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於康熙末年

龍騰世紀 第三百一十章 姻緣(上) 文 / 雁九

    第三百一十章姻緣

    聽魯伯赫詢問退親的緣故,李煦略作思索,回道:「前幾年,小侄患病,小兒侍疾床前,積勞成疾,也跟著病了。後來,不曉得怎麼以訛傳訛,傳到對方家中,只當小兒年壽不久,便使人退了這門親事。」說到這裡,歎了口氣,道:「說來,都是小侄耽擱了他。」

    魯伯赫聽了,望向李鼎的目光就帶了幾分探詢。

    李煦道:「若是小兒體弱,小侄也不敢將他送到御前當差。如今蒙萬歲爺恩典,在乾清宮當差,實在他的福分。」

    這句話使得魯伯赫放下心來,侍衛處那邊也不是誰都能進的。雖說李鼎是蒙父蔭,得以點為侍衛,但若是身體實在不堪,李家也不敢將他送到御前做侍衛。否則的話,就是大不敬的罪過。

    傅鼐在旁,卻是有些惱了,不禁冷哼一聲。原還沒覺得什麼,李家趨利避害,斷了與董鄂家的親事,這個也能理解。如今聽到提起舊日緣故,他才想起被退親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妻子的外甥女兒。怕是李家當初結親的時候,少不得也提提他傅鼎。

    李煦聽了,這才反應過來自己失言,不禁有些後悔。他怕傅鼐說出什麼難聽的來,立時起身,笑著對魯伯赫道:「今日不早,小侄還要往往西城曹府走一遭,今日便不再叨擾了!」

    聽到「城西曹府」四字,魯伯赫的臉上不禁露了笑模樣,心裡對這門親事越發篤定些。若是真與李家結成親事,往後還有曹家那一門子親戚。

    傅鼐聽到曹家時,神色卻有些僵硬,不再說話。

    李煦笑著向魯伯赫、巴爾賽、傅鼐起來抱拳告辭,除了魯伯赫之外,巴爾賽與傅鼐都起身,送李家父子到大門之外。

    打魯伯赫宅出來,李煦、李鼎父子並肩而行,李鼎問道:「父親,天色漸黑了,咱們真往曹家去麼?」

    李煦笑著點點頭,道:「是啊,明兒上午還有其他事,還不如現下去看看。看著魯伯赫的意思,也是願意同咱家結親的。趁熱打鐵,請你姑母這兩日是相看相看,若是姑娘不錯,便定下來。」

    李鼎有些悵然,雖說富察家也是鑲白旗大姓,也有不少子弟為官,但是自己要娶的這位小姐無父無母,雖說祖父還在世,但是能照拂幾年?又想起前面訂過親事的董鄂小姐,也是孤女,難道自己沒有岳父緣,注定借不上妻族之力?

    李煦看出兒子的不足之意,皺眉道:「這親事若成,已經是極體面的,富察家雖然現下勢微些,但畢竟是數代簪纓的滿洲大姓。他們家親朋故舊遍及旗,你有了這樣的妻族,往後在京城也能借上力。滿洲大姓的閨秀,未必就比不得王府的格格!」

    李鼎被父親說破心事,面上訕訕的,沒有應聲。

    因夜色漸濃,曹府門口已經掛了燈籠。一輛小車停在角門處,影影綽綽地像是幾個婦人。

    李鼎瞇著眼,看了一眼,回頭叫長隨上前喚門。

    聽說是舅老爺與表少爺到了,門房一邊出門給他們牽馬,一邊喚小廝往裡通傳。

    曹寅正在前院書房同兒子說話,聽到李家父子造訪,頗感意外。父子兩個迎了出去,李煦與李鼎已經進了院子。

    見到曹寅,李煦笑道:「為兄不告而來,做了不速之客,東亭勿怪。」

    曹寅道:「大哥說這些就外道了,快請廳上坐,正好才得了包雨前龍井,剛好與大哥共品。」

    李煦摸著鬍子道:「如此,大善,看來為兄還來著了!」

    這邊李鼎與曹顒兩個已經分別給長輩們見禮,而後兩人又彼此見禮。

    眾人來到廳上,除了堂前兩把主位外,還燕翅排列著兩排紅木座椅。

    曹寅請李煦往東邊上首坐了,自己下首相陪,又叫李鼎也坐。

    李鼎不好同父親與曹寅對坐,便在西側第三把椅子坐了。曹顒已沒有選擇的餘地,便在李鼎的下首坐。

    記得前幾日同納蘭富森與李鼎吃酒時,聽他們提過是十九日當值的,如今聖駕在園子裡,李鼎怎麼回來了?想到這個,曹顒低聲問道:「表哥是頭晌的班?」

    李鼎笑著點點頭,道:「正是如此,是晨時到巳時,因父親在京,當完差後,我便沒留在園子那頭。」

    這話說完,曹顒與李鼎兩個都怔住了。曹顒問得隨意,李鼎回答的爽利,就似兩個關係本這般親近般。實際上,壓根不是那回事。

    李煦雖是一邊同曹寅寒暄,但是也用要眼角餘光關注著兒子與曹顒的相處。見兩人並無芥蒂的模樣,他臉上不由添了笑模樣。

    曹顒想起李氏,又想起在李家的高太君。他是為人子者,自然也能想到母親對外祖母的孝心。況且世人眼中,曹、李兩家是同氣連枝的。想到這些,他心底對李家父子的不滿便減了幾分。

    李鼎卻是不由警覺起來,只覺得這位表弟太過世故,在親長面前過於做作。就是前些日子在什剎海宅子那邊,也不見得他這般親近。

    想到什剎海,李鼎便想起楊瑞雪來,看著曹顒的眼神就多了複雜之意。曹顒孝期未滿,若是鬧出**宿娼的是非來,名聲可就完蛋了。

    不過,他轉而想到父親的告誡,又想起方才在富察家魯伯赫聽到「曹府」時臉上的笑模樣,便立時熄了教訓曹顒的心思。父親說得沒錯,曹李兩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對曹家,只能依仗與拉攏,算計與打壓反而沒有什麼益處。

    想通透這些,李鼎的態度也親近幾分,道:「表弟有空還是往侍衛處多轉轉,納蘭大哥往來交好的那些同僚們,提起表弟,都很是想念。曉得表弟升了太僕寺,都嚷著讓表弟請客。」

    雖說這些乾清宮侍衛都選自上三旗勳貴之家,但是或許是武人的緣故,都是爽快的多,鮮少有那些亂七糟的傾軋。說起來,曹顒當差這幾年,還在是侍衛處那幾個月最為自在清閒。

    李煦在那邊寒暄兩句,已經說到正題:「東亭,今晚為兄登門,也是有事相求。」說著,將想要給兒子定親,請妹妹李氏幫忙去相看之事三言兩語說了。

    曹寅笑道:「只聽說大哥近日在忙這些個,沒想到現下就有了眉目。是哪家的姑娘,有幸入了大哥的法眼?」

    李煦笑著說道:「說起來也不算外人,是傅鼐的堂侄女,鑲黃旗滿洲都統魯伯赫的孫女富察氏。」

    聽到「傅鼐」的名字時,曹寅卻收了笑,神色淡淡地說道:「哦,原來是他家!」

    李煦見曹寅如此,不禁勸道:「事情都過去這些年,東亭就不要同他計較了!聽說孚若成親時,他也巴巴地過來了。不管怎麼說,昌齡總是你的親外甥。就算不看在傅鼐面上,也要看在外甥面上!」

    曹寅沒有接話,說道:「富察家也算是大戶,想來也是個好姑娘。」

    因是曹家私事,李煦也不好多說,便轉了話題。

    李煦這次來央求的是李鼎的終身大事,曹寅便打發小廝往二門傳話,請李氏出來相見。

    李氏剛打發完婆子往淳王府給初瑜送東西,正坐在炕邊哄五兒說話。因見王府那邊忙忙乎乎的,初瑜要照看福晉,無暇顧及到五兒與天祐兩個,李氏便讓**抱了兩個小的,跟著一道回來。

    天祐吃完奶,已經睡了;五兒卻是見不著初瑜,小臉苦巴巴的,一副要哭的模樣。

    李氏心慈,對這個苦命的侄女多有憐愛,見她眼下這般,心裡不忍,摟在懷裡,哄著道:「我的兒,你嫂子照顧她額娘去了,趕明兒就回來。」

    五兒抬起小臉,緊著小臉,奶聲奶氣地說道:「嫂子,姐姐,打人,打嫂子呢?」

    李氏想起下午金家小姐同五格格打架時,五兒也在,想來是嚇到了。五兒見嫂子留在那邊沒回家,便擔心嫂子也挨打。

    見她這般乖巧貼心,李氏臉上不禁多了笑模樣,摸了摸五兒的頭,道:「五兒別擔心,沒人敢欺負你嫂子!」

    *

    淳郡王府,內院正房。

    屋子裡已經掌燈,淳王福晉躺在炕上,牙關緊閉,臉色蠟黃,額上不時冒出虛汗來。初瑜坐在炕邊,手裡拿了個帕子,輕輕幫她擦拭了。

    聽到腳步聲起,初瑜回過頭去,見是父親來了,忙站起身來。

    七阿哥看了躺在炕上的嫡妻一眼,壓低了音量問道:「如何了?」

    初瑜低聲回道:「方纔又吐了,將先前的藥都嘔了出來,折騰了半天,才闔眼沒一會兒。」

    七阿哥點點頭,想要開口說話,怕擾到福晉,便轉身走到外堂。初瑜也跟了出來。

    七阿哥見初瑜面有乏色,有些心疼,道:「你也忙了一下晌,一會兒早點回你屋子歇著,別累壞了!」

    「女兒不礙事!」初瑜說道:「若是阿瑪今晚不在這邊院子,女兒想留在福晉身邊侍候。」

    七阿哥點點頭,他原想是要往側福晉巴爾達氏房裡歇的,想到長女在府裡,便讓人提著燈,往側福晉納喇氏院子裡去裡。

    剛出了主院沒幾步,七阿哥便見弘倬、弘昕兄弟兩個打五格格的院子出來。

    因在宗人府那邊著敬酒的規矩,弘倬、弘昕兩個晚上才回府。

    看到七阿哥,弘倬、弘昕兩個都止步給父親請安。七阿哥瞧著女兒院子裡還亮著,問道:「你們瞧五格格去了?誰在那邊陪著?」

    弘倬回道:「方纔額娘同側福晉在,現下都回去了,只有二姐姐說要留在這邊照看五妹妹。」

    七阿哥看了看兒子已經到快趕上自己高,又是已經知了情事的,便思量著是不是該將他從內宅移出去。不止弘倬,弘昕也十二了。

    不過,如今福晉病著,也不是提這個的時候,七阿哥擺擺手叫兒子們下去,自己往納喇氏房裡去了。等到納喇氏院子門口,他才想起來,早起是同巴爾達氏說好了的,想必那邊正等著。於是,他便打發跟著的丫頭往那邊院子傳口信,只說今晚不過去了,明晚過去。

    納喇氏坐在炕邊,正握著拳頭生悶氣。金巧蓉打了五格格,氣倒了嫡福晉,若說她心裡沒有幸災樂禍,那是騙人的。但是,方才在五格格房子,看到年輕嬌媚的巴爾達氏時,她才曉得自己高興得太早了。

    不管嫡福晉怎麼鬧騰,她沒有兒子,又不得王爺的寵,根本無法撼動納喇氏的地位。真正有威脅的,是已經同為側福晉、同樣生育了阿哥的巴爾達氏。

    內宅五位福晉,納喇氏年紀最長,已經是三十六,其他幾個福晉年輕些,也三十來歲,只有巴爾達氏年輕,今年才二十歲。

    七阿哥雖說在房事上並不看重,但是男人多是喜新厭舊,愛年輕的,納喇氏又有什麼法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