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三十年春,會員在渝者甚夥,會務因此旺盛;集會之多,事務之繁,應號空前。入夏,會員多疏入鄉,集會匪易;駐會職員雖仍照常辦公,而會務無從積极推進。秋間,會友逐漸返渝,雖人數遠遜春初,而會務賴以調整。此一年間會務興落之跡也,宜分款述之:一、經費:本年收入, 仍如去歲;而物价騰漲多倍,工作之發展遂感困難。會中職員津貼,燈火房租等,雖在极度縮減中,每月已由二百元增至六七百元。《抗戰文藝》稿金,每期約需三四百元。僅此兩項,已將入不敷出;后半年中,印刷困難,會刊脫期,支出較少,收支遂得勉強相抵。夏間,城內會所及北碚 會所多處破漏,修葺費達千元。 二、會刊:《抗戰文藝》五、六月合刊,由《新蜀報》承印。不幸,《新蜀報》印刷厂失火,稿件及印成之件俱遭焚毀。《新蜀報》复刊后,以工人減少,無法代印會刊,乃歸別家承辦。七月交稿,直至年底,始行印成。此后,應盡力克服困難,不再脫期。會刊稿費,蓋在六元至十二 元千字之譜。會中每月僅能出三四百元,不足之數,由文藝獎助金委員會補助,深為感激! 三、研究:會中經費支絀,會所复甚狹小,無法購存大量圖書,研究工作,因受影響。本年間研究工作之表現,除會員私人發表之著述外,厥為詩歌戲劇,及小說等晚會。此种晚會之任務,已非聯絡情感,如二、三年前所舉行者,而為(一)共同討論一問題,或批評一作品;討論結果 或刊入會刊,或發表于報端;(二)指定一人,預備專題,向會中報告,而后,听取批評意見。前者如民族形式、詩歌如何朗誦等問題,皆引起熱烈的討論;后者,如抗戰(以)來詩歌、戲劇、小說及報告文藝之批評,皆有精到之見解。討論或報告而外,佐以朗誦等節目,作實際之試驗。 春間,此种晚會之舉行,非會員參加者每次百人以上。入秋,以寬大會場不易租借,故暫停招待來賓。 秋來,主持研究部工作者為孫伏園、鄭伯奇。晚會主持人,詩歌為陳紀瀅、臧云遠;戲劇為潘孑農、陳鯉庭;小說為徐盈、梅林。 四、分會:因經費欠裕及距离過遠,總會与分會間之聯絡素欠密切,最稱憾事。各地分會會務,一年來皆有進展,專就刊物而言,成都分會之《筆陣》,昆明之《西南文藝》,桂林之《抗戰文藝》,香港之《中國作家》,曲江之《文壇》,延安之《中國文藝》,貴陽之《文協》,均能 于艱苦中刊行,至堪欽佩。總會方面既無余款資助,复以夏間在渝人數甚少,雖稿件亦無力供應,深感歉歉! 五、捐輸:春間在渝會員售字獻金,得四千五百元,盡數獻交政府。年終慰勞抗屬,獻毛巾百條,捐送雜志一万二千冊,運散前方。 六、服務:凡政府召集,或民眾團体邀約之集會,本會皆派代表參加;應盡之義務,亦必努力為之。五月、十二月之陪都文化界國民月會,皆由本會主辦——十二月系与美術協會合辦。三十一年各報紙之元旦特刊,亦于去歲歲末受社會部之委托由本會編輯。高爾基、魯迅等紀念大會, 泰戈爾与沈西苓之追悼,郭沫若創作二十五年紀念,本會皆分擔工作或獻禮品。端陽日曾舉辦詩人節大會。 七、救濟:日寇突襲香港,消息傳來,本會立即派人向政府請求營救,并急電桂林分會設法招待過境文友。政府允撥款十万為救濟費,并發官電至港(本會致港分會電報兩通,均被退回),指示營救辦法。政府顧念文人,至為可感,即兩廣各處党政机關亦皆電知,妥為招待逃難之文藝 作家。但事出倉促,變化复劇,至今仍音信隔絕。今香港已陷敵手,唯切盼在港友人早离險境,逐漸歸來耳!在滬會員,或亦遭敵寇壓迫;一俟函電到渝,當揭露報端以慰同人。 (會刊脫期,故托《蜀道》代為發表。) 載一九四二年一月九日《新蜀報》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