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卷之三雄23
第三十七章方略
當然了如果官員一個幕僚不僱用倒也是勉強可以,但如何是那樣的話,如果是京官還可,但這樣的地方官實際上根本不可能把手中的職責擔當起來,這樣的官不過是屍餐素位hun日子罷了,再清廉他又有何用?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康熙也早就悄悄地打開了一扇大門。他默許了官員們向朝廷進行借貸。可是這其中的弊端也很明顯。首先既然是借貸就意味著要還的。康熙雖然最初是採取了默許的態度,但也正是因為他的態度,才使得官員們向朝廷借貸越演越烈,既然朝廷從來不追討,那官員們也自然只當這債務不存在,只當這是康熙給官員們變相的福利了。而歷史上也正因為如此才引來了康熙末期規模浩大的戶部清理虧空案。當然也正因為在清理戶部虧空中,所有的阿哥都選擇了退縮,唯有老四胤禛迎難而上。因此儘管他惡評如潮,但卻維護了朝廷的利益。老四胤禛最後能在康熙晚年脫穎而出,不能不說戶部清理虧空是他最大的機遇。
作為一個有為的君主,康熙也不是沒有想過要提高官員的俸祿,可是接連的戰事,使得國庫空虛,漲俸祿難啊。到了康熙末年,出於種種考慮,他還是決定把這個籠絡人心的事情留給了他的繼任者。雍正上位可謂是罵名如潮,但是他也做了一件讓官員們叫好的事。那就是在火耗歸公之後,推出了「養廉銀」制度。當然了,這「養廉銀」制度願望是好的,可是效果卻極差。這也就不多說了。
總之,康熙心裡也想著要漲官員俸祿。清朝最初的許多制度都是從明例。因此這官員的俸祿同樣是依明例。到了康熙親征又因為一直內外戰事連連,國庫不豐,所以此刻也只是在心裡想想而已。此時,從胤禟的嘴裡說了出來,他雖然認為現在時機還不成熟,但是還是有些欣慰。停火耗,漲俸祿,看來胤禟的確作過一番深思熟慮的。於是他忍不住笑著問道:「這漲俸祿可是件讓大家都高興的事啊。」
這話一說,在場的大臣們都笑了。儘管不少人根本就不指望俸祿過日子,但名正言順的能夠多拿一些錢,沒有誰會不願意不是?
「可問題是現在國庫不豐。漲的太少了,又無濟於事啊。」康熙說這話的時候心裡很有些沉重。民間就有句話,拿多少錢就干多少事。官員們拿著連生活都成問題的俸祿你指望他不貪,那只能是笑話。人畢竟不能總是望梅解渴,聖人的弟子也得吃飯呢?他也明白想要讓官場清廉,大幅的提高官員俸祿是必須的,只是如今囊中羞澀,自然就底氣不足。停了一會兒,他又問道:「還有你這後半句:計資產是怎麼回事?」
「回皇阿瑪。如今的官員俸祿的確是太低了。雖然說提高了俸祿未必就能保證官員不貪,但是如今這麼低的俸祿卻只能讓絕大多數的官員不得不貪。」
胤禟的這句話,讓幾乎所有的大臣都低下了頭。因為如果嚴格的查起來,幾乎沒有一個官員敢說自己沒有貪過一文錢。做過地方官的大臣就更加不用說了。他們有區別的也僅僅是一個程度輕重的問題。
「皇阿瑪,兒臣認為,這官俸不但要提,而且要大幅度的提。依兒臣看,京官的雙俸可以取消。如果在國庫允許的清況下,所有官員的俸祿應該至少要提高到現在的十倍。」
胤禟的這番話讓所有的大臣們禁不住一起「啊」了一聲。而康熙則是張大了嘴巴,倒抽了一口冷氣,情不自禁的喃喃自語:「十倍,是不是太多了?」
康熙的聲音不大,但卻被胤禟聽得一清二楚。
「皇阿瑪。兒臣認為一點不多。全國各地每年官員們收的火耗加起來,恐怕還不止這個數吧?更何況,如今一名七品縣令一年的俸祿才四十八兩,就算是十倍,也才四百八十兩。可是據兒臣所知如今年俸一千兩的師爺實在是不在少數。有句話叫做學而優則仕。這些師爺都是仕途無望才轉而求其次。可是他們的待遇卻相差如此懸殊,長期下去,如何才能保證最優秀的人才都為朝廷所用呢?」
胤禟的話讓康熙沒法說了。是啊,長此下去恐怕那些正直的有才幹的士子都沒人願意進入仕途了。因為進入仕途後,不貪污,這官就做不下去。
胤禟的這個話題實在是太敏感了。因為這個話題也牽扯到大臣們自身,因此所有大臣們全部閉緊了嘴巴,作壁上觀。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老夫子王掞。王老夫子一來人比較正直,二來因為他入仕以來,一直在作京官。京官大多數的職位雖然油水不多,但好歹有雙俸。而王掞又向來比較孤直,不但不結黨,而且平日裡人情往來也極少,因此雖然他生活清苦,但倒也過的下去。真要排起大清國清官排行榜,他絕對是名列前茅的。
所以這位老夫子理直氣壯地站了出來:「九阿哥,你又如何能保證年俸漲了十倍,官員就不貪了呢?如今官場上貪污已成慣例,依本官看,只怕就是漲到二十倍、三十倍,除非所有的官員全部換一遍,否則依然不會有什麼改觀。」
老夫子雖然平日裡有些直,雖然他說的這些話的確是事實,但是當著康熙的面、當著這麼多的重臣的面說出來,實在是太過唐突了。以至於說完之後,他自己也後悔了。僵在那裡,很有咬舌頭的衝動。
而其餘的大臣們不要說了,全部傻愣愣的望著他。今日胤禟揭了官場黑幕,但不管怎麼說胤禟畢竟不是官場中人,而想不到又出了個王老夫子。康熙的臉更是徹底黑成了鍋底。官場是個什麼樣子,康熙心理明白的很,因此剛才胤禟抖了出來,他雖然生氣,但畢竟胤禟的著重點不在此。而且胤禟畢竟是他兒子,年紀又xiǎo,忍忍也就過去了。沒想到的是,又蹦出來個王掞。而且話說得更難聽;什麼除非所有的官員全部換一遍,否則依然不會有什麼改觀。即便康熙也明白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俸祿漲的再高,也比不上貪污來的多。這些官員都伸慣了手,要他們改邪歸正,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可王掞就這麼直通通的說出來,實在是讓他受不了。恐怕也沒有幾個皇帝能受得了。
…………
不過康熙還沒來的及發作,胤禟就接過了話:「王大人此話差矣。王大人飽讀經書,豈不知人之初,性本善乎?」
胤禟厭惡儒生和孔孟之道在清朝高層中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也因此不但漢臣中幾乎沒有人對這位號稱滿洲第一才子的九阿哥有好感,就是滿族的重臣大多對他也有看法。因為畢竟如今無論滿漢、無論是否參加科舉,想要入仕,除了那些廝殺漢外,誰能不讀經書?
如果換一個人說出這句話來,也許眾人會笑話他又是一個讀書讀迂了的書獃子,不過話從胤禟的嘴裡出來,眾人則不約而同的想他這不是又要借題發揮吧?也不能怪眾人會這麼想,大臣們已經知道了康熙召大家來的原因是胤禟說他有徹底解決錢荒的辦法。雖然他剛才說的這些方略,大臣們大都不明白具體內容是什麼。但大都琢磨出味來了,這些方略不管能不能真的解決錢荒,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胤禟想用它一併解決很多問題。
胤禟不管大臣們怎麼想,繼續說道:「當然了,這個世界上死不知悔的人也是有的。因此,皇阿瑪(他又轉向康熙)。兒臣這第二條方略,後半條,才有計資產一說。」這次他倒不等康熙詢問了,接著說了下去:「所謂計資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所有的官員每年都必須向朝廷申報一次自己的財產狀況。朝廷將成立一個專門的衙men對官員們的財產進行核准。如果兩者之間差額超過一百兩,該衙men有權要求官員對其進行解釋。如果官員無法對其進行合理的解釋,那麼該衙men將有權利要求都察院、大理寺立案,對其來歷不明的財產進行偵查。」
胤禟這話一說,大多數的大臣們可就不僅僅是呆若木雞了,不少人的心立刻瓦涼瓦涼的,後脊背頓時被冷汗浸濕了。儘管此時還是七月的酷暑。
這些大臣們都是人精,雖然胤禟只簡單的說了這麼幾句,但他們都聽出來了,真要這樣做,以後再要伸手可就難了。以前要查貪污,那必須查實據。只要手腳乾淨些,一件事想要查清來龍去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實在不行,還能丟出幾個替死鬼脫身。可真要象胤禟說的那樣,每年都要對財產進行申報,那可就完了蛋。
你每年的財產都歷歷在目,有案可查。而且都是你自己申報的,讓你自己還無話可說。如果你把貪污的財產都隱匿起來,一年兩年可以,但想要長期隱瞞恐怕是瞞不住的。再說,貪了錢就是為了要用,否則貪來何用?可是只要用了,數額一大就不可能瞞得住。而最可怕的就是他的最後半句話,對其來歷不明的財產進行偵查。不管你是如實申報還是不如實申報,結果都沒什麼區別。這意味著只要財產來歷不明,哪怕沒有什麼其他的證據,就都有可以能把自己折進去。
康熙真要採納這樣的方略,以後做官可就真正難做嘍。
康熙再次把嘴巴張大了極限。努力的深呼吸兩口。厲害呀歷朝歷代的清官們加在一起也抵不上胤禟這半條方略。他真是羨慕自己的這個兒子這腦子到底是怎麼長的呢?
別人不說話,大學士吳琠開口了。這位吳學士也是個兩袖清風的,所以他也有這個底氣:「九阿哥,你這方略聽起來似乎不錯。可是這是否有把官員當賊防的嫌疑啊?而且為此朝廷要新設個衙men,要真正發揮作用,只怕這添的官員少了還不行。國庫如今還不豐,九阿哥這又是要加俸祿,又是要添官員,朝廷只怕是負擔不起啊。」
王掞倒真是個直臣,剛剛差點讓康熙暴走,這會兒還不消停,也說道:「是啊。如今朝廷已經有大理寺、都察院,而且我朝在都察院內增設了『六科給事中』。監察的衙men和官員已經不少了。現在九阿哥又要提議增設衙men,這似乎有臃腫之嫌。」
胤禟衝著吳、王二人分別拜了拜:「二位大人不愧都是我大清棟樑,憂國憂民之臣。」
胤禟這一拜,弄得吳、王二人倒不好再說話了。
不過胤禟拜完之後,說的卻是另外一回事:「不過吳學士之言,我卻不敢苟同。各朝各代為什麼都要頒布刑律,難道是為了將臣民當賊防嗎?非也。頒布刑律的根本目的既不是為了要懲罰某些人也不是不相信臣民們的品德,而是為了國家穩定,為了讓絕大多數的臣民都能安居樂業,是為了保障大多數臣民的利益。而我提出這條方略同樣並不是不相信大臣們的品德,而是為了不讓少數的害群之馬有機會玷污了其他大臣們的品德,是為了讓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夠看到聖人的弟子擁有如何高潔的品德?」
胤禟的話拔到這樣的高度,讓所有人都無法反駁。
「至於說到衙men重疊,人員臃腫,我認為兩位大人的意見的確值得考慮。」說到這裡他又轉向康熙:「皇阿瑪,這的確是兒臣考慮的不周全的地方。因此兒臣提議此策是否可以分期完成。鑒於如今國庫不豐,所以設立的新衙門規模可以暫時不大。也可以不需要全國所有的官員都立刻申報財產。一開始只需三品以上的官員進行申報,這樣的話,新衙men的人手就不需要太多了。而且兒臣相信,三品以上的官員們大多都是朝廷的棟樑之臣,必然不會讓皇阿瑪和天下的百姓失望,新衙men的工作量也不會太大。」
胤禟的話再次讓在場的許多大臣汗如雨下,尤其是後面一段。
康熙聽到這裡,心中一動。胤禟的提議在他看來確實是個好計策,必然將讓官場風氣一清,當然肯定會有無數的官員就此落馬。但壞處也是很明顯的,在如今這樣的一個官場裡,要實行此策,估計沒有幾個官員經的起審查。這樣一來,震動太大,不利於穩定。不過,胤禟剛才的話中提到三品以上官員先行申報。在他看來,倒可行。正好可以名正言順的除去一些眼中釘。想到這裡,他瞥了一眼站在那裡始終不動聲色的索額圖。
於是,他又想了想方才說道:「嗯,朕看可以。三品以上官員都是朕心腹之臣,乃是天下官員的表率。不過,專門為此設一新衙men似有多餘。這事就交給都察院了。自今年開始,每年年末所有三品以上官員都需將其十兩以上的財產按單如實申報給都察院。嗯,還需包括其父母、兄弟、子女等三代以內直系親屬的財產明細。都察院要在半年之內進行核查清楚。差額在一千兩白銀以外,而官員又無法對其財產來源進行解釋者,都察院需立刻上奏於朕。」
康熙將胤禟的想法這麼一改,胤禟心裡自然是很不滿意的。當然了,康熙他自然也有考慮周全的地方,那就是康熙將財產申報範圍擴大到了官員的直系親屬,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他就能作出了這樣的調整,不得不說康熙的確處理政務比胤禟要老辣的多得多。此外,官員們只對十兩以上的財產進行申報,以及將差額放到了一千兩,也表現出了康熙比胤禟要務實的多。既減輕了都察院的工作量,同時也沒有對官員們的道德水準要求太苛求。作為一個頭腦清醒的皇帝,康熙自然知道清水裡是養不了魚的。如果要找道德聖人那麼恐怕滿朝上下很可能一個都找不出來。而事實上三品大員那都是朝廷的國家重臣,相當於現代的副省級了,有些xiǎo的動作也是能夠容忍的。如果連這都不能容忍,那這個皇帝也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沒有一點利益,還有誰會為你賣命呢?說句不好聽的,十年寒窗的動力究其根本還是脫不了名利二字啊。
但最讓胤禟感到失望的是康熙一沒有批准設立新的衙men,還是交給了都察院。再好的經也會被花心的和尚把好經給念歪。如今都察院的官員們的素質實在是不能讓胤禟可以放心。其次是最終都察院也只是上奏於康熙。而不是象胤禟所想的那樣直接立案,或者移交大理寺。這裡面的區別可就太大了。沒有直接立案的權力,這就意味著這很可能到最後只是變成了康熙手中一張敲打大臣們的王牌,又或者只是變相的增加了少許都察院手中揮舞的權柄而已。時間一長,很有可能就變成只是一種形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