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蟻賊

第2卷我來一扣動天地 第50章天算 2 文 / 趙子曰

    第50章天算2

    文華國部子時前後遣信使來報,到達了山口,展開了陣型,做好了攻擊的準備。陸千十二部的騎兵,順利清除掉麗軍聯絡兩營的信使、探馬,牢牢掌握住了雙城東西的南北通道。

    趙過遞來急報,岸邊果有高麗伏軍,不到千人。按照預先的計劃,避而不戰,退入漁場。軍卒分成三股,一股警戒,嚴格控制麗軍探馬的偵察距離;其他兩股輪番從後門潛伏出漁場,再張旗幟,扮作援軍,佯以隱秘姿態入場。

    軍報最後寫道:「麗軍探馬頻頻,急欲逼近窺伺,狐疑之狀,盡顯無疑。然而雨大夜黑,小人防範又嚴,他們不能從漁場處看透詳情,小人顧慮,其會通報南面主營,派遣游騎,抄至城下,觀我援軍究竟。將軍明斷。」

    這一節,鄧捨有想過,自有對策。親兵找到了黃驢哥,此時跟在身邊,當即下令,命他引二百漢軍,並五百漢人、高麗人老弱,配給軍服,集結西城門處。待城外游騎偵得麗軍游騎到來,即從西門出。

    出城之後,逕往漁場行軍。行軍途中漢軍在外,漢人、高麗人老弱在內,不打旗幟,拉長隊形,務必叫麗軍探馬看清楚出城人數。無論麗軍探馬有沒有尾隨,都不必回城,匯合趙過部之後,暫駐漁場。

    「漢人、高麗老弱,將軍千萬小心,路上不能溜走一個。」想了想,鄧捨覺得不保險,黃驢哥一個人,精力有限,別叫真的看不住,可就壞了大事;召來幾個精細親兵,吩咐,「看守老弱的任務,交給你們協調負責。跑掉一個,提頭來見。」

    「停駐漁場?」黃驢哥不解地道,「城中軍馬盡出,局面危急,鄧萬戶為何還要行這分兵險策?小人寧願留在城中,助將軍一臂之力。」

    親兵找到他時,他正在鄧捨府中和王夫人說話;見到鄧捨,給出的理由是:危局當前,需得寬解夫人憂慮。這話明顯的言不由衷。鄧捨猜度他的心理,無非因受到諸將冷落,希望藉機巴結上王夫人,攀扯到王士誠、續繼祖這條線,給自己找條後路罷了。也沒理會。

    一笑,答道:「黃將軍無須掛慮城中。早些時辰軍議,沒等上將軍,我等籌劃出一條計策。」揮退親兵,放低聲音,向他略略說了一遍。

    黃驢哥吃了一驚:「這,這也太過膽大包天。」醒悟語氣不對,忙沉思改口,「細細一想,不是不可行。」拱手施禮,道,「將軍行事,總是出人意表。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小人佩服。」

    拍馬逢迎,他遠不及吳鶴年的爐火純青、不動聲色,也不及河光秀的吮癰舐痔、拿低做小,鄧捨聽在耳中,微微奇怪他忽然轉性,沒空兒深想,道:「天定勝人,人眾勝天。危局未嘗不會變為順境。」

    「是,是。」黃驢哥看鄧捨沒別的吩咐了,和親兵們一起,下城集合士卒。

    雨下了兩天,逐漸減小,沒了起初的滂沱,綿綿不絕。

    鄧捨晚飯還沒吃,親兵見縫插針,端來些軍中伙食,熱氣騰騰的,一時棚內飯香撲鼻。他卻無心取用,坐回案前,鋪開地圖,擺幾塊小石子,接著推演兵棋。親兵們習以為常,知道他思考事情的時候,最煩別人打擾,不敢提醒。一會兒飯食涼了,只管熱過再送來。一直到左車兒歸來,鄧捨也沒看那食盒一眼。

    出征的八百士卒,傷亡數十。來回急行軍四十里,個個疲憊不堪,鄧捨犒勞賞賜每人酒一碗,肉一斤。一律記功一次。徵用挨近城門的民房,允許他們休息半夜。

    安排妥當不久,麗軍的探馬就出現在了城外。鄧捨故作不知,一聲令下,開了西城門,黃驢哥部悄悄地奔向岸邊。那高麗探馬,分出一隊,遙遙掉在後邊,跟蹤隨從。

    送走了黃驢哥,鄧捨明火執仗地,親自帶隊巡城。一邊檢查城防器械,一邊催促換班避雨的士卒、老弱統統出來,不許打火把,多布旗幟,輪流到城牆上走動,給麗軍探馬己方人強馬壯的印象。做戲就要做十分,又故意鞭打留下的二三十匹軍馬,使得它們發出長嘶,將聲音傳到城外。

    這一場大戲,一氣做到雄雞高叫,東方發白。

    沒了夜色掩護,麗軍探馬緩緩撤回。晚上可以隨便他們看,白天可不行,容易暴露。為防止他們殺個回馬槍,鄧捨傳令陸千十二部,掃蕩城南五里,擴大控制區域,以此來限制麗軍探馬的活動範圍。

    城外五里之內路上、田間的樹木、房舍,連日來砍伐、拆除了個乾淨。沒了阻隔,登高眺望,視野開闊,一覽無遺。今天沒前兩天陰得厲害,高麗營地隱隱可見,高聳的望樓、旗桿,淋在雨中,和雙城遙相對應。

    緊張忙碌了一天兩夜,軍馬該就位的都已經就位;該安排、注意的事項、細節,也都已經安排、注意。目前來看,開局還算順利。

    鄧捨望了望西邊山口,文華國第二波軍報沒到,想必正處在鏖戰之中。文華國的攻堅能力不錯,而且將在外,擔心也沒有用。鄧捨按下心神,回到棚內,考慮眼前。

    地圖上擺放的小石子,分成兩色,青石代表己方,白石代表敵人。犬牙交錯,錯落有致。一盤棋局也似。拈起一塊石子,他忽然感觸良多。

    這塊拈在別人手中的石子,不就是他的這十數年來的真實寫照?做賊、從軍,艱難生存,何曾想過,有朝一日,也有化身棋手的機會?雖然他的棋枰只有百里,可用的棋子不過萬人。對比從前,不異翻天覆地。

    可他沒感到半分輕鬆。想想芝麻李,想想毛貴。一個人做一次棋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棋手。不求掌握別人的命運,只求掌握自己的命運。他輕輕放下石子,牢牢記住了此時的感觸。

    好比兩人對弈。雙城、定州這盤棋,高麗人先落一子,他失了上手,想勝,只有從奇詭處著手。想人所不敢想,為人所不敢為,方才有翻局的希望。

    案上,白石四塊,一在山口、一在雙城南面、一在海邊、一在定州;青石六塊,二在雙城、一在漁場,其餘三塊,緊挨南面、山口、定州白石。他雖處下手,卻也已緊隨落子,幾路軍馬俱出。

    黃驢哥出城、左車兒回城。鄧捨將放在雙城的兩塊青石,取了一塊到漁場;又把南面白石前邊的青石,挪動回城。第一輪對弈,敵人沒有動靜。

    敵人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他盯著南面的白石,琢磨敵人的思路,時而拿起,時而放下。他猜測,麗軍最大的可能,應該是固守不動;當然,也可能分兵岸邊,圍殲趙過部;或者拔營前來攻城。

    如果他來攻城,我該如何應付?如果他去岸邊,又該如何應付?如果他固守不動,……,鄧捨深思沉吟。

    開局既定,落子不能後悔。局漸深入,接下來就要看雙方手段。破局、佈局,靜等敵人做出相應對策,視情況或者繼續,或者改變。

    雨棚外一陣腳步聲響打斷了他的思索,是吳鶴年、羅李郎來例行匯報城中情況。為了遮雨,他二人戴著總管府前任高麗官員留下的青笠,上罩笠帽;腳穿木履,踩在城牆過道上,卡卡地響。

    兩人摘下笠帽放在外邊,掀開棚簾,一前一後躬身進來,跪倒磕頭。鄧捨擾亂石子,虛虛攔住:「地上水濕,免了罷。」

    吳鶴年鄭重道:「大人恩典,小人不敢辭。」羅李郎頭磕得快,沒攔住,襯得他好似拒絕恩典一樣,從地上尷尬爬起。囁嚅著解釋,又怕說錯話,臉漲的通紅,半晌沒吭哧出一個字。

    吳鶴年瞥見案上食盒,語氣恭敬而帶著體貼關心,道:「將軍又是一夜沒睡?不曾吃飯?將軍一身繫萬人安危。身為軍中之主,須得萬萬注意保養。軍機倥傯,更不能虧待馬虎。……這軍中伙食,大鍋飯沒甚麼味道。大人沒空回府的話,要不小人請個人專給送飯?」

    「吳總管美意,我心領了。」鄧捨示意他們坐下,掩上地圖,問道,「城中昨夜如何?」

    吳鶴年屁股未穩,忙又站起,垂手答道:「各部、屬皆無異常。」得知麗軍來襲當夜,鄧捨就命總管府按街巷裡道,均分城區為十部,每一部遣士卒十人巡行。各部又下分五屬,每屬派士卒一人定點負責,各屬挑選漢人或渤海居民一個,配合本屬士卒檢查。

    這些選出來的漢人、渤海人,家眷悉數送到質子營,由鄧捨親兵一併保護。

    又在街衢各處臨時搭建十座高台,每座高台駐士卒兩人。高台圍有木板,上面可以見下面,而下面不能見上面。執弓矢,備警鼓、燈籠火把,居高監視。倘若所處位置有異常,許當場殺人,擊打警鼓,點燃燈籠、火把。

    總共撥給吳鶴年二百士卒,其餘三十人做為機動隊,聞鼓聲所在,夜間憑燈籠火把指示,出動鎮壓。

    鄧捨頷首,重申:「巡行軍卒,必須把將令切實傳達到每一戶、每一口。嚴禁任何人出門行走,夜晚人家燈火不得熄滅,違令:斬。敢有私下聯絡、互通消息、散佈流言者,誅族。」

    吳鶴年高聲接令,羅李郎畢竟本地土著,不安地扭了下身。

    鄧捨知他膽小,笑道:「羅同知不必擔心。本將今晨得定州軍報,麗軍將愚卒弱,不曉攻城之法。昨天交戰,被我軍陣斬了十數員千戶、百戶,連夜後撤三里。假以兩三日,我雙城援軍趕到,裡應外合,以我虎狼之師擊彼懦將疲卒,勝利可期。

    「這個道理,你知,我知,可人民不知。萬一城中驚惶起亂,百姓流言傳通,反而不美。真到那時,死的就不是一人一族了。非有嚴命重刑,不足消弭隱患。所以本將才三令五申。」

    羅李郎先時隨著吳鶴年一起站起,這會兒侷促地弓著身子,連聲道:「大人用心良苦,仁民愛物。小人自慚愚笨,智略不及。」

    吳鶴年機靈,鄧捨長篇大論一通,顯然不是只為讓羅李郎知道勝利可期,應該是為了借此告之城中百姓,接口道:「大人明為嚴刑,實則愛民之舉。美德可學之,小人回去,一定轉述大人苦心,好叫府官學習,同時教化冥頑百姓。」

    鄧捨讚賞地看了他一眼,言歸正傳,問道:「吩咐你辦的幾件事,辦好了麼?」

    「回大人,全部辦的妥妥當當。」吳鶴年抖抖袖子,取出一個小本。類似鄧捨筆記模樣,只是小了一號。他端端正正捧在手心,翻開來,念道:「計收人民粟米若干、禽畜若干,錢金、布帛若干,……」抬頭補充,「遵大人命令,皆依市價,用軍卒繳納的器物與之兌換。」

    翻開一頁,他繼續道:「全城搜集一遍,收諸盆、甕、瓶各若干,菜油木板柴火各若干。民室梁木、瓦石各有若干。」念完了,收起本子,小心翼翼放入懷中,最後道,「羅同知等人在徵收、搜揀諸物的過程裡,功勞不小。大人明察。」

    本地人熟悉本地事,沒羅李郎等人的協助,吳鶴年不會這麼快就完成任務。鄧捨給吳鶴年有過交代,羅李郎等若陽奉陰違、拖拉磨蹭,隨時上報。他本都做好了殺雞儆猴的準備。如今看來,尚算識趣。

    當下,他溫言撫慰羅李郎幾句,推心置腹地道:「高麗人竊據雙城以來,倒行逆施;小人得志,張牙舞爪。逼迫凌辱我漢人子孫極苦。別說小民,就連羅同知你,堂堂聖人門生,也不得不俯仰其鼻息。受其使用指揮,如豬狗之被驅使!真是豈有此理!」

    說到這裡,他怒形於色,重重拍了一下桌案,小石子跳起掉落地上。鄧捨說的都是實情。讀書人沒地位,不但在高麗,在中原也是如此,甚至更勝一籌。羅李郎頗有感慨,有不忿、有自憐,道:「是,是。」

    鄧捨放緩聲音:「羅同知家學淵源。聖人云:親親尊尊。你我同為炎黃子孫,身處外國異邦,剛好合了『親親』的意思。今日麗人來侵,正該同心一力。軍事不用你來操心,安民撫民,羅同知,多多辛苦罷。」

    鄧捨讀的書多為兵書,儒家典籍所知不多。「親親」用在這裡,有點勉強。羅李郎不以為然,不敢公然駁回,道:「正該如此。」

    鄧捨點頭,卻不接口,只是微笑著看他;吳鶴年斜坐一側,咳嗽一聲;他楞了下,反應過來,趕快接著道:「大人放心,安民、撫民,小人本職本分。正如大人所說,大人就是小人的親,大人就是小人的尊,不用交代,小人也一定會極力配合吳總管。」

    他口拙,來見鄧捨前,該說的話打過腹稿;吳鶴年也曾暗中提點。一番話說下來,倒是流暢。

    吳鶴年暗中提點他,是因有私心。他官場老油條,深知自己孤身一人,無奈下入了賊窩,為保命、為地位,沒助力萬萬不成。軍中莽漢,和他不是一路人;好容易來一個洪繼勳,清高孤傲,不假言辭。

    只有羅李郎等人,和他境況相仿:有文化、被迫從賊。有了共同語言,又各有所求;一來二去,關係處的不錯。尤其羅李郎,膽小、嘴笨,除了讀書沒幹過別的,心無城府。好聽點說是訥言敦厚;直接點說,不折不扣的好糊弄。所以,今日來見鄧捨,特意帶著一起。

    聽羅李郎表過忠心,看鄧捨滿意點頭,吳鶴年鬆了口氣;到底兵臨城下,心中不安,他偷覷幾眼鄧捨,問道:「大人,有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

    「說罷。」

    「麗軍氣勢洶洶,城中百姓……」

    鄧捨一笑:「總管可是憂慮,圍城久了,百姓難撫?」不等吳鶴年答話,手一揮,斬釘截鐵地道,「不出十天,城圍必解。本將不但要解圍,還要盡殲來犯麗軍。顯我大宋赫赫天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