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新中華1903

中華再起 373收復失地 文 / 小柯

    就像尼古拉二世有自己的小算盤一樣,徐天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一面通沙皇白俄政府談判,一面暗中派人和新成立的工兵聯合黨紅俄政府接觸。紅俄領導人列寧表示,紅俄政府願意無條件地將沙皇從中國竊取的一切領土交還給中國人民。當然,他們條件是中國要承認新生的紅俄政權是俄羅斯唯一合法的政權,同時中國要停止與白俄的一切外交往來。

    消息一出,尼古拉二世有些慌神了。根據情報,自己的軍隊裡有許多人和紅俄勾勾搭搭。每次讓他們下鄉圍剿紅俄武裝,都是出工不出力。倒是張宗昌和薛岳的部隊,鎮壓紅俄暴!亂的時候毫不留情,常常是整個村子整個村子的剿滅。

    尼古拉二世無奈只能要求高爾察克、鄧尼金、謝苗諾夫等將軍們加緊鎮壓紅俄。但是事與願違,在東線戰場上,紅俄軍隊高歌猛進,東方面軍在伏爾加河中游地區對白衛軍轉入進攻連續攻克喀山、攻克辛比爾斯克、攻克塞茲蘭和薩馬拉。隨後,紅俄軍挺進烏拉爾,繼而攻克伊熱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在南線戰場上,紅俄軍軍在察裡津保衛戰中連續兩次擊退克拉斯諾夫哥薩克白衛軍的進攻;北高加索的兩個集團軍在與主力隔絕情況下堅持作戰,牽制鄧尼金『志願軍『北進。

    不久之後,中國與紅俄政府簽訂了一份條約,這份條約是關於兩國之間邊界重新戈分問題的,這份條約的正式名稱叫做《中俄北京新約》,但是因為是在北京鐵獅子胡同同時簽署,因此,該條約又被稱為《鐵獅條約》。根據這份條約,中國不僅收回了沙皇俄國通過與滿清王朝簽訂的改訂陸路通商章程、等一系列條約所掠奪的所有中亞地區領土以及貝加爾湖以東地區部分領土,而且也收回了位於黑龍江東岸的江東六十四屯的永久管轄權,還明確了唐努烏梁海的地位,這些收回的領土面積過六十萬平方公里,中國的西部邊境也因此一直延伸到了巴爾喀什湖以西一帶。

    尼古拉二世驚恐萬分,一度以為中國即將拋棄對自己的承認和支持,但是事實證明,徐天寶不是這麼大方的人,這個條約換來的並不是對紅俄的外交承認。中方只是承認紅俄是交戰團體,並沒有承認該政權的合法性。這也讓英法等國鬆了一口氣,因為這至少證明這位中國大總統並不支持紅俄革命者的政治理念。

    出於傳統的均勢需要,面對中國向中亞的擴張腳步,英國政府終於再也坐不住了,於是在英國的策戈下,本已生反俄武裝暴!動的中亞地區進一步動盪起來,在從裡海到鹹海,再到錫爾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都生了要求獨立的武裝叛亂,內戰中的俄國對此無能為力,中亞地區出現了十多個政權實體,他們大多存在於《中俄北京新約》中規定由俄方交還給中國的土地上。隨後,中國的國防軍部隊在裝甲車和飛機的掩護下,發起了一場代號「西域行動」冬季攻勢,並一鼓作氣消滅了浩罕素丹國和塔什干素丹國,飲馬錫爾河,恢復了在中亞的傳統勢力範圍。而指揮這場行動的徐樹錚也被譽為「當代霍去病」,被年輕人奉為偶像。

    1917年在紛亂中結束了,全世界的人民迎來了1918年。德國人在東線解脫之後,不僅立即擁有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而且也擁有了波蘭、芬蘭、烏克蘭、高加索等地區的領土和人口。威廉二世因此信心十足,決心繼續向西線的協約國發動全面進攻,天空是戰鬥機和轟炸機的呼嘯,地面是大炮與步兵的步步推進,在立體戰爭面前,所有的參戰國都幾乎將血流盡。

    1918年的德國戰略是簡單明瞭的:最大限度地把力量集中在西線以贏得這場戰爭,或至少在美國援軍尚未扭轉局勢之前爭取有利的和平。魯登道夫的計劃設想在索姆河上實施一次大規模突破,如有必要則繼之以一連串強有力的進攻以擴大戰役,消耗並瓦解厭戰的法軍和英軍。

    但是,儘管德軍取得了一些勝利,那些穿著灰色軍裝的德國大兵們一度推進至幾乎可以望見巴黎的塔尖。德軍在他們的1918年的進攻中俘獲了約22.5萬人,使對方遭受損失總數已達100萬人;然而,他們的勝利是「曇花一現的勝利」。

    到了1918年10月,德國敗局已定,但德國統治集團仍想孤注一擲進行抗爭。10月25日,海軍司令部下令基爾港的德國遠洋艦隊出海同英軍作戰,若失敗就「光榮地沉沒」。基爾港的8萬名水兵拒絕起錨,並把軍艦熄了火。水兵的抵!制雖然迫使德國海軍當局收回命令,但水兵們卻遭到迫害,被逮捕了幾百人。11月3日,水兵走上基爾街頭遊行示威,抗議海軍當局,要求釋放被捕者。遊行示威隨後發展為武裝起義,水兵們解除了軍官的武裝,迅速佔領了戰略要地,控制了全城。工人也舉行武裝起義響應,並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至4日晚,基爾及附近郊區均為起義者佔領。5日,基爾全城總罷工支持水兵起義。基爾港水兵起義成為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的信號,革命在全國迅速蔓延。到11月8日止,幾乎所有的德國大城市中都發生了武裝起義,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此次起義是德國十一月革命的起點,同時也導致德國被迫宣佈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國的崩潰是許多因素造成的:西線消耗戰積累的巨大損失;多條戰線上的流血犧牲;封鎖造成的緩慢而無情的經濟壓力;食物短缺和厭戰情緒;布爾什維克的破壞和宣傳;自由主義者對德國君主**的不滿。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德軍總參謀部制定的目標無限的拿破侖式的戰略所提出的不可能實現的種種要求;這個總參謀部制定戰略所依據的是好大喜功的幻想和德國「超越一切」的妄自尊大的觀念。德國同半個世界打了仗,它的軍隊顯示了勇敢、遵守紀律和無與倫比的戰術技能,擁有魯登道夫這樣的戰術大師,胡蒂爾這樣具有遠見卓識的將軍,霍夫曼這樣的戰略家,但是當時及後來重大而突出的弱點是要求德國士兵達到不可能達到的目標,一個出自君主**集團睥睨一切的目標,出自幾乎是輕蔑地過低估計敵人的目標。

    這樣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戰火緩慢地熄滅了。士兵們從瑞士至大海一線的塹壕和散兵坑中爬出來,以各自的方式慶祝勝利或者失敗——有的祈禱,有的致敬,有的乾脆從原先的敵人那裡乞討香煙。

    而遠在遠東的尼古拉二世皇帝一面感慨這表兄威廉二世與自己相同的境遇,一面無奈又不情願地在一份條約上簽署自己的名字,並蓋上印章。

    「好了~~這下中國人該滿足了~」尼古拉二世看著自己的政治顧問已經開始著手修改地圖上的邊界線,感慨良多。

    1918年11月12日,尼古拉二世簽署了《中俄伊爾庫茨克條約》,條約規定放棄中東鐵路一切權利,並將《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一些列不平等條約中割占的土地全部歸還中國。新的中俄邊境將以《尼布楚條約》為基礎進行重新勘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