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夫音歌感人,跡在微眇。涵泳風雅,陶寫性情。雖跡近俳优,猶賢于博弈,不為無益,宁遣此有涯。然達者觀其領會,則亦進修之一助也。故詩以興矣,禮以立矣,終曰成于樂;德可据也,仁可依也,又曰游于世;一唱而三歡,豈不可深長思乎。或以為蓋有雅鄭之殊,古今之別焉。不知器有古今,而聲無所謂古今也,樂有雅鄭,而興感群怨之跡不必書异也。磨調作于明之中世,當時雖曰新歌,此日則成古調矣。其宮商管色之配合,雖稍稍凌雜,得非先代之遺聲乎。其出字畢韻之試題嚴,固猶唐末之舊也。夫以數百年之傳,不能永于一旦,雖曰時會使然,亦后起者之責耳。同人愛有谷音社之結集,發議于甲戌之夏,成立于乙亥之春。譬諸空谷傳聲,虛堂習听,寂寥甚矣,而聞跫然之足音,得無開顏而一笑乎。于是朋簪遂合,針芥焉投,同气相求,苔岑不异。聲無哀樂,未必中年,韻有于喁,何分前后;發豪情于宮徵,飛逸興于管弦。爰標社約,以告同儕。 一九三六年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