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文協成立了七年多,工作不夠緊張,而團結得很好。工作之所以欠緊張,因為:一、經費太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會員忽聚忽散,忽來忽去,于是今日之所熱烈倡議者,明天因人去而事廢;三、駐會辦事人員太少,乃致提議者多,而執行者寡;四、大家生活都苦,對會務出錢出力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書生本乏干事之才,坐在一處都覺得大有可為,及至獨當一面去執行某事,就往往知難而退。 團結得可是很好,因為:一、有“抗敵”的帽子在上邊,大家都肯以誠相見;二、會中一切都能公開,無人想把持什么,或遇事先咬咬耳朵;公則正,正則得其平;三、會中無錢,會員也窮,于是窮与窮有同感;四、沒有肥頭大耳朵的闊人作理事長,所以大家都心平气和,無擁護誰与打倒誰的糾紛;五、大家只來以文會友,而并不想由會中產出一兩位參政員,或什么代表,于是會務与政治無關。會中清淨,會外人也就放心; 六、會所雖小且陋,可是來者不拒,大家擠一擠總可以小住為佳,得到些溫暖;七、各地分會工作都很努力,這使總會也就更加團結得緊,工作得起勁。 上述數事,滿可以功過相抵,但是我還愿指出它的最大缺陷,作為對明日的事(情)上的警策:一、組織方面甚欠周密,總會与分會及散居各地的會員都聯絡得不夠好; 二、沒能作出什么研究工作來;三、沒能充分盡到獎掖文藝青年的任務;四、作事的態度偏于只求無過,不求有功。 此四事的重要原因自然是人少錢少,想得到而作不來,可是外間的阻力也該分去一部分責任。阻力所及,雖開一小小座談會亦是引起猜疑,而只求無過,不求有功之態度遂漸漸形成。文協未夭折者以此,其半死不活者亦以此,感慨系之矣! 可是盡管它半死不活,它卻始終沒有死。 現在,抗戰已經胜利結束,文協也刪去“抗敵”,改名為“中華全國文藝協會”。根据過去八年的經驗,我愿意提出個人對它的將來的希望:一、摘去了“抗敵”的帽子的文協,必須逐漸的成為作家的職業性的公會;于是二、會員的資格必須嚴格的規定,并且不許通融;入會后必須盡會員應盡的義務;三、分會不得隨便成立,而且一經成立,就必須与總會有密切的聯結;因此 四、必須有專人擔任組織的責任与事務,万不可馬馬虎虎; 五、它必須由一開始,便有些底款,用几位支薪的辦事員,有夠用的一處會所——總會應設在上海;六、必須有几位品學兼优的理事住在會中,經常的辦公;七、對作家的權益,必須爭取保障,但對政治問題須极慎重發言; 八、應与國際的文藝團体取得聯系。 載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抗戰文藝》第七十三期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 協會會務報告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