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四,早朝。
執事太監馬永成。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啟稟萬歲,奴才有事奏報。」張永從金鑾殿外進來道。
朱厚照昨天晚上酒喝得多,現在還懶洋洋的。
「張公公,你有什麼事?」
張永道:「萬歲派楊一清楊大人和奴才領軍平叛,朱??造反已經平息,叛首朱??抓獲,餘下何錦、丁廣等一干犯人及叛賊眷屬,除在平叛中殺死的以外,另有一百三十二人,如何處置?」
朱??叛亂之時,朝廷大臣除李東陽外,其他人都被朱??的王爺身份和劉瑾的權勢薰天嚇倒,不敢像往常一樣爭搶平叛主帥,朱厚照心裡是十分明白的。為此,他一方面同意李東陽的奏請,派李一清為帥,張永為監軍,調集二十萬大軍征討叛逆,並下旨甘肅、陝西各路駐軍全面配合朝廷大軍平叛,從軍事上進行了嚴密部署。另一方面命令內閣將朱??的罪行公告天下,號召民眾起來抗擊叛逆,爭取民心。同時,又制定了首惡必辦,協從不咎的策略,以安撫民心,避免被朱??裹脅當地民眾與朝廷全力對抗。雖然,朱??很不經打,還沒有等平叛大軍到達,就已被擒下,但是,朱厚照認為這是他當皇帝以來做得最漂亮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是有興致和群臣說起平叛之事的,笑問眾臣:「眾卿家意下如何?」
朱厚照的這點小心思,大臣們都是清楚的,焦芳首先出班道:「朱??叛亂,全憑聖上決策英明,調度指揮得當,才使叛賊束手就擒,聖上天縱英明,無人能及啊。」
「是啊,要不是皇上公告天下,安撫民心,說不定還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百姓捲入叛亂呢,皇上是千古明君,堪比太祖啊。」劉宇不甘落後拍馬屁道。
朝中一些正直大臣聽到兩人馬屁拍得噹噹響,卻沒有說出到底應該怎樣處置朱??一干人眾,不禁皺眉,卻又忌憚他們和劉瑾的勢力不敢出聲反對。
朱厚照被兩人拍得週身酥麻,一臉笑意,群臣見狀更是爭先恐後地出班拍馬屁,李東陽和張永十分焦慮,擔心這樣拍來拍去把正事給耽誤了。於是,李東陽出班道:「皇上,朱??造反固然不得民心,皇上運籌帷幄卻是致勝的關鍵,按大明律,朱??和一干反叛理當賜死,其家眷充為僕役。」
朱厚照心情大悅,立即應允。
李東陽接著道:「皇上處置的犯臣,請封賞在平叛中立下功勞的功臣。」
朱厚照道:「李愛卿,你和張公公先擬一道折子,看看哪些人該封賞?」
「微臣和張監軍也有商議,寧夏總兵府游擊將軍仇鉞應居首功,奏請皇上封賞。」
朱厚照道:「仇鉞機智過人,行動果敢,著升都督僉事、寧夏總兵官,封咸寧伯。」
張永見仇鉞從游擊將軍一下子升了這麼高,心想,楊一清和王之風之計果然不錯,自己的好處一定少不了,當下跪下道:「奴才替咸寧伯叩謝萬歲恩典,萬歲,萬歲萬萬歲。」
「免禮,平身。」朱厚照道,「三邊總督、平叛將軍楊一清恪盡職守,著即還朝升任戶部尚書,封太子少保,賜金幣五百。」
滿朝文武此時早已後悔不已,心道:要是早知道朱??如此窩囊,自己也該去爭這個平叛將軍的。李東陽奏道:「皇上,張監軍身為平叛大軍的監軍,在平叛之中應與楊大人同功,在楊大人留守?土時,帶二十萬大軍班師回朝,功不可沒,請皇上封賞。」
張永聽到李東陽提他,心都快跳出來了,當的一下又跪了下去,道:「奴才為皇上效忠,理所應當。」
朱厚照笑道:「張公公,平身吧。」
「謝皇上。」張永起身,心中忐忑,皇上這是什麼意思?不封賞咱家嗎?
「張永聽封。」朱厚照道。
「奴才在。」張永又想下跪。
朱厚照笑道:「待會一併謝恩吧。」
「是。」
「封張永之兄張富為泰安伯,弟張容為安定伯。賜張永金牌一道、銀幣一千,歲祿加至三百石。」
朱厚照再無下文,張永心裡十分失落,轉念一想,自己雖然沒有加官進爵,自家兄弟兩人被封伯爵,也算天大的恩寵了,於是再三叩謝聖恩。
「寧夏總兵府平叛有功人員各行升賞一級,著吏部辦理。」朱厚照又道,「張公公,朕昨晚下旨叫你將劉瑾好生看管,今日交朝議,劉瑾現在何處?」
張永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清楚地記得,皇上昨天明明是說:「既然劉瑾謀反,那就把他看管起來,不准他亂動,明日交給朝議吧。」他昨晚吃了不少酒,竟然自作主張,不但把劉瑾「看管」起來,還抄了他和他兄長的家,並把他兄長遺霜及一家人下到天牢,這事要是讓皇上知道了,只怕剛剛得了封賞要被褫奪不說,自己還要招來橫禍,畢竟這是欺君呀?
朱厚照見張永半天沒有回應,又道:「張公公,劉瑾呢?」
張永連忙說:「奴才已經將他『看管』在他的住處,等候聖裁。」
劉瑾的一縱黨羽,這時才知道他已經讓皇帝給「看管」起來了,頓時有些驚慌,焦芳、劉宇、張彩、顧家城等人,想是不是劉瑾謀反的事情敗露了?但是,看起來又不像呀,為什麼沒有把我們抓起來呢?
李東陽已經從皇帝和張永的對話中,知道張永昨晚的行動其實已經超出皇帝的旨意,於是,再次出班奏道:「啟奏聖上,劉瑾勾結外臣謀反,罪大惡極,理當抄家問斬,請聖上明斷。」
還是焦芳反應快,知道劉瑾謀反的事情還沒有完全暴露,出班奏道:「啟奏聖上,劉公公效忠聖上,辛苦操勞,偶有失誤也是正常,如果劉公公確有失策,請聖上看在劉公公為大明操勞的份上從輕發落。」
作者題外話:謝謝您的關注,請投票、收藏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