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帝國蒼穹

第一卷 帝國殘陽 第95章 蘇式閃擊 文 / 天空之承

    全文字無廣告

    第95章

    蘇式閃擊

    1948年春,烏克蘭西部,利沃夫地區。

    黎明到來之前,黑暗籠罩著大地,開闊的原野中處處湧動著旺盛的生命氣息。齊裝待發的蘇軍官兵蹲伏在縱橫交錯的戰壕中,這些年輕的面孔有緊張、有忐忑、有期待,就是沒有恐懼與絕望。經過了漫長冬季的休整,蘇聯軍隊的裝備補給情況有了極大的改善,加上盟軍的戰略轟炸強度大為減弱,戰爭局勢和國際輿論繼續向著有利於蘇聯的方向發展,蘇聯軍民的信心士氣逐步回升,在軍政首腦的號召和鼓舞下,人人渴求用一場決定性的勝利來結束這段深刻的苦難經歷。

    在寬闊的邊界區域,伴隨著幾顆紅色信號彈的冉冉升起,壓抑的安靜霎時間被滾滾奔雷打破。不計其數的重型榴彈炮和火箭炮令這夜空變得無比絢爛,漫天流星劃過天際,地平線遠端頃刻間變成了赤色的煉獄,大地也在不停地顫動。不知不覺中,夜幕漸漸淡薄、光明悄然降臨,炮火仍在轟鳴,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轟響聲從空中傳來。採用淺白色塗裝的蘇軍戰機一個梯隊接著一個梯隊從陣地上空飛過,從久經考驗的殲擊機、強擊機到新銳的噴氣式戰鬥機,從輕巧靈活的輕型轟炸機到體格雄厚的雙發轟炸機,米格、拉沃金、圖波列夫、蘇霍伊,蘇聯的航空設計師們爭相貢獻出性能更好的改進型以及全新機型——在盟軍一度夜以繼日的狂轟濫炸下,在數以十萬噸計的高爆炸藥和燃燒彈的摧殘下,蘇聯空軍沒有如外界揣測的那樣就此沒落,而這也正是蘇聯人頑強不屈精神的最佳體現!

    機群氣勢磅礡地飛向戰線對面,地面的顫感亦在增強,早已蓄勢待發的坦克集群從隱蔽的樹林和防空掩體中駛出,朦朧的光線下,它們所形成的陣列浩浩蕩蕩、不見盡頭。t-34

    85依然是這股鋼鐵洪流的中堅力量,也是蘇聯軍工業集中全力生產的戰車型號,盟軍陣營中僅有重型武器、密集地雷陣以及來自空中的力量能夠阻擋它們前行;isu-76

    122是蘇軍裝甲部隊在與西方陣營對抗中保留下來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進一步的簡化生產和規模化製造使得它們在能源物資最困難的階段仍保持著較高的產量。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於是,中型坦克搭配中型突擊炮成了眼前這支蘇軍裝甲部隊的基本格調,雖然相較於二戰時期多種型號坦克戰車顯得十分單調,但這無疑是非常適合蘇軍現有條件和戰術風格的。

    在這個航空技術飛速發展、戰車性能不斷攀升的時代,陣地防禦和惡劣天氣狀況下的各種戰鬥已經用鐵錚錚的事實證明,步兵仍然是戰場的絕對中堅。當戰壕中響起尖銳的哨聲,激烈的比賽才正式開場。沿著交通壕運動的步兵們宛若一條條流淌的溪流,只是這裡沒有更大的江河,他們直接融匯到了戰線最前沿的戰壕,踩著木梯、搭架以及戰友們事先挖好的豁口爬出,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片寬達3-5公里、遍佈地雷和陷阱的無人地帶,儘管有加裝了排雷鏟的坦克和工兵開道,這段路對於蘇軍步兵們來說依然無比艱險。

    在這之前的一個冬天,蘇軍養精蓄銳,盟軍方面亦在積極調整部署,波蘭東部防線得到加固並向南延伸至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從而形成了一條綿延上千公里的防禦帶,利用山地、河流、塹壕以及鋼筋混凝土工事將強大的蘇軍格擋在外。照此看來,蘇軍想要在這條堅固防線上打開突破口就必須付出沉重代價,然而盟軍內部的變故給了對手千載難逢的機會,投誠過來的德**隊不僅動搖了盟**心,也帶來了盟軍戰線的佈防情況,加上蘇軍此前已與多支德國部隊取得聯繫,趁著盟軍急匆匆用其他國家的部隊頂替德軍,蘇聯人咬准了防線薄弱處,並且還得到了一些意圖脫離盟軍陣營前往自由帝國的德軍官兵響應,這樣的攻堅作戰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利沃夫地區的正對面,盟軍總共部署有9個師又若干獨立部隊,其中德國防衛軍計有14個步兵團逾4萬人,原本負責守衛約23公里的防線地段及相應的縱深體系,發生第115步兵團集體叛逃事件後,同一區域的美軍部隊接管了德軍防區,另從後方預備部隊中抽調了部分兵員進行補充。戰鬥打響後,一個半師的美軍官兵在這段相對陌生的防線上突然面對6個蘇軍師和大量坦克部隊的猛攻,僅僅三個小時就丟掉了一線陣地,到了正午前後,第二道防線也宣告失守。前線的美國大兵潰不成軍,該地區的美軍指揮官卻將三個戰力完整的團繼續用於監視德軍部隊,而德軍部隊在未獲命令的情況下也動彈不得,直接導致五萬兵力在戰鬥最關鍵的時候沒有發揮出任何作用,待蘇軍衝破前方陣地,t-34坦克群載著步兵蜂擁而至,設計精良的縱深防禦形同虛設,大批美軍部隊在撤退途中遭致沉重打擊,而14個德國步兵團有9個選擇了集體向蘇軍投降,其餘5個步兵團也沒有留下來就地抵抗蘇軍進攻,而是在指揮官的節制下向後方退卻。一個白天的時間裡,利沃夫地區就成為盟軍「鋼鐵防線」上最大的破洞,而在立陶宛與白俄羅斯交界的沼澤地區,以步兵為主的蘇軍進攻部隊也利用相似的混亂局面突破了盟軍防禦,超過6萬名德軍官兵不戰而退,致使盟軍全面陷入被動。

    此時在德國國內,戰後第二次選舉已經拉開序幕,人們關注的焦點一下子從選票轉向東歐,蘇軍攻勢之猛烈、盟軍敗退之迅速皆令人吃驚。在二戰末期以及二戰剛剛結束的那些日子裡,蘇聯軍隊在德國佔領區的那些暴力和放縱行徑至今仍讓德國人感到既憤恨又畏懼,而且他們還像蝗蟲一樣拆走了大量可用的設備,致使德國工業遭到了比盟軍戰略轟炸還要徹底的打擊。所以在德國人眼裡,美英法波這些以戰勝國之名駐軍德國且橫行無阻的傢伙固然可惡,但那也沒有蘇聯人可怕。這兩年來,只要蘇軍在戰場上打了勝仗,德國國內不免像波蘭、法國一樣人心惶惶,唯恐蘇聯紅軍一來連苦日子都沒辦法過下去。

    眼下東歐戰場上的盟軍看來是朝不保夕了,怎麼辦?到頭來能夠依靠的也還只有自己的軍隊!

    防衛軍防衛軍,本就該以保家衛國作為說一不二的主業,何況在東歐戰線只是被盟國當槍使。「撤兵歸國」的口號經由輿論媒介喊出,德國民眾無不應從,投票還在繼續,人們順勢在投票點外集起遊行隊伍,要求國家軍政首腦將德**隊從前線撤回,利用德國東部的「國家防線」抵禦一切兇惡之敵——先前修築防線的時候,德國大眾就是主力軍,如今需要修繕加固,人民可以不求報償出工出力!

    一邊是轉憤怒為期盼的幾千萬德國民眾,一邊是依然駐兵德國且能以政治和經濟手段施加重壓的盟國,決斷的壓力又落在了總統霍夫-赫爾斯滕和防衛軍首腦們身上。遂民眾所願,百多萬德國防衛軍從前線撤回國內,這對盟軍戰線無異於釜底抽薪,甚至招致對蘇作戰形勢的全面崩盤;應盟軍要求,調派可靠將領指揮前線部隊轉入波蘭中東部防線阻擊蘇軍,又有可能出現更多的嘩變、叛逃情況,致使德國政府裡外受困。猶豫之間,戰場形勢一日三變。經過連番苦戰,盟軍在天空中成功阻擋了蘇軍航空兵的攻勢,但陸上戰線的漏洞已經無法彌補,從利沃夫等地區湧入的蘇軍重兵沿襲當年德軍閃擊戰之精髓,以機械化部隊迅速繞到盟軍「鋼鐵防線」腹背,幾天之內就已經有多支盟軍部隊因撤退不及而在防線區域被對方包了餃子。有了在波羅的海國家及白俄羅斯的慘痛教訓,盟軍在與蘇軍對戰時已避免大規模使用空降部隊,故而只是向這些受困部隊空投少量給養,畢竟在防禦體系精良的防線地段,彈藥物資儲備還是相對充裕的,戰場關鍵在於將領指揮以及軍心士氣。

    自1947年秋的東歐戰事告一段落以來,盟軍從上到下無不對蘇軍逆境中爆發的強大戰鬥力感到震撼和恐懼。儘管從美國調來了本已退休的傑出政治軍事家馬歇爾,儘管以戰場表現對官兵們進行了獎罰,而且還徵調了百萬德軍填補前期作戰造成的兵力空缺,不料馬歇爾命隕荷蘭,匆匆上任的麥克阿瑟熟悉亞洲甚過於歐洲,在軍事指揮上也屬於名氣大過於能力的那一類。冰雪消融之時,盟軍的鋼鐵防線還在大張旗鼓地進行調整和加固,結果戰端一開居然不堪一擊。前方設施最完備的前沿陣地和二三道縱深防線接連失守,除了被蘇軍斷了後路,美軍、英軍、法軍、波軍還有德**隊紛紛避敵鋒芒、徐徐後撤,一邊遲滯對方,一邊讓己方空軍在其進軍途中好好消磨蘇軍部隊的鬥志和戰力,最後在預先布設好的戰略大縱深——波蘭中東部防線組織一場反敗為勝的防禦戰。

    盟國駐歐洲司令部的算盤固然是好,可多國聯軍素來是各懷心思,這一撤就撤出了大麻煩。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