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一章 工業革命


  我們發覺自己處于這樣一個世界中:在這世界里,有著迅速的運動和不平穩的退卻;在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擠滿了人——人們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擠,人們不自在地隱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間內沉思或空想;在這世界里,充滿了流線型汽車、有軌電車和飛机;這世界受到了來自傳聲筒的唱聲的干扰,遭到了新聞標題以及電影和電視中的不斷變化的鏡頭的攻擊。這世界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种經濟統治——工業文明的統治——的一部分;它不但為西歐諸民族所分享,也為俄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還在某种程度上為中國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約翰·尤·內夫

  人類的物質文化在過去2O0年中發生的變化遠甚于前50O0年。18世紀時,人類的生活方式實質上与古代的埃及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人類仍在用同樣的材料建造房屋,用同樣的牲畜馱運自己和行李,用同樣的帆和槳推動船,用同樣的紡織品制作衣服,用同樣的蜡燭和火炬照明。然而今天,金屬和塑料補充了石塊和木頭,鐵路、汽車和飛机取代了牛、馬和驢,蒸汽机、內燃机和原子動力代替風和人力來推動船,大量合成纖維織物与傳統的棉布、毛織品和亞麻織物競爭,電使蜡燭黯然失色,并已成為只要按一下開關,便可做大量功的動力之源。
  這一划時代的變化的起因一方面見于前章提到的科學革命,一方面見于所謂的工業革命。人們之所以要修飾以“所謂的”,是因為對使用工業革命一詞感到很不自在。我們已指出過,在某些方面,工業革命早在18世紀以前已開始進行,并由于各种實際的目的而繼續到現在。顯然,在一個突然地開始和結束的惊人變化的意義上說,這不是一場革命。
  然而,事實仍舊是,18世紀80年代間,生產力确有了惊人的進展,或者,如現在的經濟學家所認為的,生產力有了“一個進入自驅動的發展的起飛”。更明确地說,當時產生了一個机械化工厂体系,它以迅速降低的成本极大量地生產商品,以致它不再是依能原有的需妥,而是創造出其自己的需要。汽車制造業就是這种現在很普通但以往一向無前例的現象的一個例子。不是存在于本世紀初的對汽車的需求創造了今天巨大的汽車制造業,而是制造廉价的T型“福特”牌汽車的能力促進了現代對汽車的大量帶求。
  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來說具有頭等重要性,因為它不但為20世紀的不發達世界提供了主要目標,而且為19世紀歐洲的世界霸權提供了經濟基礎和同事基礎。今天,每個新國家在政治上獨立生存的意義上功地“起飛”之后,又把朝相應的經濟上獨立生存的方向“起飛”作為自已的目標。

  一、為什么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時間開始

  考察工業革命時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和其時間的選擇有關。為什么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后期而不是在1OO年或1,O00年時發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海外大擴張之后歐洲惊人的經濟發展中找到,這一發展我們前面已提到過,是如此顯著,以致現在通常被稱為商業革命。
  商業革命的首要特點在于世界貿易的商品起了變化。16世紀以前,最重要的項目是由東方運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運的金銀。但漸漸地,新的海外產品成為歐洲的主要消費品,其商業价值增長。這些產品包括新的飲料(可可、茶和咖啡)、新的染料(靛藍、胭脂紅和巴西蘇水)、新的香料(多香果和香子蘭)和新的食物(珍珠雞、吐綬雞以及其供應量已大大增長的紐芬蘭的鱈)。商業革命的另一重要特點是貿易量顯著增長。1715至1787年間,法國從海外地區輸入的進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國的貿易也有了几乎同樣惊人的增長——從1698至1775年的這一時期中,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長到500%至600%之間。歐洲的總的貿易在增長,但是,殖民地貿易正在其中占一個愈來愈大的部分。例如,1698年,英國約15%的海運貿易是与其殖民地進行,但是,到1775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33%。此外,由于殖民地商品的再出口,法、英兩園与歐洲其他國家的貿易也大大增長。
  商業革命在好几個重要方面有助于工業革命。首先,它為歐洲的工業、尤其是為制造紡織品、火器、金屬器具、船舶以及包括制材、繩索、帆、錨、滑輪和航海儀器在內的船舶附件的工業提供了很大的、不斷擴展的市場。英國偉大的工業中心伯明翰之所以變得重要,就因為它為殖民地提供了种种產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戰斧,銷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貧窮的奴隸的枷鎖、手銬和鐵頸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欣倒了古老的樹木;在澳大利亞放牛的牧場上,回響著伯明翰的鈴擋的聲音;在東印度和西印度,人們用伯明翰的鋤頭照料甘蔗田。”
  為了滿泛這些新市場的需宴,工業必須改善其組織和技術。英格蘭中部地區的釘子制造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為了适應殖民地對釘子的不斷增長的需要,研制出机械化的、提高了產量的軋制机和縱切机。它還發展起一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生產釘子的鐵器商即鐵工厂老板將一堆難針條分發給制釘工人,由他們在家里加工,然后再運回去銷售。到1775年,釘子制造業每年用去10,000吨鐵,雇用約10,000名工人。當時有觀察者評論說,凡是“知道美洲對釘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沒見到過美洲极大量的用木頭建造的房屋,是會感到惊异的;然后,他又會對建造這么許多木頭房屋所必需的釘子是在哪里制成的這一點感到詫异。”
  釘子制造業為使自己适應美洲市場而采取的步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獲得了技術上的進步2這些進步和其他工業所取得的進步一起,為工業革命提供了一個穩固的机械基礎。因而,工業革命的先驅者是在許多新研制出來的机械發明物的幫助下開始前進的;這些發明物包括印刷机。手搖織机、紡車、捻絲机、采礦設備、冶鐵爐、自動織帶机和織襪机。釘子制造業和其他工業所采用的那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根本不同于傳統的手藝行會制度;在手藝行會中,同一個人生產一件商品,然后將它賣給消費者而獲取固定的利潤。現在,一個中間人即有資本的中間商介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他用自己的資本購買原料,將原料“分發”給不是行會成員的工匠,由他們在計件工价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然后,他撿起成品,賣給消費者,以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于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為新的中間商所分隔;中間商的目的——与行會的固定价格和固定利潤大不相同——是廉价買進,高价賣出,以獲取最大利潤。可以補充說一下,這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有時也被稱為家庭包工制;其原因在于,工匠全然不同于在雇主的工場里干活的行會會員,通常是在自己家里做計件工作。
  無論如何,這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的意義是,它不受到無數的行會限制的約束,從而使工業產量的大幅度增長成為可能。有些中間商發現,如果將他們的工匠集合在一個屋頂下,向他們提供原料和工具,那么既方便又有利可圖。有一首詩講到了紐伯里的杰克;他在16世紀初建造起自己的房屋,安裝上200多台織机,雇用了大約600個男子、婦女和儿童來進行操作。
  在一個長長的大房間里,
  豎放著二百台非常堅固的織机:
  确實,有二百個男子,
  在操作這些排成一長行的織机。
  每台織机旁,坐著一個机靈的男孩,
  正高高興興地把線繞在筒管上。
  近旁的另一地方,
  有一百個快樂的婦女,
  坐在那里放聲歌唱,
  同時心情愉快地努力梳理棉花。
  另外緊挨的一個房間里,
  呆著二百個少女,
  身穿鮮紅的粗毛布裙子,
  頭扎乳白色的頭巾。……
  那些漂亮的少女從不停歇,
  整天在那里紡紗。……
  接著,人們又走進一個房間,
  那里有一些衣著破舊的孩子:
  全都坐著揀羊毛,
  從粗羊毛中挑選中最纖細的。……
  在另一地方,
  杰克正暗中監視著整整五十個規矩的男子,
  這些人個個都是剪羊毛者。…
  他們近旁,還有著
  整整八十個正在努力于活的划手。
  那對,杰克己擁有一個染房,
  在那里,他雇用了整整四十個男子;
  同祥,他還為自己的漂洗机
  雇用了整整二十個人。
  杰克和其他工業的中間商伙伴一起發展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工厂体系。只需要有節省勞力的動力机械,就可以發動工業革命了。
  要為工業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就得籌措資金商業革命也提供了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資本。資本以利潤的形式從世界各地源源流入歐洲。在西伯利亞,俄羅斯人把鐵罐賣給土著,以換取足以裝淄鐵罐的毛皮。在北美洲,哈得孫灣公司的商人向印第安人每出售一支步槍,索取的价錢是一支步槍那么高的一堆海狸皮。在墨西哥和秘魯,西班牙人利用土著勞動力挖掘出許許多多的銀子。德雷克在對西班牙人的一次私掠巡航中,獲得了等于其遠航投資額的4,700%的利潤。伊麗莎白女王為他提供了几條船,也分得一些股份,淨賺250,000英鎊。她將其中一部分投資于黎凡特公司,該公司的利潤后又用于創辦為英國贏得印度帝國的東印度公司。“确實”,約翰·梅納德·凱因斯說,“德雷克用‘金鹿號’船帶回來的掠奪物完全可以看作是英國對外投資的源泉和起源。”非洲也以有几十万奴隸被掠去充當美洲种植園的勞動力的形式為歐洲冒險家提供了巨大利潤。實際上,布里斯托爾因為是奴隸貿易和蔗糖貿易的中心,才在18世紀的前75年中成為英國的二等城市。當地有位善于分析者寫道,“這城市中沒有一塊磚不是用奴隸的血凝成的。豪華的宅第、奢侈的生活、穿特殊制服的仆人都是財富的產物,而這种財富是用被布里斯托爾商人們買賣的奴隸的苦難和呻吟制成的。”比奴隸貿易本身更有利可圖的是由奴隸勞動力經營的甘蔗种植園。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种植園主是當時的巨頭,只有以往在印度發了財的“大富翁”能与他們相比。這些人揮霍無度、開銷惊人,但是從長遠的觀點看來,更值得注意的是几個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非洲公司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公司如莫斯科公司、哈得孫灣公司以及南北美洲的种种陸上殖民地公司的生利的收益。
  正是這一商業革命引起了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生气勃勃的、擴張型的社會。在這社會中,“要求利潤的欲望成了起推動作用的動机……人們通過各种复雜的、往往是間接的方法,將大筆大筆積聚起來的資本用于謀取利潤。”以往在中世紀期間,一個人若試圖去賺得比保持在他生來就有的生活地位中舒适地生活所必需的更多的錢,會被認為是邪惡的。但是,隨著商業革命的到來,渴望得到財富的精神出現于經濟事業的各個方面。在商業上,有著固定价格和固定利潤的商業公會被試圖為其股東獲得可能的最高收益的合股公司所取代。在工業上,對質量、生產方式和利潤有著許多規定的手藝行會被實行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的中間商所掃除。在金融上,中世紀教會對高利貸的种种禁令被提供貸款、出售匯票和提供其他許多金融服務的大銀行所忽視。
  所有這些現象在中世紀后期是新生的,但是,商業革命大大地促進了它們。1500年以后,資本主義的各种制度和精神迅速地發展起來。當然,那些世紀中的資本主義完全不同于今天的資本主義。由于商業事業比工業或農業更加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組織起來,這种較早的資本主義形式通常稱為商業資本主義。然而,不管給16至17世紀期間盛行于歐洲的經濟制度以什么名稱,重要的一點是,它是生气勃勃的、富有擴張性的。資本家在其不斷的、要求利潤的運動中,將其活動范圍擴展到整個世界。這樣做時,資本家多方面地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到來,也促進了歐洲的世界經濟霸權的建立。

  二、為什么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地方開始

  工業革命首先開始于英國。這是個极重要的歷史事實,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19世紀時英國對世界事務起首要作用的原因。因此,為什么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地方開始這一問題遠不僅僅具有學術上的探討价值。
  如果排除那些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引起工業革命的國家,這問題也許可簡單化。意大利曾在經濟上居營位,但是,隨著地理大發現、隨著主要的商船航線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它落后了。西班牙16世紀時在經濟上占优勢,但是,由于前面已提到的种种原因,它后來敗給了西北部國家。荷蘭在17世紀時享有其黃金時代,但是,它缺乏机器生產所必需的原料、勞動力資源和水力。中歐和東歐各國沒受到商業革命的什么影響,因而未發展起工業化所必需的專門技術、貿易市場和資本儲備。
  于是,僅剩下法國和英國為可能的領導者;這兩者中,英國具有使它能遠選領先于其對手的某些有利條件。例如,在商業方面,1763年時這兩個國家大致不相上下,或者,如果有區別的話,法國稍微領先些。但是,法國擁有三倍于英國的人口。法國還因1763年時被逐出加拿大和印度而在對外貿易中失利。此外,獨立戰爭和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艦隊的封鎖使法國的貿易值下降到1788年時的一半左右,這一降低直到1825年才恢复到原有水平。
  英國享有的另一重要的有利條件是,它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業和煉鐵工業中領先。由于英國的保存林正被耗盡,它很早就開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煉鐵。到1789年法國革命時,英國每年大約生產1,00O万吨煤,而法國僅生產70万吨煤。當時有位詩人已意識到這种無限的動力之源對英國工業的意義,他寫道:
  英國是個完美的世界!它還擁有東印度群島!
  修正你們的地圖吧!新的城堡是秘魯。
  英國還率先發展起高爐;這种高爐迥然不同于舊時的熔鐵爐,能成批生產鐵。1780年,英國的鐵產量是法國的三分之一,到184O年,卻是法國的三倍多。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英國正在生產被大規模消費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穩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進,而法國則更專門地生產其需求量有限且不穩定的奢侈品。可能伏爾泰已想到了這一點,他在1735年寫道,“事實上,我們是歐洲的摜奶油。”
  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多。英國的宮廷支出和軍費較法國的低,因此,英國征稅較少,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較好。此外,銀行業在英國發展得更早、更有效,為個人企業和社團企業提供了共同基金。到17世紀末,倫敦已在与世界的借貸中心阿姆斯特丹競爭;倫敦的證券交易所于1698年建立,而巴黎直到1724年才有正式的證券交易所。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國。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從非國教徒如從事制鐵業的達比全家、制造瓷器的庫克沃西、經營棉紡織厂和參与政治活動的布賴特父子以及投身于科學的道耳頓和愛丁頓等人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得到說明。擺脫常規和對個人責任的強調使在非國教徒中間產生很大一部分實驗者和發明者,而他們的節儉使他們把利潤再投資于實業而不是為奢侈的生活揮霍掉。非國教徒在英國的影響由于來自大陸的同教派的人的流入而增大。例如,隨著1685年南特敕令的撤銷,法國失去了相當多的經管企業的人才,尤其是在紡織工業中;他們都流入了英國。
  英國還在勞動力供應方面占优勢;由于行會較早瓦解,由于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占,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行會及其多方面的限制的消失,使采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擁有動力机械的工厂更為容易。圈地于16世紀開始,繼續了三個世紀,在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葉達到最高潮。自耕農時常不得不出賣勞動力,因為對公地和荒地的圈占使他們沒有土地放牧,也得不到燃料。較早時期的圈地是由羊毛价格的上漲促成的,因此,土地多半用于放牧。在較后的時期中,為迅速發展的城市生產糧食的需要變得更為重要,因此,被圈占的土地由人們用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加以耕种。這些方法包括用輪作制代替讓田地休閒這种浪費土地的舊方法、選育优良种無用科學培育法改良牛的品种以及研制某些農業机械如馬拉的耕耘机和自動的播种机。
  如果處于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條塊農田的耕种制之下,這些改革本不可能實現。然而,由于圈地,人們有可能完成這些改革,而且,這樣做是很有利的。當時,農產品市場正在擴大,种种新技術使產量的顯著增長成為可能。湯森子爵曾園致力于用蕪菁進行輪作而被稱為“蕪菁湯森”,他在自己的土地上使小麥每英畝的產量從10蒲式耳增至24蒲式耳。1710至1795年間,羅伯特·貝克韋爾的科學培育法有可能使小牛的平均重量從50磅增至148磅,使菜牛的平均重量從370磅增至800磅,使綿羊的平均重量從28磅增至80磅,使羔羊的平均重量從18磅增至50磅。因而,從經濟觀點看,因地顯然使人們能向前邁進一大步。
  但是,從社會觀點看,情況究全不同。1714至1820年間,英國有600万英畝以上的土地被圈占。這意味著嚴重的混亂和苦難。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里尋找工作。英國自耕農被大批地逐出家園這一現象把關心社會的個別人嚇坏了,他們直言不諱地起來反對。雖然圈占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厂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因此,因地可以看作是英因工業在19世紀居首位的一种先決條件。圈地确也在歐洲一些別的國家發生過,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國,法國革命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故鄉的依戀,使他們不愿意收拾行李上別處。

  三、工業革命:第一階段,1770—1870年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于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种种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于工業。例如,蒸汽動力的情況就是如此。蒸汽動力在希腊化時代的埃及已為人們所知道,甚至得到應用,但是,僅僅用于開關廟宇大門。不過,在英國,為了從礦井里抽水和轉動新机械的机輪,急需有一种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机。
  這种由需要導致發明的模式從棉紡織工業的發展中可清楚地覺察出來。棉紡織工業最先實現机械化,因為英國公眾已愈來愈喜愛最初是從印度進口的棉織品。事實上,對棉織品的使用已非常廣泛,因此,強大的舊毛紡行業在1700年設法通過了禁上進口棉布或棉織品的法律。不過,這條法律并未禁止棉布的制造。這就為當地工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机會,有魄力的中間人很快就完全利用了這一机會。當時的問題在于如何充分地加速紡紗和織布,以滿足巨大的、受保護的國內市場的需要。那時所采用的工具基本上和羅馬人所使用的工具相同。唯一的例外是約翰·凱發明的、于1733年取得其專利權的“飛梭”——一种能使緯紗來回穿越經紗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簡單的彈跳裝置。但是,僅有“飛梭”是不夠的,于是,人們為鼓勵那些促進了生產的發明,謹慎地開展了一場協調一致的運動。1754年,“技藝、制造業及商業獎勵會”成立,該會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錢、獎章和其他報酬。例如,176O年,它為一台紡紗机提供了一筆獎金,并解釋道,“毛織品、亞麻織物和棉布的制造商發現,要在夏季即紡紗工人忙于收割庄稼時獲得足夠數量的人手,是极其困難的。”
  這些有利條件導致一系列發明,使棉紡織工業有可能到1830年時完全實現机械化。新發明中,理查德·阿克賴特的水力紡紗机(1769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軸紡紗机(177O年)和塞繆爾·克朗普頓的走錠紡紗机(1779年)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紡紗机能在皮輥之間紡出又細又結實的紗;用多軸紡紗机,一個人能同時紡8根紗線,后來是16根紗線,最后為100多根紗線;走錠紡紗机也稱為“繆爾”(騾子)紡紗机,因為它結合了水力紡紗机和多軸紡紗机的优點。所有這些新紡紗机很快就在生產出比織布工所能處理的多得多的紗線。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賴特的牧師試圖矯正這种不平衡狀態,他在1785年取得了一种最初由馬驅動、1789年以后由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机的專利權。這种新發明物制作粗陋,在商業上無利可圖。但是,經過ZO年的改進之后,其最嚴重的缺點得到了糾正。到19世紀2O年代,這种動力織机在棉紡織工業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織織布工。
  正如紡紗方面的發明導致織布方面相應的發明一樣,某一工業中的發明促進了其他工業中相應的發明。新的棉紡机引趄對動力的需要,這种動力較傳統的水車和馬所能提供的動力更充裕、更可靠。約1702年前后,一台原始的蒸汽机已由托馬斯·紐科門制成,并被廣泛地用于從煤礦里抽水。但是,比起它所提供的動力來,它消耗燃料太多,所以經濟上僅适用于煤田本身。1763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技師詹姆斯·瓦特開始改進紐科門的蒸汽机。他同制造商馬修·博爾頓結成事業上的伙伴關系,博爾頓為相當昂貴的實驗和初始的模型籌措資金。這一事業證明是极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專利權期滿終止時,已有500台左右的博爾頓-瓦特蒸汽机在使用中。其中38%的蒸汽机用于抽水,剩下的用于為紡織厂、煉鐵爐、面粉厂和其他工業提供旋轉式動力。
  蒸汽机的歷史意義,無論怎樣夸大也不為過。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机械供給推動力的手段。因而,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這時,一個巨大的新能源已為人類所獲得,而且不久,人類還能開發倘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礦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如此,開始了一种趨向,它導致目前的局面:西歐和北美洲每人可得到的能量分別為亞洲每人的11.5倍和29倍。這些數字的意義在一個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直接依賴于所能獲得的能源的世界中是很明顯的。實際上,可以說,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与其說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為基礎,不如說是以蒸汽机為基礎。
  新的棉紡机和蒸汽机需要鐵、鋼和煤的供應量增加——這一需要通過采礦和冶金術方面的一系列改進得到滿足。原先,鐵礦石是放在填滿木炭的小熔爐里熔煉。森林的耗損迫使制造人求助于煤;正是在此時即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發現,煤能夠變為焦炭,正則木頭可以變成木炭一樣。焦炭證明是和木炭一樣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達比的儿子研制出一個由水車驅動的巨大風箱,從而制成第一台由机械操縱的鼓風爐,大大降低了鐵的成本。1760年,約翰·斯米頓作了進一步的改進;他拋棄達比所使用的、由皮革和木頭制成的風箱,用一個泵來代替,這泵由四個裝有活塞和閥門的金屬气缸組成,并由水車驅動。更重要的是亨利·科特作出的改進,他于1784年發明了除去熔融生鐵中的雜質的“攪煉”法。利特把熔融生鐵放在一個反射爐里,加以攪動或“攪煉”。這樣,通過在熔融体中環流的空气中的氧,除去熔融体中的碳。除去碳和其他雜質后,就生產出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鐵或生鐵更有韌性的熱鐵。當時,為了跟上制鐵工業的不斷上升的需要,采煤技術也有了改善。极為重要的是蒸汽机用于礦井排水,還有,就是1815年漢弗萊·戴維爵士發明了安全燈;安全燈大大減少了開礦中的危險。
  由于這种种發展的結果,英國到1800年時生產的煤和鐵比世界其余地區合在一起生產的還多。更明确地說,英國的煤產量從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進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樣,英國的鐵產量從1770年的5万吨增長到1800年的13万吨,進而增長到1861年的380万吨。鐵已丰富和便宜到足以用于一般的建設,因而,人類不僅進入了蒸汽時代,也跨入了鋼鐵時代。
  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改進過的運輸工具的需要,這种運輸工具可以運送大宗的煤和礦石。朝這方向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在1761年邁出的;那年,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徹斯特和沃斯利的煤礦之間開了一條長7哩的運河。曼徹斯特的煤的价格下降了一半;后來,這位公爵又使他的運河伸展到默西河,為此耗去的費用僅為陸上搬運者所索取的价格的六分之一。這些惊人的成果引起運河開鑿熱,使英國到1830年時擁有2,500哩的運河。
  与運河時代櫥平行的是偉大的筑路時期。道路起初非常原始,人們只能步行或騎馬旅行;逢上雨季,裝載貨物的運貨車在這种道路上几乎無法用馬拉動。1750年以后,一批筑路工程師——約翰·梅特卡夫、托馬斯·特爾福德和約翰·麥克亞當——發明了修筑舖有硬質路面、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術。乘四輪大馬車行進的速度從每小時4哩增至6哩、8哩甚至10哩。夜間旅行也成為可能,因此,從愛丁堡到倫敦的旅行,以往要花費14天,這時僅需44小時。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鐵路的挑戰。這种新的運輸方式分兩個階段實現。首先出現的是到18世紀中葉已被普遍使用的鋼軌或鐵軌,它們是供將煤從礦井口運到某條水路或燒煤的地方用的。据說,在軌道上,一個婦女或一個孩子能拉一輛載重四分之三吨的貨車,一匹馬能干22匹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干的活。第二個階段是將蒸汽机安裝在貨車上。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礦工程師喬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輛机車把數輛煤車從礦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車“火箭號”以平均每小時14哩的速度行駛31哩,將一列火車從利物浦牽引到曼徹斯特。短短數年內,鐵路支配了長途運輸,能夠以比在公路或運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和貨物。到1838年,英國已擁有500哩鐵路;到185O年,擁有6600哩鐵路;到1870年,擁有15500哩鐵路。
  蒸汽机還被應用于水上運輸。從1770年起,蘇格蘭、法國和美國的發明者就在船上試驗蒸汽机。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建造的;他曾前往英國學習繪畫、但是,与詹姆斯·瓦特相識后,轉而研究工程學。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萊蒙脫號”汽船在哈得孫河下水。這艘船配備著一台驅動明輪的瓦特式蒸汽机,它溯哈得孫河面上,行駛150哩,抵達奧爾巴尼。其他發明者也以富爾頓為榜樣,其中著名的有格拉斯哥的亨利·貝爾,他在克萊德河兩岸為蘇格蘭的造船業打下了基礎。早期的汽船僅用于江河和沿海的航行,但是,1833年,“皇家威廉號”汽船從新斯科舍行駛到英國。5年后。“天狼星號”和“大西方號”汽船分別以16天半和13天半的時間朝相反方向越過大西洋,行駛時間為最快的帆船所需時間的一半左右。1840年,塞繆爾·肯納德建立了一條橫越大西洋的定期航運線,預先宣布輪船到達和出發的日期。肯納德宣揚他的航線是已經取代“与帆船時代不可分离的、令人惱火的不規則”的一條“海洋鐵路”。到1850年,汽船已在運送旅客和郵件方面胜過帆船,并開始成功地爭奪貨運。
  工業革命不但在交通運輸方面,而且在通訊聯絡方面引起了一場革命。以往,人們一向只有通過運貨馬車、驛使或船才能將一個音信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然而,18世紀中葉,發明了電報;作出這一發明的主委是一個英國人查爾斯·惠斯通与兩個美國人塞繆爾·F·B·莫爾斯和艾爾弗雷德·維耳。1866年,人們敷設了一道橫越大西洋的電纜,建立了東半球与美洲之間直接的通訊聯絡。
  如此,人類征服了時間和空間。自遠古起,人類一直以坐馬車、騎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時數來表示不同地方之間的距离。但現在,人類穿著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過了地球。人類能夠憑借汽船和鐵路越過海洋和大陸,能夠用電報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訊。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類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產鐵、能同時紡100根紗線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業革命這第一階段的影響和意義。這一階段使世界統一起來,統一的程度极大地超過了世界早先在羅馬人時代或蒙古人時代所曾有過的統一程度;并且,使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成為可能,這种支配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擴散到其他地區為止。

  四、工業革命:第二階段,1870—1914年

  18世紀后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現在。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划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划分。正是在1870年前后,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我們在前章中曾提到,科學開始時對工業沒什么影響。我們迄今所握到的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冶金工業和運輸業方面的种种發明,极少是由科學家們作出的。相反,它們多半是由響應非凡的經濟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過,1870年以后,科學開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漸漸地,它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早先,發明是個人對机會作出響應的結果,而如今,發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實際上是定制的。沃爾特·李普曼已恰當地將這种新形勢描述如下:
  從最早的時代起,就有机器給發明出來,它們极為重要,如輪子,如帆船,如風車和水車。但是,在近代,人們已發明了作出發明的方法,人們已發現了作出發現的方法。机械的進步不存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為有系統的、漸增的。我們知道,我們將制造出越來越完善的机器;這一點,是以前的人們所未曾認識到的。
  1870年以后,所有工業都受到科學的影響。例如,在冶金術方面,許多工藝方法(貝塞麥煉鋼法、西門子-馬丁煉鋼法和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給發明出來,使有可能從低品位的鐵礦中大量地煉出高級鋼。由于利用了電并發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內燃机,動力工業被徹底改革。通訊聯絡也因無線電的發明而得到改造。1896年,古利埃爾莫·馬可尼發明了一台不用導線就能發射和接收信息的机器,不過,他的成果是以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和德國物理學家亨利希·赫茲的研究為基礎的。石油工業迅速發展,因為地質學家和化學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質學家以非凡的准确性探出油田,化學家發明了從原油中提煉出石腦油、汽油、煤油和輕、重潤滑油的种种方法。科學對工業的影響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見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寶貴的煤气外,還給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學家在這种物質中發現了真正的寶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數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產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劑、輕瀉劑、香水、攝影用的化學制品、烈性炸藥及香橙花精等。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美國在這一方面領先,就象德國在科學領域中領先一樣。美國擁有的某些明顯的有利條件可說明它在大量生產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寶庫;土著和歐洲人的充分的資本供應;廉价的移民勞動力的不斷流入;大陸規模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迅速增長的人口以及不斷提高的生活標准。
  大量生產的兩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一种方法是制造標准的、可互換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就是在19世紀開始時用這种方法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槍。他的工厂因建立在這一新原理的基礎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受到了許多旅行者的訪問。其中有位訪問者對惠特尼的這种革命性技術的基本特點作了恰當的描述:“他為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制作了一個模子;据說,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精确,以致任何滑膛槍的每個零件都可适用于其他任何清膛槍。”在惠特尼之后的數十年間,机器被制造得愈來愈精确,因此,有可能生產出不是几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樣的零件。第二种方法出現于20世紀初,是設計出裝配線。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產。有人對這种傳送帶方式的發展作了如下生動的描繪:
  制作傳送帶的想法是從芝加哥的罐頭食品工人那里得來的,他們利用一台空中吊車沿著一排屠夫吊運菜牛軀体。福特先是在裝配發動机上的小部件和飛輪磁電机時,然后又在裝配發動机本身和汽車底盤時,嘗試了這一想法。
  一天,一個汽車底盤給縛在一根鋼索上,當絞盤將鋼索拖過工厂時,6名工人沿鋼索進行了一次長250呎的歷史性旅行;他們邊走邊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它們在汽車底盤上固定就位。實驗做完了,但產生一個困難。上帝造人不象福特制造活塞環那祥精确。裝配線對個子矮小的人來說,太高,對身材高大的人來說,太低,結果是勞而無功。
  于是,進行更多的實驗。先升高裝配線,接著又降低裝配線,然后試行兩條裝配線以适合高矮不同的人;先增加裝配線的運行速度,再減低裝配線的運行速度,然后做各种試驗以确定一條裝配線上需安置多少人、每道工序應相隔多遠、是否要讓上螺栓的人再上螺帽、使原先上螺帽的人有時間將螺帽上緊。終于,為每個汽車底盤上的裝配而規定的時間從18小時28分鐘縮短到1小時33分鐘,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車;隨著工人成為其机器上的更為有效的輪齒,大量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后,借助于先進的机械設備,對大堆大堆的原料的處理作了改善。大量生產的這种方法也是在美國得到改善的,其最好的例子見于鋼鐵工業。以下這段對制造鐵路鋼軌的過程的描述,說明了這种方法:
  鋼鐵工業在一個巨大的地區范圍里發展了這种……連續生產……。鐵礦石來源于梅薩比岭。蒸汽鏟把鐵礦石舀進火車車廂;車廂被拖運到德盧斯或蘇必利爾,然后進入某些凹地上方的碼頭,當車廂的底部向外翻轉時,車廂內的鐵礦石便卸入凹地;滑運道使鐵礦石從凹地進入運礦船的貨艙。在伊利湖港0,這礦船由自動裝置卸貨,礦石又被裝入火車車廂;在匹茲堡,這些車廂由自動兩卸車卸貨,傾卸車把車廂轉到自己的邊上,使礦石瀑布似地落入箱子;上料車把焦炭、石灰石和這些箱子里的礦石一起運至高爐頂部,將它們倒入爐內。于是,高爐開始生產。從高爐里,鐵水包車把仍然火熱的生鐵轉移到混軼爐,然后再轉移到平爐。就這樣,實現了燃料的節約。接著,平爐開始出鋼,鋼水流入巨大的鋼水包,從那里,再流入放在平板車上的鑄模,一輛机車把平板車推到若干凹坑處,除去鑄模后赤裸裸地留下的鋼錠就放在這些凹坑里保溫,直到扎制時。傳送机把鋼錠運到軋机處,自動平台不時地升降,在軋制設備之間來回地拋出所需形狀的鋼軌。由此產生的鋼軌具有极好的形狀,如果有少許偏差,就會被拋棄。電動起重机、鋼水包、傳送机、自動傾卸車、卸料机和裝料机使從礦井中的鐵礦石到鋼軌的生產威為一件不可思議地自動的、生气勃勃的事情。
  從純經濟的觀點來看,這一規模的大量生產所意味的東西,從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的以下這番無可非議的大話中可覺察出來:
  從蘇必利爾湖開采兩磅鐵石,并運到相距900哩的匹茲堡;開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運到匹茲堡;開采半磅石灰,運至匹茲堡;在弗吉尼亞開采少量錳礦,運至匹茲堡——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鋼,對這磅鋼,消費者只需支付一分錢。
  科學和大量生產的方法不僅影響了工業,也影響了農業。而且,這又是發生在科學應用方面領先的德國和大量生產方面領先的美國。德國化學家發現,若要維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須恢复土壤中被植物攝取的氮、鉀和磷。最初,是利用天然肥料來達到這一目的,但是,將近19世紀末時,天然肥料讓位于形式上更純粹的、必需的無机物。結果,無机物的世界性生產大大增長,在1850至1913年間,硝酸鹽、鉀鹼和過磷酸鈣的產量從微不足道的數量分別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吨。
  在美國,由于農場規模巨大和缺乏足夠的農業勞動力,農業机械的發明得到了促進。取代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轉式犁翻耕多達50英畝的土地。聯合收割机能自動地收割庄稼、打谷脫粒,甚至還能自動地將谷物塞進布袋以供應市場。与這些新机械同樣重要的是高糧倉、罐頭食品制造厂、冷藏車、船和迅速的運輸工具,它們導致一個不僅提供工業產品、也提供農業產品的世界市場。加拿大的小麥、澳大利亞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亞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中找到。因而,農民受農業革命的影響并不亞于先前工匠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歷來是提供獨立的生活手段的農業正在成為一种与面向全國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生產相适應的、大規模的商業事業。

  五、工業革命的傳播

  19世紀期間,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傳播到歐洲大陸甚至世界的非歐洲部分。起初,在傳播方面存在著各种障礙。英國有條法律禁止出口机械,歐洲大陸的形勢也無助于工業化,這尤其是因為行會的力量以及与獨立戰爭和拿破侖戰爭相聯系的動亂。但是,戰爭于1815年結束,英國的那條法律也于1825年被廢除。很快,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敷設鐵路熱影響到歐洲大陸。此外,在這個時候,英國實業家正在積累剩余資本和尋找向大陸投資的机會。到1830年,僅僅法國就雇用了15000至20000名英國工人來操縱新机器。
  一旦工業革命開始傳播,某些因素就決定了傳播的方式。自然資源、尤其是鋼鐵的充分供應和不受行會限制或封建義務妨礙的、自由的流動勞動人口,是非常重要的。比利時滿足了這兩方面的要求,因此,成為歐洲大陸上第一個有待工業化的國家。這一過程在1830年以前開始,進行得非常迅速,到1870年,大多數比利時人已居住在城市,直接依靠工業或貿易過活。早在1830年,比利時每年就生產600万吨煤,而到1913年,這數字已上升到2300万吨。不過,工業的其他部門也發展得非常迅速,所以,從1840年起,比利時必須從英國進口煤。
  繼比利時之后的是法國,不過,由于若干原因,其發展速度要怪得多。法國的煤、鐵資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鐵資源丰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德國,進一步削弱了法國的地位。法國工業傳統上專門生產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產的奢侈品。此外,勞動力供應受到限制,因為行會力量很強大,農民們又不愿意离開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間分配土地之后。不過,工業化确逐漸影響了法國,特別是在法國北部——在阿爾薩斯-洛林以及里爾、魯昂和巴黎的周圍地區。蒸汽机的數量從1815年的15台增加到1830年的625台、1871年的26146台和1910年的82238台。1870年以后,工業化的發展速度最為迅速;1870年時,法國制成品的价值為50億法郎,而到1897年時,已增長到150億法郎。然而,事實仍舊是,到1914年,法國并未象比利時、英國或德國那樣徹底工業化。
  德國的工業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國。由于政治上不統一、交通工具不良、行會強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國開始時發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國工業以巨人般步伐前進,使歐洲其他所有的經濟。包括英國的經濟,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促成了這一惊人的進步。同時,阿爾薩斯-格林地區的獲得,使德國丰富的自然資源又增加了寶貴的鐵儲備物。德國還占有這樣的优勢:一開始就擁有比英國較陳舊的設備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國政府還通過建立運河网和鐵路网、必要時提供關稅保護和津貼以及制定能培養出一連串馴練有素的科學家和技師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這些因素使德國到1914年時能在鋼鐵、化學和電力工業方面超過歐洲其他所有的國家,能在采煤和紡織工業方面跟隨英國之后。1914年,德國工業中的工人人數上升為總勞動力的五分之二,而農業中的勞動者人數則下降為總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到1914年時,歐洲其他几個國家也已發展了巨大的工業,其中最重要的國家是俄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在海外國家中,美國已以非凡的速度前進,而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尤其是美國,憑借前面提到的獨特的有利條件,到20世紀初已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例如,在鋼鐵生產方面,1910年時,美國生產26512000公吨鋼,而其最勢均力敵的競爭者德國則生產13698000公吨鋼;在煤的生產方面,美國的產量是61700万公吨,而居于第二位的大不列顛的產量則為29200万公吨。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到1914年,工業革命已從它在不列顛群島的最早的中心地大大地向外傳播。實際上,這一傳播已達到如此巨大的規模,以致英國這時不僅面臨可怕的競爭,而且已為另外兩個國家——德國和美國所超過。表1列舉的各強國是按照它們在工業生產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業均勢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70年
大不列顛 大不列顛 美國 美國 美國
法國 美國 大不列顛 德國 蘇聯
美國 法國 德國 大不列顛 日本
德國 德國 法國 法國 德國



  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

  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工業革命對歐洲的一個影響是改變了資本主義的性質、我們早先已提到,商業革命造成了商業資本主義;之所以稱為商業資本主義,是因為商業比農業或工業更多地受到了資本主義組織形式的影響。同樣地,工業革命在177O至1870年的第一階段中造成了工業資本主義。這意味著,工業愈來愈建立在一個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并正在逐步控制經濟生活。1870年以后,在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中,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又發生另一變化,這一次是出現了金融資本主義。這种新形式的突出的特點表現在投資銀行家方面;投資銀行家開始成為在經濟事業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出現這种情況,是因為工業生產正在達到非常巨大的規模,以致公司無法籌集到必需的資金。在多數情況下,要完成大批定貨,就需要有信用貸款以購買原料和支付工資。同樣,如果得不到貸款,工厂的擴大或現代化往往就無法實現。這時,銀行通過提供由大批儲戶和投資者的資產匯集而成的資本,滿足了這些金融需求。這樣做時,銀行能控制許多公司,并能通過對有表決權股進行少量投資而維持自己的控制。因而,金融家開始在對經濟生活的決定性控制方面取代了實業家。或者,換句話說,金融資本主義代替了工業資本主義。
  為了說明經濟組織方面的這一變化,我們可以把福特汽車公司作為工業資本主義的一個例子。實際上,這一公司在20世紀初是反常的事物,因為它是在金融資本主義居支配地位的一個時期里興旺起來的。但是,重要的一點在于,亨利·福特能從其异常巨大的、穩定持續的利潤中獲得他所需要的資本,因而,無須依靠銀行。与獨立存在的福特汽車公司相反,創辦于1901年的巨大的美國鋼鐵公司正象是鋼鐵企業家安德魯·卡內基的創造物一樣,也是銀行家J·P·摩根的創造物。
  人口的增長 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另一影響,是使人口的前所未有的增長成為可能。盡管19世紀期間有數百万歐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時歐洲大陸的人口卻是1750年時的三倍以上。這一人口爆炸的原因在于經濟和醫學的進步。農業和工業生產率的大幅度增長,意味著在農、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資料的增長。俄國以西的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饑荒已成為對過去的回憶。即使農作物歉收,新的運輸工具也保證了來自外界的充分供應。人口的增長還由于醫學的進步、由于采取了許多公共健康措施。雖然當時出生率很少增長甚至沒有增長,但死亡率卻因預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劇下降。接种疫苗、隔离受傳染的病人、保護供水、掌握有關抗菌劑的知識——所有這一切都使西北歐的死亡率從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因而,歐洲的人口從1750年的14000万急劇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歐洲的這一增長率比世界其他地區高得多,以致改變了世界的人口對比(見表2)。
  城市化 工業革命還引起世界社會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城市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了;新石器時代時,農業的發明導致能供養城市中心的余糧的產生。在以后數千年間,城市的規模取決于周圍地區所能生產的糧食的數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存在于流域地區和澇原如尼羅河流域、肥沃新月和黃河流域。隨著大規模的河上運輸和海上運輸的發展,城市能專門從事貿易和工業,因而,能使其人口增長到超過其農業內地的人口限度。
  不過,工業革命所引起的近代世界范圍的城市化要重要得多。由于工厂系統取代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業中心。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為能從世界各地取得糧食而得到供養。技術和醫學上的進步使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較可忍受、較合意。這些進步中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應洁淨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統和垃圾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歐洲(百万) 100 140 266 401 593
美國和加拿大 100 1 26 81 168
拉丁美洲 12 11 83 63 168
大洋洲 不詳 不詳 8 6 13
非洲 100 95 95 120 199
亞洲 330 479 749 937 1379
總數 645 728 1171 1608 2515
歐洲(百分數) 18.3 19.9 22.7 24.9 24.0
美國和加拿大 18.3 0.1 2.3 5.1 6.7
拉丁美洲 2.2 1.5 2.8 8.9 6.5
大洋洲 2.2 0.3 0.2 0.4 0.5
非洲 18.3 13.1 8.1 7.4 7.9
亞洲 60.6 65.8 63.9 68.3 55.4
總數 100 100 100 100 100


  處理系統、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以及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發展,到1930年,它們已包括41,500万人口即人學的五分之一。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社會變化,因為居住城市意味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西方的許多國家如英國、比利時、德國和美國,到1914年時,已使它們的絕大多數人民生活在城市里。19世紀期間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圍反映在表3所列的數字中。
  表3  挑選出來的城市的人口(以千為單位)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1950年(城市) 1950年(大都市)
紐約 64 696 1912 3437 7900 13300
倫敦 959 2681 4767 6581 8325 10200
東京 800 365 1050 1600 5425 8200
莫斯科 2590 250 612 1000 4700 6500
上海 300 76 612 1000 4700 6500
布宜諾斯艾利斯 40 500 236 821 3290 5300
孟買 200 600 773 776 2180 3050
悉尼 8 20 225 482 1775 1700
開普頓 20 不詳 35 77 440 575


  財富的增長工業革命以世界性的規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使生產率的史無前例的增長成為可能。大不列顛首先受到這方面的影響,使其資本從1750年的英幣50,000万鎊增長到1800年的150,000万鎊、1833年的250,00O万鎊和1865年的600,000万鎊。在19世紀后半世紀中,整個世界都受到了不斷增長的生產率的影響。新西蘭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麥、緬甸的稻、馬來西亞的橡膠、孟加拉的黃麻以及西歐和美國東部的熱气騰騰的工厂——所有這些資源都陷入了生气勃勃的、不斷擴大的全球性經濟的网中。表4的數字表明了19世紀后半世紀中工業生產在歐洲和全世界發展的速度。

  表4 工業生產的上升(1913年-100)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國 14 18 25 40 60 89 100
大不列顛 34 44 53 62 79 85 100
法國 26 34 43 56 66 89 100
俄國 8 13 17 27 61 84 100
意大利 8 17 23 40 56 99 100
美國 14 11 17 39 64 89 100
世界 19 26 43 60 88 100


  財富的分配 近年來,關于工業革命期間所產生的財富的分配問題,權威們的看法大相徑庭。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階級都在大小不等的程度上得益,其他的人則堅持認為,少數人獲得了巨大的財富,而多數人卻在遭受無情的剝削,其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無疑,在工業化的早期階段,存在著大量的剝削和社會分裂。佃農被逐出家園,織布工和其他手工業者由于新的机制商品的不可抵抗的競爭而被掃除。這些人同別的和他們一樣的人一起,面臨著遷居城市、尋找工作、适應不熟悉的環境及陌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嚴峻考驗。他們沒有土地、住宅、工具和資本,完全依靠他們的雇主。總之,他們成為純粹的雇佣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什么可提供。
  當他們找到工作時,他們發現工作時間很長,16小時工作日決不是罕見的。當工人們最后爭取到分兩班輪換的12小時工作制時,他們把這一改變看作是一件幸事。如果僅僅是工作時間漫長,原本可以忍受,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并不比實行家庭包工制時在家里工作的時間更長久。但是,在變得習慣于工厂的紀律和管理机器的單調方面,遇上了真正的困苦。工人們隨著工厂汽笛的鳴聲而上、下班。他們必須跟上机器的運轉,并始終處于老是在場的監工的嚴格監督下。工作是單調乏昧的——拉控制杆、刷去污物、接上斷線。雇主自然把他們的工資帳單看作是一筆應該盡可能降低的開支。因而,他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紡織工業中的,更喜歡雇佣婦女和孩子,因為婦女和孩子愿意接受較低的工資,而且更服從命令。對婦女和童工勞動的剝削達到了很大的規模,以致議會的許多委員會在進行調查時發現了种种令人震惊的情況。1842年,有位名叫薩拉·古德的8歲的女孩向阿什利勳爵的礦山委員會提供了如下證言;
  我是高沃煤礦的礦坑通風口值班工人。工作并不累人,但我必須在沒亮光的情況下值班,我很害怕。我早晨4點鐘,有時3點半就起來,5點半以前出門。我從來不入睡。有時,心情愉快時,我就唱歌,但不是在黑暗中;在黑暗中,我不敢唱。我不喜歡待在礦坑里。有時清晨上班時,我非常瞌睡。我上主日學校,朗讀“閱讀使人充實”。(她認識字母,能夠讀少量單詞。)他們教我祈禱。(她背誦主禱文,背得不很流暢,她還喋喋不休地講以下這些話:“愿上帝保佑我父母、姐妹、兄弟、伯父母、堂兄妹和其他所有的人,愿上帝保佑我,使我成為一個好仆人。阿們。”)我已多次听說過關于耶穌的傳說。我不知道他究竟為什么要來到人世間,真的,我也不知道他為什么會死,但是,他已得到了可以供腦袋枕著休息的石頭。我希望上學,不想待在煤礦里。
  正是象這樣一類情況,驅使确西·比希·雪萊寫下他那革命的詩《給英國人民的歌》:
  英國人民呵,何必為地主而耕?
  他們一直把你們當作賤种!
  何必為你們的昏暴的君王
  辛勤地紡織他豪富的衣裳?
  你們撒的种子,別人全收成;
  你們找到的財富,別人留存;
  你們織的衣袍,別人穿戴;
  你們鑄的武器,別人取過來。
  播种吧——但別讓暴君搜刮;
  尋找財富吧——別讓騙子起家;
  紡織吧——可別為懶人織綿衣;
  鑄武器吧——保護你們自己。
  不過,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這一問題還有著另一方面。首先,議會的一些委員會僅僅調查了如采礦和紡織之類的工業;那些工業的情況是最糟的。證人們向委員會所提供的令人震惊的證言确以事實為根据,但是,那些事實并不适用于整個英國工業。而且,對于19世紀初葉工人們的困境,必須從當時的而不是從現在的標准來看。實情是,這些工人原先所在的村庄在許多方面同城市一樣肮髒和顯得荒謬可笑。老鼠和虱子大批出沒于稻草褥子,風噓噓吹過薄薄的茅草屋頂和蹩腳地涂著灰泥的牆。鄉下做散工的人所得的報酬非常低,以致他們不斷地涌入新的工業城市。成千上万的愛爾蘭人也渡海去新工厂做工。此外,在工業革命的這些較早的日子里,英國人口劇增——這一事實与通常的、未得到緩和的、造成衰弱的苦難情景是不相符的。完全有可能,這些早期工厂的多數工人比其祖先享有較高的實際收入。有位英國權威在1955年撰文總結道,“無論情況對于當時的勞動者來說變得較好還是較坏,誠實的觀察者們的意見是無法保持一致的。”
  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工業革命在18紀世后期和19世紀初葉對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的影響,但我們完全确信,在19世紀后半世紀中,生活水平大大上升。生產率的大幅度增長和巨大的海外投資所帶來的利潤一起,漸漸地甚至使西歐的下層階級也得到了利益。“饑餓的四十年代”中,失業造成了大量的苦難,但那時以后,西歐的工人享有普遍的繁榮和不斷上升的生活水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表5的數字表明,1850至191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實際工資几乎增加了1倍。


  
大不列顛 法國
1850年 57 59.5
1860年 64 68
1870年 70 69
1880年 81 74.5
1890年 90 89.5
1900年 100 100


  當然,國民收入的顯著增長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階級都同樣地得益。普遍的繁榮所帶來的收益确緩緩地淌下來一些,但其大部分在頂層被吸收。例如,在大不列顛,1911至1913年間,25歲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擁有60%以上的財富。同樣,在普魯土,1911年時,3425人的平均財富為5321400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財富卻為23295馬克。這种差异意味著相應的生活方式的不一致。雖然窮人不再挨餓,但他們确住在擁擠的房屋里,靠吃單調的食物過活,而且被限制在教堂或酒店里尋求娛樂和休息。相形之下,中產階級實得起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上戲院和參加音樂會,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會頂層,富人享有市內住宅和鄉間宅第,擁有藝術收藏品,能參加被廣泛宣揚的娛樂活動和去國外旅行;他們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會底層的群眾所不能理解的。英國后來的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曾在其小說《西比爾》中強調了這些階級的生活是多么不同、多么互不相關:
  兩個民族;它們之間沒有往來、沒有同感;它們好象不同地帶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習慣、思想和感情;它們在不同的繁育情況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樣的法律支配……富人和窮人。
  這种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階級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政治的格局。在下一章中,我們將考察歐洲政治的詳細情況,但是,這里應該指出,對經濟或階級的考察說明了為什么富裕階級大体上更喜歡維持現狀,為什么中產階級僅僅需要充分的政治改革,以使他們能參加政治生活,為什么工人階級需要徹底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以便在獲取工業革命的成果方面得到較公平的分配。更明确地說,富裕階級傾向于保守;中產階級傾向于自由主義;有政治覺悟的工人傾向于社會主義。應該補充說明,這种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主要屬于和平的或修正主義的种類范圍:雖然工人們對階級不平等不滿,但他們也贊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

  較早的帝國的歐化 1763年以前的那一時期中,歐洲諸強國僅在亞洲和非洲擁有少數立足點,它們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它們從政治上控制了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和几乎整個的非洲。不過,在南北美洲,它們所能做到的比這要多得多。它們利用美洲的人口比較稀少,真正地使北美洲和南美洲歐化了。這一點在亞洲和非洲是辦不到的,因為那里土著居民為數太多,而且已有高度的發展。但是,在南北美洲,尤其是在澳大利亞,歐洲人從各個方面——种族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方面——整個地移植了他們的文明。
  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這一歐化的主要原因。我們已經看到,生產率的增長和醫學的進步導致19世紀歐洲人口的急劇增加。由此引起的人口壓力是通過海外遷移找到出路。鐵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運過海洋和大陸,而种种迫害進一步促進了遷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5年中,150万猶太人從俄國逃往美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主要例子。這种种因素相結合,導致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遷移。每過去10年,人口遷移的潮流便有巨大的增長。19世紀20年代中,總共才14.5万人离開歐洲,19世紀50年代中,有大約26O万人离開歐洲,而在1900至1910年間,移民人數高達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表6和表7說明了歐洲移民的來源和目的地。
  1885年以前,大部分移民來自北歐和西歐;那時以后,多數移民來自南歐和東歐。一般說來,英國移民前往英帝國的自治領和美國;意大利人前往美國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德國人前往美國,其中還有小部分人前往阿根廷和巴西。從世界歷史的觀點看,這种极其巨大的遷移的意義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亞洲俄國地區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遷移的目標是完全對著美洲和大洋洲的。結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歐化。雖然南美洲的印第安居民設法活下去,但幸存下來的只是少數。換句話說,1763年之前這一時期中的殖民地分枝,在19世紀期間已成為与舊歐洲相并排的若干新歐洲。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經濟上被歐化。1763年以前,這些大陸上的歐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帶。但在后一世紀中,大陸的內地被橫越。工業革命通過提供必需的机械和技術,使由陸路侵入成為可能。如果沒有從海岸導向內地的道路、沒有連接河道的運河、沒有橫跨大陸的鐵路和電報、沒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沒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農業机械、沒有征服諸土著民族的連發槍,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這
  表7 歐洲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目的地  時間范圍
美國 1821——1932年 34200000
亞洲俄國地區 1800-1939年 12000000
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0000
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0000
巴西   1821-1932年 4400000
澳大利亞 1861一1932年 2900000
英屬西印度群島 1836-1932年 1600000
古巴 1901-1932年 900000
南非 1881-1932年 900000
烏拉圭 1836—1932年 700000 
新西蘭 1851-1932年 600000 


  些征服大陸的廣闊區域用的机械裝置對拉丁美洲人和澳大利亞人來說,如同對于美洲邊疆居民一樣,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有個阿根廷人曾在1878年撰文評論道:“‘印第安’野蠻人的軍事力量被完全摧毀,因為雷明頓已使他們認識到,一支軍隊能越過整個南美大草原,使地面上蓋滿敢于反對它的人們的尸体。”
  新大陸在殖民和經濟方面的發展,也自然地導致歐洲文化的移植。誠然,文化在移植過程中發生變化。文化不僅被采納,也被改變。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美國与大不列顛并不完全相同,拉丁美洲也不是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精确的复制品。然而,事實依舊是,語言基本上是相同的,雖然美國俚語使英國人著迷、陳舊的法屬加拿大方言使法國人好奇。宗教也是同樣的,盡管存在著營火复興會和摩門教信徒。文學、學校、報紙、政体——所有這一切都有著可以追溯到莢國、西班牙、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根源。
  當然,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也存在著某些并非起源于歐洲的文化。美洲的黑人保留了有著其非洲背景的某种殘余物。幸存的諸土著民族,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促成了一种混合文化人們也不應忘記荒原的影響;它給歐洲移民及其風俗留下了難以去除的印記。所有這种种力量說明了為什么紐約、墨爾本和多論多迥然不同于倫敦,為什么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利亞和墨西哥城迥然不同于馬德里。
  不過,從全球觀點看,相似之處顯得多于不同之處。阿拉伯諸民族在從它們地處中東的家鄉向西擴張期間,曾越過北非擴張到大西洋岸。今天,摩洛哥的文化不同于阿拉伯半島的文化之處,遠遠多于美國文化不同于英國文化之處或者巴西文化不同于葡萄牙文化之處。然而,摩洛哥現被看作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無疑地,它自己也這樣認為。在同樣意義上,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如今是歐洲世界的一部分。
  新帝國主義征服新帝國 工業革命不僅是美洲和澳大利亞被歐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歐洲龐大的殖民地結构在亞洲和非洲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這种帝國的營建在1763年出現巨大的殖民拓居地之后的數十年間穩步地進行著。确實,19世紀初葉,在英、法兩國的某些集團中存在著不少反帝國主義的情緒。自由貿易的擁護者認為殖民地僅具有极小的經濟价值,而英國与13個殖民地打交道的經歷似乎也為他們的意見提供了證据。然而,事實依舊是,英、法兩國在那數十年間繼續獲得屬地。例如,英國于1815年獲得開普殖民地和錫蘭,于1840年獲得新西蘭,于1842年獲得香港,于1843年獲得納塔爾。同樣,法國在1830至1847年間征服阿爾及利亞,在1858至1867年間征服交趾支那,此外,1862年時,還試圖在墨西哥得到一塊立足地,沒有成功。不過,這些獲得物与1870年以后營建帝國的巨大浪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1870年以后,“新帝國主義”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為歐洲少數強國的附屬物。
  殖民地可以作為數量日漸增多的制成品的市場;從獲取殖民地的不斷增長的欲望中,可以看出新帝國主義与工業革命之間的密切聯系。19世紀期間開始工業化的几個歐洲國家和海外國家很快就在互相爭奪市場,并在這過程中,提高各自的關稅,以抵制別國的產品。不久,有人主張,每個工業化國家都應當擁有能夠為其制造商提供“不受外國競爭影響的市場”的殖民地。1898年,共和党參議員艾伯特·J·貝弗里奇就這种看法向波士頓的一群商人作了頗有代表性的說明:
  美國的工厂正在制造比美國人民所能利用的更多的東西;美國的土地正在生產比美國人民所能消費的更多的東西。命運已經為我們制訂了我們的政策;世界的貿易應該而且必須是屬于我們的。因此,我們將如同母國(英國)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去得到世界的貿易。我們將在全世界建立貿易站作為美國產品的分配點。我們將派我們的商船隊駛過誨洋。我們將建立起一支真正偉大的海軍。自治的、挂起我們的旗幟并与我們通商的巨大的殖民地將在我們的貿易站周圍成長。
  工業革命還產生了剩余資本,剩余資本又致使各強國尋找殖民地作為其投資的去處。資本在國內積累得愈多,利潤降得愈低,對國外更有利可圖的投資市場的需要也就愈大。實際上,各強國,尤其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對外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例如英國,到1914年,已在國外投資了40億英鎊,等于其國民財富總數的四分之一。那時,法國也已在國外投資了450億法郎,約合其國民財富的六分之一。德國雖然是后起者,一直將其大部分資本用于國內工業發展,但也在海外投資了220億至250億馬克,約合其國民財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歐洲已成為世界的銀行家。在19世紀上半世紀,這些海外投資的大部分是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在白人的世界。但是,在19世紀下半世紀,這些海外投資多半是在亞洲和非洲的非白人的、相對不穩固的國家。提供資本的成千上万個私人小儲蓄者和一些大的金融組織自然為其資本的安全而憂慮。他們宁愿在其投資所在的地區出現“文明的”行政管理,而且這种管理最好是由他們各自的政府來進行。如此,投入剩余資本的需要促進了新帝國主義。
  工業革命還引起對供給机器用的原料的需要。這些原料——黃麻、橡膠、石油和各种金屬——的大部分來自世界“未開化的”地區。在多數情況下,要充分地生產這些物品,就需要有大量的資本支出。這种投資如我們已知道的那樣,通常導致政治控制的強加。
  新帝國主義的源起并不完全是經濟性的;它也并不僅僅与工業革命有關。當時,還有其他种种因素在起作用。一個因素是,希望得到象在馬耳他和新加坡那樣的海軍戰略基地以加強國家安全。另一因素是,需要獲得另外的人力來源,就如法國人在北非所做的那樣。再一因素是傳教士的影響,他們在19世紀中特別活躍。這些傳教士一直試圖使土著皈依,他們有時受到土著的虐待,甚至被殺死。雖然傳教士本身為了自己的事業起見,也許樂于容忍這樣的危險,以為是可接受的,但是,輿論時常要求反擊。因此,政府知道,可利用這類事件作為進行軍事干涉的借口。最后,社會達爾文主義及其生存斗爭和适者生存的學說的流行,自然導致种族优勢的觀念和白人有“責任”統治世界上諸“劣等的”有色民族的觀念。杰出的帝國創立者塞西爾·羅得斯在這一問題上是十分坦率的。他說:“我堅持認為,我們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种族;在這世界上,我們居住的地方愈多,對人類就愈有利。如果有上帝的話,我想,它希望我做的是,在非洲英國人的地圖上,盡可能多地繪上紅色。”
  這些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心理上的因素的最后結果,是導致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土地攫取,這种土地攫取甚至是成吉思汗的征服無法与之相比的。在1871至1900年的30年間,英國使其帝國的土地增加425万平方哩、人口增加6,600万,法國使其土地增加350万平方哩、人口增加260O万,俄國在亞洲增加了500万平方哩土地和650万人口,德國增加了5O万平方哩土地和1300万人口。甚至小小的比利時也設法獲得了90万平方哩土地和850万居民。這些征服地加上原有的殖民地,產生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形勢:世界的一小部分地區統治了其余地區。
  工業化的歐洲強國不僅完全地擁有這些巨大的殖民地。而且還控制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實際共容的、經濟和軍事上軟弱的地區。中國、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就是例證;它們名義上都是獨立的,但實際上,卻經常遭到掠奪、蒙受恥辱、受到強國以直接和間接的种种方式進行的控制。拉丁美洲也是各強國的經濟附屬物,只是在這一地區,歐洲的軍事行動因門羅主義而遭受挫折。不過,門羅主義并不妨礙美國海軍陸戰隊為“恢复法律和秩序”而一再進行的武裝干涉。大俄羅斯帝國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歐的經濟控制,但其時,沙皇政權的軍事力量是很強大的,足以阻止外來的經濟影響擴展到其他領域。
  因此,我們看到,歐洲的控制不僅擴展到其遼闊的帝國,也伸展到同樣廣闊的附屬地區。事實上,投入附屬國的歐洲資本比投入殖民地的更多。這些投資通過各种手段和政治、經濟壓力——如:訓練當地軍隊的軍事代表團、監督并通常控制當地財政的金融代表團、給居住這些地區或在這些地區經商的歐洲人以專門特權的治外法權以及与治外法權有關的种种安排——而得到保護。如果必要的話,還始終有美洲的海軍陸戰隊或東半球的炮艦作為最后的一种手段。
  有關諸強國与各种殖民地和附屬地之間的關系的詳細情況,將在后面几章中加以考察。這里的目的僅在于描述這些關系的一般格局。這一格局清楚地表明,到1914年,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已受到歐洲少數國家以及俄國和美國的直接或間接的支配。這一發展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今天,在別世紀中葉,世界上的大部分混亂就是對這种歐洲霸權的不可避免的反應。
  新帝國主義的影響 為什么歐洲在19世紀后期的大擴張應被稱為新帝國主義呢?帝國主義畢竟不是什么新的東西。如果將帝國主義定義為是“一個國家、國族或民族對其他類似的集團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政治或經濟的統治或控制”,那么,帝國主義就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無疑,羅馬人是帝國主義的,因為他們征服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和近東,并統治那些地區達數世紀之久。而且,在羅馬人之前和之后,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別的帝國為各种民族所征服。
  然而,“新帝國主義”一詞是頗有道理的,因為這种19世紀后期的歐洲擴張就它對殖民地和附屬地的影響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雖然羅馬通過掠奪、通過收集主要以糧食為形式的貢物,簡單、直接地剝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剝削并不特別地影響殖民地的經濟生活和結构。殖民地繼續以与過去相同的方式生產几乎同樣的糧食和手工藝品。將這种帝國主義与后來侵扰并改造整塊整塊大陸的那种帝國主義相比,就象將一把鏟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傳統的帝國主義包含剝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貢物僅僅歸于某一統治集團而不歸于另一統治集團。相形之下,新帝國主義迫使被征服國家發生徹底的變他這与其說是一种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不如說是西歐的生气勃勃的工業主義對非洲和亞洲的靜止的、自給自足的農業政權的不可避免的影響。換句話說,歐洲的工業資本主義太复雜、太擴張主義了,不能說是与殖民地的一种簡單的貢物關系。
  開始時,歐洲征服者肯定毫不遲疑地進行掠奪和征收貢物。英國人在印度就曾這樣做過,就象西班牙人早先在墨西哥和秘魯所做的那樣。但是,經過這一最初的階段之后,歐洲的生气勃勃的經濟開始以各种方式包圍和改變殖民地的經濟結构和社會結构。發生這种情況是因為如我們已知道的那樣,工業化的歐洲需要為它的剩余資本和制造品獲得原料來源和市場。例如,英國曾用船把大量組織品和資本運到印度,資本主要是用于舖筑鐵路。到1890年,印度已舖筑了約1700O哩鐵路,大致与英國的鐵路网相等。但是,從1890至1911年,印度的鐵路网大約增加一倍,達33000哩,而在這同一時期中,英國的鐵路僅增加了300哩多一點。
  應該指出,鐵路和其他大項目如灌溉工程和港口設施是用英國資本換來的。換句話說,印度并不是必須待到它積聚起足夠的資本時才發展其經濟和增加其出口商品。因而,在這早期階段,印度的經濟發展因与英國的聯系而得到促進。但是,重要的一點是,印度的經濟不僅受到促進,也得到重建,并在后一階段中歸于無效。英國的紡織品非常便宜,這時能通過鐵路网而分配到全國,從而,象在早一個世紀時使英國工匠破產那樣,無情地使土著工匠破產。不過,這兩种形勢之間有一個极其重要的不同之處。英國工匠到城市中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的工厂里去做工,印度工匠卻由于他們的城市里沒有出現工厂而無處可去。英國人自然并不希望在印度建立一個相競爭的工業結构。他們喜歡印度的經濟補充他們自己的經濟,而不喜歡印度的經濟与他們自己的經濟競爭。因而,印度供應原料給英國,作為回報,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設項目所需的資本。
  這是一种自然的、可理解的安排,但是,它深深地影響了印度人民。他們以往歷來是通過農業和手工業謀生。而這時,工匠須削价与競爭者搶生意,沒有可替換的生活來源。農民也不能不受到影響,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卷入為英國工厂生產黃麻和其他商品的過程中。這意味著他們不再僅僅供養他們自己和附近城鎮的人們。這時,他們已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受世界經濟的波動和危机的支配。歐洲還通過傳入醫學科學和种种衛生措施而從根本上影響了印度,因為醫學和衛生措施導致人口急劇增低這种情況早先在歐洲也發生過,但是,歐洲有數百万人進入城市或去了海外,而印度人卻做不到這些。因此,最后結果是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受阻。
  這就是新帝國主義對殖民和附屬地的影響的性質。印度已用作這种影響的一個例證,但是,在其他地區,一般格局是相同的,只是自然地帶有一些地方的變化。這一格局應當記住,因為它說明了為什么今日的世界被划分成發達世界和不發達世界,為什么這兩個世界的生活水平有著如此惊人的差异,為什么不發達世界的人民在獲得政治獨立之后,其首要目標是成為發達世界——盡可能迅速地達到西方的經濟水平。
  對新帝國主義的回顧 不應該得出結論,說新帝國主義對于世界,甚至對于諸從屬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災難。按照歷史的觀點,新帝國主義無疑將被看作是世界的一大進步,正如工業革命是歐洲人的一大進步一樣。實際上,新帝國主義的歷史作用在于將工業革命推進到其邏輯上必然的結局——使工業國家即工業資本主義能以世界性的規模起作用。這導致了對世界物力人力資源的遠為廣泛、協調和有效的利用。無疑,當歐洲的資本和技術与不發達地區的原料和勞動力相結合、首次導致一個完整的世界經濟時,世界生產率無法估量地提高了。事實上,世界工業生產在1860至189O年間增加了三倍,在1860至1913年間增加了七倍。世界貿易的价值從1851年的64100万英鎊上升到1880年的30240O万英鎊、1900年的404500万英鎊和1913年的784000万英鎊。
  對于蛋糕的体積增大所帶來的好處,人們沒有不同的意見。更确切地說,爭論集中在蛋糕該如何切開的問題上。諸殖民地民族已感覺到,過去,他們所得到的少于他們應得的份額。他們所得到的總的量已明顯增加,要不然,他們的日漸上升的人口就無法得到供養。例如,有位英國經濟學家指出,1949年,在礦物丰富的北羅得西亞從事開礦的歐洲公司將他們的產品總共賣得8670万英鎊。這筆錢中,他們花費在北羅得西亞的僅為1,250万英鎊;這意味著,有三分之二的錢給轉移到國外。而且,花費在北羅得西亞的1250万英鎊中,有410万英鎊是支付給在那里生活、工作的歐洲人。3670万英鎊中,只有200万英鎊是給了在礦井里干活的非洲人。然而,這些工人平均一年得到41英鎊,而殖民地每個成年非洲人的平均收入是一年27英鎊。
  在這些情況下,可以理解,諸殖民地民族對增長了的生產率或外國公司付給的工資,印象并不很深。他們印象較深的是自己的可怜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与西方的生活水平相比較時。他們對于讓自己擔任干苦活者的角色這一點也很不滿;甚至在有著工業發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資源的地區,也是如此。
  顯然,在西方工人對工業資本主義的反應与殖民地民族對新帝國主義的反應之間,有著一個相似之處。兩者都對自己的命運不滿,而且,兩者都支持旨在引起根本變革的運動。但是,又有一個基本差別:諸殖民地民族并不反對自己民族的皇帝,而宁可說,反對外國統治者。因此,至少在最初階段,它們的反對運動并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西方的一系列政治學說——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尤其是民族主義。
  我們接著將考察這些主義,它們构成了歐洲的政治革命。了解這一革命對世界歷史來說,和了解工業革命一樣,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這世界不僅受西方的棉織品、鐵路和銀行的影響,而且還受西方的思想、口號和政治制度的影響。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