知道男人紡紗並不輸於女人。前世李青林去延安旅遊,革命文物展示館裡就有周總理用過的紡車。在延安時期大生產運動中,許多男人也會紡紗,並且紡出來的棉紗質量很好。

    除了第四條以外,李青林安排的幾條意見都在順利實施。不需要出錢買原料,也不需要準備紡紗車,只需要花點功夫出點力氣就可以賺錢,這樣的好事讓村裡所有的女人都加入了紡紗行列。皮棉一天天減少,雪白的棉紗不斷被紡出來,

    李青林確實準備以身作則學習紡紗,他剛坐在紡紗車前準備跟衛三丫學紡紗,就被嬸子劉二花一把揪了起來。

    嬸子的理由很簡單:「這是女人幹的事,不是你幹的活!你是幹大事的人,只要多想點好辦法讓咱們多賺點錢就行了!」

    中國經歷過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李青林想在短期內改變傳統思想,最起碼現在就行不通。李青林只好苦笑一下,放棄了他男人紡棉紗的宏偉計劃。

    李青林前世看過一份資料,知道有一種紡紗車可以一次紡三錠,這種紡車可以提高紡紗效率。他本想通過改進手搖紡紗車來實現一次訪三錠紗,因為自己不是學機械專業的,李青林研究了一番手搖紗車後,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於是自動放棄了。

    不過李青林另外一個改革成功了,那就是省油的燈。

    晚上加班需要照明,照明就需要點燈。所有的紗車都擺在一間屋子裡,晚上點一盞桐油燈亮度絕對不夠,一間屋子最起碼要兩處照明點才行。

    桐油很貴,王秀珍捨不得,便找來不花錢的松明子點上。點松明子雖說不用花錢,可是點起來煙太大,時間久了,屋子裡的人滿臉都漆黑的。李青林禁止用松明子照明,認為這樣做得不償失。因為連人都燻黑了,那紗也會黑,出售的時候賣相不好,人家會壓價的。

    李青林決定製作省油的燈。

    歷史上確實有省油的燈,南宋詩人陸游曾經有段文字記錄過省油的燈:「書燈勿用銅盞,惟磁盞最省油。蜀中有夾層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

    陸游所記錄的省油燈是有科學道理的。普通的油燈裡的油在點燃時不是完全被燃燒掉的,有一部分又是被蒸發掉的。因為燈芯燃燒同時,也加熱了燈盞中的植物油,油溫上升燈油就白白揮發了。

    李青林家現在用的燈很簡單,就是一個銅燈盞放在一個竹架子上,盞裡面再倒上燈油、安上燈芯就可以點亮了。

    李青林把燈盞拿下來,放到一個大小深淺合適的土陶盤子上,再將燈盞底下盤子裡注滿水。燈點燃了,油溫傳到水裡,水揮發得快,燈盞裡的油溫就低,桐油減少揮發,油就省下來了。使用這種簡單的省油燈需要經常注意燈盞下面水面高度,一旦水面過低就必須加水。

    改進後的省油燈經過實際使用,雖然達不到陸游所說的「可省油之半」,但是起碼省油三分之一以上。

    這種簡易的省油燈一經出現,立刻受到了主婦們的歡迎。心靈手巧的錢家二小子錢多貴參考李青林的省油燈,用銅皮製作出銅製的省油燈賣給富戶,還小小的賺了一筆錢。

    正月是冬閒時節,地裡沒什麼農活幹。女人們都在日夜加班紡棉紗,李家男人們也沒閒著。李萬全、李萬祥、李青林把後山窪的桐籽都悄悄撿了回來,因為小叔的房子被佔用了,他們把桐籽放到李青林家,男人們抓緊時間把桐籽都剝出了仁。

    因為這些桐籽是偷偷從王常善家林子裡撿來的,他們不敢大鳴大放地送去搾油。等「破五」以後,三個男人分頭多次將桐籽送到不同的油坊賣掉。

    因為最終收穫的比預計的多些,全部桐籽送到油坊後,除了因為晚上要點燈而換回十斤桐油,還賣了三十一個大洋,並拉回二百多斤桐籽餅。

    李萬全、李萬祥得了這麼多錢又得了這麼多桐籽餅,心情非常高興,李萬祥高興之餘拿出一個大洋獎勵給李青林。兩家把剩下的三十大洋、桐籽餅、桐籽殼平均分了,李萬祥也將五塊錢的紡紗股本金還給了李萬全。

    正月初十晚上,四十斤皮棉全部紡成了棉紗。

    正月十一一大早,李萬祥、李萬全和李青林到鎮上付了上次「討」的皮棉、鐵釬、筍殼錢,賣掉棉紗,再買回四十斤皮棉。

    拿到紗錢,李青林算出這次紡紗扣除原料成本後獲得九百六十六個銅圓,其中四百銅圓是女人們紡紗的工資,八十銅圓是周德中的彈棉花工資,兩個李家還剩下純利四百八十六個銅圓。

    知道利潤以後,李萬全、李萬祥激動得有點滿臉通紅。他們沒想到李青林讓他們投資十五個大洋,過了僅僅八天,就能賺四百八十六個銅圓,這還不包括家裡女人的工錢呢。

    這可是兩個多大洋啊!平時要是給人家打短工,他們兩個人就算做最髒最累的累,八天時間怎麼也不可能掙到這麼多錢。當李青林問他們倆怎麼處理這筆錢的時候,他兩異口同聲地說:「你說咋辦就咋辦!」

    李青林決定拿三百九十銅圓按股份分了,即李萬全分得二百六十銅圓、李萬祥一百三十銅圓;剩下九十六個銅圓拿來買二斤五花肉、一斤散裝紅薯干酒和六份芝麻糖。肉是晚上燒來吃的,酒是晚上犒勞李萬祥和李萬全的,芝麻糖是獎勵六個紡紗女人的。畢竟人家才是紡紗主力,除了工資以外,女人還是要精神鼓勵不是。

    擔著棉花,帶著喜悅,李萬祥、李萬全回到了村裡。女人們都集中到紡紗房內,李青林開始按照紡成一斤皮棉十個銅園發工資。

    周德中拿到了八十個銅銅圓,女人們多者七十多個銅圓,少者五十多個銅圓。女人中拿得最多的竟然是衛三丫,總共七十七個銅圓。

    農村婦女能夠掙到錢的機會並不多,她們最主要的進項就是養豬喂雞種菜。

    小李莊四戶人家土地少,種的糧連自己口糧都保證不了,農閒時只吃兩頓,青黃不接的時候家家采野菜吃,所以沒有人家養豬;每家只養了幾隻雞,主婦們都靠母雞下蛋換鹽。

    這次一次性拿到這麼多錢,所有的女人一陣歡呼,每個人都興奮不已。

    發完工錢,李青林拿出一包芝麻糖遞給衛三丫並宣佈:「三丫紡得最多,獎勵芝麻糖一包!」

    姜秀枝馬上提出抗議:「青林太偏心了,我們紡得也不少,你咋只發給三丫一個人吃?」

    李青林笑道:「我說三丫紡得最多獎勵一包芝麻糖,沒說第二名不獎勵芝麻糖啊?」說完笑瞇瞇地拿出餘下的芝麻糖,給每個女人發了一包。

    在這個極度貧困的小李莊,為了生存下去人人都節衣縮食,女人們更是如此。一小包芝麻糖不多,也不貴,平時她們到鎮上路過賣糖的店舖只是看看,從來都沒敢想去花錢買點自己吃,像衛三丫已經十六(虛歲)了,還從來不知道芝麻糖是什麼滋味呢!

    芝麻糖發到她們手裡,引起一陣尖叫,歡樂的氣氛充滿了整個屋子,也瀰漫了整個村莊。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