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們已經談到,在印度河文明時期的文字釋讀出來以前,我們對這种文明的了解完全依賴于一些不會說話的文物,對其年代的測定則取決于在伊拉克發現的印度河文明遺物,這些遺物在蘇美爾-阿卡德文明廢墟下埋藏的地層的年代是可以測定的,可以證明的是,印度河文明最晚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仍然存在,但這個最后年限是不确定的,我們也無法弄清繼印度河文明之后出現的印度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公元前6世紀‘后半期以前的印度政治史沒有留下什么記錄,佛陀喬答摩·悉達多在世期間(約為公元前567-前487年間),這段歷史的記載是附加在對佛陀生平的記載中的;而且這种記載在一定程度上与傳說混在了一起。從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到佛陀的悟道成佛可能有1000年之久。能夠說明這段歷史的只有一些鳳毛麟角的文物。這1000年印度世俗歷史的考古學證据僅限于一些年代不同、時斷時續的陶器碎片。 相比之下,佛陀誕生以前時期的印度文明在宗教方面卻擁有大量富于啟發性的史料,而宗教是人類一切經歷和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种。印度教經文的年代是很難确定的,在形成文字以前,它們不知道經過了多長時間的口頭創造和傳誦。但口頭傳誦可能是准确的,因為禮拜儀式是否靈驗就取決于是否能夠准确地引用經文。而且,盡管我們難以确定印度宗教文獻的發展經歷了多少年代,也難以推測其最早的流派出現于何時,但我們還是能夠分清這些文獻各种流派的先后次序。最早的流派文獻是《吠陀》,這是一部在禮拜儀式上引用的圣歌和咒語的匯編。禮拜儀式包括儀式上的一些動作、姿態和套語。其后的流派是一部關于禮儀活動的專題論文匯編《梵書》。印度文獻這兩种最早的流派与其他地區沒有什么區別。其他地區的古代社會也有類似的口頭或書面的宗教文獻。 在這一時期,印度人主要關心的是勸服或迫使神祗實現崇拜者的愿望。印度人与赫梯人、希腊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一樣將他們的神祗排列在眾神殿內。這些印歐語系民族的眾神殿可能都是從一种蘇美爾模式起源的。對許多民族來說,按照正當的儀式對一系列神祗頂禮膜拜就是貫穿其宗教歷史始終的內容。但在《森林書》和《奧義書》中,印度人卻在進一步探討人類在其中獲得意識的宇宙的奧秘。他們捫心自問,終极客觀實在的本質是什么?人類靈魂的本質是什么?人類靈魂与終极客觀實在的關系又是什么?他們認為,靈魂(我)与宇宙中和宇宙之外的終极客觀實在(梵)是不同的,通過反省就可以直覺到各种不同。這种直覺用3個梵文字眼來表達:Tat tvam asi,即“那就是你”或“你就是那”——“你”就是一個靈魂,“那”就是終极客觀實在。 這已經是印度宗教的第二個階段。它是第一個階段的惊人后果。在第一個階段,印度人關心的是宗教的外在方面;在第二個階段,他們從膜拜儀式轉向沉思冥想,而且,在對宇宙的精神領域的探索中,他們走得很遠。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個階段積累下來的宗教經典追蹤印度宗教的發展過程。每個階段都把這些經典傳給下一代。但對印度社會結构的發展只能通過一些并非當時留下的跡象來推測。印度社會獨具特色的制度是种姓制度,現在譯為“种姓”的梵文詞匯“瓦爾那”意為“顏色”。這表明,种姓制度起源于操原始梵語的入侵者把自己与被征服的當地居民在种族上隔离開來的企圖。當地居民在膚色以及風俗習慣上肯定都与入侵者不同,入侵者的种族隔离政策是很嚴厲的,我們可以推測,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地人”在數量上超過了入侵者,在文明程度上也遠遠地超過了他們。“當地人”是印度河文明的繼承者,而入侵的雅利安人則是一种野蠻人。 征服者使自己与被征服者保持嚴格隔离的企圖,對占統治地位的雅利安社會內部的階級結构產生了影響。雅利安人也象世界上其他很多民族一樣分為3個階層:武士、祭司和平民。与其他民族一樣,這些雅利安人階層是世襲的,但在雅利安人作為印度的統治种姓定居下來之后,其內部的階層分化也變得与雅利安人和“當地人”之間的分化一樣地极為嚴格。祭司(婆羅門)逐漸奪走了武士(剎帝利)的地位而成為最高階層。由于武士階層仍然掌握著財富和政治權力,這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因此,占統治地位的雅利安社會內部的階層分化變得和統治社會与“當地人”之間的种姓分化一樣一成不變,結果導致印度社會分化為4個种姓而不是2個种姓,最高的种姓是祭司而不是武士。隨著印度社會的擴大,4個种姓中的每一個种姓又分成無數的亞种姓,這一方面是由于征服行為仍在繼續,另一方面是由于“當地人”与4個基本种姓相結合而被其中的1個种姓同化。 雅利安人從歐亞太平原進入印度之后的第一個落腳點,可能是印度河流域。《吠陀》一書中的地理資料似乎表明,在《吠陀》成書的時代,這一地區就是雅利安人的安身之處。到佛陀時代,印度世界的地理中心轉移到朱木拿河——恒河流域中段。到公元2世紀,印度世界已經向南擴展到印度半島,向東南擴展到現在的越南南部和印度尼西亞地區。印度文明的逐步擴張沒有留下年代的記錄。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即擴展得越遠,同化的作用就越大,而征服和殖民的作用則越小。雅利安人的梵語及其派生語言從未傳遍整個印度次大陸,而印度文明及其特有的制度,如种姓制度和梵語在祭祀中的使用卻傳播得更為廣泛。當佛陀否定种姓制度并對不同于終极客觀實在的靈魂的信仰發出挑戰的時候,印度文明就誕生了一种廣為流傳的宗教,它迷住了整個東亞。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