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蟻賊

第9卷 何人更守元帝鼎 第561章 兵臨大都震,檄文天下驚 文 / 趙子曰

    第561章兵臨大都震,檄文天下驚

    長途行軍可快可慢,追擊敵人或者穿插截擊時,要快,「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曹操在追擊劉備時,「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但通常情況下,需要穩紮穩打。

    陳虎這次南下,過關前,行軍速度很快;過關後,速度明顯下降。

    因為在進入敵占區之後,一來,很多關口、城鎮都有元軍駐紮,需要邊行邊戰;二來,從遼陽到入關,部隊已經急行了數百近千里,從體力上講,也吃不消了,「趨一日力疲,經晝夜者神憊」。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惡戰,也該讓戰士們蓄養一下體力了。

    並將李鄴換回,改遣李國昌為先鋒,陳虎麾下有三虎,王國毅、李國昌、鄭國勇。王國毅最為驍勇,號稱「虎牙」,後來被鄧捨調走;李國昌其次,號稱「虎爪」,亦有萬夫不當之勇。

    李鄴的長處,其實不在攻城掠地、為一軍為先;而在堅守城池、為三軍之盾。之所以在關外時用他做先鋒,只不過是因為他久戍遼西,既熟悉地形、又十分瞭解世家寶。「知己知彼,百戰不貽」,所以才用了他。

    如今,既然已經出了關,自然也就該把他換下來了。從先鋒變成了殿後,一方面護運輜重糧秣,一方面也讓他營中的士卒們藉機休整一下。

    遼東、朝鮮、南韓三省,總計有二十四翼元帥府,每省八翼。

    「遼東八翼」分別是金州、蓋州、義州、惠和、武平、懿州、閭陽、東寧;其中,東寧就是遼陽。因為遼東的首府是遼陽,所以,這「八翼元帥府」又被稱為「遼陽八翼」。視情況不同,每翼駐軍不一,多則萬人,少則千許。加在一處,總共三萬出頭。

    陳虎此番所帶部隊,攏共加在一塊兒,將近三萬人。可以分成四個部。

    一部分是他的本部,約有六千多人;一部分是朝鮮行省撥給他的,也差不多有六千來人;再加上李鄴的遼西軍,三千多人;剩下還有萬餘人,則便是從「各翼元帥府」中分別抽調出來的。

    再加上輜重、民夫;如果擺成個一字長蛇陣,隊伍拉開,浩浩蕩蕩,從頭到尾能有幾十里路長。

    不過說是說、做歸做;就眼前的這個情況而言,很顯然並不適合用一字長蛇陣。深入敵境,在敵占區總行軍,擺個一字長蛇陣,部隊少了還好說;連人帶馬、帶輜重、帶民夫,四五萬人、畜,擺一個一字長蛇陣,這不找死麼?碰見一個善用兵者,從中間截擊一下,立馬就要亂套。

    故此,陳虎採用了兵分三路、先鋒最前、兩翼稍後的行軍方式。

    也就是說,就像一個三頭叉子。中間的李國昌最肯前,攻堅打強,為全軍鋒銳;左右兩翼則負責策應、協同,並掃清外圍敵人。最後邊,李鄴是叉子柄,保護輜重、民夫,確保糧秣以及退路安全。

    聯接叉子柄和三個叉子頭的位置,則是中軍、也是主力,由陳虎親自坐鎮指揮。

    從渝關進入腹裡,首先是永平路,遷安、盧龍、昌黎、灤州、樂亭等地都駐紮的有元軍。一二百里方圓內,敵軍數千。

    本來是沒有這麼多元軍的,但因為前陣子李鄴在遼西大打出手,世家寶步步後退、海東軍捷報連連,結果導致驚動了大都元廷。於是,蒙元皇太子自告奮勇,親至薊州、永平路一帶督軍,從其它地方調來了不少「善戰營頭」,從而使得此地的蒙元守軍得到了極大的補充。

    ……陳虎乃是「上馬賊」的出身。

    「上馬賊」皆為馬賊,也即「騎兵」,速度很快,當年呼嘯中原時,朝在黃河頭、暮在黃河尾,「元軍不能制」。故此他如今用兵,首先所得者,便也是這麼一個「快」字。就像夏侯淵一樣,進退如風、剽悍迅捷。

    有一句後人評價張獻忠的話,用在此處挺合適的:「其來也如風雨之驟至,其去也如鬼蜮之難知。」

    當年打遼東時,陳虎就憑著他這一手迅捷,立下了許多大功。常常兵馬已至城下,而敵將還不知曉;或者前頭列出堂堂之陣,兩軍方才對壘,而後邊已經迂迴奔襲、奇兵突出。而今南下入關,故技重施。

    永平一路,灤州是關鍵,不但為元軍主力之所在,並且位置也剛好處在全路的正中,可謂「首當其衝」。

    要想快速地通過永平,這地方必須首要解決。

    ……在進入永平路之前,陳虎又召開了一次臨時軍議,給諸將分配任務。

    他展開地圖,一邊指點,一邊對諸將說道:「灤州位處永平路正中,是我軍的必經之地。咱們要想西進,非通過此地不可,所以,這裡是必須要打下的。……根據情報,目前其城中駐軍約有兩千;城池經過多次修繕,比較堅固高大。如果強攻,一兩天內恐怕是打不下來的。而如果不能迅速攻克,就必然會導致一個後果。」

    他手指虛點,分別點了一下灤州的上邊、下邊和後邊,接著說道:「那就是北邊的遷安、南邊的樂亭,乃至西邊的薊州等地會分別遣軍來援。如果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就不是打一座城的問題了,而將會變成一場混戰、亂戰。……這就對我軍十分不利。」

    他頓了頓,有若實質的目光從諸將臉上一一掃過,繼續說道:「主公的令旨是:要求我軍迅速南下、入關、西進,在限定的時間內,必須抵達大都城外、搶佔要點、做出進攻態勢;同時主力繼續潛行南下,到達河間、保定一帶,進入戰鬥位置。……諸位,任務很重,時間很急。所以,咱們絕不能讓上述情況出現,絕不能陷入亂戰、混戰。」

    諸將皆點頭,表示同意。

    「那麼,該如何才能迅速通過永平?軍令!」

    一聲「軍令」,帳內立刻響起一片鐵甲摩擦、刀劍碰撞的聲音,諸將紛紛站直身體,昂首挺胸、目不斜視,等待命令。

    「李鄴。」

    「末將在!」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秣、輜重,乃三軍之膽、是我軍根本。此番攻打灤州,你不必參與,只需帶好本部、護好糧秣、約束好民夫,同時把攻城所需之輜重、器械交給各參戰營頭,就算你大功一件!」

    「接令!」

    「鄭國勇!」

    「末將在。」

    「盧龍,在灤州前邊。也就是說,欲打灤州,必須先要打掉盧龍。你率領右翼,提前出發,限你今晚前要把盧龍圍住。……圍而不打。只要把道路騰出來就行。」

    「接令!」

    「李國昌!」

    「末將在。」

    「令你率先鋒本部,並及左翼;等鄭國勇圍住盧龍、騰出道路後,迅速插進,必須在明天中午前,把灤州圍住。……同時對南邊的樂亭做出威懾。樂亭守將不出城則罷,如敢出城,給以迎頭痛擊!」

    「接令!」

    李國昌遲疑片刻,問道:「請問相帥,末將是只將灤州圍住就行麼?」

    「對。」

    「那攻城、開道?」

    「灤州城堅,如本帥適才所言,若是首先打它,必將會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後果,導致混戰、亂戰。……所以,本帥決定,先不打它。」

    「相帥莫非是想?」

    「不錯!既然『牽一髮而動全身』,那本帥就先不『牽這一根頭髮』,而先斬其羽翼、除其爪牙。……今夜,便親帶精銳,奔襲遷安!」

    ……如果先打灤州,就像用長槍直刺敵人的胸部。敵人有手有腳,可以遮掩,甚至尋機反攻。太麻煩。因此,就不如先打遷安,把敵人的手腳砍掉,然後集中力量,再猛攻灤州。如此,必能速戰速決。

    ……議事完畢,鄭國勇首先出營,率領右翼,急行六十里,在夜色降臨前,順利把盧龍包圍。

    盧龍急報,八百里加急。兩個時辰後,灤州、樂亭、遷安等地已知消息。各個城中的守將或震動,或驚訝,或暫時放心、長出了一口氣。

    要知,在陳虎出關前,他們也都有猜測。

    遼東的燕軍出關後,會先打哪個方向呢?是盧龍?是遷安?是樂亭?還是乾脆繞道,避開永平,迂迴進入腹裡?又或者燕軍只是虛張聲勢,其實並不想入關,只是想徹底打下遼西、佔據全遼?

    兵者,詭道也。

    塵埃未落地前,事實沒出來前,誰也不是諸葛亮、誰也不能預測先知。忐忑過後,終於得來了確切消息。原來,燕軍的確是要入關,並且他們選擇的路線是從盧龍開始。

    但事實真是如此麼?但塵埃已經落地麼?

    ……在得到盧龍急報兩個時辰後,又一道急報從遷安傳出。

    遷安守將遣派驍勇、殺出重圍,血透重鎧,到達灤州時,累得話都說不出來了,只示意從懷中取出一道文書,文書上亦沾滿血跡,打開後,上邊只有一句話,十二個字:「陳賊率部圍城;攻急,難敵,求援」。

    灤州守將大驚失色。

    原來燕軍打盧龍是假,攻遷安是真。

    遷安若失,則灤州斷一左臂,事將危矣!要說這位守將也是當機立斷之人,當即傳令,選揀精銳,定下明天一早就出城奔赴遷安馳援。同時,寫就急報一封,送去樂亭。請求樂亭守將明早亦出軍,配合行動。

    ……夜色漫漫,天尚未亮。

    灤州守將一夜未眠,剛接到部將稟告,說已經選揀好了精銳,可以出城;正準備去營中送行,鼓舞一下士氣。城外探馬飛奔來報。

    「報!三十里外,發現燕賊大軍。」

    「三十里外?」

    「看其旗號,乃陳賊親率。」

    遷安急報上明明說:「陳賊率部」;陳虎既已在遷安,這裡卻怎麼又冒出一個陳虎來?難道說,遷安已破?

    灤州守將倒抽一口涼氣。

    他卻不知,這前來打灤州的,其實便是李國昌。之所以用陳虎旗號,乃是一個計策。陳虎用兵,「鬼蜮難知」。何為「鬼蜮難知」?不但快,並且虛虛實實,令人琢磨不透,從而顧此失彼。

    ……眼看自身難保,哪裡還再顧得上遷安?

    灤州守將「當機立斷」,果斷下令:「遷安或已失。就算不失,陳賊主力既來犯我,馳援遷安也已無必要了。命準備出城的各部自歸本營,做好防禦守城準備。……再送一道急報給樂亭,就說我部即將要遭到賊軍主力進攻,請其速來馳援,為我呼應。」

    ……圍盧龍、打遷安、兵臨城下。半日一夜之間,灤州三驚。

    陳虎總共只帶了不到三萬人出關,此番攻略永平路,還留下了李鄴三千遼西軍沒動;實際運用的兵力只有兩萬四五。但展開之後,或虛或實,或圍或打,起到的效果卻不啻十萬大軍。

    他所以能做到遼陽丞相的職位,執掌一方、形同分疆,一方面是因為他和鄧捨的關係;另一方面卻也是因為他自身的能力。要不然,即便鄧捨把他抬得再高,底下諸將也不會服氣。

    ……李國昌率部來到,午時前,完成了對灤州的包圍。樂亭守將膽怯,不敢出城。

    當天晚上,遷安城破。陳虎毀其城牆,盡屠降卒,隨即南下,馬不停蹄,於次日清晨,和李國昌會師一處,兩軍並攻。猛攻一日一夜,灤州城破。

    依照前例,接著又是毀城牆、屠降卒。兩天功夫,連滅兩城。

    陳虎親寫招降文書,附帶灤州、遷安守將的首級,遣人送去盧龍、樂亭:「降,不失富貴;不降,屠」。

    樂亭守將早嚇破了膽子,立刻開城投降。盧龍守將倒是想做「忠臣」,奈何他不怕死,不代表他的部將們也不怕死,受其裹挾,也只好投降了事。

    陳虎久在遼東,中原諸將多知其名、不知其威。如今,兩天便將永平全路攻陷。數千元軍精銳,半數被屠,半數投降。兵鋒所至,好似摧枯拉朽。而這時,薊州等地的馳援部隊甚至還沒有準備好,還沒有出城。

    一時間,名震河北。

    ……元軍的軍報送至大都,朝野恐怖。

    陳虎的軍報送至益都,上下歡喜。

    ……元帝一面召集群臣,商議是否遷都。一面傳旨天下,命令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以及關中諸將火速來援,「勤王保駕」。

    鄧捨檄文天下:「皇帝聖旨,燕王令旨:蒙元北狄,入主中國,此非天授,斯宋室之過也。知恥後勇,驅逐韃虜,再造中華,夫我輩乃行之。

    「中原氣盛,億兆之中,五百年必降聖人。自前宋至今,五百年矣!今我所以盡起燕、遼之虎賁,親率齊、魯之精銳,北伐胡酋,進取大都者,非因私謀,實為公利。志在除暴亂、安生民,為聖人開道、前驅赴死。如此而已。爾其民體之!

    「方今江南蜀中,群英薈萃。吳國公忠肝義膽;陳、張、方、明諸公,人中之傑。於此之時,我也不才,竊以為,當共襄大業,以天下為先。我雖孱弱,不辭卑鄙,願為先行。諸君有志者,翹首以待之。

    「至若河洛關陝,雖有數雄,乃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無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若就此懸崖勒馬,不失周處美稱;若一意孤行,必有弘范之亡。勿謂言之不預也。

    「吾聞:『我中國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海內仁人、南北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相宜知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