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這三篇舊稿子是在貧病交迫中用四個月的工夫寫成的;事前沒有充分的時間以构思,事后亦沒有充分的時間來修改,种种缺陷,及今內疚未已。 現在仍無奈何以老樣子改排重印,對于讀者,不胜歉然; 命名曰《蝕》,聊志這一段過去。 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熾,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諦視,我腦尚能消納,尚能思維,該還有我報答厚愛的讀者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戰士的机會。 營營之聲,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而自勵。 茅盾 一九三○年三月尾 《幻滅》等三部小說,寫于一九二七年秋至一九二八年春。都是陸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由于蔣介石的反共叛變而告挫折。《幻滅》和《動搖》的背景正是一九二七年春夏之交,“武漢政府”蛻變的前夕,發生在湖北地區的矛盾和斗爭;那時候,湖北地區雖然還維持著統一戰線的局面,可是反革命勢力已經向革命勢力發動反攻,而且越來越猖獗,“馬日”事變后,“武漢政府”終于拋卻假面具,走上反革命的絕路了。 一九二七年八月,我從武漢回到上海,一時無以為生,朋友勸我寫稿出售,遂試為之,在四個星期中寫成了《幻滅》。那時候,只有《小說月報》還愿意發表,葉圣陶先生代理著這個刊物的編輯。可是,在那時候,我是被蔣介石政府通緝的一人,我的真名如果出現在《小說月報》將給葉先生招來了麻煩,而且,《小說月報》的老板商務印書館也不會允許的; 為了能夠發表,就不得不用個筆名,當時我隨手寫了“矛盾”二字。但在發表時卻變為“茅盾”了,這是因為葉先生以為“矛盾”二字顯然是個假名,怕引起注意,依然會惹麻煩,于是代我在“矛”上加個草頭,成為“茅”字,《百家姓》中大概有此一姓,可以蒙混過去。這當然有點近乎“掩耳盜鈴”,不過我也沒有一定要反對的理由。 為什么我取“矛盾”二字為筆名?好像是隨手拈來,然而也不盡然。“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且复雜,同時也逐漸理解到那時漸成為流行語的“矛盾”一詞的實際;一九二七年上半年我在武漢又經歷了較前更深更廣的生活,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尤其清楚地認識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這大變動時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會不看到我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的矛盾。但是,那時候,我又看到有不少人們思想上實在有矛盾,甚至言行也有矛盾,卻又總自以為自己沒有矛盾,常常侃侃而談,教訓別人,——我對這樣的人就不大能夠理解,也有點覺得這也是“掩耳盜鈴”之一种表現。大概是帶點諷刺別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積習罷,于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為筆名。但后來還是帶了草頭出現,那是我所料不到的。 前面說過,《幻滅》的寫作時間一共化了四個星期。那時候,我的妻子生病,我是在病榻旁邊一張很小的桌子上斷斷續續寫起來的。那時候,凝神片刻,便覺得自身已經不在這個斗室,便看見無數人物扑面而來。第一次寫小說,沒有經驗,信筆所之,寫完就算。那時正等著換錢來度日,連第二遍也沒有看,就送出去了。等到印在紙上,自己一看,便后悔起來;悔什么呢?悔自己沒有好好利用這份素材。 《動搖》卻是在“有意為之”而不是“信筆所之”的情況下,构思和寫作的。大概化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但构思時間占了三分之二。《動搖》比《幻滅》長些,可是實在的寫作時間(构思時間除外),也不過二十多天。后來,我知道,构思時間兩倍或三倍于寫作時間,倒是正常的。《追求》連构思帶寫作,共化了兩個月。那時候,我是現寫現賣,以此來解決每日的面包問題,實在不可能細細推敲,反复修改。印出來后,自己一看,當然有些不滿意,有時是很不滿意,可是這時候如果再來修改,誰也不肯再付錢,而我又家無余糧可以坐吃半月一月,因此,只好這樣自慰:下次寫新的作品時注意不要再蹈覆轍了罷。但不幸的是,依然屢蹈覆轍,直到二十多年后寫《霜葉紅似二月花》,也是預支了錢,限期屆滿,非交稿不可,匆匆赶出來,沒有再看一遍就送出去了。主觀意圖和客觀條件就是常常這樣矛盾的。 我今天來回述這些瑣屑的事情,并不想借此來辯解自己的小說沒有寫好乃不是自己之過。自知之明,向來還有一點(這應當感謝我的故世已久的母親在我童年時對我的教育)。我回述這些瑣事,用意只在說明:當我有了可能修改舊作的時候,我卻又有另一种的矛盾心理。這就是當一九五四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打算重排這三本小說的時候,曾建議我修改其中的某些部分;那時候,我覺得不改呢,讀者將說我還在把“謬种流傳”,改呢,那就失去了本來面目,那就不是一九二七——二八年我的作品,而成為一九五四年我的“新作”了。這“矛盾”似乎頗不易解決。當時我主張干脆不再重印,但出版社又不以為然。如果我采取了執中方法,把這三本舊作,字句上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改,而對于作品的思想內容,則根本不動。至于字句上的修改,《幻滅》和《動搖》改的少,僅當全書的百分之一或不及百分之一,《追求》則較多,但亦不過當全書的百分之三。三本書原來的思想內容,都沒有改變,這是可以和舊印本對證的。這樣修改后,也印行了三年。現在,出版社有出作家們的“文集”的計划,把我也算一個,而且又向我提議:《幻滅》等三書的修改部分是否可以回复原狀?這一次,我很快就決定了答复:不必再改回去了!用意不是掩飾少年時代作品的疵謬,因為一九五四年那次的修改本來沒有變動原來的思想內容。用意乃在表示:我認為一九五四年出版社的建議(特別對于某些章段中的描寫),基本上是對的;過去我這樣認為,今天我還是這樣認為。 我對于《幻滅》等三書有過自我批評,見于一九五一年出版的《茅盾選集》的自序。這篇自序現在收進這個文集的第二卷,作為附錄。 茅盾 一九五七年十月三日,于北京 《幻滅》、《動搖》、《追求》等三書,一九三○年初改由開明書店出版時,即合為一冊,總名曰《蝕》,前有照片,發型為分頭,臉微向左側,又有一“題詞”,刊于扉頁。“題詞”全文如下: 這三篇舊稿子是在貧病交迫中用四個月的工夫寫成的;事前沒有充分的時間以构思,事后亦沒有充分的時間來修改,种种缺陷,及今內疚未已。 現在仍無奈何以老樣子改排重印,對于讀者,不胜歉然;命名曰《蝕》,聊志這一段過去。 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熾,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諦視,我腦尚能消納,尚能思維,該還有我報答厚愛的讀者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戰士的机會。 營營之聲,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而自勵。 這是《蝕》的開明初版,我手頭有的開明第十版已無此照片和題詞。 我將《幻滅》等三篇合為一卷而題名曰《蝕》,除了上面“題詞”中講到的意思,尚有當時無法明言的:意謂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敗只是暫時的,而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譬如日月之蝕,過后即見光明;同時也表示我個人的悲觀消极也是暫時的。 《幻滅》等三篇題目都是人的精神狀態,總名為《蝕》,則為自然現象,正像繼《蝕》而寫于日本的《虹》這題名也是自然現象,一九三二年筆寫的《子夜》這題名也是自然現象。 茅盾 一九八○年二月四月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