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750年的革命改變了伊斯蘭教國家的性質。從633到750年,這個國家一直听任享有特權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占支配地位,他們統治了大量的非穆斯林臣民和為數不多但卻不斷增加的改宗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人。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支配地位”現已被仍然是享有特權的少數派穆斯林的“支配地位”所取代。但是它已成為一個包括各個民族的穆斯林共同体。這一伊斯蘭教共同体(烏瑪)還有可能是普世性的。它可以進一步包括伊斯蘭教國家的所有居民和整個人類。750年阿拉伯人“支配地位”的放棄在813年得到進一步的肯定。在這一年第五位阿拔斯哈里發哈倫·賴世德之子馬蒙盡管已經繼承了帝國的伊朗部分,但仍然出兵吞并了由其兄弟阿明繼承的,居住著絕大多數阿拉伯居民的帝國的西部領土。 對于伊斯蘭教國家來說,結束伊斯蘭教共同体与阿拉伯民族的同一性,其代价是將政府轉變成薩珊波斯人的專制形式。阿拉伯人具有無政府主義的思維習慣,不僅阿拉伯的游牧部落是這樣,而且在阿拉伯半島的綠洲和在駐扎著占領者的阿拉伯部落民的各地兵站中定居的阿拉伯人也同樣如此。希腊編年史家狄奧凡(寫于約810-813年)把伊斯蘭教國家的元首稱作“議事會主席”。這一稱呼准确地描述了最初4位哈里發的地位。他們的倭馬亞繼承人在与自己的同胞阿拉伯人的關系方面也并不是專制君主。他們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依賴于阿拉伯人的支持。阿拉伯人派性极強,動輒發怒。他們必定受到了倭馬亞家族的穆阿威葉及其繼承人的調教和勸誘。阿拉伯人地位的下降,免除了對阿拔斯家族行使權威的約束。在非穆斯林面前,非阿拉伯穆斯林現在贏得了与阿拉伯人平等的地位,但他們并未繼承隨意對待政府的特權(阿拉伯人自己也失去了這一特權)。 阿拉伯語并未隨著阿拉伯人的地位而下降。在阿拔斯王朝統治之下,阿拉伯語繼續是伊斯蘭教國家的官方語言,當然也是阿拉伯詩歌的語言,雖然阿拉伯詩人和阿拉伯語法的學者現在并不一定都是具有阿拉伯血統的人。813至833年間擔任哈里發的馬蒙,依靠伊朗人的軍事和政治支持,但他推動了將希腊哲學和科學著作翻譯成阿拉伯語的工作。這些著作有些是從希腊文原文直接翻譯的,有些是根据現有的從希腊文譯成古敘利亞文的譯本轉譯的。到7世紀末,伊斯蘭教國家的非阿位伯人官員已必須要掌握兩門語言。9世紀時的翻譯家就是從這一階層中產生的。這种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即是位于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哈蘭。該城一直到9世紀還保存著一种希腊化形式的前基督教和前伊斯蘭教的巴比倫宗教。另一渠道是位于胡齊斯坦(古埃蘭)的容迪沙普爾,它是由薩珊王朝皇帝沙普爾一世建造,用來囚禁他從敘利亞抓來的俘虜的。它后來成為一個聶斯脫利派的醫學院的所在地。 大量的從希腊語和古敘利亞語翻譯成阿拉伯語的著作表明,當時已有一批思想上十分活躍的阿拉伯語讀者。這种新生的阿拉伯文化的中心是巴格達,它位于底格里斯河的西岸,距薩珊波斯帝國及其先驅安息阿薩息斯王朝的前都城泰西封很近。巴格達作為阿拔斯哈里發帝國的首都始建于762年。与一個半世紀之前的長安一樣,巴格達也變成了一座世界性的城市。通過9世紀在巴格達城思想和智力的發酵,阿拉伯語進一涉精練优雅,從而有資格成為從烏滸河-藥殺水流域,到大西洋的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文化混合語。 阿拉伯語還開始取代當時在伊斯蘭帝國流行的其他一些語言而成為日常生活的用語。在這方面,阿拉伯語未能擠走波斯語。波斯人保留了他們的古代語言,盡管他們采用阿拉伯字母來書寫這种語言并用阿拉伯語外來詞來丰富他們的語匯。這种新波斯語(法斯語)后成為一种偉大文學的表達工具。阿拉伯語代替其姐妹語——閃米特語中的古敘利亞語要更容易一些,到阿拉伯人征服時,古敘利亞語已成為新月沃地所有農民的母語。阿拉伯語還逐漸傳播到埃及,取代了科普特語,并且更為迅速地傳播到西北非,取代了各种柏柏爾語言。柏柏爾人的文化較落后,他們很容易就接受了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但是,在本章涉及的整個時期,新月沃地和埃及的農民卻仍然忠誠于基督教。在這一時期,他們很少采用阿拉伯語。 9世紀伊斯蘭社會中的思想騷動,受到了要為伊斯蘭教配置精神机构這种需要的刺激。伊斯蘭教帝國中的非穆斯林臣民已經具有這類机构。伊斯蘭教顯然需要能夠讓伊斯蘭社團在一個龐大帝國足以保持統治地位的法律和神學体系,而這個帝國又包容著若干古代成熟文明的故鄉。使阿拉伯人成為“有經人”的渴望,一直是穆罕默德的動机之一。 伊斯蘭教律法必須要建立在穆罕默德的教導之上,但原始材料并不充分。《古蘭經》由許多條精神上的訓誡組成,這些訓誡又与作為麥地即伊斯蘭教社團政治首腦的穆罕默德發布的專門性行政規定混雜在一起。《古蘭經》中的法律材料必須要挑選出來,然后再把有關穆罕默德言論的傳統報道補充進去。這些報道必須要經過證實。此后仍然存在的空缺部分,則必須要由類比推理和引用地方上的習慣法來填補。這种習慣法在前羅馬帝國的疆域內可能就意味著是羅馬法的地方版本。在750至900年之間,圣訓傳說分門別類被匯編成集,伊斯蘭教律法的四大學派正式确立。對于与什葉派(即阿里家族的同党或追隨者)穆斯林相區別的遜尼派(正統派)穆斯林來說,所有四大教法學派最終都被認為是有效的。當地的穆斯林社團可以自由地選擇服從它喜愛的任何學派。 伊斯蘭教神學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這部分是因為已經存在著一個精心論證的基督教神學,部分是因為對上帝獨一性和統一性的信仰已使兩個宗教都產生了同樣的問題。認為《古蘭經》是受造而非自存的教義,是阿里烏派關于基督教三位一体中的第一和第二位關系的概念在伊斯蘭教中的翻版,這一教義于827年被哈里發馬蒙确立,隨后又在847年被哈里發穆塔瓦吉爾廢除。在頒布這些神學通告時,這兩位哈里發濫用了權力,因為哈里發只是穆罕默德在政治領域的繼承人而已。在神學領域由穆斯林公開討論的問題,就同猶太人一樣,應當由律法專家們的一致意見來決定。純粹的一神論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不需要用希腊哲學的語言起草的信經。但是,穆斯林通過翻譯接触到希腊哲學,促使一系列穆斯林思想家將希腊哲學与伊斯蘭教融合在一起。在945年以前的100年中,相繼出現了巴士拉的哲學家金迪(死于873年)和具有突厥血統的穆斯林哲學家法拉比(死于950年)。 750年的革命標志著伊斯蘭教帝國擴張時期的終結,同時也是其分裂時期的開端。盡管阿拉伯人是伊斯蘭教國家享有特權的主人,但他們仍常常陷入內戰之中。考慮到這一事實,人們不能不為這一事實感到惊奇:他們不僅設法創造和保持了他們龐大的征服對象,而且直到倭馬亞政權倒台之前還進一步將其予以擴大。阿拔斯家族未能成功地繼承伊斯蘭帝國的全部版圖。756年倭馬亞家族一位幸存的流亡者贏得了伊比里亞半島遜尼派穆斯林社團的效忠。在757至786年之間、有3個哈瓦立及派的國家建立于阿爾及利亞和阿特拉斯山脈南部一側的柏柏爾人地區。(哈瓦利及派即“分裂派”,是因阿里与穆阿威葉妥協而与阿里分裂的一派。)788年一個阿里派小王國建立于摩洛哥。800年建立于伊夫里奎亞(突尼斯)的遜尼派阿拉伯人的艾格萊卜王朝僅在名義上效忠于阿拔斯家族,它于909年被一支柏柏爾人部落支持的“法蒂瑪”王朝所取代。法蒂瑪王朝否認阿拔斯家屬的合法性,企圖將整個伊斯蘭教世界都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 對于阿拔斯家族來說,在他們統治下的伊朗地區,宗教和政治的反叛更為嚴重,而伊朗一直是他們權力的源泉。伊朗人因為在精神上對薩珊帝國的瑣羅亞斯德教的教會感到不滿,才接受了摩尼教及其分支瑪茲達教。阿里家族的代理人阿布·穆斯里姆曾發動推翻倭馬亞王朝的起義,他在伊朗喚起了人們的期望:繼之而來的將是一個同宗的什葉派穆斯林的,或許甚至是一個瑪茲達教派的或瑣羅亞斯德教的政權。在749年阿拔斯人搶占哈里發職位之時,在754年第二位阿拔斯哈里發曼蘇爾(754-775年在位)處死幫助阿拔斯人奪取王位的阿布·穆斯里姆之時,伊朗人极度不滿,民怨沸騰,爆發了一連串的起義。術士辛巴德領導了755/756年的起義,烏斯塔德西斯領導了766-768年的起義。“蒙面先知”穆卡那領導了777-783/784年的起義。實際上在阿拔斯時代,非伊斯蘭的宗教和非正統形式的伊斯蘭教遍布于伊朗和伊拉克。 一個穆斯林要成為神秘主義者,既誘人又危險。922年哈拉智因宣稱自己与真主合一而被處以死刑。瑪茲達教徒巴貝克領導的起義在伊朗西部從816年堅持到838年。從869年到883年在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下游流域墾荒的黑人奴隸參加了哈瓦立及派領導的起義。伊朗位于厄爾布爾士山脈和里海南岸之間的地區一直未被阿拉伯人征服,但它最終也皈依了伊斯蘭教,不過不是遜尼派伊斯蘭教而是什葉派中的裁德派。從864至928年,這一地區在裁德什葉派統治之下。自932年開始,布瓦希德人橫行于伊朗西部,他們屬于什葉派中与裁德派不同的另一支教派,起源于里海沿岸獨立地帶的西北角。945年他們占領了巴格達,將阿披斯王朝的哈里發變成了他們的傀儡。 自從哈里發穆阿台綏姆執政(833-842年)以來,阿拔斯人已經成了他們自己的突厥奴隸衛隊的傀儡。這些人是最初將阿拔斯王朝推上王位的伊朗呼羅珊人的繼承者。(雖然突厥人的草原帝國已于581年分裂,并在630-637年滅亡,突厥人還是生存下來,許多突厥人部落繼續占据著大部分歐亞平原。)阿拔斯哈里發的突厥奴隸衛隊,至少已在名義上皈依了遜尼派伊斯蘭教。從874至995年統治托卡里斯坦、烏滸河-藥殺水流域和呼羅珊的伊朗薩曼人就是改宗遜尼派伊斯蘭教的瑣羅亞斯德教徒的后裔。他們与西北非的艾格萊卜人一樣小心謹慎地在口頭上歸順于阿拔斯哈里發名義上的統治權。945年巴格達城被什葉派的伊朗布瓦希德人攻占,暴露了阿拔斯人對遜尼派穆斯林社會的統治權純屬是沙上之塔。 這种虛构的統治權事實上早在929年就已經站不住腳了。在這一年倭馬亞王朝流亡在伊比利亞半島那一支的當政代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自稱“哈里發”。這樣一來遜尼派伊斯蘭教社會的版圖便發生分裂,分別統治兩地的統治者都聲稱自己是穆罕默德合法的政治繼承人。因此到這一時期,其臣民中包括遜尼派穆斯林社團的統一的伊斯蘭教國家已不复存在,更不用說還存在著許多与正統派伊斯蘭教分道揚鑣的政治上獨立的小國。 在750至945年之間,除了一次例外,穆斯林唯一的胜利是由西方的穆斯林政府或私人冒險家所取得的。在陸地上,流亡于伊比利亞半島的倭馬亞王國不斷縮小。到803年,它不僅失去了比利牛斯山脈北部的最后一批据點,而且還丟失了南部的加泰羅尼亞。但是,在826或827年,被驅逐出倭馬亞西班牙的穆斯林反叛者征服了東羅馬帝國的克里特島。827-902年艾格萊卜人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征服了整個西西里島,后者在該島僅剩下一個据點。9世紀查里曼帝國的解体使得西西里和西班牙的穆斯林有机會從海上進攻意大利。他們占領了阿爾卑斯山的許多關隘,并几乎成功地從西部基督教世界的外阿爾卑斯山地區襲擊了意大利。868-876年當東羅馬帝國進行干預時,他們几乎已經經阿普利亞和達爾馬提亞抵達保加利亞。 751年,即阿拔斯人推翻倭馬亞王朝的第二年。阿拔斯人在塔拉斯河對中國人取得了一次歷史性的胜利。如果中國人打贏這一仗,他們很可能會使中國和佛教重新占据烏滸河-藥殺水流域。如果這樣的話,一位于巴爾赫的佛教“新寺院”世襲住持的后裔們,也就不會成為管理阿拔斯帝國達40年(直到803年為止)之久的“巴爾馬克家族”了。“如果穆斯林在751年戰敗,那么這些野心勃勃的托卡里斯坦人也絕不會皈依伊斯蘭教。我們可以猜測,在中國755-763年的大動亂之后,為了在重整中國唐王朝的財政中發揮領導作用,他們很可能會從瑣羅亞斯德教重新皈依佛教。 實際上,伊斯蘭教在中亞并未退縮,相反它得到了進一步傳播。在阿拔斯哈里發穆克塔迪爾統治期間(908-932年),盡管阿拔斯王朝在政治上已衰落到最低點,但一支生活在歐亞大平原深處伏爾加河和卡馬河匯合處地區的講突厥語的民族——伏爾加河畔的保加爾人,仍請求穆克塔迪爾向他們派遣一隊傳教士。這些保加爾人當時肯定已皈依了伊斯蘭教。這批傳教士于922年到達了他們的首都保爾加。960年,當時占据大宛北部一帶草原(751年阿拔斯人曾迫使中國人撤离這一地區)的葛邏祿(“雪人”)突厥人,改信他們在河間地帶的鄰居所信奉的遜尼派伊斯蘭教。這些鄰居已不再是阿拔斯人;他們基本上是獨立的薩曼人。葛邏祿人擴張到了塔里木盆地,并隨身帶來了伊斯蘭教。因此,盡管曾經統一的伊斯蘭教國家.四分五裂,而伊斯蘭教本身卻在統一的伊斯蘭教國家力量鼎盛時期的疆域之外贏得了皈依者。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