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蘇東坡八歲到十歲之間,他父親晉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帶游歷,母親在家管教孩子。這段期間內,家中發生一件事,宋史蘇東坡的傳記与蘇轍為他母親寫的長篇碑文里,都有記載。母親那時正教孩子后漢書。書上記載后漢時朝政不修,政權落入閹宦之手,當時書生儒士反抗不陰不陽的小人統治。貪婪,納賄,勒索,濫捕無辜,是經常有的。因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監豢養的走狗小人,忠貞廉正之士和太學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險,上書彈劾奸党。改革与抗議之聲,此起彼落,調查与審訊之事,層出不窮。當時學者与太學生輩,在朝廷圣旨頒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謀殺喪命。

  在這群正人學者之中,有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蘇詢的妻子正教儿子讀的就是《范滂傳》。

  建宁二年,送大誅党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聞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日:“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緩,弓怖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日:“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訣。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日:“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小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范滂這樣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東坡六歲入學。這個私塾不算小,有學童一百多人,只有一個老師,是個道士。蘇東坡那副絕頂聰明的幼小頭腦,很快就顯露出來,在那么多的學童之中,蘇東坡和另外一個學生是最受老師夸獎的。那個學生是陳太初,后來也考中科舉,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陳大初在晚年時,一直准備白晝飛升。一天,他去拜訪一個朋友。朋友給他食物金錢。他出門之后,把那食物金錢全散与窮人,自己在門外盤膝打坐,在不食人間煙火之下,就准備脫离此紅塵扰攘的人間世。几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气就不動彈。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但是當時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們不愿去搬運尸体。但是死人說了話:“沒關系,我可以自己搬運。”他立起身來,自己走到野外,在一個更為舒适的地方死去。這就是一般所謂道家修煉之士的“白晝飛升”。

  幼年時,蘇東坡在讀書之外,富有多方面的興趣。下學之后,他就回家往鳥巢里窺探。他母親已經嚴格告誡東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鳥雀。因此之故,數年之后,鳥雀知道在庭園里不會受害,有的就在庭園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有一只羽毛极其美麗鮮艷的小鳥,一連數日到他家的庭園去,蘇東坡對這只小鳥記得特別清楚。

  有時,有官員經過眉山鎮,到蘇家拜訪,因為東坡的叔叔已經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亂一陣,使女就光著腳各處跑,到菜園去摘菜、宰雞,好治筵席待客。這种情形在孩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東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親身邊玩耍。他和弟弟轍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園中掘土。一天,孩子們掘出來一塊美麗的石板,既晶瑩光澤,又有精美的綠色條紋。他們敲擊之下,發出清脆金屬之聲。他們想用做硯台,非常合用。硯台必須用一种有气孔的特別石頭,要善于吸收潮濕,并且善于保存潮濕。這种好硯台對書法藝術十分重要。一個上品硯台往往為文人視為至寶。好硯台是文人書桌子上的重要物品,因為文人一天大半的生活都与之有密切關系。父親給孩子一個硯台,他必須保存直到長大成人,他還要在硯台上刻上特別的詞句,祝將來文名大噪。

  据有些文字記載,蘇東坡十歲時,已經能寫出出奇的詩句。在他那篇《黠鼠賦》里,我們找到了兩句。這篇短文字是描寫一個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個瓦瓮里,假裝已死,等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這樣把人欺騙過。大約也正在此時,他的老師正讀一篇長詩,詩里描寫當時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學者。蘇東坡這個幼小的學童在老師肩膊后面往前窺探了一下,就開始問到与他們有關的問題。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因為在蘇東坡的童年,中國是在宋朝最賢明的君主統治之下,他极力獎勵文學藝術。國內太平無事,中國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遼,西夏,這些部落蠻族本來常為患中國,這時也与宋朝相安無事。在這樣朝廷之下,賢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思寵,侍奉皇帝,點綴升平。正是在這個時候儿,幼童蘇東坡首次听到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當下深受到鼓舞。幸好在這位大詩人的童年生活里,我們還有這些對他將來嶄露頭角的預示。雖然蘇東坡記載了不少他成年時代做的夢和夢中未完成的詩句,可是還沒有什么無心流露的話,供現代的傳記作家使之与解釋,直覺、狂想相結合,而捏造出東坡這位詩人下意識中神經病的結构形態。蘇東坡倒絲毫沒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校,認真准備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在班上背誦時,學生必須背向老師而立,以免偷看敞開在老師桌子上的文章。肯發憤努力的學生則把歷史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背書時不僅僅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詞也不可忽略,因為作文章用的字匯就是從此學來的。用著名的詞語与典故而不明言其來源出處,飽學之士讀來,便有高雅不凡之樂。這是一种病好相投者的共用語言。讀者對作者之能寫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讀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讀者所獲得的快樂,是由觀念的暗示与觀念的聯想而來,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說更為有力動人,因為一語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這种背誦記憶實在是艱難而費力的苦事。傳統的老方法則是要學生背一整本書,書未加標點,要學生予以標點,用以測驗學生是否徹底了解。最努力苦讀的學生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就是用這种方法。若對中國詩文朴質的經典,以及正史中常見的名稱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這种讀書方法,自有其优點。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后,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決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樣用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圣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茫無頭緒,就如同現代律師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書之時,他正好可以練習書法。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此种抄寫工作自不可免,但是在蘇東坡時,書籍的印刷早已約有百年之久。膠泥活字印刷術是由一個普通商人畢升所發明。方法是把一种特別的膠泥做成單個的字,字刻好之后,膠泥變硬;然后把這些字擺在涂有一層樹膠的金屬盤子上,字板按行排好之后,將膠加熱,用一片平正的金屬板壓在那些排好的字板上,使各字面完全平正。印書完畢之后,再將樹膠加熱,各字板便從金屬盤上很容易脫落下來,予以清洗,下次再用。

  蘇東坡与弟弟蘇轍正在這樣熟讀大量的文學經典之時,他父親赶考鎩羽而歸。當時的科舉考試有其固定的規矩形式。就像現代的哲學博士論文一樣。當年那种考試,要符合某些標准,須要下過某等的苦工夫,要有記住事實的好記憶力,當然還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創造力過高時,對考中反是障礙,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像詞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蘇洵的失敗,其弱點十之八九在作詩上。詩的考試,須要有相當的藝術的雅趣,措詞相當的精巧工穩,而蘇洵則主要重視思想觀念。因為讀書人除去教書之外,仕途是唯一的榮耀成功之路,父親名落孫山而歸,必然是懊惱頹喪的。

  晚輩高聲朗讀經典,老輩倚床而听,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聲音,老輩認為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樣,父親可以校正儿子讀音的錯誤,因初學者讀經典,自然有好多困難。就好像歐陽修和后來蘇東坡都那樣倚床听儿子讀書,現在蘇洵也同樣倚床听他兩個儿子的悅耳讀書聲,他的兩眼注視著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個獵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將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樣。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聲使父親相信他們獵取功名必然成功,父親因而恢复了希望,受傷的榮譽心便不藥而愈。這時兩個青年的儿子,在熟記經史,在优秀的書法上,恐怕已經胜過乃父,而雛風清于老風聲了。后來,蘇東坡的一個學生曾經說,蘇洵天賦較高,但是為人子的蘇東坡,在學術思想上,卻比他父親更淵博。蘇洵對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雖未能考中,若因此對儿子高中還不能堅信不疑,那他才是天下一大痴呆呢。說這話并非對做父親的有何不敬,因為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書為政之法,乃至國家盛衰隆替之道,我們并非不知。

  對蘇東坡万幸的是,他父親一向堅持文章的醇朴風格,力誡當時流行的華美靡麗的習气;因為后來年輕的學子晉京赶考之時,禮部尚書与禮部主試歐陽修,都決心發動一項改革文風運動,便藉著那個机會,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賣弄詞藻的華美靡麗之文的學子,全不錄取。所謂華美靡麗的風格,可以說就是堆砌艱深難解之詞藻与晦澀罕見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在此等文章里,很難找到一兩行朴質自然的句子。最忌諱指物直稱其名,最怕句子朴質無華。蘇東坡稱這种炫耀浮華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顧,如演戲開場日,項臂各挂華麗珠寶的老姬一樣。

  這個家庭的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學天才的青年的發育。各种圖書插列滿架。祖父現在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因為次子已官居造務監裁,為父者也曾蒙思封贈為“大理評事”。此等官爵完全是榮譽性的,主要好處是使別的官員便于稱呼。有時似乎是,求得這么一個官銜刻在墓志銘上,這一生才不白過——等于說一個人若不生而為士紳,至少盼望死得像個士紳。若不幸赶巧死得太早,還沒來得及獲得此一榮耀,死后還有一种方便辦法,可以獲得身后贈予的頭銜。其實在宋朝,甚至朝廷正式官員,其職銜与真正職務也無多大關系。讀者看蘇家的墓志銘,很容易誤以為蘇東坡的祖父曾任大理評事,甚至做過太傅,而且誤以為他父親也做過太子太傅——其實這些榮耀頭銜都是蘇轍做門下侍郎時朝廷頒贈的。蘇東坡這時有個叔父做官,兩個姑母也是嫁給做官的。因此他祖父和外祖父都擁有官銜,一個是榮譽的,另一個是實際的,剛才已經說過。

  在蘇家,和東坡一齊長大一齊讀書而將來也与他關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轍,字子由。他們兄弟之間的友愛与以后順逆榮枯過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蘇東坡這個詩人畢生歌詠的題材。兄弟二人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于夢寐之間,寫詩互相寄贈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國倫理道德之邦,兄弟間似此友愛之美,也是絕不尋常的。蘇子由生來的气質是恬靜冷淡,穩健而實際,在官場上竟爾比兄長得意,官位更高。雖然二人有關政治的意見相同,宦海浮沉的榮枯相同,子由冷靜而机敏,每向兄長忠言規勸,兄長頗為受益。也許他不像兄長那么倔強任性;也許因為他不像兄長那么才气煥發,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敵眼里不那么危險可怕。現在二人在家讀書時,東坡對弟弟不但是同學,而且是良師。他寫的一首詩里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子由也在兄長的墓志銘上說:“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走筆至此,正好說明一下三蘇的名字。根据古俗,一個中國讀書人有几個名字。除去姓外,一個正式名字,在書信里簽名,在官家文書上簽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個字,供友人口頭与文字上稱呼之用。普通對一個人禮貌相稱時,是稱字而不提姓,后而綴以“先生”一詞。此外,有些學者文人還另起雅號,作為書齋的名稱,也常在印章上用,此等雅號一旦出名之后,人也往往以此名相稱。還有人出了文集詩集,而別人也有以此書名稱呼他的。另外有人身登要職,全國知名,人也以他故鄉之名相稱的。如曾湘鄉,袁項城便是。

  老蘇名詢字明允,號老泉,老泉是因他家鄉祖瑩而得名。長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這個號是自“東坡居士”而來,“東坡居士”是他謫居黃州時自己起的,以后,以至今日,他就以東坡為世人所知了。中國的史書上每以“東坡”稱他而不冠以姓,或稱東坡先生。他的全集有時以溢法名之,而為《蘇文忠公全集》,宋孝宗在東坡去世后六十年,贈以“文忠公”溢法。文評家往往以他故鄉名稱而稱他為“蘇眉州” 。 小蘇名轍字子由,晚年隱居,自稱“穎濱遺老”。因而有人稱他為“蘇穎濱”。有時又因其文集為《奕城文集》而稱之為“蘇奕城”。奕城距北平以南之正定甚近,蘇姓遠祖二百年前,是自奕城遷至眉州的。

  一個文人有那么多名字,對研究中國歷史者頗以為難,蘇東坡在世時,當時至少有八人同叫“夢得”,意思是在母親怀孕前,都曾夢到在夢中得了儿子。

  東坡在十六歲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他家和他母親的娘家關系緊張起來,也使他父親的性格因而略見一斑。事情是,蘇東坡的父親把東坡的姐姐許配給東坡外婆家東坡的一個表兄,在中國家庭里這是常有的。而今去古已遠,我們無法知道詳情,但是新娘在程家并不快樂。也許她受程家人折磨,總之,不久去世。經過的情況激起蘇洵的惱怒。似乎這個新儿媳的公公是個大坏蛋。蘇洵寫了一首詩,暗含毒狠的字眼儿,為女儿之死而自責。然后,他露了一手非常之舉。他編了一個家譜,刻在石頭上,上面立了一個亭子。為慶祝此一盛事,他把蘇姓全族請到,他要在全族面前,當眾譴責他妻子家。在全族人已經奠酒祭告祖先之后,蘇詢向族人說,村中“某人”——暗指他妻子的兄長——代表一個豪門,他已經弄得全村道德淪喪;他已然把幼侄赶走,獨霸了家產;他寵妾壓妻,縱情淫樂;父子共同宴飲喧嘩,家中婦女丑名遠播;一家是勢力小人,欺下媚上,嫌貧愛富;家中車輛光亮照眼, 貧窮的鄰人為之側目而視, 他家金錢与官場的勢力可以左右官府;最后是,“是三十里之大盜也。吾不敢以告鄉人,而私以戒族人焉。”東坡的父親自然把妻子的娘家得罪到底了,不過他已經准備与這門親戚根本斷絕關系,所以他又告訴兩個儿子永遠不要和那個表兄來往。這件事發生之后四十多年內,東坡兄弟二人一直沒有和那個表兄程之才有往還。不過老泉逝世之后,蘇氏兄弟和外婆家別的表兄弟,倒保持了很好的親戚關系。蘇洵的對豪門挑戰与當眾對豪門的譴責,略微顯示出他激烈的性格,他的疾惡如仇,他儿子東坡在晚年時也表現出了這种特性。

  東坡的母親當然為這件事很不快,也為自己的小女儿很傷心。在這一場親戚沖突之中,她究竟是站在娘家那一方,還是站在自己的亡女這一方,這就很難猜測了。前面已經提過,這位母親是個受過良好教養的,她父親在朝為官,而且官位不低。据我們所知,她曾經反抗家中那份金錢勢力的惡習气,至少反對她哥哥的邪惡敗德的行為。她可以說是受了傷心斷腸的打擊,身体迅速坏下去。

  在中國流行一個很美妙的傳說,說蘇東坡有一個雖不甚美但頗有才華的妹妹。她頗有詩才,嫁了一位詞家,也是蘇東坡的門下學士,秦觀。故事中說,她在新婚之夜,拒絕新郎進入洞房,非要等新郎作好了她出的一副對子才給他開門。那個上聯很難對,秦觀搜索枯腸,終難如意,正在庭院里十分焦急的走來走去,蘇東坡卻助了他一臂之力,他才對上了下聯。另有故事說這一對情侶曾作奇妙的回文詩,既可順著讀,又可以倒著讀,更可以成為一個圓圈讀。在此等故事里,据說蘇東坡曾經向他妹妹說:“妹若生為男儿,名气當胜乃兄。”這雖然是無稽之談,人人卻都愿相信。但不幸的是,我們找不到歷史根据。在蘇東坡和弟弟子由數百封信和其它資料之中,雖然多次提到秦觀,但是我始終沒法找到他們有什么親戚關系的蹤跡。蘇東坡當代數十种筆記著作之中,都不曾提到蘇東坡還有個妹妹。再者,秦觀在二十九歲并且已經娶妻之后,才初次遇見蘇東坡。蘇東坡的妹妹,即便真有此一位才女,在秦觀初次遇見蘇東坡時,她已然是四十左右的年紀了。這個故事后來越傳越廣越逼真,成了茶余酒后最好的趣談。此等民間故事之受一般人歡迎,正是以表示蘇東坡的人品多么投好中國人的癮好。

  不過,蘇東坡倒有一個堂妹,是他的初戀情人,而且畢生對伊人念念不忘。東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親遠游歸來,他的叔叔和家屬也回來奔喪。這時堂兄堂妹頗有机會相見,也可以一同玩耍。据蘇東坡說,伊人是“慈孝溫文”。因為二人同姓,自然聯姻無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沒有此种困難了。后來,此堂妹嫁与一個名叫柳仲遠的青年。以后,蘇東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個月。在堂妹家盤桓的那些日子,東坡寫了兩首詩給她。那兩首頗不易解,除非當做給堂妹的情詩看才講得通。當代沒有別的作家,也沒有研究蘇東坡生平的人,曾經提到他們特殊的關系,因為沒人肯提。不過,蘇東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時,听說堂妹逝世的消息,他寫信給儿子說“心如刀割”。在他流放歸來途經靖江之時,堂妹的墳就在靖江,他雖然此時身染重病,還是掙扎著到墳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有几個朋友去看他,發現他躺在床上,面向里面牆壁,正在抽搐著哭泣。

  ------------------
  亦凡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