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蟻賊

第7卷補天手段略施展 第320章華國 文 / 趙子曰

    第320章華國

    身居高位者,不管其性格如何,仁厚如劉備、梟雄如曹操、英傑如孫權,對手底下臣子們的態度卻有一樣是完全相同的。那即是:猜疑與提防。

    曹操的多疑自不必多說了。劉備臨死,還給諸葛亮來過一手「榻前托孤」。而承父兄之餘烈的孫權雖有「任才尚計」的美譽,同時卻也又有「性多嫌忌,果於殺戮」的後人之評。有道是:高處不勝寒。此乃為人之常情。

    尤其亂世年間,強者為王。

    就不說前朝,只拿當下來講。最鮮明的例子,陳友諒是怎麼上位的?先殺倪文俊,再弒徐壽輝。徐壽輝倒也罷了,一直以來,多沒有實權,類同傀儡的角色。倪文俊可不同。陳友諒初投軍時,就是投的倪文俊。在曾經的天完政權裡,此人也算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握有絕對的實權,也曾經在南方呼風喚雨,兵鋒到處,無不披靡。到頭來,卻與徐壽輝一樣,先後都成了陳友諒上位的踏腳石。

    有此前車之鑒,身為上位者,怎能還不小心?更而且,通過汪河、孟友德等幾個外來的使者,鄧捨更也分別進一步瞭解到了江都與金陵的一些內部鬥爭。

    汪河與孟友德當然不會自賣己賴,但是他兩家有仇,擋不住互相揭短。他們自來益都,有段日子了,平時除了進見鄧捨,也常常受到海東諸臣的邀請,互相之間有過很多的應酬來往。酒酣耳熱之際,為了拉攏海東,彰顯己國之強,少不了會抨擊一下敵國的政治。

    那陳友諒為排除異己,在接連弒主之後,又跟著連殺了多位不服氣他的地方重將。這些,鄧捨早有耳聞,暫且不提。

    只說朱元璋,他本來只是濠州郭子興麾下的一員將校,名聲不顯。即使在郭子興死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在濠州紅巾系中,也是排名較為靠下的。要不是因為原本排名在其上的諸將,比如郭子興的兒子與郭子興的小舅子,一個接一個地在攻打金陵前後「離奇」的陣亡,他憑什麼能有今日的權勢?要知道,在濠州紅巾的系統中,若比資歷,他甚至連湯和也不如。早在他投郭子興之前,湯和便已經是滁州紅巾的千戶了。

    計朱元璋之從軍,自至正十二年始。先為郭子興親兵,後得配郭子興義女馬氏。這一年中,他雖掌過兵事,打過幾場仗,卻實際上沒有軍權,指揮的軍隊都是郭子興給他的。直到次年五月,他主動提出歸鄉募兵,得七百餘人,六月還至濠州,以所得壯丁獻與郭子興。郭子興令他將之,任為鎮撫。這才算是開始有了自己的部曲。

    這是起步。又到次年,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引費聚數騎,深入虎穴,降青軍三千,算是擴充。當月,沒過幾天,又以花雲夜襲橫澗山,大敗了另一股青軍,降繆大亨,再得兩萬人。至此,軍聲方才大振。而他這兩次的招降青軍之舉動,少則三千,多則兩萬,如果單憑借他的七百人部曲,能做到麼?要沒有濠州郭子興的勢力、威望,絕對難以成功。

    也就是說,直到至正十四年,他已擁軍兩萬餘,但是在濠州系統中,卻依然算不得甚麼出眾的角色。甚也便在當年十月,郭子興因擔憂他的勢力漸大,將其的文案抽調走了數人。文案者,實際便是智囊。並「是後四方征討總兵之事」,也不再令朱元璋參與,把他給隔絕了出去。對此兩件事,朱元璋有何反應?也是無可奈何。默認而已。

    又次年,至正十五年。郭子興病卒。諸將推選主帥,郭子興長子郭天敘為都元帥,次之郭子興的小舅子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不過排名第三,時任左副元帥。又直到金陵之戰,郭、張二帥相繼「戰死」,朱元璋才算坐實了都元帥之位,正兒八經地成為了滁州系的主帥。

    可是即便如此,郭、張系的老人中,還是有一部分對朱元璋很不服氣。為首者就是邵榮。這些秘聞,都是鄧捨前陣子聽孟友德說起的。當時聽了,他倒是沒有多想。但是,現在細細想來,卻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綜合比較陳友諒與朱元璋的發家過程,鄧捨發現了一個共同之處:全都是以下克上,充滿了陰謀與鬥爭。

    只不過,一個更加明顯,赤裸裸不加掩蓋。一個更加小心,似乎走的更多是隱秘曲線。當然了,這與他們不同的性格有關,也應該與他兩人所面對的不同環境與條件有關。畢竟對陳友諒來說,他要想掌握大權,就必須搞掉倪文俊與徐壽輝。而對朱元璋來說,卻因郭子興的早死,而不再存在有這個障礙。聯想到從後世聽聞的「小明王之死」,鄧捨不禁做出了一個猜測,他想道:「若是郭子興死的晚一點?」

    將心比心,猜測的結果只有一個。郭子興勇悍善戰,而性悻直不能容物,他就算死的晚一點,也早晚是必死無疑。

    遍數現今天下各處的割據勢力,最出名者,無非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三人。而就只這三個人中,就有兩個是以下克上而發達起家的。

    張士誠較之陳、朱,似乎稍好一點。但是,這卻不能就說他沒有爭權奪利的野心,只能說他的運氣不錯,從起事開始就是首領,兄弟也多。有親兄弟、有結拜兄弟,對手下的控制不錯。

    然而儘管如此,張士誠卻也不是沒有過內鬥殺人的經歷。

    他初起事時,不算唯一的首腦。還有一人,名叫李華甫,時任泰州判。張士誠只不過是首腦中的一個,論其地位,大約還不如李華甫。李華甫的名聲比他大,泰州判的官職就是被元廷地方招安得來的。而張士誠,那會兒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泰安鹽場綱司牙儈。

    可是,便在他們起事不久,張士誠與結拜兄弟等十有八人,便火拚了李華甫,共殺之,盡得其眾。如果嚴格來講,這就算不是克上,也是平級奪權。而且當時,張士誠還沒有多少地盤。已經如此!

    現在海東有四省之地,精兵十萬,不管放在哪兒,都絕對是一塊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

    見過洪繼勳在議事會上突然奇怪的表現之後,鄧捨怎能不因此而暗生警惕!在與畢千牛談了幾句後,他將之打發出去,獨自轉入書房,閉門沉思。他想的不止有洪繼勳,由此引發出去,他考慮了更多。

    洪繼勳的權勢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他主動給予的。他原本的考慮,洪繼勳是個文臣,只要不掌兵權,就算勢力再大,料來也翻不出什麼風浪。然而,就洪繼勳在議事會上的表現來看,分明卻已經開始在覬覦軍中。

    他喃喃地說道:「我卻忘了人心難料,欲壑難平。」

    他又從洪繼勳想到了別人。洪繼勳是如此,位列文臣之首,權傾海東全省,平時所得的賞賜且厚,猶且還不滿足。那麼,海東諸將呢?相比洪繼勳的覬覦軍權,海東諸將可是已經掌有了軍權。尤其文、陳諸人,心腹、親信極多,在軍中威望甚高,如果他們中有一個,忽然不滿足了呢?

    說實話,有關諸將軍權的事兒,鄧捨絕非現在才有考慮到的,其實從海東地盤日漸擴大以來,早就便是他的一個隱憂了。

    只不過之前,他迭遇大敵,全幅精力都放在了戰事上,無暇多想罷了。如今擊退了察罕,暫時可保益都安穩。益都又與海東隔了一道海,他孤懸海外,難免就會因洪繼勳的異常反應,把從前的隱憂一併勾引出來了。

    陳虎鎮守遼陽,先滅潘誠之亂,後逼得納哈出不能南下一步。文華國治理平壤,坐守中樞要地,又曾總領三軍,攻取南韓。不論資歷、又或功勳,他們兩個人,都是沒的說。今番元軍來襲,更又一個獨擋孛羅,力保遼東無事;另一個親率軍馳援益都,退走察罕。再又分別皆立下大功。

    鄧捨輕聲自問:「『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就算官,我不能再給他們升。爵,我該怎麼賞呢?遼陽、平壤。遼陽、平壤。」

    不錯,文、陳是鄧捨義父的結拜弟兄,也算他的義叔了。可是,那朱元璋與郭天敘還是一家人呢!突然之間,鄧捨寒意侵上身來,才擊退了強敵察罕的喜悅,不知不覺間已然不翼而飛。

    他負手獨處,孤行室內,看窗外寒冬冷日,聽冰涼的風聲四起。過了很久,他才推門出室,吩咐侍衛召來了益都通政司的知事李首生。仍在書房之內,兩人密談甚久,直到夜色深重,李首生方才告退而去。

    ……

    次日傍晚,文華國、趙過、張歹兒等人先後回城。

    鄧捨一如舊例,依舊約了洪繼勳、李和尚、姬宗周等城中要員,親自至城外迎接。文、趙兩人是一起到的,隨行的還有鄧承志、佟生養、楊萬虎、郭從龍、胡忠諸將,以及楊行健等人。鄧捨出城三十里,手搭涼棚,遙望歸師,只見軍容整齊、旗幟如林。

    他笑問洪繼勳,說道:「先生觀我此軍如何?」

    「臣早聞聽文平章治軍甚嚴,也曾在平壤親眼見過文平章治軍的手段。雖才經大戰,又是長途跋涉地來到,卻旗幟不亂、隊伍整齊。果然名不虛傳。文平章治軍,實有名將之風。不同凡響。」

    「哈哈。我海東有良將如此,天下雖大,何處去不得?」見歸師漸近,鄧捨教畢千牛取出提前備下的案幾、美酒與杯盞,先一一放好。

    停了會兒,他像是臨時想到,隨口說起似的,又對洪繼勳說了一句,說道:「昨天議事,先生提出『論功當以山東為重』。我仔細了想一下,山東諸將皆本士誠舊人,新附未久,即遭此惡戰,損失不小,是該要好好地撫慰一下。這樣吧,我會寫兩封親筆信,督促陳猱頭與高延世諸將也盡快來到益都。至於該怎樣封賞為好,到時候,不妨再細細商議。如何?」

    「主公英明。」洪繼勳心頭一跳,抬眼瞧了瞧鄧捨,口中回答,心中想道,「昨天匆匆散會,今日卻又主動提起?奇怪,卻是為何!」

    昨天會後,他與李蘭、洪繼蔭商量,本又準備了一大兜的說辭,打算另找個時間,再向鄧捨進言,務必要將之說服。卻沒料到,鄧捨不等他再提及,就忽然主動改變了口風,一時間,反而無言以對。

    數萬人馬行軍,掀起了很大的煙塵。文華國諸將早接到了傳報,紛紛催馬急行,越過軍隊,趕來相見。

    鄧捨本在馬上騎著,瞧見一行人風馳電掣地馳騁過來,知道必是文華國等人。他轉顧左右,笑道:「今我益都圍解,察罕之所以無功而退,功勞全在海東援軍。諸位,功臣來了,咱們且下馬相迎?」不等左右答話,他帶頭一偏腿,躍下馬來,丟掉韁繩,步行向前。

    他以人主之尊,先迎文華國諸將城外三十里,待等其來到,又下馬步行前迎,這份敬重的禮節,給的太大了。洪繼勳、李和尚、畢千牛諸人都是心中一動,姬宗周歎道:「主公折節下士,世所罕見!」

    諸人也忙各自下馬,後邊追上。

    文華國策馬奔行,來到鄧捨近前,翻身滾落馬鞍,一句話也不說,只管撲通一聲,先直挺挺地跪在了地上,嚎啕大哭:「主公!主公!」鄧捨措手不及,嚇了一跳,慌忙去攙扶他,說道:「阿叔,你這是怎麼了!咱們叔侄多月未見,今日相見,本為好事。你為何痛哭流涕?」

    文華國身重體沉,拗著力氣不肯起來,掙開了鄧捨的手臂,「通通通」,可著勁兒地磕頭。一邊磕頭,一邊嚎哭,叫道:「狗日的韃子,入他娘的老匹夫察罕!主公,韃子兵圍益都兩個月,你都不知道,俺心裡是個什麼滋味!擔驚受怕!俺就想,被困在益都裡的,咋不就是俺哩?張歹兒那王八犢子!……。」

    「張歹兒?」

    「就是為了等他的關北軍,俺才來益都的這麼晚。還有劉楊,面善心裡猴的狗東西!俺叫他準備海船,直拖延了大半個月,才勉強湊齊。還有,吳鶴年這老王八,人樣蝦蛆,呆裡撒奸。俺叫他負責糧秣補給,總歸就是使喚不動,直用了一個多月,才勉強給俺備齊。主公!這些狗日的,都是腦袋欠砍!他們都不知道,俺這倆月,簡直度日如年!要不是姚先生一再來信勸阻,俺怕不早就只引了平壤軍,殺來救援主公了!

    「主公!主公!」

    文華國嗓門粗,哭得驚天動地。地上塵土多,他又狠命地磕頭,把臉上糊弄的一塊塊黑。直看得洪繼勳諸人哭笑不得。

    他痛罵張歹兒、劉楊、吳鶴年等人,好像這些人多不忠心似的,實則是沒有理由的。關北離平壤遠,道路難走,張歹兒臨走前,總還得把地方軍事安排一下,他能及時趕到平壤,已經是千趕萬趕了。

    劉楊徵集海船,海船好徵集,水手不好徵集。大半個月就能備下可運輸數萬人的船隻,算是很好的了。

    吳鶴年籌措糧秣,這就更不用說了,不但要籌措,還得從各地運輸到平壤集中,冰天雪地的,難度更大。也就是吳鶴年了,換個別人,尋常庸才,不夠幹練的,別說一個多月,兩三個月也不一定就能籌好。

    文華國的這些抱怨、痛罵,不過是在表示他對鄧捨的忠誠而已。看似毫不講理,越不講理,效果越好。鄧捨失聲大笑,他一個人扶不動他,把李和尚、畢千牛叫來,三個人用力,這才算把文華國攙起來。

    文華國淚眼花花,抽著鼻涕,抹了把臉,細細地打量鄧捨神色,看沒幾眼,怒從心頭起,不由分說,伸手把畢千牛揪了過來,劈頭蓋臉就是兩個大耳刮子。

    畢千牛現如今堂堂都指揮使的身份,也四十多歲的年紀了,莫名其妙地被文華國揍了兩巴掌,半聲不敢出,懵然不知其解。鄧捨大驚,見文華國打了兩巴掌似不過癮,把腿也抬起來了,忙拽住了他,叫道:「阿叔!你這卻又是為何?莫非,千牛哪裡得罪你了?」

    文華國戟指大罵,點著畢千牛的鼻子,叫道:「當日,主公從平壤來益都。你是主公的侍衛隊長,俺親口與你交代,要把主公照顧好!俺且問你,為何比起當日,主公消瘦了這麼多?不錯,俺聽說你升任都指揮使了,莫不是,當了個狗屁官兒,就不把主公當回事兒了麼?就把俺給你的交代,丟到九霄雲外去了麼?」

    畢千牛有委屈說不出,站直了身子,低著頭,諾諾唯唯。

    鄧捨明白了原委,不由一笑,說道:「阿叔,不必動怒。這卻不怪千牛。是前些日子,我自己不太注意,略染了些風寒。如今早已好了。」看文華國臉上太髒,親用袖子,幫他擦拭乾淨,笑道,「阿叔年歲不小了,如今且又執掌有一省之權,麾下數萬之眾,怎麼卻還像個孩子。當著三軍之面,在諸將面前,嚎啕大哭,成何體統?」

    「一省之權,數萬之眾,又怎能與主公相比?」文華國轉過頭,銅鈴大的眼,瞪立在身後的諸將,惡狠狠地道,「俺見著主公,心中歡喜,情不自禁。你們誰覺得好笑?老子把你眼給摳出來!」諸將噤若寒蟬。

    文華國又將臉轉回,拉了鄧捨的手,左看右看,大笑起來,說道:「主公,俺有句話,不知當說不說。」

    「只管說來。」

    「你是俺的主公,卻也是俺的捨哥兒。捨哥兒,兩個月不見,俺怎麼看你這個頭又像是長高了呢?」

    鄧捨愕然,又不禁失笑,他雖年少,個子卻早長成,怎會倆月不見又有長高?他說道:「阿叔,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或許是因你太過想念,故而有此錯覺吧?」鄧捨早先預備的有酬勞、賀功之辭,受文華國這一打產,頓時不好再說出來,顯得見外,改而敘說別後相思之情。

    正說間,趙過牽馬來到。

    原來,卻是鄧舍下馬步行的時候,文華國、趙過等人都看見了。文華國、佟生養沒有下馬,只是快馬加鞭,提快了奔行的速度。而趙過卻不敢托大,也改為牽馬步行,直走到這會兒,才來到相見的地點。

    李和尚、畢千牛端來酒案,鄧捨與諸將分別斟上,一飲而盡。數萬的援軍自有人招呼,引去築營、宿住。文華國等人,則隨了鄧捨迤邐回入城中。城中早備下酒宴,更請了傅友德也有出席,夜宴慶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