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回到明朝當王爺

龍騰世紀 第159章 兵馬未動 文 / 月關

    第159章兵馬未動

    中國人瞧外國人大多模樣相似,如果扔人堆裡很難認得出來,這兩個人來到了中國,瞧著中國人模樣也差不多,實在記不清楊凌是誰了,何況今時今日的楊凌神情氣度,舉止言談,縱不做作也自有一種威嚴。

    不過楊凌一提起那位捐獻三千兩銀子香油錢的大善人,金髮人倒一下子想了起來,不禁驚喜地道:「啊!我們認得你了,你是那個大公子,那位年紀大些的公子,我是雅思各,公子還記得我?」

    另一個紅髮人也如見親人,笑瞇瞇地道:「我是火者亞三,我記得公子,您是楊公子」。

    米糧店老闆站在台階上,瞧這位氣度不凡、領著七個家人的公子和這兩個叫化子認識,氣焰頓時矮了許多。

    楊凌雖記的他們模樣,可是不記得他們姓名了,這時聽他們自報姓名忙含笑道:「是呀,雅思各教士、火者亞三教士,你們好,我有些事情要向這裡的老闆詢問,一會兒再請你們去聊聊」。

    楊凌說著,向他們拱了拱手,步上台階笑問道:「店家,你們這裡可有蕃芋出售麼?」

    蕃宇口味較差,又不能長期代替糧食,只有這些貧民地區百姓才食用,那位老闆聽說生意上門,雖覺得以這位公子的氣度打扮居然上門購買蕃芋有點奇怪,還是連忙陪笑點頭道:「是是,公子您請進門,我們這兒有蕃芋賣的」。

    老闆匆忙奔回店去,提出一袋兒蕃芋,打開口子讓楊凌看。楊凌一瞧不禁大失所望,那黃白顏色的塊莖植物看起來也是在地下生長的。不過卻不是紅薯。

    他搖了搖頭,歎氣道:「不是這個,形狀和這個有些類似,不過味道很甜的,有的是紅皮的、有地是白皮的,嗯我聽有人叫它甘薯,還可能叫紅薯、甜薯,另外還有一種糧食是金黃色的。大概比小指甲還小點是一粒」。

    跟在一旁的雅思各和火者亞三聽了不禁驚奇地對視一眼,火者亞三忍不住插嘴道:「楊公子,你說的這兩種東西好像和我見過的非常相似」。

    楊凌忽地想起玉米和地瓜原產於美洲,好像就是通過歐洲傳進中國的,不禁欣喜萬分,連忙轉身道:「教士見過這東西?你在哪裡見過?」

    火者亞三聳了聳肩道:「哦,很久以前就見過了,按照公子的描述應該就是這種植物。嗯是十二年前,哥倫布船長遠洋回來,從遙遠地地方帶回國的,我們六年前來東方時,國內已經大量種植了。我們也帶過很多種子的」。

    楊凌一把拉住他的手,急切地道:「太好了,教士手中還有種子麼?我有很重要的作用」。

    火者亞三一攤手,聳聳肩道:「我們東來時帶了許多食用。可是從天竺逃出來時基村全都丟失了,僅剩的一些在呂宋輾轉搭船來大明時也吃光了」。

    楊凌聽了大為洩氣,可是自已的的確確是吃過地,而且還是在北方,難道另有別人帶來這種東西?米店老闆一直在聽著他們說話,這時忍不住插嘴道:「公子,你說的這種東西可能我這兒是有的,你要不要看看?如果確實想買的話」。

    楊凌急道:「快拿來給我看看。如果確實是我要的東西,一斤一兩銀子,不一斤十兩銀子!」

    老闆一聽一斤十兩銀子,頓時精神大振,慌忙說道:「公子爺您等等,小地馬上就來。」老闆說完拔腿就跑,直衝向後店,楊凌比他還要著急。恨不得追上去看個究竟。他在店中沒頭蒼蠅似的團團亂轉,兩個夥計站在店角以敬畏的目光望著這個大凱子。

    一會兒功夫。店老闆扛著一隻不大的米口袋風風火火地又衝了回來,氣喘吁吁地道:「公子爺,您瞧瞧是不是這東西」。

    楊凌急忙撲過去,從他肩上奪下口袋,放到櫃檯上,他地心呯呯直跳,打開口袋看到那黃澄澄的、前世根本不屑一顧的半口袋玉米粒子,楊凌差點兒沒哭出來,他抓起一把玉米粒,顫抖著捧在手中,簡直比發現了一袋黃金還要興奮。

    楊凌喃喃道:「就是這個、就是這個」。

    店老闆一聽正是楊凌要的東西,那半袋玉米粒子就是一百多兩銀子到手了,登時喜得合不擾嘴來。

    這時一個小孩子捧著個煮地瓜從裡屋兒跑了出來,叫道:「爹,你扛著米口袋幹啥去?奶奶叫我來問問,什麼一斤十兩的?」

    店老闆哪來得及說話,他蹭地一下從孩子手中奪過地瓜來,遞到楊凌面前目光熱切地道:「公子爺,這是不是您說的甘薯?我家煮了一大盆呢,您要是喜歡吃,全都賣給你」。

    「啥?全都煮了?」楊凌瞧著他手中的煮紅薯,欲哭無淚,他痛心地叫道:「全都煮了?你你就沒留幾塊兒?」

    老闆陪笑道:「沒全煮還留了幾塊,不過已經烤了,您是有身份的人,我瞧那玩意兒煙熏火燎地實在難看,沒敢說出來」。

    「你「,楊凌恨不得踹他一腳,他恨恨地道:「快說,你這東西是從哪兒進的貨,只要讓我找到賣主,我就送你百兩紋銀」。

    這時一個呵呵的笑聲道:「我是個酒癡,想不到在這京師卻有個瓜癡,是誰這麼喜歡啃地瓜呀?」

    門簾兒一掀,一個笑瞇瞇的大鬍子從裡屋走了出來,和楊凌正打了個照面,兩下裡一瞧,都不由得一怔。同聲說道:「是你?」

    那人又驚又喜,笑道:「原來是楊公子,這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呀」。

    楊凌一看那大鬍子竟是江南四大才子中的祝枝山,也不由失聲道:「是祝公子?你怎麼在這兒?」

    祝枝山走到近前,迎面一陣酒氣撲來,看起來這位祝才子果然是嗜酒如命。他笑呵呵地道:「楊公子大手筆呀,為了吃幾塊地瓜,捨得下這麼大本錢。呵呵呵。這裡店東是我的表弟,這西天麥和番地瓜是我家園子裡生的,帶來些給姨母和家人嘗個稀罕罷了,楊公子也愛吃麼?」

    楊凌一顆心落了地,既然找到了正主,也就不那麼急了,總之這祝枝山他是絕對不會放過了,兩下交談幾句。他就守財奴般扛起那袋被祝枝山稱做西天麥的玉米粒子,盛情邀請祝枝山和兩個西洋傳教士去酒樓一敘。

    祝枝山一聽有酒可喝,頓時欣然從命,幾個人來到一家大酒樓,楊凌吩咐手下將那袋玉米好生看住了。這才和祝枝山、火者亞三四人上了酒店,尋了一間雅間就坐。

    甫一落坐,楊凌便急不可待地問起這蕃薯和玉米地來歷,原來祝枝山是官宦世家。老父做過山西布政副使地高官,後來告老還鄉。

    祝枝山在33歲上中了舉人,此後十多年來再無進展,雖然求取功名之心甚濃,由於年歲漸長,對於仕途也不敢太抱希望了,便在蘇州老家置了房田產、又做起糧米生意,當起了富家翁。

    前兩年有一家百年前移居南洋的漢人因為得罪了當地權貴。輾轉逃回了大明,在祝老爺府上為他料理果園,平素在果園裡種了些從南洋帶回來地農作物。

    那些東西雖非美味,不過勝在稀罕少見,祝枝山便時常運些給開設在各地的米糧店出售,由於各地人不曾見過那些東西,銷量並不好,不過偶有喜歡嘗鮮的。出價都比普通糧食要高的多。

    楊凌聽說他把這些高產作物當成稀罕物兒養活。全然不能想到其中對大明百姓的重大意義,不禁責備道:「祝兄呀。這些東西哪是什麼瓜果,那是極為高產的莊稼呀,若是在大明廣泛種植,不知可以救活多少百姓,你只養在一個小小果園裡,實在是暴殄天物」。

    祝枝山擼著大鬍子,眨巴著一對綠豆眼,對楊凌那種痛心疾首地模樣頗有點莫名其妙。

    其實莫說他是個賦閒人,壓根不會去想莊稼增產的問題,就是史書有載玉米傳至中國後,長達數十年間,許多農民也只是在家中後院種上二三十棵,留著給孩子當稀罕物兒吃,壓根就沒想過用它來替代現有的農作物,更別提官方沒有注意並記載的那些年頭了。

    小時候寄住在山東平原縣的姥姥家裡,楊凌就聽姥姥念叼過紅薯半年糧的諺語,玉米和地瓜畝產幾千斤很普通。

    而且它的適應性很強,耐旱、耐瘠、耐風雨,病蟲害少,山地、坡地和新墾地都可栽培,不和稻麥爭地,煮熟曬乾的話能放上幾年,比稻米還耐儲存。

    想到這些優點,楊凌不禁欣悅非常,對祝枝山也有些歉然:自已要不是為了開禁通商,被李東陽提起糧食問題,還就一樣忽視了它,何況衣食無憂、不事生產地祝枝山?

    楊凌覺得語氣有些沖了,不禁訕訕地道:「小弟一時情急,出言莽撞了,祝兄莫怪」。

    祝枝山端起杯來,如長鯨吸水般一飲而盡,笑道:「無妨,楊老弟心繫黎民,是老祝慚愧才是」,他說完狐疑地看了楊凌一眼道:「不過恕我老祝冒昧,老弟這般在意國計民生,莫非是朝中哪位大人的貴介公子?」

    楊凌尷尬地笑了笑,不知說出自已身份這位祝才子會不會拂袖而去,不過如今既要用到人家,瞞是瞞不住的,他猶豫了一下,說道:「小弟姓楊,單名一個凌字,忝為當今皇上的侍衛親軍統領。轄內輯事廠」。

    祝枝山聽了大驚失色,和他同桌飲酒,謙然自稱小弟的楊公子就是當今聖上跟前最得寵地那位楊大人?他惶然立起身,拱手道:「原來是楊大人當面,失敬失敬,生實在失禮了」。

    楊凌意外地站起身道:「祝兄請坐,你我一見如故,何必如此拘禮?呃」。他看了祝枝山一眼,試探地道:「小弟在人舉子中聲譽可不甚好,本以為祝兄聽了我身份便要拂袖而去,祝兄不介意我的名聲麼?」

    祝枝山聽了也是一愣,隨即想起聽到的有關楊凌地一些傳言,不禁曬然笑道:「那些腐儒看人眼光『獨到』,生可沒那般見識,且不提大人在民間名聲好地很。單是看大人對一個侍婢肯低聲下氣、對我這樣的人肯折節下交、能為百姓口食如此用心,這胸襟、品行、為人又怎麼會差得了?」

    祝枝山和唐伯虎放蕩不羈、憤世嫉俗,屬於人中的異類,同樣不見容於那些正統人,自已身受其苦。又和楊凌相識在先,見識過他的言行,自然不會為士林謠言所惑。

    楊凌一聽如逢知音,拉著祝枝山坐下。提起酒壺來為他斟滿一杯,兩人輕輕一碰,就唇飲了,彼此相視一笑,大生親近之感。

    火者亞三和雅思各兩個可憐的傢伙為了上帝的信仰,在這異域他鄉飽一頓、饑一頓的,如今好不容易有頓豐盛地飯菜,只顧著填五臟廟。

    這時聽到楊凌地話。火者亞三才驚叫起來:「你就是楊大人?大明皇帝駕前最寵信的大臣?喔上帝顯靈了,上帝引領我來到你的面前,為我帶來了福音了」。

    楊凌呵呵笑道:「不敢不敢,兩位教士先生過獎了,本官公務繁忙,答應二位的事一直沒找到機會進言,不過二位可以放心,既然護國寺的西域番僧冷落你們。在這裡發展一直也不太順利。回頭不妨就搬去西城吧,暫時先住在內廠。回頭我再為你建造房屋」。

    楊凌的解禁通商一旦成功,其目的不僅僅是要和東洋、呂宋、琉球等地做生意,更遠地目標卻在西方,那些遠方地即將踏上海洋霸權地國家同樣是現在大明拒絕往來的番國,而在歷史上他們將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幾個來自佛郎機地傳教士精通中西語言,加上他們比較超然地身份,以後將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在這樣的時代,一個得力的交流中介,可以發揮巨大作用,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他怎麼會浪費了。

    聽了楊凌地話,兩個傳教士喜不自禁,連忙起身道謝。來中國這麼久了,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的禮儀他們是懂的。

    雅思各已忙不迭說道:「多謝楊大人,關於作物的栽培和種植我很明白一些,知道在濕地、山地各種環境如何種植,如果大人想推廣這種作物,我願意為您效勞」。

    楊凌喜出望外,想不到眼前這人還是個植物專家,祝枝山那兒有現成的糧種和熟練種植者,再有這位種植專家指導,那就方便多了。

    大明時已有了冬季種植的暖窖,專門為皇室種植疏菜,由於田畝少,病害蟲害還能控制的住,楊凌直眼不得帶著這些人立即飛馬趕回莊去,立即著手先做準備。

    楊凌向他謝過,轉首對祝枝山道:「祝兄,這次來京城,可是有甚麼要事麼?」

    祝枝山雖然狂放不拘,自詡名士風流,似乎大有富貴如浮雲、權貴似蒼狗的境界,說到底一個男人誰不想功成名就,他功名上不能取得進一步發展,就想以舉人之身自薦個官兒做。

    這次他進京找到一位在工部當差地父執長輩,本想托他代為活動一番,可是如今朝廷格局大變,眾多官員都置身事外在冷眼旁觀。

    那位長輩知道李大士如今處境微妙,內廷的劉瑾他又不想去求,這事兒本來已經無望了,如今自已結識的這年輕人竟是位高權得的楊凌,他的心眼兒不禁又活泛起來。

    祝枝山黑臉一紅,訕訕地道:「這個老祝進京,本想找位父執長輩謀份差事做。空讀了半生詩書,總不成一輩子做個商賈呀,不過」。

    楊凌恍然,便笑道:「原來如此,祝兄名列江南四大才子,胸中自有丘壑,至於不擅股,又怎能遮掩心中才?」

    他沉吟了一下。徐徐說道:「保薦祝兄任一方縣尊,兄弟倒是辦得到,以後政績斐然,陞遷自然不成問題,不知祝兄可願屈就?」

    「屈就?」祝枝山早已喜出望外了,莫說他是個舉人,就是殿試的進士,能外放個縣令起步。那也是極難得的機會,大多數人或擔任個備用地散職,或者在翰林院中養老,哪有這份機遇?」

    祝枝山忙不迭連連道謝,楊凌又和他商議從家鄉再運出一批玉米和甘薯糧種進京。祝枝山自然滿口答應。

    楊凌知道那玉米種子目下祝家有多少便只有這些,不過甘薯要在暖窖中培養薯籐卻容易地很,準備大量培植,開春便廣泛種植。

    他雖權力極大。不過地方政事目前還無權置喙,推廣新糧地事在朝中會不會有人作梗阻攔,他也是心中無數,但現在多做準備總是好的。

    幾人盡歡而散,送走了祝枝山,楊凌陪同雅思各兩人返回護國寺,召呼那幾位傳教士收拾行裝同去高老莊內廠暫住,眼看天漸冷了。幾位剛剛傳教兼化緣回來地傳教士正在空蕩蕩地大殿中瑟瑟發抖,聽了這消息興高彩烈地跑了出來。

    這些人說走就能走,除了兩口袋雜糧,幾床破棉被什麼也沒有,楊凌雇了輛大車,帶著他們出了西城,到了高老莊先送他們去後山內輯事廠。

    內廠現在開辦的如火靈荼,黃奇胤和吳傑一個忙著內政、一個忙著開疆拓土。人員的安排、培訓、物資的調配、情報搜集和整理分析機構地設置、以及借車馬行周轉貨物帶來的大筆收入的記賬和運用。種種繁雜之事十分重要,任何一環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這個剛剛發展起來的機構的正常運轉。

    兩位檔頭整日忙著處理公務。有時連家也顧不上回,相對看起來楊凌這位總當家似乎太清閒了,不過作為掌控全局的人,楊凌認為他只需要控制內廠的發展方向,處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多為他們爭取些方便和政策、給他們足夠地施展空間就行了,如果事必躬親、事事過問未必是一個好的領導者,所以日常事務放手讓他們去做。

    楊一清隨同於永去了南方,柳千戶正在按著楊凌在神機營時訓練特種斥候的手段訓練著新招募的一群番子,這些年輕力壯的普通農民比起那些老兵油子更好訓練,忠誠度也高,如今這一批三百人也已初見成效了。

    楊凌地意見是在各地廣泛發展三教九流的人做情報的搜集者,以車馬行為傳遞途徑,但是各地必須要設立情報中轉機構。

    他吸取了錦衣衛外圍情報系統信息傳遞緩慢,輕重緩急不分的弊病,在各地情報中轉機構中就設立分揀、分析人員,將情報分門別類,按緊要程度上傳京城,大大增加了效率。

    同時他堅持這些搜集人員以招募地普通人和臨時性的線人為主,各情報中轉機構另設一支短小精悍的快速反應力量,另成一套體系作為保障和應付各種突發事件,柳彪訓練的這些人員就是屬於這些人員,也是內廠的嫡系核心成員。

    瞧見楊凌帶了幾個衣衫襤褸的色目人進來,柳彪帶了幾個人匆匆迎上前來,楊凌笑著擺手制止他施禮,看著那些已經初具軍人氣質的新兵發射火器。

    這些兵丁大多習過武藝,有一定的冷兵器基礎,所以廠中重點訓練他們對於弓弩和火銃地使用,只見這些士卒舉槍平射,「砰砰砰砰」一排響,硝煙瀰漫中前方幾十米外樹立的人形靶子有些已被打的七倒西歪。

    楊凌讚許地點了點頭,柳彪見他神色也不禁露出矜持的笑意,火者亞三瞧見了好奇地道:「大人,您的士兵使用的火器是不是稍嫌笨拙呢?不但裝填彈藥要費時費力,而且射程也不遠」。

    柳彪幾人聞言頗不服氣,他輕蔑地看了這個黃發碧眼的番人一眼,要不是一時猜不透他和廠督地關係。定要呵斥一番了。

    楊凌聽了卻不禁心中一動,火槍地射速和射程問題一直是制約它發揮更大作用地瓶頸,可是楊凌卻不懂火器,他曾對神機營中的火器工匠提過現代火器和子彈地一些原理,不過以那時的工藝水準和火藥顯然還無法做到。

    楊凌迫於無奈,才大力發展一窩蜂的火箭發射器,這樣在城市近戰中他的軍隊也足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了。這時聽了火者亞三地話。他忽然想到,莫非這位傳教士會製造更先進的火槍?

    楊凌轉身笑問道:「教士先生可有甚麼高見?」

    火者亞三自從知道他的身份,就知道自已能否被大明朝廷認可,公然在大明傳教幾乎完全取決於眼前這個人了,是以上前一步,立刻賣力地解釋起來。

    可是他的中水平有限,說些平常的社交語言還沒問題,一涉及專業術語。有些話就語蔫不詳了,火者亞三急不耐,瞧見旁邊一個番子背著一枝火銃,便向他要過來,端在手中向楊凌解說。

    那時明軍使用的火銃又叫火門槍。火門槍結構很簡單,發射一般需要兩個人,一個裝入火藥,椿實。再插入鐵彈或鉛彈,然後用燒得紅熱的金屬絲或木炭點燃火門裡的火藥,從而將彈丸射出。

    這樣好整以暇地發射方式自然不適合戰場上千軍萬馬混戰的的場面,後來就改由一人操作,不但射擊間速更加緩慢,而且士兵一手持火銃,一手持引火物,根本無法瞄準。

    火者亞三說的方法是用一根可以緩慢燃燒的藥捻來引燃火藥。只須一個很簡單地擊發裝置便可,改造起來並不難。

    這樣士卒就可以雙手握槍,準確度大為增加,而且那種加長的特製槍管可以裝填更多火藥,發射的彈丸產生旋轉力,射程和射擊速度為之大增。

    柳彪身邊幾個教授火槍的老兵大多身兼工匠職責,一聽火者亞三嗑嗑絆絆說出來地方法,臉上不以為然的神色頓時一掃而空。

    楊凌對他口述的機械還是不太明瞭。不過覷見那幾個軍火工匠的神色。已知道火者亞三所說的法子必定可行了。

    楊凌聽他說完這種火蠅槍的原理,突發奇想。忍不住對火者亞三說道:「教士,如果把那火繩再改進一下呢,安裝一塊小小的火石,用摩擦產生的火花引燃火藥,速度恐怕還要快地多吧?而且雨天也能使用了,你認為可行麼?」

    有些事情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楊凌話一出口,不但火者亞三瞪大了一雙藍眼睛,就是那些剛剛明白了火繩槍原理的軍中工匠也全身一震,立即想到了它的可行和巨大價值。

    火者亞三象離了水的魚兒似的嘴巴翕合了半天,才驚叫道:「我的上帝,真叫人嫉妒,上帝賜給了大人無窮的智慧,我想我想改造這些並不難,大人的想法真地是可行地,您將擁有一枝無敵的火槍隊」。

    楊凌也興奮不已,他一下子握緊了拳頭,半晌才長長吸了口氣,對柳彪吩咐道:「安排最好地住處,好好款待這幾位教士,他們是我的好朋友」。

    楊凌轉身又對火者亞三微笑道:「教士,請你們放心地住在這裡好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時常侵擾大明的疆土,非常希望您能幫助我的士兵製造出更好的武器,保護我們的家園和土地。

    作為報答,我承喏,將不遺餘力地幫助您和各位教士朋友們,允許你們在大明傳教,讓上帝的福音傳到東方最強大、最明的國土上,我本人甚至願意捐助你們建造一座華麗的教堂」。

    火者亞三聽了差點兒沒哭出來,幾個傳教士眼淚汪汪的望著楊凌,感動的無以復加。當初滿懷熱誠和豪情,帶著教皇的旨意和囑托輾轉來到這異國他鄉,這幾年卻越混越慘。

    宗教的狂熱和窮酸的身份,使他們既不肯也沒有能力漂洋過海再回到故鄉,如今只需要付出這麼點代價。指點一下火槍地改進,就可以得到大明實權人物的全力支持,那還有什麼不肯的?

    他們彷彿已經看到了一座莊嚴神聖的教堂矗立在東方,彷彿看到了教皇大人親手為他們披上朱紅色的主教袍。

    楊凌將這幾個寶貝送到最好的住處,又置茶攀談了一陣,巴不得從這幾個人中再挖出幾個造船專家、航海專家,可惜其他幾個除了聖經,研究的大多是化和哲。楊凌目前可沒有讓他們著書立說的打算,便轉而聊起了葡萄牙地風土人情。

    楊凌對那裡雖瞭解有限,但是對這幾個傳教士來說,卻大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兩下裡正聊著,忽地一個番子走進房中對柳彪低語幾句,柳彪湊上前來,覷個空隙插嘴道:「大人。您府上的老管家來這裡尋找您了,似乎有什麼急事」。

    楊凌有些驚訝,他站起身道:「快要他進來」。

    片刻功夫,高管家匆匆走了進來,見了他喜道:「老爺。您果然在這兒呢,府上來了客人,您快回去一趟吧」。

    他一直叫人守在門前等著老爺回府,後來得了家人報訊。說老爺的轎子過門不入,直接去了後山了,這才急不可耐地追了來,果然在這找到了楊凌。

    楊凌奇道:「是哪位大人?」

    高管家張了張嘴,又瞧瞧屋裡眾人,楊凌會意,向幾位教士告罪退出了房間,高管家一把拉住他的衣袖。緊張地道:「老爺,皇上來了,到了府上有一陣了」。

    楊凌聽了嚇了一跳,忙問道:「皇上?他來了多久了?還在府上嗎?」

    高管家神氣有點兒古怪地道:「皇上來了快一個時辰了,聽說您不在府上,他他在中堂轉了一陣兒,夫人出來陪著說了會話,他等的無趣就闖進後院去了。老奴又不敢攔著他」。

    楊凌一聽就明白了。那時對於禮節是十分講究的,楊家的後院兒是女眷地住處。就是高管家平素也是決不邁進一步的,外客只能在中庭相見,除非至親密友哪有去後堂女眷住處的道理,也難怪老管家為難著急了。

    以楊凌對這小皇帝的瞭解,知道他隨性之至,有時玩樂起來,和劉瑾幾個人也嘻笑打鬧在一塊兒,勾肩搭背的沒個皇上樣兒,這些俗禮他是不會在乎地,而且目前的正德只是貪玩罷了,可不是傳說中那麼污穢不堪的昏君,他還能對自已的妻妾有何無禮行為不成?

    不過老管家這番行為,也可見他對自已地忠心了,楊凌安慰地對高管有道:「知道了,皇上年幼,不喜拘束,不太注意這些禮節,我馬上回去便是」。

    楊凌回到房中,告訴柳彪好好照顧幾位教士,連吳傑和黃奇胤也顧不及去見見,就告辭出來向內廠外走。

    楊凌記憶中的正德,在民間傳說中是一個英俊倜儻、和氣親民的風流皇帝,後世流傳的清朝皇帝微服私訪大多是從正德的故事演義而來,至於清人正史中的正德皇帝,卻是一個昏庸無道、好色無行甚至有些變態的帝王。

    他現然親身接觸的朱厚照,看起來和現代大多數普通少年人差不多,在如今七歲地孩童就多有熟習聖人問、出口成章、禮教大成的儒時代,這位舉國矚目的小皇帝所作所為,自然顯得有些荒誕不經。

    瞧見老管家跟在一旁,神情比他還在焦急幾分,楊凌不覺有點兒好笑,若是擱在現代,正德的行為就沒有那麼驚世駭俗了吧?玉堂春那般嬌美,朱厚照都是親眼見過的,也不曾動過心思,難道還怕他打自已妻妾的主意麼?

    楊凌想到這兒心中忽地翻了個個兒,想起自家後院還有個黛樓兒。這個女人功利心極重,又是天生妖媚,以她的風流手段要是想勾引一個十六七歲的毛頭小子,那還不是手到擒來?

    從這段時間兩人交往相知地情形來看,她心計不凡手段狠辣,如今小皇帝正是偏聽偏信、耳根子甚軟地時候,要是她見了皇帝,想要向上攀附有意勾引的話

    虎若是為惡,自已還可制衡,要是成綺韻得了皇帝歡心,以這女人地手段,恐怕能迷惑的小皇帝連親爹都不認識了,她若成了正德的枕邊人,有心為惡的話,那豈不是出了一個女魔頭?

    楊凌想到這兒心中也焦灼起來,再也不能氣定神閒地坐轎下山了,他急忙喚過一個番子掌班,說道:「快,給我牽匹馬來,我要馬上下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