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蟻賊

第9卷何人更守元帝鼎 第522章 徐州捷報到來日,不喜得城喜得才 文 / 趙子曰

    第522章徐州捷報到來日,不喜得城喜得才

    捷報傳到益都時,鄧捨正在吃飯。

    忙了大半天,快到申時才有空吃飯。他剛坐下,還沒吃上兩口,外邊的侍衛就進來報告:「大將軍,前線來了軍報。」

    戰爭時期,軍報往來頻繁。何止吃飯的時候,就連半夜睡覺時,鄧捨也常常會因來了緊急軍文而被叫醒,早已視為尋常,也不介意,自管一邊扒拉著飯大口吞嚥,一邊道:「叫進來吧。」

    信使步入室內,高高捧起一卷文書,跪在地上,大聲地說道:「啟稟殿下,徐州告捷!」話音未落,聽見「啪嚓」一聲。這信使嚇了一跳,也不敢抬頭,翻起眼,往前偷覷,見卻是鄧捨把手中的筷子給折斷了。

    「徐、徐州告捷?」

    「正是!」

    鄧捨舉頭看了看室外,陽光明媚,天氣比較熱,曬得院中花草香氣四溢。

    他掐算時日,距離傳軍令給趙過、命攻取徐州,才不過剛剛過了四五天,再排除軍令、捷報在路上走的時間,也就是說,趙過、潘賢二僅僅用了三天就攻下了徐州城。徐州是什麼地方?通衢大邑、江淮重鎮!

    高壁深壘,防禦森嚴。兼之聽聞城中守將有一個叫陸聚的,頗有治軍才能,麾下也是文武濟濟,在江淮間甚有威名,其部號稱「淮北勁卒」,有識之者稱:「雖燕趙精騎不能及也」。

    卻怎麼只用了三天就打下了徐州?

    鄧捨強捺歡喜,故作鎮靜,不動聲色地把斷成兩截的筷子輕輕放在一邊,徐徐問道:「我聽說徐州城中有守將二人,一名宋興祖,一名陸聚。既然城破,可擒獲了他兩人麼?」

    「回殿下,我部至徐州城下的當夜,宋興祖即遣軍出城,試圖偷襲於我,卻因為趙左丞與潘先生早有妙計,故此反被我部包圍。激戰至晨,盡數被我殲滅。宋興祖突圍不成,被傅將軍陣斬。我部又再用趙左丞與潘先生的妙計,詐作徐州敗軍,騙開了城門。高將軍率精騎當先入城,與趕來阻擊的敵將蕭遠大戰三十餘回合,把他生擒。楊、胡、傅、柳諸位將軍趁勝直進,順利搶佔住了徐州北城。並早先佈置在南門、東門外的微山湖我軍亦趁機鼓噪,作勢欲攻。陸聚時在南門,因見回天無望,所以當下投降了。」

    「陣斬宋興祖,降了陸聚?」

    「正是。……,不但降了陸聚,而且陸聚麾下諸將蕭遠、劉鳳等,以及謀主梁士蔭也都從陸聚降了我軍。並及陸聚本部、宋興祖殘部共計兩千餘人也都一起投降。」

    鄧捨又驚又喜。他雖然給趙過下了先取徐州、再圖單州的命令,但卻也根本沒有想到居然這麼快就能攻克徐州,實在是非常歡喜,定了定心神,說道:「梁士蔭、蕭遠、劉鳳等人之名,我亦有所耳聞。梁士蔭江淮名士,多謀善斷;蕭遠號稱徐州之虎,是一員難得的虎將;劉鳳馬戰了得,聽說他曾只帶十八騎就剿滅了橫行徐州周邊多年的悍匪麻子劉。我本以為,……。」說到此處,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信使,把底下的話收住,改變話題,問道,「陸聚、梁士蔭、蕭遠、劉鳳等人以及降卒現在何處?」

    「陸聚久在徐州,對周邊城池非常熟悉。投降之後,他對楊將軍說,願為主公勸降蕭縣、宿州等地。」

    鄧捨心中一動,臉上表情不變,問道:「噢?竟有此事?楊將軍怎麼說?」

    「當時胡將軍等都堅決表示反對,私下裡與楊將軍說,陸聚官居韃子的行院同知,這是一個很高的職位。如今他雖然投降了,卻僅僅是因為迫於無奈。若是聽他一言,便放之任去,恐怕不免縱虎歸山。」

    鄧捨不予置否,說道:「那麼,楊將軍最後是怎麼決定的?」

    「楊將軍起初猶豫不決,但後來傅將軍這樣與他說道:『淮泗間城邑數十,唯其最重者,不過兩座。一則徐州,一則即為宿州。徐州北走齊魯、西通梁宋,是兵家攻守之要地;而宿州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衝,自古以來也是一個百戰之道。雖然主公只是令咱們來攻打徐州,但如果同時能把宿州拿下,豈不錦上添花,更加是大功一件麼?即便如諸位將軍所憂,也許陸聚只是想用借口,藉機逃走。但是又有什麼關係?他已經是我部的手下敗將,縱其逃走,又有何慮?如果能得宿州,則對我海東大利;不能得宿州,也只是走了一個敗軍之將。利弊既然如此,將軍又何必猶豫』?」

    鄧捨情不自禁地站起身來,問道:「這話是傅友德說的?」

    「是的。」

    「諸將裡還有誰與他意見一致?」

    「副千戶柳三對傅將軍此言極為贊成。」

    「傅友德、柳三。……,嗯,此事我知道了。聽了他兩人話後,楊將軍究竟是何意見?」

    「楊將軍以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便同意了。」

    「結果呢?」

    「陸聚一個人也沒有帶,單騎去了宿州城。當天晚上,就帶了宿州的城守陸離、張冠詣我軍營請降。」

    這真是意外之喜,本來只是想奪取徐州,不料順便竟也拿下了宿州!鄧捨面沉如水,頷首說道:「楊、胡、高、傅諸將此番差事辦得不錯。很好!……,你來傳捷報辛苦,且先下去休息吧。」

    「是!」

    信使呈上捷報,退了出去,自有人招呼安排。

    等這信使走遠,鄧捨急傳侍衛,一疊聲地令道:「快去請洪先生來!快去請洪先生來!」在信使的面前,他需要保持上位者的尊嚴,要盡量做到喜怒不形於色。但是在侍衛們的面前,就大可不必了。

    連日來,濟寧之戰著實讓他有夠焦頭爛額,雖然獲得了單州野戰的勝利,但是上到士卒的傷亡情況、下到糧秣的後勤補給,這一切的一切的都非常之讓人頭疼。

    原本以為攻取徐州能否獲勝還在兩可之間,即使獲勝,恐怕最快也得十天半月。但實在沒有料到,竟然只用了三天,就取下了這一座江淮重鎮。想當日,就算是他親自率軍,在朝鮮打雙城、在遼東打遼陽,包括來到山東後打清州等地,也都沒有過這麼快的速度。

    人在興奮的時候也是會坐立不安。

    在等洪繼勳來的這段時間裡,鄧捨先是細細看了一遍捷報的內容。捷報上詳細地描述了整個的戰鬥過程,包括事先趙過、潘賢二的定計,以及後來高延世獨擒徐州兩將、傅友德陣斬宋興祖,又以及陸聚勸降宿州等等的全部經過。並在捷報的末尾這樣寫道:

    「陸聚、陸離等人以及兩城的降卒已在送去益都的路上了,由高延世、柳三負責押送。目前兩城的防禦,末將等暫時接管。因為此兩城地位要緊,想必張士誠很快就會做出反應,遣軍來犯。所以,還請主公盡快選調能臣勇將來接手城守。並及,捷報之後,露布即宣。」

    讀完了。鄧捨又讀一遍。連著讀了幾遍,還不見洪繼勳來到。他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一會兒放下捷報,走到門口往外看上兩眼,一會兒又轉到牆上的地圖前找到徐州和宿州,端詳片刻。

    幾聲鳥鳴清脆傳入耳中,那是顏淑容養的畫眉,現正掛在室外的走廊上。

    鳥鳴聲裡,鄧捨突然浮起一個奇怪的想法:「莫不是時來運轉?去年的益都保衛戰打得多麼艱苦,險些就被察罕攻陷城池,被打回了海東去。我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卻沒有想到如今去打徐州,三天就告捷獲勝!附帶著還捎了一個宿州入手。……,哈哈,哈哈。說不好真是時來運轉。」

    實在是太高興了。

    「主公,何事如此歡喜?」

    鄧捨轉過身,抬起頭,見洪繼勳一襲白衣,正微笑著站在門口。

    「哈哈,先生快快請進。……,何事歡喜?你且來猜上一猜。」

    難得見鄧捨賣關子,洪繼勳不由好奇。

    他走入室內,拿折扇往手上敲了敲,注意到鄧捨是站在地圖的前頭,心中頓時有了想法,笑道:「現今前線戰事持續,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在這個時候,能讓主公如此歡喜的,除了前線捷報,必無二事!」

    「先生猜得極對。那請先生再猜一猜,是哪裡送來的捷報?」

    鄧捨與洪繼勳最關心的就是單州,如果送來的是單州捷報,鄧捨肯定不會這樣問洪繼勳。洪繼勳不禁倒抽一口冷氣,似乎相信似乎又不敢相信地說道:「怎麼?難道是徐州捷報?」

    「可不正是!」鄧捨轉到案前,拿起捷報,遞給洪繼勳,說道,「你先看一看。」

    洪繼勳看東西的速度很快,不多時,已將滿滿一頁的捷報看完,還給鄧捨,他也是又驚又喜,說道:「三日而取徐州,並及宿州。此真臣不敢想也!恭喜主公,賀喜主公。徐州既下,這單州之戰也總算可以結束了!」

    「不錯,正是。我這就準備下令,命趙過、潘賢二於即日起,便開始展開對單州的總攻。」這件事不用太急。

    鄧捨重又拿起捷報,晃了一晃,與洪繼勳說道:「讀完此篇捷報,先生有何感想啊?」

    「臣之感想有三。」

    「請說。」

    「這第一,打下了徐州,佔據了宿州,我軍算在淮泗間立穩了腳跟。從此之後,只要不出大的差錯,就軍事上而言,主公便進退自如了!可西進、可南下,再不復囿於山東一地,若想出頭就必須與察罕死磕的困窘。便好像打開了一個洩洪的堤口,察罕對我山東的壓力也會因此而減輕。」

    「第二呢?」

    「臣要恭喜主公,不但得了兩座重鎮,更得了兩個半的可用之將。」

    「兩個半的可用之將?」

    「傅友德勸諫楊萬虎之言,有理有據,才識俱佳,非有卓越之眼光、足夠之擔當者不能為之。為將者,不可沒有擔當,更不可沒有眼光。傅友德通過此舉證明了他的確是一個可用之才!柳三與他見解相同,自然也是一員將才。而楊萬虎,他雖然沒有這樣的見解,但是卻從善如流,知道分辨對錯,也可算是半個將才。」

    「先生所言,正中我意。」鄧捨摸了摸唇上的短鬚,按著案幾說道,「我也不瞞先生。我為何這般高興?一來是因為得了徐、宿兩州,二來,卻便是正如先生所言,因為通過此事,瞭解了楊、傅、柳諸將的真正才幹!」

    鄧捨說的都是實話,事實上,他不但因此而高興,更因此而欣慰。

    傅友德、柳三暫且不說,想當初,楊萬虎投奔他時,只不過是個莽漢,先後經過羅國器軍官教導團的培養以及歷年來通過戰場廝殺學來的經驗,終於如一塊璞石,漸漸有了一點玉的模樣。他如何能不欣慰?

    當他只有雙城一地時,他想要的是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將,好為他開拓疆土;可現如今,他已佔據數省之地,麾下虎賁之士何止萬千!最迫切想要的卻就不再是勇將,不再是一勇之夫,而是可堪大用的方面之將了。

    洪繼勳笑道:「當日主公為收服傅友德費了不少的心思,當時軍中諸將很多都不以為然。今日看來,主公真有識人之明啊!」

    鄧捨暗叫一聲「慚愧」,儘管磨練至今,臉皮已比較厚了,還是不由紅了一紅,哈哈一笑,帶過此話,接著說道:「先生的第三個感想是什麼?」

    「這第三個感想,……,乃是有關潘賢二的。」

    「有關潘賢二?不錯不錯,此番之所以能三日克徐州,實際全賴潘賢二計策高明。不用先生提醒,我已決定等到戰後便對他加以提拔。」

    洪繼勳搖了搖頭,說道:「臣不是這個意思。」

    「不是這個意思?」

    「臣是想說,潘賢二此人,主公萬萬不可大用。」

    鄧捨怔了一怔,隨即記起洪繼勳好像一直以來都對潘賢二沒甚麼好感,對潘賢二的賣主求榮非常痛恨,當下笑了一笑,說道:「『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潘賢二這個人,不足是有的,但才幹卻也是有目共睹的。當此亂世之際,正該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先生固然耿介之士,但又何必對他斤斤計較呢?」

    其實,在最初,對用不用潘賢二,該怎麼用潘賢二,鄧捨也是有過矛盾的。

    畢竟,潘賢二身為臣下,卻反過來給潘誠背後插上一刀,最終不但導致潘誠戰敗身亡,並且落人笑柄的事兒,確實太讓人印象深刻。想一想都不由毛骨悚然。但是,在經過一連串的試探性打壓後,潘賢二卻始終沒有怨言;並且在得授要職後,也一直盡心盡力。從而,也就慢慢地化解掉了鄧捨的戒心。

    「主公誤會了。臣今日所言之潘賢二不可大用,與他的賣主求榮並無關係。」

    「噢?」

    「請問主公,你對潘賢二的克徐之計怎麼看?」

    「堪稱奇妙。」

    「奇則奇矣,妙則未必!」

    「先生此話何意?我願聞其詳。」

    「以臣看來,有兩個字正適合潘賢二的此計。」

    「哪兩個字?」

    「『奇險』。請主公細思,楊萬虎、胡忠諸將提數千之軍,橫渡黃河,深入敵境,如今雖然獲勝,卻全是因為宋興祖輕出浪戰。如果當時,宋興祖沒有出城呢?如果宋興祖、陸聚扼城堅守,以待援軍呢?就以楊萬虎諸將的這幾千人能圍城幾日?下場可憂啊!」

    「先生的意思是?」

    「臣縱觀潘賢二多次出計,都是不外乎『奇險』兩字!何為『奇險』?『奇險』者,既奇且險。奇則勝,險則敗。如不能大勝,便肯定會大敗。……,如此,一個喜歡出『奇險之計』的人,主公又怎麼能大用呢?如果大用他,或許會能得到一時之利,但一旦失敗,就必會傷筋動骨。」

    徐州告捷,本來是件高興事兒。說了沒幾句,不知怎的就變成了洪繼勳的犯顏直諫。

    鄧捨不動聲色地看了看洪繼勳,心中有些狐疑,不知他到底是何意思,暗中想道:「聽老洪說話,似有三分道理。但因此便不用潘賢二,未免不值當。」計議已定,一笑說道:「先生言之有理。不過有功不賞,未免會傷功臣之心。這樣吧,此事咱們以後再議,如何?」

    不等洪繼勳再開口,他點了點捷報,接著說道:「捷報上言,陸聚、陸離等已被送來益都。楊萬虎諸將請我盡快揀選才能,駐防徐、宿。對此兩事,先生有何看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