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篇 《書》与《詩》


  《周禮》〔1〕,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2〕今已莫知其書為何等。假使五帝書誠為五典,則今惟《堯典》在《尚書》〔3〕中。
  “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王充《論衡》《須頌篇》)或曰:“言此上代以來之書。”(孔穎達《尚書正義》)緯書〔4〕謂“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
  (《尚書璇璣鈐》)乃漢人侈大之言,不可信。《尚書》蓋本百篇:《虞夏書》二十篇,《商書》《周書》各四十篇。〔5〕今本有序,相傳孔子所為,言其作意(《漢書》《藝文志》),然亦難信,以其文不類也。〔6〕秦燔燒經籍,濟南伏生〔7〕抱書藏山中,又失之。漢興,景帝使□錯往從口授,而伏生旋老死,僅得自《堯典》至《秦誓》二十八篇;故漢人嘗以擬二十八宿。〔8〕《書》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訓,曰誥,曰誓,曰命,〔9〕是稱六体。然其中有《禹貢》〔10〕,頗似記,余則概為訓下与告上之詞,猶后世之詔令与奏議也。其文質朴,亦詰屈難讀,距以藻韻為飾,俾便頌習,便行遠之時,蓋已遠矣。晉衛宏〔11〕則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齊人語多与穎川异,錯所不知,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故難解之處多有。今即略錄《堯典》中語,以見大凡:
  “……帝曰:疇咨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帝曰:吁!嚚訟,可乎?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工。帝曰: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試可,乃已。
  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
  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
  揚雄曰,“昔之說《書》者序以百,……《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法言》《問神》)〔12〕虞夏禪讓,獨饒治績,敷揚休烈,故深大矣;周多征伐,上下相戒,事危而言切,則峻肅而不阿借;惟《商書》時有哀激之音,若緣崖而失其援,以為夷曠,所未詳也。如《西伯戡黎》: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台。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武帝時,魯共王〔13〕坏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孔安國〔14〕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五篇与伏生所誦相合,因并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會巫盅事〔15〕起,不得奏上,乃私傳其業于生徒,稱《尚書》古文之學(《隋書》《經籍志》)。而先伏生所口授者,緣其寫以漢隸,遂反稱今文。
  孔氏所傳,既以值巫盅不行,遂有張霸〔16〕之徒,偽造《舜典》《汨作》等二十四篇,亦稱古文書,而辭義蕪鄙,不足取信于世。若今本孔傳《古文尚書》,則為晉豫章梅賾〔17〕所奏上,獨失《舜典》;至隋購募,乃得其篇,唐孔穎達〔18〕疏之,遂大行于世。宋吳棫〔19〕始以為疑;朱熹更比較其詞,以為“今文多艱澀,而古文反平易”,“卻似晉宋間文章”,并書序亦恐非安國作也。〔20〕明梅鷟〔21〕作《尚書考异》,尤力發其复,謂“《尚書》惟今文傳自伏生口誦者為真古文。出孔壁中者,盡后儒偽作,大抵依約諸經《論》《孟》中語,并竊其字句而緣飾之”云。
  詩歌之起,雖當早于記事,然葛天《八闋》,黃帝樂詞〔22〕,僅存其名。《家語》謂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23〕曰:
  “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尚書大傳》〔24〕又載其《卿云歌》云:“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复旦兮!”辭僅達意,頗有古風,而漢魏始傳,殆亦后人擬作。其可征信者,乃在《尚書》《皋陶謨》,(偽孔傳《尚書》分之為《益稷》)曰: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墮哉!帝曰:俞,往,欽哉!”
  以体式言,至為單簡,去其助字,實止三言,与后之“湯之《盤銘》〔25〕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式;又雖亦偶字履韻,而朴陋無華,殊無以胜于記事。然此特君臣相勗,冀各慎其法憲,敬其職事而已,長言詠歎,故命曰歌,固非詩人之作也。
  自商至周,詩乃圓備,存于今者三百五篇,稱為《詩經》。其先雖遭秦火,而人所諷誦,不獨在竹帛,故最完。司馬遷〔26〕始以為“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
  然唐孔穎達已疑其言;宋鄭樵則謂詩皆商周人作,孔子得于魯太師,編而錄之。朱熹于詩,其意常与鄭樵合,亦曰:“人言夫子刪詩,看來只是采得許多詩,夫子不曾刪去,只是刊定而已。”〔27〕《書》有六体,《詩》則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風雅頌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是為《詩》之三經。賦比興以体制言:賦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興者托物興辭也。是為《詩》之三緯。風以《關睢》始,雅有大小,小雅以《鹿鳴》始,大雅以《文王》始;頌以《清廟》始;是為四始。漢時,說《詩》者眾,魯有申培,齊有轅固,燕有韓嬰,〔28〕皆嘗列于學官,而其書今并亡。存者獨有趙人毛萇詩傳,其學自謂傳自子夏;河間獻王尤好之。〔29〕其詩每篇皆有序,鄭玄以為首篇大序即子夏作,后之小序則子夏毛公合作也。〔30〕而韓愈則云,“子夏不序詩。”〔31〕朱熹解詩,亦但信詩不信序。〔32〕然据范曄說,則實后漢衛宏之所為爾。〔33〕毛氏《詩序》既不可信,三家《詩》又失傳,作詩本義遂難通曉。而《詩》之篇目次第,又不甚以時代為先后,故后來异說滋多。明何楷作《毛詩世本古義》〔34〕,乃以詩編年,謂上起于夏少康時(《公劉》,《七月》等)而訖于周敬王之世(《下泉》),雖与孟子知人論世〔35〕之說合,然亦非必其本義矣。要之《商頌》〔36〕五篇,事跡分明,詞亦詰屈,与《尚書》近似,用以上續舜皋陶之歌,或非誣歟?今錄其《玄鳥》一篇;《毛詩》序曰:祀高宗也。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胜,龍旗十乘,大□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
  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至于二《雅》,則或美或刺,較足見作者之情,非如《頌》詩,大率歎美。如《小雅》《采薇》,言征人遠戍,雖勞而不敢息云: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遍啟居,嚲狁之故。……彼爾維何?
  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此蓋所謂怨誹而不亂,溫柔敦厚之言矣。〔37〕然亦有甚激切者,如《大雅》《瞻卬》:
  “瞻卬昊天,則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厲。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賊蟊疾,靡有夷屆;罪罟不收,靡有夷廖!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复奪之。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复說之!哲夫成城,哲婦傾城。……觱沸檻泉,維其深矣;心之憂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無不克鞏;無忝皇祖,式救爾后!”
  《國風》之詞,乃較平易,發抒情性,亦更分明。如: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誘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召南》《野有死麇》)
  “溱与洧,方渙渙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与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鄭風》《溱洧》)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洒弗掃;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唐風》《山有樞》)
  《詩》之次第,首《國風》,次《雅》,次《頌》。《國風》次第,則始周召二南〔38〕,次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而終以豳。其序列先后,宋人多以為即孔子微旨所寓,〔39〕然古詩流傳來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無以定之。惟《詩》以平易之《風》始,而漸及典重之《雅》与《頌》;《國風》又以所尊之周室始,次乃旁及于各國,則大致尚可推見而已。
  《詩》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黃河為中心。其十五國中,周南召南王檜陳鄭在河南,邶鄘衛曹齊魏唐在河北,豳秦則在涇渭之濱,疆域概不越今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四省之外。其民原重,故雖直抒胸臆,猶能止乎禮義,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詩歌,亦教訓也。然此特后儒之言,實則激楚之言,奔放之詞,《風》《雅》中亦常有,而孔子則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后儒因孔子告顏淵為邦,曰“放鄭聲”。又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40〕遂亦疑及《鄭風》,以為淫逸,失其旨矣。自心不淨,則外物隨之,嵇康〔41〕曰:“若夫鄭聲,是音聲之至妙,妙音感人,猶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喪業,自非至人,孰能御之。”(本集《聲無哀樂論》)世之欲捐窈窕之聲,蓋由于此,其理亦并通于文章。
  參考書:
  《尚書正義》(唐孔穎達)
  《毛詩正義》(同上)
  《經義考》(清朱彝尊)卷七十二至七十六 卷九十八至一百《支那文學史綱》(日本儿島獻吉郎)第二篇二至四章《詩經研究》(謝無量)

         ※        ※         ※

  〔1〕 《周禮》 又名《周官》,記述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各國制度,戰國后期寫成。內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冬官司空》已佚,西漢河間獻王(劉德)補以《考工記》。
  〔2〕 外史 《周禮·春官宗伯》載:“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于四方。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
  三皇五帝之書,即“三墳五典”。西漢孔安國《尚書序》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3〕 《堯典》 《尚書》第一篇,也稱“帝典”。主要記載堯舜禪讓事跡等。《尚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追述古代史事的著作的匯編。
  〔4〕 緯書 漢代人混合神學迷信思想附會儒家經義的書。《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七經的緯書,統稱“七緯”。《璇璣鈐》即《尚書緯》的一种。明胡應麟《四部正𤪱》:“緯之名,所以配經。”原書已失傳,明孫穀《古微書》、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帝魁,南宋羅泌《路史后紀·黃帝紀》:“帝魁氏,大鴻氏之曾孫也。”傳說大鴻氏系黃帝之子。《中候》,即《尚書中候》十八篇,也是《尚書》的一种緯書。
  〔5〕 《虞夏書》 指《虞書》和《夏書》。《虞書》記載傳說中唐堯、虞舜、夏禹等事跡,《夏書》記載夏代史事。《商書》記載商代史事,《周書》記載周代史事。
  〔6〕 關于孔子作《書》序,据《漢書·藝文志》:“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迄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
  〔7〕 伏生 名胜。西漢濟南(郡治今山東章丘)人。《史記·儒林列傳》:“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
  下文“景帝”應作“文帝”。
  〔8〕 關于漢人以《書》二十八篇擬二十八宿,据《史記·儒林列傳》唐司馬貞《索隱》:“孔臧与安國書云:‘舊《書》潛于壁室,欻爾复出,古訓复申。唯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圖乃有百篇’。”
  〔9〕 典、謨、訓、誥、誓、命 《尚書》中的六种文体。典,記述帝王言行,以作后代常法,如《堯典》。謨,記述君臣謀議國事,如《皋陶謨》。訓,記述訓導言詞,如《伊訓》。誥,施政文告,如《湯誥》。誓,臨戰勉勵將士的誓詞,如《牧誓》。命,帝王的詔令,如《顧命》。
  〔10〕 《禹貢》 《尚書·夏書》的一篇。內容記述夏禹王划定冀、兗、青、徐等九州,并記載各州山川、土壤、物產和貢賦等級。近人認為,反映如此廣大地區自然現象和貢賦問題的記敘文,只有至戰國時始可能出現。
  〔11〕 衛宏 字敬仲,東漢東海(郡治今山東郯城)人。光武帝時任議郎,治《毛詩》及《古文尚書》。衛宏語見《漢書·儒林傳》顏師古注。“晉”應作“東漢”。
  〔12〕 揚雄 參看本卷第25頁注〔12〕。撰有《法言》、《方言》等書和《甘泉》、《長楊》等賦。《法言》,十三卷,模仿《論語》寫成的著作。“昔之說《書》者序以百”,据唐孔穎達《尚書正義》:“按鄭(玄)序《虞夏書》二十篇,《商書》四十篇,《周書》四十篇。”
  〔13〕 魯共王 即劉余,西漢景帝子。《隋書·經籍志》載:“魯共王坏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
  〔14〕 孔安國 孔丘十二世孫,漢武帝時曾任諫大夫、臨淮太守。
  《隋書·經籍志》載:孔丘舊宅所藏之書“字皆古文,孔安國以今文校之,……又濟南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安國并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這里所說“五篇相合”,据《孔傳序》云:
  伏生以“《舜典》合于《堯典》,《益稷》合于《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于《顧命》”;“合成五十八篇”,從伏生口授的二十八篇分出“相合”的五篇,計三十三篇,再加孔安國校的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
  〔15〕 巫盅事 指巫盅之禍。武帝晚年多病,疑有人以巫盅之術謀害他。寵臣江充遂誣陷太子以盅術說篡位。征和二年,太子被逼出奔,最后自殺。為追查巫盅事死者達數万人。巫盅,當時迷信認為將木偶埋于地下,用巫術詛咒,可以害人。
  〔16〕 張霸 西漢東萊(郡治今山東掖縣)人。漢成帝時偽造古文《尚書》。東漢王充《論衡·正說篇》:“至孝成皇帝時,征為古文《尚書》學。東海張霸案百篇之序,空造百兩之篇,獻之成帝。帝出秘百篇以校之,皆不相應,于是下霸于吏。吏白霸罪當至死,成帝高其才而不誅,亦惜其文而不滅。”張霸所造,世稱《百兩篇》。《漢書·儒林傳》:“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
  〔17〕 梅賾 有作梅頤或枚賾,字仲真,東晉汝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內史。東晉元帝時,奏獻孔傳《古文尚書》。
  〔18〕 孔穎達(574—648) 字沖遠,唐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
  由隋入唐,官至國子祭酒,奉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
  〔19〕 吳棫(約1100—1154) 字才老,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官泉州通判,撰有《韻補》等。他對《古文尚書》的怀疑,見所撰《書稗傳》。該書已佚,清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卷八稱:“疑古文自吳才老始。”南宋朱熹、明梅鷟均曾引述吳棫之說。
  〔20〕 朱熹 參看本卷第88頁注〔15〕。他撰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和《朱子語類》等。他對孔傳《古文尚書》的怀疑,見《朱子語類》卷七十八。
  〔21〕 梅鷟 字敬齋,明旌德(今屬安徽)人,武宗正德年間進士。撰有《尚書考异》、《尚書譜》。
  〔22〕 黃帝樂詞 即《咸池》。《漢書·禮樂志》:“昔黃帝作《咸池》。”
  〔23〕 《家語》 《孔子家語》的簡稱,《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七卷。今本十卷,宋以來即認為系魏時王肅收集和偽造。《南風》,《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南風》歌見《尸子》和《家語》。
  〔24〕 《尚書大傳》 舊題西漢伏生撰。清陳壽祺有輯本。其中說:“舜為賓客,而禹為主人。……于時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慶云》”。按“卿云”亦作“慶云”。
  〔25〕 《盤銘》 見《禮記·大學》。朱熹注:“盤,沐浴之盤也。
  銘,名其器以自警之辭也。”
  〔26〕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6) 參看本書第十篇。引文見《史記·孔子世家》。
  〔27〕 關于孔丘刪詩,孔穎達怀疑《史記》之言,見《詩譜序》疏:
  “如《史記》之言,則孔子之前,詩篇多矣。案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未可信也。”鄭樵(1103—1162),字漁仲,南宋莆田(今屬福建)人,官至樞密院編修,撰《通志》二百卷。他在所撰《六經奧論·刪詩辨》中說:“夫《詩》上自《商頌》祀成湯,下至《株林》刺陳靈公,上下千余年,而詩才三百五篇,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皆商周人所作。夫子并得之于魯太師,編而錄之,非有意于刪也。”下文所引朱熹對孔丘刪詩問題的話,見《朱子語類》卷二十三。
  〔28〕 申培 西漢魯(今山東曲阜)人,武帝時為太中大夫。轅固,西漢齊(今山東淄博)人,景帝時為博士。韓嬰,西漢燕(今北京)人,文帝時為博士。三人系“魯詩學”、“齊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此三家《詩》學均由朝廷列為經學科目,其書均已亡佚。清王先謙有輯本《詩三家義集疏》。
  〔29〕 毛萇 萇一作“長”,西漢趙(郡治今河北邯鄲)人。相傳是“毛詩學”的傳授者。曾任河間獻王博士。子夏(前507—?),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孔丘門徒。相傳《詩》、《春秋》是由他傳授下來的。河間獻王,即劉德,參看本卷第405頁注〔31〕。
  〔30〕 大序 《國風》首篇《關睢》“小序”后所載有關《詩》的總序,綜論古代詩歌性質、內容、形式和作用諸問題。小序,《詩》各篇題下對該詩所作的簡要解釋。鄭玄關于《詩》大序、小序作者問題的意見,見其所撰《詩譜》。毛公,即毛亨。西漢魯(今山東曲阜)人,一說河間(郡治今河北獻縣)人。相傳是“毛詩學”的創立者。“毛詩學”傳自毛亨,后人因稱毛亨為“大毛公”,毛萇為“小毛公”。
  〔31〕 韓愈 參看本卷第77頁注〔1〕。明楊慎《升庵經說·詩小序》:“予見古本韓文,有《議詩序》一篇,其言曰‘子夏不序詩’。”
  〔32〕 朱熹不信《詩》序,見《朱子語類》卷八十:“《詩小序》全不可信,如何定知是美刺那人?”朱熹《詩集傳》對某些詩篇的評論与《詩序》不同。
  〔33〕 范曄 參看本卷第40頁注〔9〕。他所撰《后漢書·儒林列傳》云:“衛宏字敬仲,東海人也。……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
  〔34〕 何楷 字元子,明鎮海衛(今福建漳浦)人,熹宗天啟年間進士。所撰《毛詩世本古義》,又名《詩經世本古義》,二十八卷。對《詩》三百篇勉強划分時代,附會作者姓名;名物訓詁方面,引證考据較詳。
  〔35〕 知人論世 語出《孟子·万章》:“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36〕 《商頌》 包括《那》、《烈祖》、《玄鳥》、《長發》、《殷武》五篇。自宋代起,即有人怀疑《商頌》并非商代作品,清魏源《詩古微·商頌發微篇》考定為宋襄公大夫正考父所作。
  〔37〕 怨誹而不亂 語見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溫柔敦厚,語見《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38〕 周召二南 指《國風》中的《周南》和《召南》。周是周公旦管理的地區,召是召公奭管理的地區。但二南中所收錄的詩,其范圍除上述兩個地區外,還包括南方江漢一帶的詩。
  〔39〕 關于《詩經》序列先后問題,宋代學者如歐陽修《詩解·十五國次解》云:“《國風》之號,起《周》終《豳》,皆有所次,圣人豈徒云哉?”
  〔40〕 “《詩》三百”等句,見《論語·為政》。“放鄭聲”,見《論語·衛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見《論語·陽貨》。
  〔41〕 嵇康(223—262) 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銍(今安徽宿縣)人。官中散大夫,撰有《嵇中散集》。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