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蟻賊

第8卷干戈斧鉞耀天日 第509章綢繆 文 / 趙子曰

    第509章綢繆

    鄧捨問洪繼勳,說道:「先生又是一夜沒睡,在忙些什麼?」

    「一個在想單州戰後;一個在想棣州與遼西。」

    這兩個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一個關係到「以後」該怎麼辦;一個是牽涉到「現在」該怎麼辦。

    「單州戰後」暫且不說。

    「棣州與遼西」,一個戰事才剛剛進入尾聲,一個是正烽煙四起、戰火連綿,或許較之戰事的激烈程度,這兩個地方都不及單州,但是如果論鄧捨與益都諸臣的重視程度,從某些方面來講,卻還勝過單州。

    先說棣州,自姬宗周以身殉城,城池陷落,被元軍攻克,然後羅國器、姬沖拚死突圍,繼而王國毅又將城池奪下之後,燕軍與元軍,便就圍繞著這麼一座不算太大的城,到今天為止,已然拉鋸了許多時日。

    造成的拉鋸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條是參與此戰的燕軍士卒多數並非精銳,特別是後來參戰的陳猱頭部,除了他的本部子弟兵外,更是精銳寥寥;而元軍在察罕帖木兒的死命令下,又表現出了極其頑強的鬥志。

    直到不久前,陳猱頭大膽設計,借助劉楊的水師,運了一部分士卒走海道,迂迴至了元軍營地的後面,前後夾擊,連著猛攻了兩日,方才算是把其擊潰,然而卻還沒有能將之全殲。這幾天,仍然還在忙著剿滅殘敵。

    再說遼西,陳虎先遣派了一部人馬,接著親自帶領主力南下,初期勢如破竹,世家寶根本不是對手,不過四五天的功夫,就打到了惠州。

    惠州在大寧路的南邊,過了惠州,再往西去,就是腹裡了;再用不了幾天的路程,便是大都。

    當時的局勢是非常的好。不過,大都在接到消息後,立即將本來打算派去棣州參戰的部隊撤了回來,一部分用來守城;另外在皇太子的強烈要求下,一部分復又被遣派出去,派去了大寧、惠州沿線。

    要說這一位蒙元的皇太子,年歲雖不大,卻倒也是個人物,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或者是兔子紅了眼也會咬人,總之,反正是比他的父親、當今的蒙元皇帝要有膽子得多,在遣了一部軍馬去到大寧、惠州後,隨之,他又親自率領兩營軍士,出了大都城,來到宜興州坐鎮。

    宜興州,在惠州的西邊,是從惠州去大都的必經之地。——早些年前,鄧捨與孛羅帖木兒曾在此地西北邊的察罕腦兒打過一仗,左車兒便是陣亡在了那裡。

    要知道,宜興州距離惠州只有大約百里,在陳虎親自率領大軍、來勢洶洶,遼西元軍丟盔卸甲、接連喪地的形勢下,他以蒙元皇太子之尊,居然敢有膽子親臨險地,居前陣指揮,確實不能不讓人佩服。

    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居前坐鎮,前線的元軍沒有了退路,無不拚死奮戰,才總算將陳虎咄咄逼人的步伐勉強擋住。不過,雖然擋住了,但是卻也沒有能力再推進半步,更別說把陳虎打退了。眼下,兩軍正陷入僵持。

    這些,就是目前「棣州和遼西」的大概情況。

    無論是講「單州戰後」,抑或是「棣州和遼西」,三言兩語都是說不清楚的,都會是一個長篇大論。

    鄧捨略略收拾了一下心情,平靜下來,回到位中坐下,笑道:「先生對此兩個問題,既然思忖了一宿,想必定有所得。不著急說,……,先叫下人們做些飯食上來,填飽了肚子,然後我再聆聽高見。可好麼?」

    「不瞞主公,你派人來找微臣時,微臣家裡剛剛做好了早飯,還沒來得及吃,就來到了這裡。腹中正是飢餓啊。」

    「哈哈。大眼兒,你值班一夜,應該也沒吃甚麼東西吧?」

    三更的時候,鞠勝吃過一次夜宵,不過他肯定不會說,點頭笑道:「便叨擾主公了。」

    鄧捨吩咐時三千,說道:「你現在就去,告訴伙房,便說我有貴客要招待,熬點粥,再拿出看家的本領,好生地炒幾個菜,麻利點兒,快些整治好了端來。」平時鄧捨的早飯,大多都是只喝完粥,就著鹹菜、吃個饅頭之類的;今早因了洪繼勳與鞠勝,所以特別交代廚房炒上幾個菜色。

    「是。」

    時三千接令而出。

    說起伙房炒菜,鄧捨倒是忽然想起一事,歎了口氣,與洪繼勳、鞠勝兩人說道:「要說起來,我火上的這幾個廚子,其中一個,當初還是姬宗周給我找的呢。這才多少時日?轉眼間,物是人非啊!」

    鄧捨對姬宗周本無好感。之所以姬宗周會死在棣州,細細的想來,其間未嘗沒有鄧捨有意無意推動的因素在內。可是,當姬宗周慷慨戰死的消息傳來後,鄧捨吃驚之餘,也不免轉變了對他的一些觀感。

    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姬宗周似乎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大半輩子圓滑處世,卻因為姬沖的一番話,以及別的種種原因,在一個面臨人生轉折口的時刻,居然猛地一下子便就改變了,從「官場不倒翁」變成了一個慷慨赴死的忠臣。

    真可謂「世事難料」。

    洪繼勳與鞠勝也都是頗有感觸。

    洪繼勳倒也罷了,一來,他和原先的鄧捨一樣,素來看不起姬宗周;二者,他的性子不如鄧捨寬厚,對一個人的看法與評價一旦定型,就不會輕易改變,故此,即使會因此產生些感觸,卻也不會肯說出來。

    而鞠勝的性格沒有這麼偏狹,順著鄧捨的話風,也歎了一口氣,說道:「姬大人戰死棣州,這真是臣沒有想到的。以前王士誠時,姬大人是官,臣是老百姓,地位懸殊,因而臣雖是益都土著,卻也與他沒有說過幾句話;後來,主公入主益都,臣倒是得了他兩幅墨寶贈送,不過,除此之外,也並無太多的交集。他陣亡的消息傳來後,臣當時真的是震驚非常。」

    「人無十全十美。是人,便就總有不足之處。哪裡會有沒有缺點的人呢?有缺點不要緊,只要能像姬宗周這樣,關鍵時刻不選擇錯誤,做正確的事情,就可以了!看人,看什麼?是看風骨!而一個人真正的風骨,卻又不是能在尋常小事上看的,只有在關鍵的時刻,才能讓人看清。」

    也不知是在發感歎,抑或是說給洪繼勳與鞠勝聽的,鄧捨的這兩句話雖然看似有感而發,然而細品之下,卻十分的意味深長。

    鞠勝頷首說道:「主公所言甚是。韓信受胯下之辱,是沒有勇氣麼?胸有壯志,欲謀大事之人,必會在小事上惜身。王莽謙恭,時人以為仁孝,讚譽有加,然卻最終做了篡國這樣大逆不道之事。……,主公所言甚是!要想看清楚一個人,確實只有看在關鍵時刻,他會做出什麼樣的事。」

    「嗯。大眼兒,你方才說姬宗周送過你兩幅墨寶?」

    「是的。」

    「雖然姬宗周如今不在了,但是既有這份交情在,你得暇時,不妨多去他家走走。他的幾個兒子,除了一個姬沖,都還小。你暫且替我,多幫著照看照看。」

    鞠勝是說了姬宗周曾送過他兩幅墨寶,但是他卻也說了他與姬宗周並無太多交集。鄧捨此時卻要求他多去姬家走走,是為何意?很明顯,只是在向底下的臣子們表現一個態度。鞠勝多聰明的一個人,豈會不解其意,當即應承下來,說道:「姬沖負了重傷,也不知而今傷勢如何了?」

    「昨兒下午我才派人去他家裡看了看他,恢復得還算不錯。雖然還不能下地走路,但是比起前幾天,吃飯已經漸多了,精神頭兒也好得多了。」

    儘管在之前,已有種種的跡象表明,姬衝將會得到鄧捨的大用,但是驟然聽到這句話,鞠勝心中還是不由吃了一驚,暗自想道:「昨兒下午主公派人去看了姬沖?『吃飯漸多,精神漸長』。聽這意思,還不止看過這一回。老姬啊老姬,你戰死棣州真是英明選擇!至少,照這個勢頭下去,姬衝來日的前程,你們姬家來日的榮華富貴,定會遠勝你尚在時!」

    說話間,飯菜已好。侍女們端上。

    讀書人吃飯,講究「食不言」。儘管鄧捨、洪繼勳、鞠勝都並非迂腐之人,但是除了鞠勝,畢竟腹中都早已飢餓,因此一時間,廳內轉入安靜,只聽得三人吃飯之聲。很快飯飽。侍女們重又上來,收拾了碗碟下去。

    鄧捨慇勤招呼洪、鞠,請他們喝點茶,消消食,然後拾起了方纔的話頭,與洪繼勳說道:「有關單州戰後以及遼西、棣州,不知先生有何高見?」

    洪繼勳不答反問,抿了口茶,說道:「主公英明神武,對此兩件事肯定是早有看法。微臣斗膽,想先聽聽主公的意見。」

    鄧捨有個習慣,不論商議什麼事兒,總不肯先說出個人的見解,而是在綜合地聽過群臣的意見後,方才會做出決定,故此,這會兒雖有洪繼勳的一個反問,但是他卻仍然不肯破例,沒有說個人的見解,只是引了一個臣下的折子,回答洪繼勳說道:「前兩天,有人給我上了道折子,說的也正是有關單州戰後與遼西、棣州之事。」

    「噢?不知都講了些什麼?」

    這道折子的前邊半截,都是在推測單州決戰的結局會是怎樣,儘管得出了海東必勝的結論,但是觀其論點、論據,卻都是一些泛泛之談,沒有拿出來說的必要,因此,鄧捨便將這前半截忽略不提,把重點放在了後頭半部分的內容上。

    他說道:「按照這道折子的推測,我軍遲早必會取得單州之勝。等到單州獲勝後,他建議我,不如就令阿過回師北上,同時命陳平章率領遼陽主力快速南下,然後再從咱們益都出一支軍馬,走棣州,斜取塘沽。如此,三路軍馬齊動,爭取一鼓作氣,把大都拿下!」

    鞠勝愕然色變,洪繼勳霍然起身,大聲地說道:「臣請問主公,是何人給你上了這道折子?」

    「怎麼?」

    「此人該斬!」

    「卻是為何?」

    「此書生空談,誤國之論!若是主公果然按此行事,臣敢預料,不出月餘,便就是我海東覆滅之時!」

    鄧捨哈哈大笑,說道:「先生所料,正與我同!」

    洪繼勳固執地問道:「是何人給主公上了這道折子?」

    「不說也罷!」

    「有這種人在朝中,必壞主公大事!不錯,主公聖明,這次沒有被他誤導,可明天呢?後天呢?人非聖人,孰能無過?說不得,早晚會為他所害!此為其一。主公的朝中本應該是群賢畢集,但是現在卻有此等人在,若是傳出去,恐怕亦會寒了天下有才士子的心!鳳凰怎麼會肯同烏鴉同棲一枝呢?此為其二。……,因此,臣固請主公,速斬此人!」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這句話與鄧捨剛才所說的「人無十全十美」,頗有前後呼應之意。洪繼勳本是無心所說,但是落入有心人的耳中,不免就會浮起些許異樣的心思。鞠勝挑了挑眉毛,不動聲色地看了一眼鄧捨。

    鄧捨的表情沒有甚麼變化,笑著說道:「不可因言獲罪嘛。上折之人總也是出自一片公心,是為了海東才給我寫的這道折子。若是因此,便將其斬了?以後還會有誰敢上書言事呢?」

    洪繼勳堅持地說道:「固然不可『因言獲罪』,然而,卻也得看看是什麼『言』!主公以為他是出自一片公心,臣卻認為他分明用心險惡!如今元室雖微,但是察罕、孛羅、關中,名義上卻還都是蒙元臣子!臣敢斷言,如果主公果然進軍大都,除了會因此而造成察罕、孛羅與關中的團結一致外,定然別無所獲!況且,江南群雄林立,無不意在問鼎。主公若是此時貿然與大都開戰,於我無一利,對他們卻是百利啊!不見昔年小明王、劉福通北伐之事麼?若無北伐,怕也無今日之江南群雄!……,這些道理,就算三歲的孩童也看得懂,難道這上折之人偏生就不明白麼?主公即便斬了他,也與『因言獲罪』無關,實在因『其心可誅』!」

    隨著海東的蒸蒸日上,尤其單州將要獲勝,本來就對安豐朝廷並無太多認同的洪繼勳,更是半點敬意也懶得給小明王、劉福通了,竟像是稱呼敵國一樣,開始直言「小明王」三字與劉福通的名諱。

    鄧捨面色一正,說道:「先生失言!豈可直呼劉太尉的名諱?更不可對主公無禮!」皇宋內部,臣子稱呼小明王,並不稱「陛下」,而也是稱為「主公」。

    洪繼勳面帶不屑地哼了一聲,說道:「孫仲謀承父兄之餘烈,鼎足江東,這樣的英雄人物,臣自然會尊敬。如小明王這般,……。」

    「罷了!」鄧捨打斷了他的話,轉開話題,說道,「說了半天,先生還沒有講你的高見。快快請說吧,我都等不及了。……,哈哈,哈哈。」

    他擺明了不想處置上折子之人。洪繼勳再執拗,也沒有辦法,瞪著眼看了他好一會兒,才很無奈地坐下,答道:「以臣之見,待單州勝後,我軍最應該做的,有兩件事。」

    「哪兩件?」

    「休養生息。」

    「這是第一件,第二件呢?」

    「伺機南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