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名人和名言




  《太白》〔2〕二卷七期上有一篇南山先生的《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3〕,他舉出:第一道是說“要做白話由于文言做不通”,第二道是說“要白話做好,先須文言弄通”。十年之后,才來了太炎先生的第三道,“他以為你們說文言難,白話更難。理由是現在的口頭語,有許多是古語,非深通小學就不知道現在口頭語的某音,就是古代的某音,不知道就是古代的某字,就要寫錯。……”

  太炎〔4〕先生的話是极不錯的。現在的口頭語,并非一朝一夕,從天而降的語言,里面當然有許多是古語,既有古語,當然會有許多曾見于古書,如果做白話的人,要每字都到《說文解字》里去找本字,那的确比做任用借字的文言要難到不知多少倍。然而自從提倡白話以來,主張者卻沒有一個以為寫白話的主旨,是在從“小學”里尋出本字來的,我們就用約定俗成的借字。誠然,如太炎先生說:“乍見熟人而相寒暄曰‘好呀’,‘呀’即‘乎’字;應人之稱曰‘是唉’,‘唉’即‘也’字。”但我們即使知道了這兩字,也不用“好乎”或“是也”,還是用“好呀”或“是唉”。因為白話是寫給現代的人們看,并非寫給商周秦漢的鬼看的,起古人于地下,看了不懂,我們也毫不畏縮。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實是文不對題的。這緣故,是因為先生把他所專長的小學,用得范圍太廣了。

  我們的知識很有限,誰都愿意听听名人的指點,但這時就來了一個問題:听博識家的話好,還是听專門家的話好呢?解答似乎很容易:都好。自然都好;但我由歷听了兩家的种种指點以后,卻覺得必須有相當的警戒。因為是:博識家的話多淺,專門家的話多悖的。

  博識家的話多淺,意義自明,惟專門家的話多悖的事,還得加一點申說。他們的悖,未必悖在講述他們的專門,是悖在倚專家之名,來論他所專門以外的事。社會上崇敬名人,于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學問或事業。名人被崇奉所誘惑,也忘記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學問或事業,漸以為一切無不胜人,無所不談,于是乎就悖起來了。其實,專門家除了他的專長之外,許多見識是往往不及博識家或常識者的。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覺,小學的大師,倘談文獻,講《說文》,當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擊現在的白話,便牛頭不對馬嘴,即其一例。還有江亢虎〔5〕博士,是先前以講社會主義出名的名人,他的社會主義到底怎么樣呢,我不知道。只是今年忘其所以,談到小學,說“‘德’之古字為‘_’,從‘`’從‘心’,‘`’即直覺之意”,卻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連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這一點都不明白〔6〕。這种解釋,卻須听太炎先生了。

  不過在社會上,大概總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既是名人,也就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譯一本歐洲史,就請英國話說得漂亮的名人校閱,編一本經濟學,又乞古文做得好的名人題簽;學界的名人紹介醫生,說他“術擅岐黃”〔7〕,商界的名人稱贊畫家,說他“精研六法”〔8〕。……這也是一种現在的通病。德國的細胞病理學家維爾曉(Virchow)〔9〕,是醫學界的泰斗,舉國皆知的名人,在醫學史上的位置,是极為重要的,然而他不相信進化論,他那被教徒所利用的几回講演,据赫克爾(Haeckel)〔10〕說,很給了大眾不少坏影響。因為他學問很深,名甚大,于是自視甚高,以為他所不解的,此后也無人能解,又不深研進化論,便一口歸功于上帝了。現在中國屢經紹介的法國昆虫學大家法布耳(Fabre)〔11〕,也頗有這傾向。他的著作還有兩种缺點:一是嗤笑解剖學家,二是用人類道德于昆虫界。但倘無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樣精到的觀察,因為觀察的基礎,也還是解剖學;農學者根据對于人類的利害,分昆虫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說的,但憑了當時的人類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為善虫或坏虫,卻是多余了。有些嚴正的科學者,對于法布耳的有微詞,實也并非無故。但倘若對這兩點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記》十卷,讀起來也還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書。

  不過名人的流毒,在中國卻較為利害,這還是科舉的余波。那時候,儒生在私塾里揣摩高頭講章,和天下國家何涉,但一登第,真是“一舉成名天下知”,他可以修史,可以衡文,可以臨民,可以治河;到清朝之末,更可以辦學校,開煤礦,·練·新·軍,·造·戰·艦,·條·陳·新·政,出洋考察了。成績如何呢,不待我多說。

  這病根至今還沒有除,一成名人,便有“滿天飛”之概。我想,自此以后,我們是應該將“名人的話”和“名言”分開來的,名人的話并不都是名言;許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分別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門,而對于他的專門以外的縱談,卻加以警戒。蘇州的學子是聰明的,他們請太炎先生講國學〔12〕,卻不請他講簿記學或步兵操典,——可惜人們卻又不肯想得更細一點了。

  我很自歉這回時時涉及了太炎先生。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大約也無傷于先生的“日月之明”的。至于我的所說,可是我想,“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蓋亦“懸諸日月而不刊”〔13〕之論也。

  七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署名越丁。

  〔2〕《太白》參看本卷第214頁注〔6〕。〔3〕南山即陳望道(1890—1977),浙江義烏人,學者。曾任《新青年》雜志編輯、复旦大學文學院院長等。《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發表于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日《太白》第二卷第七期。它開頭說:“保守文言過去有過兩道策。……直到最近,才由章太炎提出白話比文言還要難做的話頭來,勉強算是繳了第三道。”其后引證了章太炎自己的話:“敘事欲聲口畢肖,須錄當地方言。文言如此,白話亦然……用語自不能限于首都,非廣采各地方言不可。然則非深通小學,如何可寫白話哉?尋常語助之字,如‘焉,哉,乎,也’。今白話中,‘焉,哉’不用,‘乎,也’尚用。如乍見熟人而相寒暄,曰‘好呀’,‘呀’即‘乎’字;應人之稱曰‘是唉’,‘唉’即‘也’字。‘夫’字文言用在句末,……即白話之‘罷’字……‘矣’轉而為‘哩’,……‘乎,也,夫,矣’四字,僅聲音小變而已,論理應用‘乎,也,夫,矣’,不應用‘呀,唉,罷,哩’也。”(按章太炎的話見于他的講演稿《白話与文言之關系》。)

  〔4〕太炎即章炳麟。參看本卷第107頁注〔30〕和《且介亭雜文末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5〕江亢虎(1883—1954)江西弋陽人。辛亥革命時曾組織“中國社會党”進行投机活動,抗日戰爭期間成為漢奸,任汪偽政府的考試院院長。一九三五年二月他在上海發起以“保存漢字保存文言為目的”的存文會;這里說他“談到小學”的一些話,是同年三月在上海“講學”時說的。

  〔6〕《說文解字》卷十下:“_,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從`從心。多則切。”又卷十二下:“`,正見也,從從十從目。徐鍇曰:,隱也,今十目所見,是`也。除力切。”

  〔7〕岐黃指古代名醫。黃即黃帝,名軒轅,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岐即岐伯,傳說中的上古名醫。今所傳著名醫學古籍《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時醫家托名黃帝和岐伯所作。其中《素問》部分,用黃帝和岐伯問答的形式討論病理,故后來常稱醫術高明者為“術精岐黃”。〔8〕六法中國畫過去有“六法”之說。南朝齊謝赫的《古畫名錄》中說:“畫有六法……一气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9〕維爾曉(1821—1902)通譯微耳和。德國科學家和政治活動家,細胞病理學的奠基人。早年曾擁護達爾文主義,后來卻激烈反對達爾文主義。著有《細胞病理學》等。

  〔10〕赫克爾(1834—1919)通譯海克爾,德國生物學家,達爾文進化論的捍衛者和宣傳者。主要著作有《宇宙之謎》、《人類發展史》等。

  〔11〕法布耳(1823—1915)法國昆虫學家。他著的《昆虫記》出版于一九一○年,是一部以生動活潑的文筆介紹昆虫生活情態的書。當時我國有好几個節譯本,如《法布爾科學故事》、《昆虫故事》、《昆虫記》等。

  〔12〕一九三三年前后,章太炎曾在蘇州創立章氏國學講習會,講授國學。他在《制言》半月刊創刊號(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說:“余自民國二十一年返自舊都,講學吳中三年矣。”

  〔13〕“懸諸日月而不刊”語出漢代揚雄《答劉歆書》。揚雄在這封信里,引用張伯松贊美他的《方言》稿本的話:“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刊,這里是掉下的意思。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