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宋一品才俊

第一卷 第53章 點評詩詞 文 / 讀史書的狼

    第53章點評詩詞

    「秦公子為何能看出奴家這是一篇通體迴文詩呢?」蘇小詩饒有興致的問了道。

    「呃,在下堂叔正是秦少游,堂叔的恩師東坡先生曾經相贈了幾首迴文詩,數年前堂叔寄居在下家中時,閒暇之餘其便拿出來鑽研了一番。恰好在下當時在旁,有幸承教,故而對迴文詩的印象頗深。」秦允明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了道。

    不過當年蘇東坡和蘇小妹確實贈送一套四季題材的迴文詩給秦少游,而秦少游對這迴文詩也有一段時間興趣盎然。

    蘇小詩微微笑了笑,她覺得秦允明答非所問,因為秦允明的回答只是在說他是如何學過迴文詩,而並沒有說是如何一眼看破自己的迴文詩!不過既然秦允明不願意正面作答,她索性就不多問了。

    接著,端王叫嚷著讓眾人來欣賞自己的詞。

    端王的詞自然是先遞給了蘇小詩。蘇小詩將詞細細讀了一遍,不覺柳眉微挑,嘴角含出一彎笑容,歎道:「好一句『一山楓葉背殘陽,看來渾不似秋光』,正應了此景此時呀。」

    端王得到蘇小詩讚賞,心中十分高興,哈哈笑了起來,說道:「有感而發罷了,只等蘇姑娘譜出曲子來,讓小王能夠自得一番呢。」

    蘇小詩卻不急著譜曲,將端王的詞又轉遞給其他人欣賞。

    小郡王看罷了,雖然不懂意境,但覺得詞朗朗上口,於是讚聲連連。

    蔡舉雖然心情不好,但端王的面子不敢不給,也是稱讚了一陣。

    秦允明接過端王的詞之後,輕聲將全文念了一遍:「路轉峰回出畫塘,一山楓葉背殘陽,看來渾不似秋光。隔座聽歌人似玉,六街歸騎月如霜,客中尋樂只尋常。」

    念完之後,他悟了這詞的意境,不由真心流露的歎道:「端王果然好詞!『路轉峰回』之句想是借典故於歐陽文忠公的《醉翁亭記》;畫塘則是代指西湖了。最妙還是『一山楓葉背殘陽,看來渾不似秋光』,如今秋季已盡,楓葉頹凋,果真如同殘破之夕陽。這『聽歌人似玉』………」

    眾人聽得秦允明來解析端王的這首《浣溪沙》,都覺得甚是有趣,於是聽得興起。

    尤其是端王,先前小郡王讚賞可以不計,蘇小詩和蔡舉的讚賞卻有含蓄不知所以,怎麼聽都像是阿諛奉承一般。唯獨秦允明領會詞的意境,細心解析,讓自己好不得意!

    「秦小友,繼續說呀?」他忍不住催促道。

    「人似玉若在下沒猜錯,應是暗指蘇姑娘貌美如玉吧。」秦允明只得含笑的說了道。

    端王眉毛一揚,欣喜不已,他是作者自然不能點破詞中的意思,正好借了秦允明之口說出來心意。他哈哈笑了起來,連連說道:「秦小友果然聰慧呀!」

    說完,他還下意識的看了蘇小詩一眼,蘇小詩俏臉微微泛紅,只是掩嘴輕笑。不過即便如此,也讓自己心神蕩漾無比!

    秦允明又說道:「王爺詞中,六街應是指唐都長安六街吧?這一句在下就不懂了!」

    端王笑著讚道:「沒想到你少年竟然也知道這些典故,難能可貴呀?不錯,六街確是指唐都長安城六街,只是秦小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我大宋汴京也有六條大街,本王的意思便是喻指汴京呢。」

    秦允明恍然大悟,連連說道:「原來如此。那『六街歸騎』豈不是王爺要返京了?而『月如霜』可見是王爺返京的心情大不好呀。」

    其實他早就知道「六街」的典故一是指長安、二是指汴京,不過自己如果一下子就把全詞都點破了,不留一點餘地,那這奉承就太不到位了。自然是要襯托出端王高深的地方,所以故意留給端王來解釋。

    端王心大喜,對秦允明能體會自己的詞境甚是高興,沒想到自己的知音竟是一個少年。

    他微微歎了一口氣,神色略有傷感,沉聲說道:「是呀,本王在江南逗留已快兩個月了,原定於初八這日便啟程返京。一想到要離開這大好江南,日後再難聽到蘇姑娘的琴瑟,心中徒然一片寒意呀!」

    眾人都再明白不過來,一時配合著端王的情緒,只是靜默不語。

    蘇小詩掩飾的端起了酒杯,自顧自的小酌一口,俏臉上依然是淡淡的紅暈。

    秦允明忽地歎了一口氣,說道:「若端王是這般心情,那在下倒以為,最後一句『客中尋樂只尋常』當是點睛之筆了。」

    聽得這番話,蘇小詩和端王都有幾分不解了。

    端王忙問道:「何出此言?」

    秦允明微笑說道:「先是『月如霜』,後是『只尋常』,正好應對了王爺無奈之情,又兼有王爺豁達之態。王爺作客江南,雅興尋樂,但最終逃不過一別,索性就以尋常心來對待吧。」

    端王一聽,只覺得秦允明眼界太獨到了,這最後一句自己只不過為了押韻隨意添的一句,寫的時候倒沒有想這麼多。不過他旋兒又想,故人吟詩作賦講究情緒與境界合二為一,若不是自己心有所思,也未必能隨意寫出這樣一筆來!

    他暗歎:是呀,蘇小詩固然才貌美女,但京城中也不乏這樣多才多藝的佳人,自己正是應該以平常心來告辭才是。

    想到這裡,他神清氣爽了起來,看著秦允明連連說道:「哎呀,知我者,秦允明也!解得妙,解得妙呀。」

    小郡王附和的也連連稱讚秦允明。

    倒是蔡舉冷著臉色,心眼彷彿有無數蛆蟲在湧動,只差沒噁心死自己。他這才看出秦允明竟然還有這樣拍馬屁的功夫,回想自己雖然在這個方面不及,卻也顯得自己是一個實誠的人。他越是這麼想,心情漸漸越是好了起來。

    看完了蘇小詩和端王的詩詞,小郡王因為與蔡舉有交情,馬上就起哄要看蔡舉的詞作。

    蔡舉心道:總算論到自己了。他擺出一副大聖人似的淡然,將自己的文章拿給婢女送到了端王面前。

    端王讀了道:「誰到人間秋已盡?衰柳毿毿,尚弄鵝黃影。落日疏林光炯炯,不辭立盡西樓瞑。萬點棲鴉渾未定,瀲灩金波,又冪青松頂。何處江南無此景,只愁沒個閒人領。」

    眾人先聽上闕詩詞時,都覺得意境飽滿十足,下闕開頭也不錯,唯獨結尾突然就後繼無力了,頗有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其實蔡舉這首詞的靈感早在數月之前就已經萌發,那時在家中只苦思出了上闕,而下闕卻沒有音信。今日見秦允明大放異彩,又讓蘇小詩給輕視了一回,心有不快之下便將這首《蝶戀花》拋了出來。只可惜他火候不足,下闕詞只出了兩句,然後便江郎才盡,遭遇瓶頸,不得不草草結尾。

    不過他覺得,單單上闕的意境已經足以光芒四射,而且大家都以為自己是即興而作,難免不會沒有瑕疵,可終究應該是瑕不掩瑜。

    這時,蘇小詩怪了道:「這闕《蝶戀花》應是寫初秋之季才是,要不何來柳樹之談?莫不是蔡公子也在越景而作?」

    端王點了點頭,打趣的說道:「看來秦公子開了一個壞頭,如今才子們都學著秦公子越景而作了,哈哈。」

    秦允明聽了這話,只是謙虛的笑了一陣。

    蔡舉臉都氣紅了,他這詞本是作在初秋,今日不過是為了應付場合才拿出來擺弄,沒想到這擺弄不成,反倒被人笑話是拾人牙慧、附庸跟風了!

    端王還沉浸於自己剛才那首《浣溪沙》餘味當中,雖然蔡舉這首詞上闕確實不錯,可是別人的自然比不上自己的好,於是興趣就淡然了下來。他將詞傳給了蘇小詩和秦允明各看了一眼,兩個人都沒有多加評論,就這樣敷衍了事了。

    不過秦允明雖然沒有作出評論,卻留意了一下蔡舉的墨跡,這是一手十分規整的楷書,而且看上去很是眼熟。略略想了想之後,他才記起,原來湖仙書社正門那對聯「閒人免進賢人進;罪客勿來醉客來」,正是出自蔡舉之手。

    「蘇姑娘,不然先就這一首詩、兩闕詞譜了曲子吧。小王一刻聽不到蘇姑娘的歌喉,真有一種如隔三秋的感覺,快讓小王解解饞吧。」端王連忙說了道。

    蘇小詩微微愕然,這端王得意之間,竟然忘記了秦允明的文章還未欣賞,當即便笑著要提醒一番。

    蔡舉雖然覺得自己夠窩囊了,可是一見端王甚至連秦允明都忘在了腦後,總算是抵消了心中的幾分怨氣。他見蘇小詩欲開口提醒,趕忙搶先打斷了道:「正是,正是,我等作詞作詩也都乏了,蘇姑娘至此只獻唱了一首曲子,當真叫我等意猶未盡呢!不妨就先將王爺的詞譜上曲,調節一下氣氛嘛!」

    小郡王更是拍手稱好。

    秦允明正不想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本來就故意寫得平平無奇,而且還誤打誤撞也是一首迴文詩,只怕呈現出來之後又會引起一番笑話。得此機會,他趕緊將自己的文章折疊好,收在了袖子中。

    蘇小詩見了,冥冥之中有了領會,只好含笑不再理會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