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王者

第九卷 定中原 第九部 定中原 第二十二章 得知真相 文 / 天豪

    (《》)(《》)(《》?)(《》)

    博望坡以南十里外白河岸旁。(文學閱《》)(清風?)

    劉備慌張的看著身後,見無追兵,才停馬定了下來,對左右護衛說道:「孫燦可有遣追兵來追?」

    右旁的護衛,抱拳道:「好像沒有,待小的先去探察一番!」

    不一會兒,那護衛和關羽一起趕了過來。

    關羽道:「大哥請安心,孫燦並未遣追兵追擊,」

    劉備一聽,頓時放心了下來,忙道:「二弟,趕快集結潰散的士兵,竟可能的減少我軍的損失。」

    關羽領命而去。

    劉備見身後一群殘兵敗卒,在想想孫燦軍的驍勇之兵,頓時感到一陣無力和羨慕,暗道:「若我有如此雄兵,何愁霸業不成,漢室不興。……可恨,孫燦小兒,兵強將勇,領地也肥沃富饒,天下的好處都讓他一人佔盡了。」

    想著,劉備漸漸覺得很是氣悶,就沿著河流向下走著,腦中在想到底如何才能實現心中的夢想。

    走著走著,突然,一陣嘹亮的高歌傳來。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這歌聲由遠及近,高低起伏,其中有抱怨亂世的來臨,又有大漢將要崩塌的擔憂,還有一股強烈的懷才不遇的感覺。

    劉備停馬而立,待聽清楚歌聲後,暗想:「聽此歌聲分明是一空負報國之志,卻無明主賞識的賢人。莫非老天聽我抱怨,特地贈一人才於我。」

    求才若可的他,也不管是不是,立刻尋聲找去。

    走了百米,就見一人拄著竹竿,撐著竹筏,向上游滑來,口中還高聲唱著,那聲壯志不能酬的詩歌。(文學小說閱《》)

    劉備高喊道:「兄台,可願過來一敘。(文學小說閱《》?)」此時此刻,他也不去計較冒失不冒失,開口就將他請了過來。

    對面那人先是一愣,隨即大笑:「有何不可?」

    隨即撐竹筏來到岸邊。

    來人葛巾布袍,皂絛烏履,要掛長劍,英氣過人。

    劉備見其氣度不凡,大喜,快步上前,歉聲道:「先生贖罪,吾乃逐郡劉備,聞先生高歌,聽出歌中意境,知先生必定為一賢德之士,備願請先生一聚,聆聽教誨。」

    來人姓徐名庶,字元直,穎上人氏,在少年時代,是一位非常敬慕那些嫉惡如仇、扶危濟困的武林俠士,矢志要做一名頂天立地的大俠。

    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自幼拜師學藝,苦練武功,結交同道好友,探討切磋各個門派的藝技。待學有所成之後,便遊歷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濟困的俠行善舉。很快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少年俠士。

    後因為一位朋友因與當地一家豪門惡霸結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他隻身闖入惡霸家中,刺死了這個仗勢欺人、為害一方的惡徒。不幸被聞訊趕來的大批官差包圍。因寡不敵眾,失手被擒,後被朋友營救出獄。

    至此,他認識到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剷除人間不平事。審時度勢,又見東漢王朝日趨腐朽,諸侯割據,烽煙四起,決心棄武從文,掌握一身治國用兵的本領,造福於天下蒼生。摒棄刀槍劍戟,潛心讀書求學。

    不久,學業大成,名揚荊州。

    劉表聽其名,多次禮聘他出仕。徐庶也願一展抱負,加入了劉表麾下。不過,他很快就發現劉表雖稱皇室宗胄,有禮賢下士之名,但骨子裡卻優柔寡斷,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除,是徒有虛名,是一個不能成大事之人。

    當即,就棄之而去。(閱《》)

    心煩之下,就獨自來白河泛舟,調節心情。(清風文學網?)他見白河水波蕩漾,日幕西山,就想到當前的亂世,傷感之下,就不自覺的高聲吟唱起這「隱士之歌」。

    想不到竟然有人喊他答話,他見來人是位身穿盔甲的將軍,並且長得一臉仁慈之相,心知新野附近有兩位當世豪傑,一位孫燦、孫子羽,此人年方十六就為國征戰,數次以少克多,鮮有敗績。

    另一位就是以仁義而揚名的劉徐州,此二人無論哪個都是當世少有的明主。

    而眼前此人縱然不是孫燦、劉備,也定和他們有莫大的關係。何不就此詢問各中情況,看看是否有自己的真命之主?

    想到這裡,徐庶很爽快的依照對面那人的吩咐上前答話。

    見來人就是以仁義而揚名的劉徐州,心中略微有些失望,其實他心底還是渴望見到孫燦多一點。畢竟劉備仁義只是口傳,真正拿的上場面的事跡幾乎沒有。可孫燦大不一樣,幼年之時,就為國征戰,破黃巾、除張讓、兩刺董卓、洛陽追擊,哪次不是確有其事。

    這些事跡又豈非劉備目前所能夠比及的?

    不過,劉備也是一仁義之主,值得敬重的豪傑。

    徐庶抱拳行禮道:「草名山野之人,觸事疏懶,得將軍如此看待,下情不勝感激。」隨即,就請劉備上筏一敘。

    劉備非常大度的將張燕等人留在岸上,孤身一人上了竹筏。

    此舉動讓徐庶頓生好感,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

    徐庶親自獻茶。

    茶罷,劉備道:「敢問賢士高名?」

    徐庶本想實名以告,但轉念一想,徐庶一名在荊州頗有名望,如果實明相告,恐怕試不出此人的眼光和求才之心,當下,不動聲色道:「某乃穎上人也,姓單,名福。」

    劉備一想,沒聽過,但這也阻止不了他的愛才之心,說道:「原來是單先生,今天下大亂,諸侯四起,大漢崩塌在即,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見教。好讓備能為漢室盡忠,免得他日老死之時,無顏面對劉家列祖列宗。」

    徐庶見他心誠,說道:「劉表此人心術不正,為保荊州無所不用其行也,當年他就曾以卑鄙的手段,迫使孫燦離開荊州。如今,孫燦挾恨而來,荊州兵無強兵,將無強將,謀臣也無人可與劉華、郭嘉、賈詡對抗。

    荊州之落陷指日可待,依照在下愚見,應當協助孫燦奪取荊州。孫燦此人仁義為懷,知恩圖報,待孫燦取得荊州後。將軍可向孫燦借兵,借將討伐徐州呂布。以徐州為據點,北上轉戰青州。屆時,徐州沃土再加青州民風膘悍,大事可成。「

    雖然,孫燦因父母之命,未將自己父母被擒一事傳出,但是天下智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只要有一絲破綻,他們也可以猜出幕後真相。

    何況,劉表留下的破綻還不只一處。

    劉備聽了徐庶的話連連點頭,但他並不贊同,說道:「劉表視備以弟,備也曾經應承他盡力保護荊州安危。何況,當年之錯,全在毒婦蔡氏。如今,兄長他也後悔無比。備豈能在此刻倒戈一擊?」

    徐庶一歎,也知道劉備的顧慮,不在言語。

    劉備道:「先生卻有大才,不知可否願意留下,助備一臂之力。」

    徐庶推遲道:「鄉間無名之人,安能得將軍如此看中?將軍錯愛了。」

    劉備歎道:「大賢學成文武之能,可立身行正道於當時,留賢明於青史,以顯父母。此為孝也。救萬民於水火之中,致仁君於堯、舜之道,此乃為忠也。單先生身懷經世之奇才,而甘老於林泉之下,恐非忠孝之道。先賢孔子尚游於諸國,而教化世人。望先生開備愚鹵,而賜教之,實為萬萬之幸。」

    劉備避席拱手鞠大禮,拜道:「請先生助備,光復大漢盛世,再現漢武雄風。」

    徐庶大急,這個時候的尊卑之別很讓人看重的,劉備是漢室後裔早已傳遍天下,雖然未能得到皇室的認可,但是劉焉、劉表同時認可了他的身份,在加上諸侯聯盟時,袁紹也以皇族之理對待。

    此時,已經成為供認不諱的事實了。

    一個漢室後裔向他行大禮,他怎麼承受的起。

    急忙拖住劉備道:「大人不可,大人不可。」

    劉備並未起身,繼續道:「備名微德薄,但願請先生同往新野,興仁義之兵,拯救天下百姓,免除百姓戰亂之哭。」誠懇無比,並帶有哀求之聲。

    徐庶長歎道:「將軍若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過望,立刻拉著徐庶之手,問長問短,關懷無間。

    徐庶好生感動,將姓名如實相告。

    此刻,關羽以將大軍集結完畢,劉備在全軍面前拜徐庶為軍師。

    大軍向新野開去,路上徐庶將如今局勢詳詳細細的問了一遍,在一旁皺眉沉思。

    劉備問原因。

    徐庶道:「孫燦此人文滔武略,樣樣皆能。麾下文武眾將也各個不凡,豈有不趁勝追擊之理。怎會安然任由我軍重整殘兵?」

    劉備聽了,也覺得怪異,但不明白怪在哪裡?

    到了新野劉備正準備叫開城門。

    突然,徐庶靈機一閃,驚道:「主公快快撤回樊城,孫燦的用意正是讓主公花時間整理殘軍,而他卻奇襲新野,想必此刻新野已經在孫燦之手,對方正等我軍自投羅網。」

    劉備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