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列傳第十八



  吳良 康茂才 丁德興 耿炳文 郭英 華云龍 韓政 仇成 張龍 吳复(周武 胡海 張赫 華高 張銓 何真

  吳良,定遠人。初名國興,賜名良。雄偉剛直。与弟禎俱以勇略聞。從太祖起濠梁,并為帳前先鋒。良能沒水偵探,禎每易服為間諜。禎別有傳。良從取滁、和,戰采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陽,定集慶,功多。又從徐達克鎮江,下常州,進鎮撫,守丹陽。与趙繼祖等取江陰。張士誠兵据秦望山,良攻奪之,遂克江陰。即命為指揮使守之。
  時士誠全据吳,跨淮東、浙西,兵食足。江陰當其要沖,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誠數以金帛啖將士,窺釁。太祖諭良曰:“江陰,我東南屏蔽,汝約束士卒,毋外交,毋納逋逃,毋貪小利,毋与爭鋒,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謹,備御修飭。以敗敵功,進樞密院判官。士誠大舉兵來寇,艨艟蔽江,其將蘇同僉駐君山,指畫進兵。良遣弟禎出北門与戰,而潛遣元帥王子明帥壯士馳出南門。合擊,大敗之,俘斬甚眾。敵宵遁。尋复寇常州,良遣兵從間道殲其援兵于無錫。當是時,太祖數自將爭江、楚上流,与陳友諒角,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士誠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陰為屏蔽也。
  良仁恕儉約,聲色貨利無所好。夜宿城樓,枕戈達旦。訓將練兵,常如寇至。暇則延儒生講論經史,新學宮,立社學。大開屯田,均徭省賦。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常召良勞曰:“吳院判保障一方,我無東顧憂,功甚大,車馬珠玉不足旌其勞。”命學士宋濂等為詩文美之,仍遣還鎮。尋大發兵取淮東,克泰州。士誠兵复出馬馱沙,侵鎮江。巨艦數百,溯江而上。良戒嚴以待。太祖親督大軍御之。士誠兵遁,追至浮子門。良出兵夾擊,獲卒二千。太祖詣江陰勞軍,周巡壁壘,歎曰:“良,今之吳起也!”吳平,加昭勇大將軍、蘇州衛指揮使,移鎮蘇州。武備益修,軍民輯睦。進都督僉事,移守全州。洪武三年進都督同知,封江陰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討靖州、綏宁諸蠻。五年,廣西蠻叛,副征南將軍鄧愈帥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討之。數月,盡平左右兩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銅鼓、五開,收潭溪,開太平,殲清洞、崖山之眾于銅關鐵寨。諸蠻皆震懾,內附,粵西遂平。八年督田鳳陽。十二年,齊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贈江國公,謚襄烈。
  子高嗣侯,屢出山西、北平、河南練兵,從北征,帥蕃軍討百夷。二十八年,有罪調廣西,從征趙宗壽。燕師起,高守遼東,与楊文數出師攻永平。燕王謀去高,曰:“高雖怯,差密,文勇而無謀,去高,文無能為也。”乃遺二人書,盛譽高,极詆文,故易其函授之。二人得書,并以聞。建文帝果疑高,削爵徙廣西,獨文守遼東,竟敗。永樂初,复召高鎮守大同,上言備邊方略。八年,帝北征班師,高稱疾不朝,被劾,廢為庶人,奪券。洪熙元年,帝見高名,曰:“高往年多行無禮,其謫戍海南。”高已死,徙其家,會赦得釋。宣德十年,子升乞嗣,不許。
  康茂才,字壽卿,蘄人。通經史大義。事母孝。元末寇亂陷蘄,結義兵保鄉里。立功,自長官累遷淮西宣慰司、都元帥。
  太祖既渡江,將士家屬留和州。時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數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設伏殲其精銳。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慶,太祖克集慶,乃帥所部兵降。太祖釋之,命統所部從征。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守龍灣。取江陰馬馱沙,敗張士誠兵,獲其樓船。從廖永安攻池州,取樅陽。太祖以軍興,民失農業,命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
  陳友諒既陷太平,謀約張士誠合攻應天。太祖欲其速來,破之。知茂才与友諒有舊,命遣仆持書,紿為內應。友諒大喜,問:“康公安在?”曰:“守江東木橋。”使歸,太祖易橋以石。友諒至,見橋,愕然,連呼“老康”,莫應。退至龍灣,伏兵四起。茂才合諸將奮擊,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賜賚甚厚。明年,太祖親征友諒,茂才以舟師從克安慶,破江州,友諒西遁。遂下蘄州、興國、漢陽。沿流克黃梅寨,取瑞昌,敗友諒八指揮,降士卒二万人。遷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攻左君弼廬州,未下。從援南昌,戰彭蠡,友諒敗死。從征武昌,皆有功。進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從大將軍徐達再攻廬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諸路。改神武衛指揮使,進大都督府副使。士誠攻江陰,太祖自將擊之。比至鎮江,士誠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門。吳軍遮海口,乘潮來薄。茂才力戰,大敗之。搗淮安馬騾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尋拔湖州,進逼平江。士誠遣銳卒迎斗,大戰尹山橋。茂才持大戟督戰,盡覆敵眾。与諸將合圍其城,軍齊門。平江下,還取無錫。遷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從大將軍經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陝州。規運饋餉,造浮橋渡師。招來絳、解諸州,扼潼關,秦兵不敢東向。茂才善撫綏,民立石頌德焉。三年复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謚武康。
  子鐸,年十歲,入侍皇太子讀書大本堂。以父功封蘄春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督民墾田鳳陽。帥兵征辰州蠻,平施、疊諸州。從大將軍達北征。又從征南將軍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破華楚山諸寨。卒于軍,年二十三。追封蘄國公,謚忠愍。
  子淵幼未襲,授散騎舍人。已,坐事革冠服,勒居山西,遂不得嗣。弘治末,錄茂才后為世襲千戶。
  丁德興,定遠人。歸太祖于濠。偉其狀貌,以“黑丁”呼之。從取洪山寨,以百騎破賊數千,盡降其眾。從克滁、和,敗青山盜。從渡江,拔采石,取太平,分兵取溧水、溧陽,皆先登。從破蠻子海牙水寨,搗方山營,擒陳兆先,下集慶,取鎮江。以功進管軍總管。下金壇、廣德、宁國。從平常州。擢左翼元帥。宁國复叛,從胡大海复之。分兵下江陰,取徽州、石埭、池州、樅陽,攻江州,移兵擊安慶。所向皆捷。复援江陰,略江西傍近州縣,攻雙刀趙,挫其鋒。時徐達、邵榮攻宜興,久不下,太祖遣使謂曰:“宜興城西通太湖口,士誠餉道所由,斷其餉則必破。”達乃遣德興絕太湖口,而并力急攻,城遂拔。論功授鳳翔衛指揮使。
  陳友諒犯龍江,德興軍于石灰山,力戰,擊敗之。遂從征友諒,搗安慶,克九江,援安丰,敗呂珍,走左君弼。從戰鄱陽,平武昌,克廬州,略定湖南衡州諸郡。又從大將軍收淮東,征浙西,敗士誠兵于舊館。下湖州,圍平江。卒于軍。贈都指揮使。洪武元年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子忠,龍江衛指揮使,予世襲。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從太祖渡江,積功為管軍總管。援宜興,与張士誠兵爭柵,力戰死。炳文襲職,領其軍。取廣德,進攻長興,敗士誠將趙打虎,獲戰船三百余艘,擒其守將李福安等,遂克長興。長興据太湖口,陸通廣德,与宣、歙接壤,為江、浙門戶。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為長安州,立永興翼元帥府,以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之。溫祥卿者,多智數。避亂來歸,炳文引入幕府,畫守御計甚悉。張士誠左丞潘元明、元帥嚴再興帥師來爭。炳文奮擊,大敗去。久之,士誠复遣司徒李伯升帥眾十万,水陸進攻。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陳德、華高、費聚往援。伯升夜劫營,諸將皆潰。炳文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常遇春复帥援兵至,伯升棄營遁,追斬五千余人。其明年,改永興翼元帥府為永興衛親軍指揮使司,以炳文為使。已而士誠大發兵,遣其弟士信复來爭。炳文又敗之,獲其元帥宋興祖。士信憤甚,益兵圍城。炳文与費聚出戰,又大敗之。長興為士誠必爭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胜,士誠迄不得逞。大軍伐士誠,炳文將所部克湖州,圍平江。吳平,進大都督府僉事。
  從征中原,克山東沂、嶧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駕北巡。已,又從常遇春取大同,克晉、冀。從大將軍徐達征陝西,走李思齊、張思道,即鎮其地。浚涇陽洪渠十万余丈,民賴其利。尋拜秦王左相都督僉事。
  洪武三年,封長興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十四年,從大將軍出塞,破元平章乃儿不花于北黃河。十九年從穎國公傅龍德征云南,討平曲靖蠻。二十一年從永昌侯藍玉北征,至捕魚儿海。二十五年帥兵平陝西徽州妖人之亂。三十年以征西將軍擒蜀寇高福興,俘三千人。
  始,炳文守長興,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將軍達為一等。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為大將軍,帥副將軍李堅、宁忠北伐,時年六十有五矣。兵號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八月次真定,分營滹沱河南北。都督徐凱軍河間,潘忠、楊松駐鄚州,先鋒九千人駐雄縣。值中秋,不設備,為燕王所襲,九千人皆死。忠等來援,過月漾橋,伏發水中。忠、松俱被執,不屈死。鄚州陷。而炳文部將張保者降燕,備告南軍虛實。燕王縱保歸,使張雄、鄚敗狀,謂:“北軍且至。”于是炳文移軍盡渡河,并力當敵。軍甫移,燕兵驟至,循城蹴擊。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爭門,門塞,蹈藉死者不可數計。燕兵遂圍城。炳文眾尚十万,堅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將,未易下,越三日,解圍還。而帝驟聞炳文敗,憂甚。太常卿黃子澄遂荐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傳代炳文。比至軍,燕師已先一日去。炳文歸,景隆代將,竟至于敗。
  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僭妄不道。炳文懼,自殺。
  子璇,前軍都督僉事。尚懿文太子長女江都公主。炳文北伐,璇嘗勸直搗北平。炳文受代歸,不复用,璇憤甚。永東初,杜門稱疾,坐罪死。
  璇弟瓛,后軍都督僉事。与江陰侯吳高、都指揮楊文帥遼東兵圍永平,不克,退保山海關。高被間,徙廣西。文守遼東,瓛數請攻永平以動北平,文不听。后与弟尚寶司卿瑄,皆坐罪死。
  郭英,鞏昌侯興弟也。年十八,与興同事太祖。親信,令值宿帳中,呼為“郭四”。從克滁、和、采石、太平,征陳友諒,戰鄱陽湖,皆与有功。從征武昌,陳氏驍將陳同僉持槊突入,太祖呼英殺之,衣以戰袍。攻岳州,敗其援兵,還克廬州、襄陽。授驍騎衛千戶。克淮安、濠州、安丰,進指揮僉事。從徐達定中原,又從常遇春攻太原,走擴廓,下興州、大同。至沙淨州渡河。取西安、鳳翔、鞏昌、慶陽,追敗駕宗哲于亂山,遷本衛指揮副使。進克定西,討察罕腦儿。克登宁州,斬首二千級,進河南都指揮使。時英女弟為宁妃,英將赴鎮,命妃餞英于第,賜白金二十罌,廄馬二十匹。在鎮綏輯流亡,申明約束,境內大治。九年移鎮北平。十三年召還,進前軍都督府僉事。
  十四年,從穎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与陳桓、胡海分道進攻赤水河路。久雨,河水暴漲。英斬木為筏,乘夜濟。比曉,抵賊營,賊大惊潰。擒烏撒并阿容等。攻克曲靖、陸涼、越州、關索岭、椅子寨。降大理、金齒、廣南,平諸山寨。十六年复從友德平蒙化、鄧川,濟金沙,取北胜、麗江。前后斬首一万三千余級,生擒二千余人,收精甲數万,船千余艘。十七年論平云南功,封武定侯,食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十八年,加靖海將軍,鎮守遼東。二十年從大將軍馮胜出金山,納哈出降,進征虜右副將軍。從藍玉至捕魚儿海。師還,賞賚甚厚,遣還鄉。明年召入京,命典禁兵。三十年副征西將軍耿炳文備邊陝西,平沔縣賊高福興。及還,御史裴承祖劾英私養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殺男女五人。帝弗問,僉都御史張春等執奏不已,乃命諸戚里大臣議其罪。議上,竟宥之。建文時,從耿炳文、李景隆伐燕,無功。靖難后,罷歸第。永樂元年卒,年六十七。贈營國公,謚威襄。
  英孝友,通書史,行師有紀律,以忠謹見親于太祖。又以宁妃故,恩寵尤渥,諸功臣莫敢望焉。
  子十二人。鎮,尚永嘉公主。銘,遼府典寶。鏞,中軍右都督。女九人,二為遼郢王妃。女孫為仁宗貴妃,銘出也,以故銘子玹得嗣侯。宣德中,玹署宗人府事,奪河間民田廬,又奪天津屯田千畝,罪其奴而宥玹。英宗初,永嘉公主乞以其子珍嗣侯。珍,英嫡孫也,授錦衣衛指揮僉事。玹卒,子聰与珍爭嗣,遂并停襲,亦授聰如珍官。天順元年,珍子昌以詔恩得襲,聰爭之不得。昌卒,子良當嗣,聰又言良非昌子,复停嗣,授指揮僉事。以屢乞嗣,下獄,尋釋复官。既而郭宗人共乞擇英孫一人嗣英爵。廷臣皆言良本英嫡孫,宜嗣侯。詔可。正德初卒。子勳嗣。
  勳桀黠有智數,頗涉書史。正德中,鎮兩廣,入掌三千營。世宗初,掌團營。大禮議起,勳知上意,首右張璁,世宗大愛幸之。勳怙寵,頗驕恣。大學士楊一清惡之,因其賕請事覺,罷營務,奪保傅官階。一清罷,仍總五軍營,董四郊興造。明年督團營。十八年兼領后府。從幸承天,請以五世祖英侑享太廟。廷臣持不可,侍郎唐胄爭尤力。帝不听,英竟得侑享。其明年,獻皇稱宗,入太廟,進勳翊國公,加太師。
  先是,妖人李福達自言能化藥物為金銀。勳与相暱。福達敗,力持其獄,廷臣多得罪者。至是复進方士段朝用,云以其所化金銀為飲食器,可不死。帝益以為忠。給事中戚賢劾勳擅作威福,网利虐民諸事。李鳳來等复以為言。下有司勘,勳京師店舍多至千余區。副都御史胡守中又劾勳以族叔郭憲理刑東厂,肆虐無辜。帝置勿治。會帝用言官言,給勳敕,与兵部尚書王廷相、遂安伯陳譓同清軍役。敕具,勳不領。言官劾其作威植党。勳疏辯,有“何必更勞賜敕”語。帝乃大怒,責其“強悖無人臣禮”。于是給事中高時盡發勳奸利事,且言交通張延齡。帝益怒,下勳錦衣獄。二十年九月也。尋諭鎮撫司勿加刑訊。奏上,當勳死罪。帝令法司覆勘。而給事中劉大直复勘勳亂政十二罪,請并治。法司乃盡實諸疏中罪狀,當勳罪絞。帝令詳議。法司更當勳不軌罪斬,沒入妻孥田宅。奏上,留中不下。帝意欲寬勳,屢示意指。而廷臣惡勳甚,謬為不喻者,更坐勳重辟。明年考察言官,特旨貶高時二級,以風廷臣,廷臣終莫為勳請。其冬,勳死獄中。帝怜之,責法司淹系。褫刑部尚書吳山職,侍郎都御史以下鐫降有差,而免勳籍沒,僅奪誥券而已。
  自明興以來,勳臣不与政事。惟勳以挾恩寵、擅朝權、恣為奸慝致敗。勳死數年,其子守乾嗣侯,傳至曾孫培民。崇禎末,死于賊。
  華云龍,定遠人。聚眾居韭山。太祖起兵,來歸。從克滁、和,為千夫長。從渡江,破采石水寨及方山營。下集慶路,生擒元將,得兵万人,克鎮江,遷總管。攻拔廣德,戰舊館,擒湯元帥,進右副元帥。龍江之役,云龍伏石灰山,接戰,殺傷相當。云龍躍馬大呼,搗其中堅,遂大敗友諒兵,乘胜复太平。從下九江、南昌,分兵攻下瑞州、臨江、吉安。從援安丰,戰彭蠡,平武昌。累功至豹韜衛指揮使。從徐達帥兵取高郵,進克淮安,遂命守之,改淮安衛指揮使。尋攻嘉興,降吳將宋興。圍平江,軍于胥門。
  從大軍北征,徇下山東郡縣,与徐達會帥通州,進克元都。擢大都督府僉事,總六衛兵留守兼北平行省參知政事。逾年,攻下云州,獲平章火儿忽答、右丞哈海。進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洪武三年冬,論功封淮安侯,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云龍上言:“北平邊塞,東自永平、薊州,西至灰岭下,隘口一百二十一,相去可二千二百里。其王平口至官坐岭,隘口九,相去五百余里。俱沖要,宜設兵。紫荊關及蘆花山岭尤要害,宜設千戶守御所。”又言:“前大兵克永平,留故元八翼軍士千六百人屯田,人月支糧五斗,所得不償費。宜入燕山諸衛,補伍操練。”俱從之。行邊至云州,襲元平章僧家奴營于牙頭,突入其帳擒之,盡俘其眾。至上都大石崖,攻克劉學士諸寨,驢儿國公奔漠北。自是無內犯者,威名大著。建燕邸,增筑北平城,皆其經畫。洪武七年,有言云龍据元相脫脫第宅,僭用故元宮中物。召還,命何文輝往代。未至京,道卒。
  子中襲。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進藥,坐貶死。二十三年追論中胡党,爵除。
  韓政,睢人。嘗為義兵元帥,帥眾歸太祖,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李濟据濠州,名為張士誠守,實觀望。太祖使右相國李善長以書招之,不報。太祖歎曰:“濠,吾家也,濟如此,我有國無家可乎!”乃命政帥指揮顧時以云梯砲石四面攻濠。濟度不能支,始出降。政歸濟于應天。太祖大悅,以時守濠州。
  政從徐達攻安丰,扼其四門,潛穴城東龍尾壩,入其城二十余丈。城坏,遂破之。元將忻都、竹貞、左君弼皆走。追奔四十余里,擒都。俄而貞引兵來援,与戰城南門,再破走之。淮東、西悉平。已,從大軍平吳。又從北伐,降梁城守將盧斌。分兵扼黃河,斷山東援軍,遂取益都、濟宁、濟南,皆有功。克東平,功尤多,改山東行省平章政事。以師會大將軍于臨清,檄政守東昌。既下大都,命政分兵守廣平。政遂諭降白土諸寨。移守彰德,下蟻尖寨。蟻尖者,在林慮西北二十里,為元右丞吳庸、王居義、小鎖儿所据。大將軍之北伐也,遣將士收复諸山寨,降者相繼,蟻尖獨恃險不下。至是兵逼之,庸誘殺居義及小鎖儿以降,得士卒万余人。尋調征陝西,還兵守御河北。洪武三年封東平侯,祿千五百石,予世券。移鎮山東。未几,复移河北。招撫流民,复業甚眾。從左副將軍李文忠搗應昌,至臚朐河。文忠深入,令政守輜重。還,命巡河南、陝西。再從信國公湯和練兵于臨清。十一年二月卒,帝親臨其喪。追封鄆國公。
  子勳襲。二十六年坐藍党誅,爵除。
  仇成,含山人。初從軍充万戶,屢遷至秦淮翼副元帥。太祖攻安慶,敵固守不戰。廖永忠、張志雄破其水寨,成以陸兵乘之,遂克安慶。初,元左丞余闕守安慶,陳友諒將趙普胜陷之。友諒既殺普胜,元帥余某者襲取之。張定邊复來犯,余帥走死。至是以成為橫海指揮同知,守其地。時左君弼据廬州,羅友賢以池州叛,無為知州董曾陷死,四面皆賊境。成撫集軍民,守御嚴密,漢兵不敢東下。從征鄱陽,殲敵涇江口,功最。征平江,敗張士誠兵于城西南。洪武三年,僉大都督府事,鎮遼東。久之,以屯戍無功,降永平衛指揮使。尋复官。十二年論藍玉等征西功,當封。帝念成舊勳,先封為安慶侯,歲祿二千石。二十年充征南副將軍,討平容美諸峒。复從大軍征云南,功多,予世券,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賜內挶禳A手詔存問。卒,贈皖國公,謚庄襄。子正襲爵。
  張龍,濠人。從渡江,定常州、宁國、婺州,皆有功。從征江州,為都先鋒。平武昌,授花槍所千戶。從平淮東,守御海安。与張士誠將戰于海口,擒彭元帥,俘其卒數百。進攻通州,擊斬賊將。擢威武衛指揮僉事。從平山東、河南。大兵克潼關,以龍為副留守。洪武三年調守鳳翔,改鳳翔衛指揮。賀宗哲悉眾圍城,龍固守。宗哲攻北門,龍出兵搏戰,矢傷右脅,不為動。遂大敗之。進克鳳州,擒李參政等二十余人。大將軍達入沔州,遣龍別將一軍,由鳳翔入連云棧,攻興元,降其守將劉思忠。蜀將吳友仁來犯,龍擊卻之。友仁复悉兵薄城,大治攻具。龍從北門突出,繞友仁軍后,敵盡棄甲仗走,自是不复窺興元。召僉大都督府事。十一年副李文忠征西番洮州。論功,封鳳翔侯,祿二千石,世指揮使。复從傅友德征云南,鎮七星關,破大理、鶴慶,平諸洞蠻。加祿五百石,予世券三十年。二十年從馮胜出金山,降納哈出。明年,胜調降軍征云南,次常德,叛去。龍追至重慶,收捕之。二十三年春同延安侯唐胜宗督屯田于平越、鎮遠、貴州,議置龍里衛。都勻亂,佐藍玉討平之。以老疾請告。三十年卒。
  子麟尚福清公主,授駙馬都尉。孫杰侍公主京師。永樂初,失侯。杰子嗣,宣德十年,援詔恩乞嗣。吏部言:龍侯不嗣者四十年,不許。
  吳复,字伯起,合肥人。少負勇略。元末,集眾保鄉里。歸太祖于濠,從克泗、滁、和、采石、太平,累官万戶。從破蠻子海牙水寨,定集慶。從徐達攻鎮江,斬元平章定定。下丹陽、金壇,克常州,進統軍元帥。徇江陰、無錫,還守常州。張士誠兵奄至,力戰,敗之。追奔至長興,連敗之于高橋、太湖及忠節門,士誠奪气。從援安丰,平武昌。從徐達克廬州,下漢、沔、荊諸郡縣。授鎮武衛指揮同知,守沔陽。從常遇春下襄陽,別將破安陸,擒元同僉任亮,遂守之。克汝州、魯山。
  洪武元年,授怀遠將軍、安陸衛指揮使。悉平鄖、均、房、竹諸山寨之不附者。三年從大將軍征陝西,敗擴廓,擒其將。又敗擴郭于秦州。征吐番,克河州。援漢中,拔南鄭。明年從傅友德平蜀。又明年從鄧愈平九溪、辰州諸蠻,克四十八洞,還守安陸。七年進大都督府僉事。巡北平還,授世襲指揮使。十一年從沐英再征西番,擒三副使,得納鄰哈七站之地。明年,師還,論功封安陸侯,食祿二千石。
  十四年,從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城水西。充總兵官,剿捕諸蠻。遂由關索岭開箐道,取廣西。十六年克墨定苗,至吉剌堡,筑安庄、新城,平七百房諸寨,斬獲万計,轉餉盤江。是年十月,金瘡發,卒于普定。追封黔國公,謚威毅,加祿五百石,予世券。
  复臨陣奮發,沖犯矢石,体無完膚。平居恂恂,口不言征伐事。在普定買妾楊氏,年十七。复死,視殮畢,沐浴更衣,自經死。封貞烈淑人。
  子杰嗣。屢出山、陝、河南、北平,練兵從征。二十八年,有罪,從征龍州,建功自贖。建文中,帥師援真定,戰白溝河,失律,謫南宁衛指揮使。永樂元年,子璟乞嗣。正統間,再三乞,皆不許。弘治六年,璟孫鐸援詔乞嗣,亦不許。十八年錄复子孫世職千戶。
  初,与复以征西番功侯者,又有周武。武,開州人,從定江東,滅漢,收淮東,平吳,積功為指揮僉事。從定中原,進都督僉事。洪武十一年以參將從沐英討西番朵甘,功多。師還,封雄武侯,祿二千石,世指揮使。出理河南軍務,巡撫北邊。二十三年卒,贈汝國公,謚勇襄。
  胡海,字海洋,定遠人。嘗入土豪赤塘王總管營,自拔來歸,授百戶。從敗元將賈魯兵,克泗、滁,進万戶。從渡江,拔蠻子海牙水寨,破陳埜先兵,從取集慶、鎮江。敗元將謝國璽于宁國,選充先鋒。從大軍圍湖州,墮其東南門月城。從攻宜興,下婺州,鏖戰紹興,生得賊四百余人,進都先鋒。又從戰龍江,克安慶,与漢人相持,八戰,皆大捷,遂入江州。從徐達攻廬州,皆有功。
  海驍勇,屢戰屢傷,手足胸腹間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從之者無不激勵自效。太祖壯之,授花槍上千戶。复從大軍克荊、澧、衡、潭,擢寶慶衛指揮僉事,遷指揮使,命鎮益陽。從平章楊璟征湖南、廣西未下郡縣。由祁陽進圍永州,与守兵戰于東鄉橋,生得千、万戶四人,以夜半先登拔之。抵靖江,戰南門,生得万戶二人。夜四鼓,自北門八角亭先登,功最,命為左副總兵。剿平左江上思蠻。調征蜀,克龍伏隘、天門山及溫湯關,予世襲指揮使,仍鎮益陽。武岡、靖州、五開諸苗蠻先后作亂,悉捕誅首亂而撫其余眾,遷都督僉事。十四年從征云南,由永宁趨烏撒,進克可渡河。与副將軍沐英會師攻大理,敵悉眾扼上、下關。定遠侯王弼自洱水東趨上關,英帥大軍趨下關,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門。間道渡河,繞點蒼山后,攀大樹緣崖而上,立旂幟。英士卒望見,皆踊躍大呼,敵眾惊扰。英遂斬關入。海亦麾山上軍馳下,前后夾攻,敵悉潰走。
  十七年,論功封東川侯,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逾三年,以左參將從征金山。又二年,以征南將軍討平澧州九溪諸蠻寇。師還,乞歸鄉里,厚賚金帛以行。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
  長子斌,龍虎衛指揮使,從征云南。過曲靖,猝遇寇,中飛矢卒。贈都督同知。次玉,坐藍党死。次觀,尚南康公主,為駙馬都尉,未嗣卒。宣德中,公主乞以子忠嗣。詔授孝陵衛指揮僉事,予世襲。
  張赫,臨淮人。江淮大亂,團義兵以捍鄉里。嘉山繆把頭招之,不往。聞太祖起,帥眾來附。授千戶,以功進万戶。從渡江,所至攻伐皆預,以功擢常春翼元帥,守御常州。尋從戰鄱陽,攻武昌。已,又從大將軍伐張士誠,進圍平江。諸將分門而軍,赫軍閶門。士誠屢出兵突戰,屢挫其鋒。又從大軍克慶元,并下溫、台。洪武元年,擢福州衛都指揮副使,進本衛同知。复命署都指揮使司事。是時,倭寇出沒海島中,乘間輒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帝數遣使繼詔書諭日本國王,又數絕日本貢使,然竟不得倭人要領。赫在海上久,所捕倭不可胜計。最后追寇至琉球大洋,与戰,擒其魁十八人,斬首數十級,獲倭船十余艘,收弓刀器械無算。帝偉赫功,命掌都指揮印。尋調興化衛。召還,擢大都督府僉事。會遼東漕運艱,軍食后期,帝深以為慮。以赫習海道,命督海運事。久之,封航海侯,予世券。前后往來遼東十二年,凡督十運,勞勩備至,軍中賴以無乏。病卒,追封恩國公,謚庄簡。
  子榮,從征云南有功,為水軍右衛指揮使。孫金盬,福建都指揮使。永樂中,留鎮交阯。
  華高,和州人。与俞通海等以巢湖水師來附。從克太平,授總管。從破采石、方山兵。下集慶、鎮江,遷秦淮翼元帥。与鄧愈徇廣德。守將嚴兵城下,高以數騎挑戰,元兵堅壁不動。高沖擊大破之,遂取其城,得兵万人,糧數千斛。從平常州,進僉行樞密院事。副俞通海擊破趙普胜柵江營。再敗陳友諒。援長興,克武昌。授湖廣行省左丞。帥舟師從克淮東,收浙西。進行省平章政事。洪武三年封廣德侯,歲祿六百石。
  高性怯,且無子,請得宿衛。有所征討,輒稱疾不行。令練水師,复以不習辭。帝以故舊优容之。時諸勳臣多出行邊,惟高不遣。最后繕廣東邊海城堡,高請行。帝曰:“卿复自力,甚善。”四年四月事竣。至瓊州卒。初,有言高殖利者,故歲祿獨薄。至是貧不能葬。帝怜之,命補支祿三百石。以無子,納誥券墓中。贈巢國公,謚武庄。授從子岳指揮僉事。
  張銓,定遠人。從取太平,定集慶、鎮江、常州、婺州。搗江州,戰鄱陽湖,取鄂渚。收淮東,平吳。累功為指揮僉事。從取中原、燕、晉、秦、蜀,進都督僉事。使建齊王府,事竣,副江夏侯周德興征五溪蠻。已而水盡源、通塔平、散毛諸洞酋作亂,复副德興討平之。從征云南,由永宁克烏撒。久之,复從傅友德平烏撒及曲靖、普定、龍海、孟定諸蠻。洪武二十三年封永定侯,食祿千五百石,世指揮使。
  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少英偉,好書劍。元至正初,為河源縣務副使,轉淡水場管勾,棄官歸。元末盜起,真聚眾保鄉里。十四年,縣人王成、陳仲玉作亂,真赴告元帥府。帥受賂,反捕真。逃居坭岡,舉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剛与叛將黃常据惠。真擊走常,殺仲剛。以功授惠陽路同知、廣東都元帥,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廣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廣東分省參政,尋擢右丞。贛州熊天瑞引舟師數万,欲圖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檣,擊走之。廣人賴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誅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圍成,募擒成者,予鈔十千。成奴縛成以出。真予之鈔,命具湯鑊,趨烹奴,號于眾曰:“奴叛主者視此!”緣海叛者皆降。時中原大亂,岭表隔絕,有勸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屢遣使由海道貢方物于朝。累進資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為征南將軍,帥舟師取廣東。永忠至福州,以書諭真,遂航海趨潮州。師既至,真遣都事劉克佐詣軍門上印章,籍所部郡縣戶口兵糧,奉表以降。永忠聞于朝,賜詔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竇融、李勣之屬,擁兵据險,角立群雄間,非真主不屈。此漢、唐名臣,于今未見。爾真連數郡之眾,乃不煩一兵,保境來歸,雖竇、李奚讓焉。”永忠抵東莞,真帥官屬迎勞,遂奉詔入朝。擢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且諭之曰:“天下分爭,所謂豪杰有三:易亂為治者,上也;保民達變,知所歸者,次也;負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輸誠納土,不逆顏行,可謂識時務者。”真頓首謝。在官頗著聲望,尤喜儒術,讀書綴文。已,轉山東參政。四年命還廣東,收集舊卒。事竣,仍蒞山東。九年致仕。
  大軍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馬指揮貴往。規畫軍餉,置郵驛。遷山西右布政使。再与貴勾軍廣東,擢貴鎮南衛指揮僉事。尋命真為浙江布政使,改湖廣。二十年复致仕,封東莞伯,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卒。
  子榮嗣。与弟貴及尚寶司丞宏皆坐藍党死。真弟迪疑禍及己,遂作亂。擊殺南海官軍三百余人,遁入海島。廣東都司發兵討擒之,伏誅。
  贊曰:陳友諒之克太平也,其鋒甚銳,微茂才則金陵之安危未可知矣。吳良守江陰,耿炳文守長興,而吳人不得肆其志。締造之基,其力為多。至若華云龍、張赫、吳复、胡海之屬,或威著邊疆,或功存海運,搴旗陷陣,所向皆摧。揆之前代功臣,何多讓焉。而又皆能保守祿位,以恩禮令終,斯其尤足嘉美者歟!

  ------------------
  國學网站推出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