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們大家庭里有個家塾,已經辦了好多年了。我的三個小叔子和二叔祖家的几個孩子都在家塾里念書。老師就是祖父。但是我沒有進家塾,父親不讓我去。父親不贊成祖父教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祖父教的是《三字經》、《千家詩》這類老書,而且教學不認真,經常丟下學生不管,自顧出門听說書或打小麻將去了。因此,父親就自選了一些新教材如《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讓母親來教我。所以,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但是,祖父仍嫌教家塾是個負擔,我七歲那年,他就把這教家塾的擔子推給了我父親。父親那時雖然有低燒,但尚未病倒,他就一邊行醫,一邊教這家塾。我也就因此進了家塾,由父親親自教我。我的几個小叔子仍舊學老課本,而我則繼續學我的新學。父親對我十分嚴格,每天親自節錄課本中四句要我讀熟。他說:慢慢地加上去,到一天十句為止。 可是不到一年,父親病倒了。家塾仍由祖父來教。父親就把我送到一個親戚辦的私塾中去繼續念書。這親戚就是我曾祖母的侄儿王彥臣。王彥臣教書的特點是坐得住,能一天到晚盯住學生,不像其他私塾先生那樣上午應個景儿,下午自去訪友、飲茶、打牌去了,所以他的"名聲"不錯,學生最多時達到四五十個。王彥臣教的當然是老一套,雖然我父親叮囑他教我新學,但他不會教。我的同學一般都比我大,有大六七歲的,只有王彥臣的一個女儿(即我的表姑母)和我年齡差不多。這個表姑母叫王會悟,后來就是李達(號鶴鳴)的夫人。 又過了半年多,烏鎮辦起了第一所初級小學——立志小學,我就成為這個小學的第一班學生。立志小學校址在鎮中心原立志書院舊址,大門兩旁刻著一副大字對聯:“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嵌著立志二字。這立志書院是表叔盧鑒泉的祖父盧小菊創辦的。盧小菊是個舉人,而且高中在前五名內,所以在鎮上紳縉中名望很高,他辦了立志書院,任山長(院長)。現在在原校址辦起立志小學,又由盧鑒泉擔任校長。盧表叔那年和我父親結伴去杭州參加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年到北京會試落第,就回鄉當紳縉。因為他在紳縉中年紀最小,又好動,喜歡管事,辦小學的事就推到了他身上。 在盧鑒泉的積极籌划下,開學那天居然到了五六十個學生。學生按年齡分為甲乙二班,大的進甲班,小的進乙班,我被分到了乙班。但上課不到十天,兩班學生根据實際水平又互有調換,我調到了甲班。其實兩班的課程是差不多的,只是甲班進度快些,而且一開課就學《論語》。同班同學中我的年齡最小,最大的一個有二十歲,已經結婚了。甲班有兩個老師,一個是我父親的好朋友沈听蕉,他教國文,兼教修身和歷史,另一個姓翁的教算學,他不是烏鎮人。國文課本用的是《速通虛字法》和《論說入門》(這是短則五六百字,長則一千字的言富國強兵之道的論文或史論),修身課本就是《論語》,歷史教材是沈听蕉自己編的。至于按規定新式小學應該有的音樂、圖畫、体操等課程,都沒有開。 那時候,父親已臥床不起,房內總要有人侍候,所以我雖說上了學,卻時時要照顧家里。好在學校就在我家隔壁,上下課的鈴聲听得很清楚,我听到鈴聲再跑去上課也來得及,有時我就干脆請假不去了。母親怕我拉下的功課太多,就自己教我,很快我就把《論語》讀完了,比學校里的進度快。 《速通虛字法》幫助我造句,《論說入門》則引導我寫文章。那時,學校月月有考試,單考國文一課,寫一篇文章(常常是史論),還鄭重其事地發榜,成績优秀的獎賞。所以會寫史論就很重要。沈听蕉先生每周要我們寫一篇作文,題目經常是史論,如《秦始皇漢武帝合論》之類。他出了題目,照例要講解几句,暗示學生怎樣立論,怎樣從古事論到時事。我們雖然似懂非懂,卻都要爭分數,自然跟著先生的指引在文章中"論古評今"。 然而我這十歲才出頭的儿童實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和見解,結果,“硬地上掘□",發明了一套三段論的公式:第一,將題目中的人或事敘述几句,第二,論斷帶感慨,第三,用一句套話來收梢,這句套話是"后之為××者可不×乎?"這是一道万應靈符,因為只要在"為"字下邊填上相應的名詞,如"人主”“人父”“人友”“將帥"等等,又在"不"字之下填上"慎”“戒”“歡”“勉"一類動詞就行了。每星期寫一篇史論,把我練得有點“老气橫秋"了,可是也使我的作文在學校中出了名,月考和期末考試,我都能帶點獎品回家。 在進立志小學的第二年夏天,父親去世了。母親遵照父親的遺囑,把全部心血傾注到我和弟弟身上。尤其對我,因為我是長子,管教极嚴,听得下課鈴聲而我還沒回家,一定要查問我為什么遲到,是不是到別處去玩了。有一天,教算學的先生病了,我急要回家,可是一個年紀比我大五、六歲的同學拉著我跟他玩,我不肯,他在后面追,自己不小心在學校大院子里一棵桂樹旁邊跌了一跤,膝頭和手腕的皮膚的表層擦破了,手腕上還出了點血。這個同學拉著我到我家中向母親告狀。母親安慰那個同學,又給他几十個制錢,說是醫治他那個早已血止的手腕。這時,我的祖母和最會挑剔的二姑母(因她排行是第二)都在場,二姑母還說了几句譏諷母親的話,于是母親突然大怒,拉我上樓,關了房門,拿起從前家塾中的硬木大戒尺,便要打我。過去,母親也打我,不過用裁衣的竹尺打手心,輕輕几下而已。如今舉起這硬木的大戒尺,我怕极了,快步開了房門,直往樓下跑,還听得母親在房門邊恨聲說:“你不听管教,我不要你這儿子了。”我一直跑出大門到街上去了。這時惊動了全家。祖母命三叔找我。三叔找不到,回家复命。祖母更著急了,卻又不便埋怨我母親。我在街上走了一會儿,覺得還是應當回學校請沈听蕉先生替我說情。沈先生是看見那個同學自己絆了一跤的。沈先生帶我到家中大門內那個小院子里,請母親出來說話。母親卻不下樓,就在樓上面臨院子的窗口听沈先生說明。沈先生說:“這事我當場看見。是那孩子不好,他要追德鴻,自己絆了跤,反誣告德鴻。怕你不信,我來作證。"又說:“大嫂讀書知禮,豈不聞孝子事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乎?德鴻做得對。"母親听了,默然片刻,只說了"謝謝沈先生"就回房去了。祖母不懂沈先生那兩句文言,看見母親只說"謝謝"就回房,以為母親仍要打我,帶我到房中。這時母親背窗而坐,祖母叫我跪在母親膝前,我也哭著說:“媽媽,打吧。"母親淚如雨下,只說了"你的父親若在,不用我……"就說不下去,拉我起來。 事后,我問母親,沈先生那几句話是什么意思,母親說:“父母沒有不愛子女的,管教他們是要他們學好。父母盛怒之時,用大杖打子女,如果子女不走,打傷了,豈不反而使父母痛心么?所以說大杖則走。" 從此以后,母親不再打我了。 這年冬季,我畢業了。轉入新辦的植材高等小學。植材的前身是中西學堂,校址原來在烏鎮郊外一、二里的孔家花園里。這所謂孔家花園是個無主荒園,略加修葺,算是校舍。這中西學堂,半天學英文,半天讀古文,學生都是十七八歲的小伙子,在學校住宿,平時出來,排成兩列縱隊,一律穿白夏布長衫、白帆布鞋,走路腳彎筆直,目不斜視,十分引人注目,尤其我們這些小學生更是羡慕得不得了。現在中西學堂改名為植材高等小學遷移到鎮內,并且新建了三排洋房,地址在道教供奉太上老君的所謂"北宮"。太平軍与清軍在烏鎮作戰時,這北宮毀了大半,新建的三排洋式房子就在焚毀的空地上,包括六間教室和一間儲存物理、化學教學用的藥品和器具的小房。教員和學生的宿舍卻在剩下的原北宮。 我進植材后,才知道教的課程已經不是原來中西學堂的英文、國文兩門,而是增加了算學(代數、几何)、物理、化學、音樂、圖畫、体操等六七門課,又知道教英文和教新增加的課程的,都是中西學堂的高材生,畢業后由學校保送到上海進了什么速成班,一年后回來做我們的老師的。教我們英文的叫徐承煥,用的課本是內容相當深的納氏文法第一冊(按:英人納司非爾特編的文法書共四冊,最后一冊講到英文修辭學),他還兼教音樂和体操。教代數、几何的是徐的兄弟徐承奎,用的几何課本是《形學備旨》,代數課本是什么記不得了,但進度很快。 教國文的有四個老師,一個就是王彥臣,他現在不辦私塾,到新學堂里來教書了,不過教的還是老一套,他教的好象是《禮記》。一個叫張濟川,外鎮人,他是中西學堂的高材生,由校方保送到日本留學兩年回來的,他教《易經》,又兼教物理和化學,上化學課時,他在教室里作實驗,使我們大開眼界。另外兩個國文教師都是鎮上的老秀才,一個教《左傳》,一個教《孟子》。教《孟子》的姓周,雖是個秀才,卻并不通,他解釋《孟子》中"棄甲遺兵而走"一句,把"兵"解釋為兵丁,說戰敗的兵,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倉皇急走,就好象一條人的繩,被拖著走。但《孟子》的朱注明明說"兵"是武器,我們覺得他講錯了,就向他提出疑問,他硬不認錯,直鬧到校長那里。校長叫徐晴梅,是個領生(秀才考得好可以領一筆獎學金,稱領生),也是我父親的朋友,他大概覺得不能讓老秀才在學生面前丟臉,就說:“可能周先生說的是一种古本的解釋吧?” 圖畫課在當時一般的小學校里是不容易開的,因為教師實在難找。植材小學總算找到了一個,是鎮上一位專門替人畫尊容的畫師。那時,烏鎮還見不到照像,人死后,就請畫尊容的畫師來畫一張尊容像,留作紀念。這位畫師有六十多歲了,他教我們臨摹芥子園畫片,說:“臨完了一部芥子園畫片,不論是梅蘭竹菊,山水,翎鳥,都有了門徑。"但是他從不自己動手,只批改我們的畫稿,他認為不對的地方,就賞一紅杠,大書"再臨一次"。 對于音樂,我是喜歡的。音樂用的是沈心工編的課本,其中有一首《黃河》共四節,現在還記得第一節是"黃河,黃河,出自昆侖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多少圣賢,生此河干。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安得十万兵,長驅西北邊,飲馬烏梁海,策馬烏拉山。"這首歌曲調悲壯,我很喜歡,但不甚懂歌詞的意義,教音樂的徐先生,只教唱,不解釋歌詞。我問母親。母親為我詳細解釋,并及白草的典故,但烏梁海、烏拉山,母親也不懂,只說這大概是外國的地名。 進植材的第二年上半年有所謂童生會考。前清末年廢科舉辦學校時,普遍流傳,中學畢業算是秀才,高等學校畢業算是舉人,京師大學堂畢業算是進士,還欽賜翰林。所以高等小學學生自然是童生了。我記不起植材同什么高等小學會考,只記得植材這次會考是由盧鑒泉表叔主持,出的題目是《試論富國強兵之道》。我把父親与母親議論國家大事那些話湊成四百多字,而終之以父親生前曾反复解釋的"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盧表叔對這句加了密圈,并作批語:“十二歲小儿,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 盧表叔特地把這卷了給我的祖父看,又對祖母贊揚我。祖母把卷了給我母親看后,仍把卷子還給盧表叔。 母親笑著對我說:“你這評論文是拾人牙慧的。盧表叔自然不知道,給你個好批語,還特地給祖父看。祖母和二姑媽常常說你該到我家的紙店做學徒了,我料想盧表叔也知道。他不便反對,所以用這方法。"又說:“去年祖母不許你四叔再去縣立小學,盧表叔特地來對祖父說:‘這是袍料改成馬褂了!'"原來我母親為了讓我繼續念書受到了很大的壓力。盧表叔把我童生會考的成績到處宣揚,也是為了幫助我母親減輕一點壓力,使母親能按照我父親的遺囑去做。 我在植材是寄宿的。寄宿生和教師同桌吃飯,肴饌比較好。母親不惜每月交四元的膳宿費,就是為了使我的營養好一點。因為祖母當家,實際是二姑媽作主,每月初一、十六、初八、二十三,才吃肉,而且祖母和三個叔父兩個姑媽,加上母親、弟弟和我,即使大碗大塊肉,每人所得不多,何況只是小碗,薄薄的几片呢?二姑媽背后說母親每月花四元是浪費,但錢是母親的,二姑媽也無可奈何。 這年冬天我患過一次夢游病(家鄉土語"活走尸")。事情經過如下:我的本家叔叔娶親,我去吃喜酒,隨同大家鬧新房,直到夜間十二點回家,第二天早上匆匆到植材上課。中飯后我在會計的房內藤椅上躺下,忽又起來低頭出校而去,校中以為我有事,因而不問。但我自己,這一切都不知道,只是忽然到了我家門前,這才奇怪為什么又在家門前了。家里人知道是"活走尸",講了許多离奇古怪的老古話,例如"活走尸"倘在路上被人一碰就會倒地不起,就此死去;又如"活走尸"倘遇河道,也不知是河而跳下去,就此淹死等等。母親卻以為夢游是睡眠不足之故,從此不許我熬夜,睡覺時間限在晚上九點。 ------------------ 轉自書香門第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