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也還有記憶的,但是,零落得很。我自己覺得我的記憶好像被刀刮過了的魚鱗,有些還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將水一攪,有几片還會翻騰,閃爍,然而中間混著血絲,連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賞鑒家的眼目。 現在有几個朋友要紀念韋素園君,我也須說几句話。是的,我是有這義務的。我只好連身外的水也攪一下,看看泛起怎樣的東西來。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罷,我在北京大學做講師,有一天。在教師豫備室里遇見了一個頭發和胡子統統長得要命的青年,這就是李霽野。我的認識素園,大約就是霽野紹介的罷,然而我忘記了那時的情景。現在留在記憶里的,是他已經坐在客店的一間小房子里計畫出版了。 這一間小房子,就是未名社〔2〕。 那時我正在編印兩种小叢書,一种是《烏合叢書》,專收創作,一种是《未名叢刊》,專收翻譯,都由北新書局出版。出版者和讀者的不喜歡翻譯書,那時和現在也并不兩樣,所以《未名叢刊》是特別冷落的。恰巧,素園他們愿意紹介外國文學到中國來,便和李小峰〔3〕商量,要將《未名叢刊》移出,由几個同人自辦。小峰一口答應了,于是這一种叢書便和北新書局脫离。稿子是我們自己的,另籌了一筆印費,就算開始。因這叢書的名目,連社名也就叫了“未名”——但并非“沒有名目”的意思,是“還沒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還未成丁”似的。 未名社的同人,實在并沒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實實的,點點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卻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園。 于是他坐在一間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辦事了,不過小半好像也因為他生著病,不能上學校去讀書,因此便天然的輪著他守寨。 我最初的記憶是在這破寨里看見了素園,一個瘦小,精明,正經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舊外國書,在證明他窮著也還是釘住著文學。然而,我同時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覺得和他是很難交往的,因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過素園顯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夠令人感得。但到后來,我知道我的判斷是錯誤了,和他也并不難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約是因為年齡的不同,對我的一种特別態度罷,可惜我不能化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證了。這真相,我想,霽野他們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誤解之后,卻同時又發見了一個他的致命傷:他太認真;雖然似乎沉靜,然而他激烈。認真會是人的致命傷的么?至少,在那時以至現在,可以是的。一認真,便容易趨于激烈,發揚則送掉自己的命,沉靜著,又嚙碎了自己的心。 這里有一點小例子。——我們是只有小例子的。 那時候,因為段祺瑞〔4〕總理和他的幫閒們的迫壓,我已經逃到廈門,但北京的狐虎之威還正是無窮無盡。段派的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林素園〔5〕,帶兵接收學校去了,演過全副武行之后,還指留著的几個教員為“共產党”。這個名詞,一向就給有些人以“辦事”上的便利,而且這方法,也是一种老譜,本來并不希罕的。但素園卻好像激烈起來了,從此以后,他給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惡“素園”兩字而不用,改稱為“漱園”。同時社內也發生了沖突,高長虹〔6〕從上海寄信來,說素園壓下了向培良的稿子,叫我講一句話。我一聲也不響。于是在《狂飆》上罵起來了,先罵素園,后是我。素園在北京壓下了培良的稿子,卻由上海的高長虹來抱不平,要在廈門的我去下判斷,我頗覺得是出色的滑稽,而且一個團体,雖是小小的文學團体罷,每當光景艱難時,內部是一定有人起來搗亂的,這也并不希罕。然而素園卻很認真,他不但寫信給我,敘述著詳情,還作文登在雜志上剖白。在“天才”們的法庭上,別人剖白得清楚的么?——我不禁長長的歎了一口气,想到他只是一個文人,又生著病,卻這么拚命的對付著內憂外患,又怎么能夠持久呢。自然,這僅僅是小憂患,但在認真而激烈的個人,卻也相當的大的。 不久,未名社就被封〔7〕,几個人還被捕。也許素園已經咯血,進了病院了罷,他不在內。但后來,被捕的釋放,未名社也啟封了,忽封忽啟,忽捕忽放,我至今還不明白這是怎么的一個玩意。 我到廣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8〕仍舊陸續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頭上寫就的,因為醫生不允許他起坐。他措辭更明顯,思想也更清楚,更廣大了,但也更使我擔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書,是布面裝訂的素園翻譯的《外套》〔9〕。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個寒噤:這明明是他送給我的一個紀念品,莫非他已經自覺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閱這一本書,然而我沒有法。 我因此記起,素園的一個好朋友也咯過血,一天竟對著素園咯起來,他慌張失措,用了愛和憂急的聲音命令道:“你不許再吐了!”我那時卻記起了伊孛生的《勃蘭特》〔10〕。他不是命令過去的人,從新起來,卻并無這神力,只將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見了勃蘭特和素園,但是我沒有話。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為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園談了天。他為了日光浴,皮膚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卻并不萎頓。我們和几個朋友都很高興。但我在高興中,又時時夾著悲哀:忽而想到他的愛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別人訂了婚;忽而想到他竟連紹介外國文學給中國的一點志愿,也怕難于達到;忽而想到他在這里靜臥著,不知道他自以為是在等候全愈,還是等候滅亡;忽而想到他為什么要寄給我一本精裝的《外套》?……壁上還有一幅陀思妥也夫斯基〔11〕的大畫像。對于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殘酷到了冷靜的文章。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個個拉了不幸的人來,拷問給我們看。現在他用沉郁的眼光,凝視著素園和他的臥榻,好像在告訴我:這也是可以收在作品里的不幸的人。 自然,這不過是小不幸,但在素園個人,是相當的大的。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時半,素園終于病歿在北平同仁醫院里了,一切計畫,一切希望,也同歸于盡。我所抱憾的是因為避禍,燒去了他的信札,〔12〕我只能將一本《外套》當作唯一的紀念,永遠放在自己的身邊。 自素園病歿之后,轉眼已是兩年了,這其間,對于他,文壇上并沒有人開口。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時候,既不過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當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沒。但對于我們,卻是值得記念的青年,因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現在是几乎消滅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長久。然而自素園經營以來,紹介了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F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紹介了望·藹覃(FvanEeden),紹介了愛倫堡(IEhrenburg)的《煙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四十一》。〔13〕還印行了《未名新集》〔14〕,其中有叢蕪的《君山》,靜農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華夕拾》,在那時候,也都還算是相當可看的作品。事實不為輕薄陰險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們就都已煙消火滅,然而未名社的譯作,在文苑里卻至今沒有枯死的。 是的,但素園卻并非天才,也非豪杰,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兩亡,于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𤨦,又以賣錢,連死尸也成了他們的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現在我以這几千字紀念我所熟識的素園,但愿還沒有營私肥己的處所,此外也別無話說了。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還有記念的時候,倘止于這一次,那么,素園,從此別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魯迅記。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文學》月刊第三卷第四號。 〔2〕未名社文學團体,一九二五年秋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台靜農等。先后出版過《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等。一九三一年秋后因經濟困難,無形解体。 〔3〕李小峰(1897—1971)江蘇江陰人。北京大學畢業,曾參加新潮社和語絲社,后為北新書局主持人。 〔4〕段祺瑞(1864—1936)安徽合肥人,北洋皖系軍閥。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北京臨時執政府執政等。 〔5〕林素園福建人,研究系的小官僚。一九二五年八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為鎮壓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潮,下令停辦該校,改為北京女子學院師范部,林被任為師范部學長。同年九月五日,他率領軍警赴女師大實行武裝接收。 〔6〕高長虹山西盂縣人,狂飆社主要成員之一,是當時一個思想上帶有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色彩的青年作者。一九二六年十月高長虹等在上海創辦《狂飆》周刊,該刊第二期載有高長虹《給魯迅先生》的通信,其中說:“接培良來信,說他同韋素園先生大起沖突,原因是為韋先生退還高歌的《剃刀》,又壓下他的《冬天》……現在編輯《莽原》者,且甚至執行編輯之權威者,為韋素園先生也……然權威或可施之于他人,要不應施之于同伴也……今則態度顯然,公然以‘退還’加諸我等矣!刀擱頭上矣!到了這時,我還能不出來一理論嗎?”最后他又對魯迅說:“你如愿意說話時,我也想听一听你的意見。”〔7〕未名社被封一九二八年春,未名社出版的《文學与革命》(托洛茨基著,李霽野、韋素園譯)一書在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被扣。北京警察廳据山東軍閥張宗昌電告,于三月二十六日查封未名社,捕去李霽野等三人。至十月始啟封。 〔8〕按魯迅到廣州應是一九二七年初(一月十八日)。〔9〕《外套》俄國作家果戈理所作中篇小說,韋素園的譯本出版于一九二六年九月,為《未名叢刊》之一。据《魯迅日記》,他收到韋素園的贈書是在一九二九年八月三日。 〔10〕伊孛生(HIbsen,1828—1906)通譯易卜生,挪威劇作家。《勃蘭特》是他作的詩劇,劇中人勃蘭特企圖用個人的力量鼓動人們起來反對世俗舊習。他帶領一群信徒上山去尋找理想的境界,在途中,人們不堪登山之苦,對他的理想產生了怀疑,于是把他擊倒,最后他在雪崩下喪生。 〔11〕陀思妥也夫斯基(EMFGHIGJHLMM,1821—1881)豆䇊骷搖V煮諧□兠□怠*窮人》、《被侮辱与被損害的》、《罪与罰》等。參看《且介亭雜文二集·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12〕一九三○年魯迅因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遭到國民党當局通緝,次年又因柔石被捕,曾兩次被迫“棄家出走”,出走前燒毀了所存的信札。參看《兩地書·序言》。 〔13〕收入《未名叢刊》中的譯本有:俄國果戈理的小說《外套》(韋素園譯),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說《窮人》(韋叢蕪譯),安特列夫(1871—1919)的劇本《往星中》和《黑假面人》(李霽野譯),荷蘭望·藹覃(1860—1932)的童話《小約翰》(魯迅譯),蘇聯愛倫堡(1891—1967)等七人的短篇小說集《煙袋》(曹靖華輯譯),蘇聯拉甫列涅夫(1891—1959)的中篇小說《第四十一》(曹靖華譯)。〔14〕《未名新集》未名社印行的專收創作的叢刊。《君山》是詩集,《地之子》和《建塔者》都是短篇小說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