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拜占廷的1000年產生了滅絕;中世紀1000年的努力[在西方」產生了文藝复興、現代社會,最終產生了自由世界。 威廉·卡羅爾·巴克 愛德華·吉本認為,拜占廷生存100O年的歷史,“始終是一個衰弱、悲慘的故事”。但長期以來,人們重視和正确評价了它對人類文明的多方面的貢獻,從而忽視了吉本的這一論斷。不過,介紹拜占廷歷史的准确方法和背景多少仍是個謎。這1000年應描寫成羅馬帝國歷史的尾聲,還是斯拉夫文明的背景,或奧斯曼帝國的序幕呢? 如果從某一地區的角度觀察拜占廷歷史,上述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假如与本書所持的觀點一樣,從全球的角度予以觀察,那么顯而易見,東正教拜占廷是歐亞大陸的歷經蠻族侵略而幸存、從古典時代一直不間斷地持續到近代的几個傳統文明之一(見第十一章第六節)。 然而,這种持續不斷的歷史,最終意味著被廢棄和滅絕,尤其是從政治上說。因為拜占廷最易遭受攻擊,所以其文明最先遭到這种命運。例如,中國僅西北部面臨蠻族的侵略,它地處遙遠的歐亞大陸東端,19世紀中葉之前,連好戰的西方都一直無法侵入。拜占廷則相反,它不僅遭到來自多瑙河北岸的蠻族的一系列侵略,而且遭受了好擴張的西方的進攻,以及复興的東方的襲擊;蠻族的侵略同威脅中國的侵略相類似,西方的進攻是以威尼斯商人和諾曼底騎士為形式的進攻,而東方的襲擊首先指波斯薩珊王朝的入侵,然后是穆斯林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侵略。因此,傳統的中國文明持續到1912年,而拜占廷先于1204年崩潰,后又于1261年部分地得以恢复,苟延殘喘地生存下來,直到1453年最終滅亡(見圖18“拜占廷帝國的衰落”)。 一、拜占廷的出現 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首都,在帝國統治的連續性和范圍方面,能与拜占廷首都君主坦丁堡的輝煌歷史相媲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此城為新羅馬時,這里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起源應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它是希腊城邦邁加拉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拜占廷是它的拉丁名字。盡管拜占廷的地理位置极為重要,但在以后的1000年中,它只是一座第二流的商業城市。只要蠻族色雷斯人的威脅還存在,并切斷了它同內地的聯系,它就不可能上升到与其地理位置相稱的地位。圖拉真皇帝及其繼承者們的征服,使內地處于羅馬帝國的控制之下,從而結束了這种不利狀況。因此,當拜占廷變為君主坦丁堡,即君主坦丁城時,它的陸疆及水域已非常穩固,在隨后几個世紀里,在導致第一羅馬帝國滅亡的蠻族進攻的面前,它巋然不動。 君主坦丁堡扮演拜占廷帝國首都這一新角色歷時100O年,直到1453年落入奧斯曼土耳其人手中。此后,君士坦丁堡又成為一個新帝國的首都,其疆域隨著奧斯曼軍隊的征服而擴展,即從摩洛哥到波斯,從威尼斯到印度洋。君主坦丁堡統轄著這一廣大地區直到近代;而在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之后,基馬爾·阿塔圖爾克使將首都從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遷移到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安全地帶。 君主坦丁堡這段顯赫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它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險要位置。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從海峽的歐洲一面向對面的亞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擋住從黑海流入馬爾馬拉海的急流。因此,君主坦丁堡南有馬爾馬拉海,北有博斯普魯斯海灣,從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謂的金角灣。 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顯著特征是,南北兩面都有一條狹長且能航行的海峽。所以,這座城市由兩扇海上大門保護著,可以禁止無論從愛琴海,還是從黑海來的敵船的通行。拜占廷皇帝為了加強這些天然防御,又在陸上修筑了兩堵高大的城牆:第一堵牆長四英里;第二堵牆長40英里,寬20英尺,位于第一堵牆西面約30英里處。這兩堵防御城牆,同巴爾干山脈這一天然屏障連在一起,保衛了君士坦丁堡的陸上進口。因此,在拜占廷長達十個世紀的統治期內,這座城市盡管在大部分時間里是遭受圍攻的要塞,但卻得以保存下來。 關于君士坦丁堡的歷史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羅馬帝國階段是什么時候結束的,拜占廷帝國階段又是什么時候開始的。羅馬帝國的結束,并不以公元476年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皇帝被廢黜為界,因為那時以后,帝國統一的傳統又持續了几個世紀。即使意大利、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和北非全都丟給了蠻族,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們仍認為他們是凱撒的繼承人。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527-565年)一心想將恢复帝國的夢想變為現實。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區,還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典(見第十一章第四節)。查士丁尼宣稱,“我們將重建過去的一切,盡管其价值現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們要重視羅馬人的名譽,确保過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查土丁尼在恢复帝國方面所做的努力是短暫且代价沉重的。他在地中海西部發動的戰役使帝國的國庫耗之殆盡,使巴爾干和亞洲各行省被忽略、易受攻擊。他死后不到十年,一個新的蠻族部落倫巴第人,占領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區。同樣,在多瑙河邊境,阿瓦爾人同斯拉夫和保加利亞臣民一起,進入巴爾干地區,取代拉丁化了的伊利里亞人,削弱了帝國的控制。在東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波斯人因受賄曾与拜占廷媾和;現在,他們在野心勃勃的大皇帝科斯羅埃斯二世的率領下,開始全面消滅東羅馬帝國。到615年,他們已占領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并在君士坦丁堡對面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安營扎寨。 偉大的希拉克略皇帝(610—641年)的繼位,使拜占廷得以調動一切資源,喚起人們的意志,以防止日益逼近的災難。雖然阿瓦爾-波斯聯軍正在圍攻君士坦丁堡,希拉克略卻采取攻勢,并于62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大敗波斯人;早1000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正是在這一地區戰胜過波斯人。第二年,波斯人被迫取消所有征服活動,締結和約。 在消除東方的危險之后,希拉克略才發現,斯拉夫人這時已占領并定居于巴爾干半島北部大部分地區。他只得將就現實,為他們指定一定的地區。作為回報,他們承認他的宗主權,并同意每年納貢。于是,新來的斯拉夫人漸漸從侵略者變成了移居者。几個世紀以后,這些散居在巴爾于半島廣大地區的斯拉夫人,循著不同的方式發展,具体形成了四大种族:居住在亞得里亞海岬角地區的斯洛文尼亞人;居住在德拉瓦河和亞得里亞海之間地區的克羅地亞人;居住在亞得里亞海和多瑙河之間的巴爾干半島中部地區的塞爾維亞人;居住在黑海剩余地區,不久采用保加利亞征服者稱號的斯拉夫人。后兩個种族,借鑒拜占廷文化,建立了短暫但卻偉大的中世紀王國。而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則由于地處半島西部,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臣民,在文化發展方面,深受羅馬而不是君士坦丁堡的影響。 反對阿瓦爾人和波斯人的斗爭,只是同穆斯林阿拉伯人進行更大、更決定命運的爭奪的一個序幕。如第十三章第三節所述,7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期間,伊斯蘭教軍隊迅速占領了中東大部分地區。拜占廷和波斯之間的長期斗爭,使得兩個帝國財資耗盡,十分虛弱。在單一性靈論的問題上,東部請省人民所表現的宗教上的不滿,進一步削弱了拜占廷;單一性靈論認為,基督只有單一的神性,而正統的拜占廷教義則認為,基督既有神性,又有人性。當時的爭論十分激烈,以致許多東正教教徒宁愿接受伊斯蘭教的統治,而不愿受君主坦丁堡的宗教支配。因此,這時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長達1000年的希腊-羅馬統治,20年內便宣告結束,盡管年邁的希拉克略拚命努力,還是無濟于事。 7世紀較后階段,就連拜占廷帝國的生存都受到穆斯林海上襲擊和保加利亞人陸上進攻的雙重威脅。發展海上力量,是阿拉伯人在适應環境方面所取得的功績。、他們以此征服了塞浦路斯和羅得島,然后,從669年起數次圍攻君主坦丁堡。与此同時,拜占廷還受到來自北方的保加利亞人的威脅;這是一支亞洲民族,最初受拜占廷人利用反對阿瓦爾人。但這時的保加利亞人,正占領著多瑙河与巴爾干山脈之間的地區,并以此為基地,威脅著君主坦丁堡。 拜占廷這次再度被受神啟示的帝國首領,伊索里亞王朝的統治者利奧三世(717—744年)所拯救。利奧原為敘利亞軍事指揮官,趁阿拉伯人圍攻君主坦丁堡之際,奪取了政權。他不僅粉碎了阿拉伯人的圍攻,而且將他們赶出了小亞細亞。在他統治末期,帝國邊境比較穩固,但同查士丁尼時期的疆界相比已大大縮小。意大利已丟失給倫巴第人;巴爾干北部丟給了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丟給了阿拉伯人。 然而,這一縮小的帝國卻是一個民族更加單一的帝國,因為東部諸省主要是單一性靈論者和非希腊人。在這种情況下,撤回到托羅斯山脈,是加強而不是削弱了拜占廷;托羅斯山脈是希腊人的小亞細亞和正成為伊斯蘭教世界中心的地區的分界線。這一分界線因穆斯林世界的內部騷動而得以加強。阿拔斯王朝的建立(750年),伊斯蘭教首都從大馬士革遷移巴格達,結束了這种騷動。但這時,伊斯蘭教的擴張方向是向東,而不是向地中海。因此,在11世紀好戰的突厥人出現以前,拜占廷帝國和穆斯林帝國能和平共處。 拜占廷和西方之間正形成一條同拜占廷和伊斯蘭教之間相類似的分界線。由于倫巴第人的侵入,羅馬教是曾向君士坦丁堡尋求保護,但未能成功,因為拜占廷當時正在全力對付阿拉伯人。因此,教皇又轉向法蘭克人,結果雙方合作;500年,羅馬教皇為查理曼舉行世所聞名的加冕禮。而君士坦丁堡到812年才勉強給查理曼以“羅馬人的皇帝”的稱號,從而承認了西方的政治統一体。但以后几個世紀里,拜占廷与西方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語言、教會事務和普通文化上也都疏遠了。 8世紀時出現的拜占廷帝國,比查士丁尼時的短暫的帝國小得多,但它的民族更加同一。東、西方諸省的各种种族、文化和宗教的成分已被拋棄,剩下的核心基本上是希腊的東西,只是,并非絕對如此。以這一方式,完成了6世紀東羅馬帝國到8世紀拜占廷帝國的轉變。8世紀時的拜占廷帝國是一個文化上既与東方的伊斯蘭教,又与西方的新歐洲截然不同的帝國。 二、拜占廷的黃金時代 9世紀初至11世紀初,拜占廷帝國臻于极盛。當時帝國的行政區划分完全以省為基礎;各省由主管行政和軍事事務的將軍統冶。這一行政軍事化,是作為外來危險迫近時的一項應急措施,由希拉克略予以實現的。帝國將各省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种,作為他們服兵役的報酬。在強有力的皇帝們的統治下,由于農民承受著巨大的捐稅負擔,這种分省統治确保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提供了軍需儲備,填滿了國庫。 拜占廷的經濟也牢固地建立在自由農民村社的基礎上,這种村社同大地主的庄園一起發揮著作用。自希腊-羅馬古典時期以來,在殘存的城市中心,工匠的技能水平很高。阿拉伯作家描寫了拜占廷的手工藝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質量,認為只有中國的工藝品能与之相媲美。自歐亞大陸各地區經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貨物同樣很重要,它們是黑海地區的奴隸和鹽,印度的調味品、香料和寶石,埃及的紙莎草和糧食,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銀、熟鐵產品、亞麻布、棉花和毛織品。 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使拜占廷皇帝們能夠發動再征服戰爭;這些戰爭雖不象查士丁尼所發動的征服戰爭那樣野心勃勃,卻較為實際。他們重新收复克里特島和塞浦路斯島,從而制止了阿拉伯海軍對愛琴海域的侵襲。帝國的疆土也擴大到敘利亞北部、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巴爾干半島北部的保加利亞人,一直是帝國的威脅,1014年,巴西耳二世在巴爾干半島北部取得決定性胜利,從此被稱為“屠殺保加利亞人的劊子手”。 這一時期文化上是一個穩定、同一的時期。拜占廷人仍稱自己為羅馬人,但希腊語無論作為書面語還是口語,都是帝國通用的語言。隨著持异議的東部諸省丟失給伊斯蘭教,隨著反對崇拜偶像者和崇拜偶像者,即圣像破坏者和圣像崇拜者之間猛烈、持久的爭論的消除,宗教的同一性也得到進一步的促進。解決爭端的折衷辦法是禁止宗教雕塑,但允許宗教繪畫,這一點至今仍是東正教宗教生活的一個重要特征。 被再征服的克里特島上的穆斯林的皈依,以及巴爾干北部地區的斯拉夫人的皈依,也使拜占廷教會顯得生气勃勃。865年,保加利亞大公鮑里斯為報答帝國對他的征服的承認,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以后几年,拜占廷傳教士為保加利亞人提供了字母表,將《圣經》譯成了保加利亞語,并籌備了斯拉夫人的禮拜儀式。大約与此同時,象基輔公國的俄羅斯人那樣,塞爾維亞人也皈依了東正教(見本章第六節)。然而,再往西,羅馬天主教卻在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中盛行,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仿效鄰近的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皈依了天主教, 皇帝和主教之間互相支持的密切關系,也使帝國更加穩固。附屬國教會的原則是因襲的、公認的,皇帝不僅自稱為“奧特克拉特”,即君主,而且自稱是“艾按波斯特羅”,即相當于傳道者的人。10世紀選舉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儀式書中,明确規定了這种從屬關系。教會大主教們按照皇帝的命令聚集在圣索菲亞大教堂,向皇帝提交主教的三位候選人的名單。皇帝可以隨意挑選三人中的任何一個,或者三個都拒絕,指定他自己看中的候選人;而這种候選人須得到大主教承認,認為能胜任其職才行。然后,在就職儀式上,“根据上帝和皇帝的旨意”宣布教會的新領導當選為主教。 總之,在這几個世紀中,由于同西方和穆斯林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度的和平共處的關系,拜占廷是穩定、強大、富裕。自滿和相當注重內部的。這些特點使人聯想起明朝的中國(見第十七章第五節)。實際上,拜占廷同中國一樣沒有大學,其主要任務是為官僚机构培養官員。不過,君主坦丁堡的大學時有時無,其作用也不正規,因而缺乏中國大學那种連續的有效性。6世紀拜占廷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對有關神性問題的長期爭論所作的儒教式的評論,也使人聯想到中國。他說:“我認為,所有關于神性的爭論都是荒謬的、愚蠢的。人們連自己的本性都無法知道,因此,應該放棄對神性的一切評議。” 拜占廷文化從未解決它在自己的古典遺產和宗教傾向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心理。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前夕,柏拉圖主義者吉米斯圖斯·普萊桑(約1355—1450年),對一個深受基督教及其組織約束的國家的前景公開表示怀疑。普萊桑作為一名著名的教師,在伯羅奔尼撤半島的拜占廷的省府密斯特拉度過了他的大半生。他夢想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恢复古希腊社會;這一社會按照經過修改的柏拉圖式的烏托邦組成,以异教信仰而不是基督教信仰為基礎。但在拜占廷人的思想中,這种古典的、現世主義的傾向從來沒有盛行過。拜占廷社會仍以宗教信仰為主要傾向。在這個社會中,比普萊桑更有代表性的是傳教土約瑟夫·布萊尼斯,他的布道為當時的种种罪惡提供了宗教上的解釋: 我們的統治者不講正義,監察員貪得無厭,法官受賄,調停者說謊,市民行騙,農民愚蠢,所有的人都毫無用處。婦女比娼妓還要無恥,寡婦好奇多事,婦人蔑視貞操、不守信義;青年人放蕩不羈,老年人酗酒成癮。修女玷污了自己的稱呼,教士忘掉了上帝,僧侶偏离了正道。……我們許多人生活在暴食、酗酒、私通、奸淫、邪惡、放蕩、仇恨、猜疑、妒忌和盜竊之中。我們已變得傲慢、吹牛、貪婪、自私、忘恩負義、拒不服從;變成了逃兵、強盜、叛徒;變得邪惡、不講正義、頑固不化、不可和解。…正是這些東西以及与其相類似的其他東西,使我們受到上帝的懲罰。 三、拜占廷的衰落 1025年,“屠殺保加利亞人的劊子手”巴西耳去世時,拜占廷帝國的顯赫地位顯得無可爭辨的穩固,北部邊境以多瑙河為固定界線。該時,阿拉伯伊斯蘭教世界已經分裂,不再构成威脅;凡是西方出現的東西,与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第二羅馬帝國相比,都顯得十分原始,無足輕重。但在巴西耳去世后的半個世紀里,帝國便陷入困境,大約不到兩個世紀后,即1204年,首都落入受人鄙視的西方蠻族手中。 急劇倒退的一個原因是,主管各省的軍事將領的反抗不斷增長,破坏了帝國的軍事体制。巴西耳二世十分強大,足以控制軍隊。但他的繼承者卻軟弱無能,無力控制軍隊,尤其是在軍事將領同各省大地主聯合起來以后。軍事領將帶利用為保衛邊疆而征慕的農民軍來反對君士坦丁堡的行政當局。作為回擊,官僚們遣散了農民軍,讓農民由服兵役改為交付現金。再用征集來的資金雇佣外國雇佣兵,其中包括諾曼人、日耳曼人、帕齊納克人和亞美尼亞人。但与前農民軍相比,這些外國雇佣兵顯然不可靠,在支付給他們的軍餉尚來籌得時,他們經常轉而反對表面上由他們保衛的帝國。 社會封建化的政治問題,是帝國衰落的一個密切相關的原因。軍事將領和地方地主們積聚起巨大的地產,使諸行省整個地落入少數家族的控制之中。皇帝們經常頒布阻遏這种趨勢的命令,以下這條由君士坦丁七世于10世紀初頒布的命令是很有代表性的: 我經常得悉,色雷斯的富人們無視皇帝頒布的、由天賦的人權中導出的法律,拒不服從我們的命令,繼續侵入農村。他們壓迫窮人,購買授予權和遺囑,把窮人從屬于窮人的土地上赶走。因此,鑒于這些情況……盡管我們的前輩已有令在先,禁止購買窮人的土地,但我們仍再制定一條法令,……所有膽敢侵入農村或搶占窮人土地的人,必須立即交出占有的土地,不再拖延,不得申辯;無權要求賠償任何損失。…… 這個命令以及其他類似的命令都未生效,原因很簡單,貫徹執行命令的階級正是命令中所針對的階級。巴西耳二世去世后,甚至連這些努力都基本停止。相反,皇帝開始准許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享有國家所有地用益權。這些賜地同服兵役連在一起,于是,開始形成了与西方的采邑相類似的東西,只是沒有效忠和封地。的确,1204年,拉丁人征服拜占廷后,將它分成了若干采邑希腊貴族承認,這种來邑就是他們的賜地的拉丁翻版。 嚴重的經濟失調也危害了帝國。私人和寺院的大地產使帝國的歲入減少,尤其是在巴西耳的繼承者減免了大地主的大部分捐稅之后。与此同時,朝廷的奢侈和外國雇佣軍的開支,使帝國的支出不斷上升。帕齊納克人和塞爾柱突厥人的騎兵襲擊,危害也很嚴重,它使某些地區土地荒蕪,顆粒不收。幣值穩定達七個世紀之久的拜占廷金幣索里達,這時也連續貶值。 同其他許多帝國一樣,拜占廷的內部衰弱招致了外來侵略。在西方是諾曼人冒險者。他們最初是拜占廷的雇佣軍,這時轉而反對衰弱的帝國,占領了自查士丁尼征服時期以來一直保留下來的意大利南部領地。同樣,在東方是塞爾柱突厥人。他們從家鄉中亞進入伊斯蘭教帝國,在那里被巴格達哈里發雇為雇佣軍。這些雇佣軍逐漸變為主人,于1055年占領巴格達,建立了塞爾柱帝國。這些突厥人使行將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得以复興,重新統一印度和地中海之間的廣大地區,并兵臨將拜占廷帝國和伊斯蘭教世界分隔數世紀的托羅斯山脈邊境。 這是1071年拜占廷帝國發生兩大災難時的背景,這兩大災難標志著南國長達數世紀的衰落開始了。一個災難發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巴里,在那里,諾曼人占領了拜占廷喉一殘存的一個据點。另一災難,也是更為決定性的失敗,發生于小亞細亞的曼齊刻爾特。在那里,塞爾柱人在一重大戰役中擊敗了拜占廷皇帝,這一戰役使小亞細亞開始由希腊人的基地變成突厥人的根据地。這一戰役之后,兩位敵對的皇帝為爭奪拜占廷王位而開戰,他們各自雇佣了突厥軍隊互相爭斗。于是,突厥人能隨意進入小亞細亞,漸漸將小亞細亞從東正教拜占廷勢力的基地變成了突厥民族的中心地。 精明頑強的皇帝亞歷克塞一世康危努斯(1081-1118年),挽救了似乎即將滅亡的拜占廷帝國。他給予威尼斯人极大的商業特權,以換取他們的支持,反對威脅要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諾曼人。他還向天主教國家求援,反對穆斯林塞爾柱人。但他得到的不是所希望的數量有限的外國雇佣軍,而是大批渙散的十字軍;在某种程度上說,這些十字軍是由亞歷克塞极有理由不信任的諾曼人領導。這兩個社會的接触,導致了彼此間的怀疑和公開敵對。希腊人和拉丁人各自都不喜歡對方的語言、宗教、政治和生活方式。 亞歷克塞机敏地慫恿十字軍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小亞細亞,在那里,阿拜占廷軍隊一起收复了塞爾柱人占領的部分領土。但第二次、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希腊人和拉丁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另外,在小亞細亞中部,當拜占廷人輕率出擊,進攻塞爾柱帝國的首都科尼亞時,遭到了慘重的失敗。他們在中途的密列奧塞法隆戰役(1176年)中被突厥人打敗。這一失敗使拜占廷在小亞細亞東山再起的任何可能化為烏有。与此同時,威尼斯人由于早先從財政緊迫的皇帝手中獲得的商業特權,正在破坏拜占廷的經濟基礎。他們獲准在全國各地免交一切捐稅,這一特權使他們對遭受苛捐雜稅的拜占廷商人占絕對优勢。因此,意大利人不僅束縛了帝國的貿易,而且使君士坦丁堡的國庫失去了主要的稅收來源。威尼斯人的富裕和拜占廷人的貧窮之間的懸殊差別,導致了1183年的暴動;暴動中許多拉丁人被殺死,其財產被掠奪。 這就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的背景。這次東征被恰當地稱為“商人的東侵”。威尼斯商人的經濟計划,西方冒險家對財富和土地的追求,拜占廷覬覦王位者的奉承,拉丁人心中對所謂的狡詐、柔弱、貪婪和异端的希腊人的長期不滿,所有這一切,使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改變了方向,從解放耶路撒冷這一最初目的改為進攻君士坦丁堡。1204年春,法蘭克、威尼斯、佛拉芒和日耳曼聯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使它接連三日遭到冷酷無情的掠奪和屠殺。“即使是薩拉森人”,一位拜占廷編年史家說,“也比他們仁慈。”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最后結果卻是為伊斯蘭教統治整個中東舖平了道路。盡管1261年拜占廷帝國得以恢复,但再也沒能從拉丁人征服的創傷中复原過來,而是苟延殘喘地生存下去,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為止。 四、拜占廷的滅亡 獲胜的拉丁人在拜占廷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他們的封建國家。他們在君主坦丁堡建立了一個拉丁帝國,在塞薩洛尼基建立了一個拉丁王國,在希腊建立了几個拉丁國家。熱心商業的威尼斯人,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四分之一的領土,兼并了許多位于通往地中海東部的道路上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和港口。然而,這些新的國家一開始就注定要滅亡。當地的希腊東正教居民雖死對他們滿怀敵意。而且,拉丁征服者僅在巴爾干半島的邊緣地區占有几塊孤立、不穩的小地盤,四周都被敵人包圍著。他們不僅面臨巴爾干半島內地的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王國,而且面臨相繼建立的三個希腊國家,一個位于伊庇魯斯的阿爾塔,一個位于黑海南岸的特雷比藏德,還有一個位于小亞細亞西部的尼西亞。其中,第一個國家非常貧窮,難以提供有效的領導,第二個國家又十分孤立。因此,只有尼西亞,能憑借它的戰略位置、丰富的資源以及有力的領導,組織希腊人抵抗拉丁人的統治。 憑借外交手腕和軍事勢力,尼西亞統治者逐步削弱了拉丁帝國的力量,使其最后只剩下君士坦丁堡一座城市。結果,1261年,拉丁皇帝和威尼斯殖民者未進行任何抵抗,便逃离了君士坦丁堡;尼西亞皇帝米海爾·巴列奧略庄嚴地邁入首都,在公眾歡呼聲中,住進帝國皇宮。 拜占廷帝國最后一個階段的歷史,是從1261年米海爾·巴列奧略收复君士坦丁堡開始,到1453年他的繼承者君士坦丁·巴列奧略同突厥人作戰、在首都城門被殺結束。在這兩個世紀中,恢复的帝國僅由君主坦丁堡和塞薩洛尼基這兩座城市及其周圍小塊不穩定地區和兩個屬地組成。這兩個屬地是伯羅奔尼撤的米斯特拉和小亞細亞北部的特雷比藏德。 這個可怜、殘存的帝國的前景,并不比前拉丁帝國更有希望。在亞洲,它所面臨的是難以對付的突厥人;在歐洲,它被殘留在希腊的諸拉丁小國,被北面的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包圍著。除這些外部威脅外,還有內部危机。這時,帝國的經濟已經破產;意大利人對貿易的束縛仍在繼續。因此,14世紀中葉,君主坦丁堡熱那亞居民區的收入是帝國政府關稅收入的七倍。皇帝們被迫使自己的貨幣貶值,被迫將王冠珠寶典當給威尼斯銀行家。不斷增長的捐稅對政治上有權勢的言人通貨無效。為反抗出身高貴的富有貴族,窮人們舉行起義,結果,社會沖突使城市四分五裂。 1342年1349年,被稱為“狂熱派”的革命派領袖們統治了塞薩洛尼基。他們減輕窮人的捐稅,廢除窮人的債務,沒收寺院的土地,分給窮人;他們采取分享民主制,讓市民參加民眾會議,由公眾選舉官吏。他們的政治綱領似乎受意大利共和制城邦的綱領的影響。但垂死的拜占廷帝國,不能忍受蓬勃發展的西部所自然形成的這一政治和社會改革。在塞爾維亞人和突厥人的援助下,皇帝鎮壓了“狂熱派”,消滅了他們的共和政体。然而,這一事件表明了當時深刻且普遍的沖突,以下這段同時代的敘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起義象可怕、殘酷的時疫席卷全國,沖擊著許多過去曾是溫和、穩健的人。……于是,所有城市都起來反對貴族。……整個帝國處于最為殘酷、最為激烈的斗爭的痛苦之中。……人民動不動就發動武裝起義,行為凶暴,因為他們憎恨富人。… 除這一社會經濟的脆弱之外,帝國還因宗教糾紛而受到削弱。為了得到西方人的援助,反對日益逼近的土耳其人,皇帝曾分別三次(1274年在里昂聯合王國;1369年在羅馬;1439年在佛羅倫薩)許諾,讓東正教會歸順羅馬教皇。但這些許諾毫無意義,因為西方給予的援助微不足道,而拜占廷則因民眾激烈反對向可僧的拉丁人作任何讓步而進一步四分五裂。“伊斯蘭教比羅馬教皇更好,這就是人民大眾對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暴行,對意大利商人的剝削的針鋒相對的回答。 認為土耳其人更好的呼聲過去時常听到,但15世紀中葉情況獨特,當時的土耳其人已能夠接受邀請。如第十四章第六節所述,奧斯曼土耳其人從塞爾柱人手中接管并占領了殘留在小亞細亞的拜占廷領土;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歐洲,打敗了保加利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到1453年,他們已做好最后進攻被圍困的拜占廷首都的准備。 這時,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已減少到50000至70000。所有能護城的力量,包括一小部分西方人在內,總共不過9000人。僅這些人要守住一道道城牆、修复被敵人大炮摧毀的缺口,是遠遠不夠的。而由能干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領的奧斯曼軍隊,則至少也有80000人。4月2日攻城開始;在皇帝君主坦丁的英勇領導下,守軍屢卻侵略者;但君主坦丁堡終于在5月29日被攻克。城市陷落后,侵略軍縱兵屠掠,連續三日。當時的拜占經歷史學家杜卡斯在下面這段話中,描寫了拜占廷帝國1000年歷史的結束: 城市淪陷三天后,他[穆罕默德]同意放船。于是一條條滿載貨物,重得似乎要下沉的船离港出航,駛向各自的省市。這些船裝載些什么貨物呢?有精美昂貴的布料和紡織品;有金、銀、青銅、黃銅的制品和容器;有不計其數的書籍;還有戰俘,包括教士、俗人、修女和僧侶。所有的船都滿載貨物,所有的軍營帳篷里都關滿了俘虜,堆滿了數不清的東西和物品。在這些野蠻人中,只見一個人穿著大主教的法衣,另外一個人身著神父的金色圣衣,他們都領著狗;這些狗不象往常那樣帶著頸圈,而是身穿金色錦緞衣服(基督教教土制服)。其他人坐在宴席上,面前擺著盛滿水果和其他食物的大圓盤以及大酒杯;他們吃著圓盤里的水果、食物,喝著酒杯里的葡萄酒。他們將數都數不清的各种書籍裝上大車,運往東、西方各地出售。一個諾米斯馬能買到十本書,這些書包括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著作、神學書和其他各种書籍.福音書多得數不清,都有各种裝飾,他們撕下書上的金銀飾物,有些書出售,有些書則扔掉了。他們將所有的肖像付之一炬,用這种火烤肉吃。 五、拜占廷的遺產 回顧歷史,拜占廷顯然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一,它起到了保護盾的作用,使盾牌后面的西方能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文明。這一點的全部意義,在1453年君主坦丁堡淪陷后變得非常清楚;土耳其人僅在半個世紀內便抵達歐洲的中心,包圍了維也納。同樣重要的是,拜占廷還促進了貿易和經濟的全面發展。几個世紀以來,拜占廷一直是整個地中海盆地的經濟動力,而它的貨幣則是國際標准交換媒介、它的商人及其商品,對于使西歐擺脫其封建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對于使意大利城邦走上控制地中海商業的道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文化領域中,拜占廷挽救了古代文化藝術珍品,并將它們同她自身的遺產一起傳給了子孫后代。拜占廷傳下了由查士丁尼編纂的羅馬法傳下了只是近來才得到正确理解和評价的一門宗教藝術。以及由認真的學者們加以匯集、注釋和保存的古典和希腊文化時期的文學、學術名著。最后,如下節所述,拜占廷對東斯拉夫人來說,如同羅馬對日耳曼人而言一樣,是偉大的教育者、偉大的引導者、宗教和文明的源泉。 這些成就与吉本有關拜占廷的歷史意義的著名論斷不相符合。然而,与此同時,拜占廷明顯缺乏古典時期雅典的生气和光輝,盡管相比之下,后者在領土和年代上顯得微不足道。原因是拜占廷的作用是絕對保守的。這并不是說它靜止不變。它自始至終都在使自己适應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命運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創新。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之中,這种勢力和榮譽正是它所試圖維持和恢复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領袖人物——行政官員、軍事將領、學者和神學家,但由于處在上述環境之中,他們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創造力。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東羅馬帝國整整生存了1000年,這一點一開始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优勢。5至11世紀,同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第二羅馬帝國相比,西方顯得原始、無足輕重。但正是這几個世紀中,恰恰因為西方必須重新開始,所以,西方為新的文明打下了基礎;而拜占廷卻一直躺在光輝燦爛、占壓倒优勢的遺產上。這就是從11世紀起,西方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君主國崛起、新的知識水平出現、擴張主義生气勃勃——首先是地方的十字軍東侵,然后是向海外推進,在數世紀內導致全球性霸權——而穩步前進的原因。故而,相比之下,拜占廷很可怜,在較后的几個世紀中,它一直無力沖破過去的桎梏,因而,變成了一個陳舊的、与時代不合的存在物,它進行著一場勇敢且注定持久的斗爭,直到1453年遭到恥辱的但卻不可避免的滅亡為止。 六、拜占廷和斯拉夫人 盡管拜占廷的歷史已經結束,但拜占廷的制度和文化,仍在北方的斯拉夫人中繼續生存,正如它們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于已屬土耳其人統治的、巴爾干半島的基督教徒中一樣。斯拉夫人起源于今俄國和波蘭的多沼澤的邊境地帶,他們以巨大的弧形向四周頗有吸引力的平原擴散。 向西遷移的矯拉夫人形成了今天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波蘭人,他們都稱為西斯拉夫人。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他們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因此,他們信仰的是天主教,使用的是拉丁字母。那些渡過多瑙河、移居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就是今天的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如本章第一節所述,這些南斯拉夫人中的前兩者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而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的文化發展,則受到了君士坦丁堡而不是羅馬的影響。最后,向東遷移的是蘇聯斯拉夫人的祖先,這些東斯拉夫人就是個蘇聯北部的大俄羅斯人、南部地區的小俄羅斯人即烏克蘭人和西部邊境的白俄羅斯人;西部邊境顯然是斯拉夫人的最早發源地。 東斯拉夫人居住在北起北冰洋沿岸,南至黑海,東到烏拉爾山脈的廣闊的平原上。在北部平原,移住民一直以森林為居住地;在這里,他們未遭到分散、組織松弛的芬蘭部落和立陶宛部落的什么抵抗;這些人不是同他們通婚,就是被他們輕易排擠掉。相反,在南部平原,森林逐漸讓位于空曠的草原,移民們總易遭到其他民族的襲擊;這些民族常出沒于從中亞經烏克蘭到多瑙河流域的漫長的游牧道路上。 這些東斯拉夫人,即今天所謂的俄羅斯人,從事漁獵和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農業。因此,他們通常以分散的家宅和小村落,而不是以人口密集的村庄和城鎮為單位。出現的城鎮,很少發展成為主要河流沿岸的貿易中心。只有第聶伯河沿岸的基輔和伊爾門湖畔的諾夫哥羅德是當時的貿易中心;前者擔負著南北運輸,后者控制著東西貿易。 正是這种長途貿易,為第一個俄羅斯國家提供了基礎。据傳說,彼此不和的斯拉夫諸派別曾邀請北歐人的首領留里克為其統治者。“我們的國家富饒遼闊,但卻沒有秩序,快來管轄和統治我們吧!”于是862年,留里克成為諾夫哥羅德的第一任王公;不久以后,他的追隨者們南移基輔。有關這些北歐人,即東歐所謂的瓦朗吉亞人的确切作用,至今仍有爭議。過去的猜測認為,他們獨自創建了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創造了最早的俄羅斯文化;現在普遍對此持怀疑態度。事實上,瓦朗吉亞人在文化領域中所做的貢獻,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而他們對早期俄羅斯人的政治体制的影響程度,至今也不明确。 不論确切情況如何,基輔已成為沿漫長的第聶伯河航線的、俄羅斯各公園自由聯盟的中心。基輔的卓越是建立在同南面諸古老文明中心——拜占廷、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穆斯林世界——所進行的繁榮貿易的基礎上。俄羅斯農村的各种原材料如毛皮、獸皮、糧食、木材和奴隸等匯集基輔,以換取各种奢侈品,其中包括細紋衣料、玻璃制品、香料、珠寶和酒。 早期俄羅斯人不僅同南面請文明中心進行貿易,而且還借用了它們的某些主要的文化,尤其是拜占廷的基督教。在此之前,异教的俄羅斯人一直崇拜各种自然力量,將這些自然力量化身為某些神,如熱光之神達什伯格、雷電之神佩魯恩和風神斯特里伯格。當時既沒有寺院,也沒有僧侶。宗教儀式僅限于向廣闊天空中的諸神的天然形象獻祭。据11世紀末至12世紀基輔僧侶編纂的編年史記載,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認為,斯拉夫人的原始的眾神崇拜很不合适。他—一考慮了諸宗教代表所闡述的各自的論點,甚至派使節前往信奉這些宗教的國家,听取他們的匯報。最后,弗拉基米爾拒絕了天主教,因為“我們在那里看不到榮譽”;拒絕了猶太教,因為猶太人的上帝太不強大,無法使他們繼續留在耶路撒冷;還拒絕了伊斯蘭教,因為它戒肉禁酒,而他認為,“喝酒是俄羅斯人的樂趣。沒有這种樂趣,我們就無法生存”。因此,弗拉基米爾決定贊成東正教;他的使者們為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看到的儀式而傾倒:“……我們不知道是在天空,還是在人間。因為人間沒有如此壯觀、如此美麗的景象,簡直叫我們難以形容。” 大約在988年皈依東正教后,弗拉基米爾命令搗毀所有异教神像,佩魯恩的像被挂在馬尾上,拖進了第聶伯河。另外,基輔公國的全体居民,都到第聶伯河去集体洗禮,如《編年史》所述:“…看到如此眾多的人得救,天堂、人間一片喜悅。”同几個世紀前歐洲西北部的天主教一樣,皈依是統治者及其顧問們的決定,人民大眾只是服從命令而已。雖然信奉多神教的斯拉夫人過去沒有教士階層,避免了有組織的抵抗,但人民大眾仍堅持他們的傳統信仰,相信巫術和預兆。因此,1274年,教會發現有必要頒布一條規定:不得任命過去從事巫術的人為司祭。 弗拉基米爾接受東正教,并非僅僅是宗教信仰的改變,它對俄羅斯人的風俗及其以后的歷史產生了普遍、深刻的影響。以拜占廷為模式的教會統治集團,這時已經組成,首領是基輔大主教,由君主坦丁堡最高一級的主教伍命,且隸屬于他的管轄。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大主教都是希腊人,不過,由大主教任命的主教,除最初几任外,絕大多數是俄羅斯人。基督教還給俄羅斯帶來新的宗教文學和法律文學,其中包括《圣經》、拜占廷收集的早期基督教作家的作品、圣徒傳記和法律書籍的譯本。石造教堂、鑲嵌工藝、壁畫、油畫、尤其是肖像畫等拜占廷藝術,這時也被介紹進來。而且,在這些方面,俄羅斯人更胜一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俄羅斯-拜占廷風格。另外,東正教過給俄羅斯帶來了拜占廷教會的法律,建立了宗教法庭。如在西歐一樣,這些法庭擁有非常廣泛的司法權,處理包括道德,信仰、繼承權和婚姻等各個方面的案件。 在政治領域中,新教會加強了大公的權力。如在西歐,羅馬教皇曾將法蘭克國王從部落酋長改變成神權帝王一樣,如今,俄羅斯東正教將諸公國大公從一幫個人追隨者的首領改變成“上帝的奴仆”和神權統治者。而且,按照拜占廷的傳統,俄羅斯教會還接受了世俗的權力和控制權。在莫斯科,如在君士坦丁堡一樣,沒有強求皇帝和國王服從的、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和英諾森三世這樣的人物。例如:1389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安東尼曾寫信給莫斯科大公瓦西利,抱怨大公不尊敬他及他的主人拜占廷皇帝: 非常遺憾……我听說,你不允許大主教在禮拜儀式中提到神圣的皇帝的名字,甚至還說,“我們有教會,但沒有皇帝,而且也不想知道有皇帝。”這是不恰當的。神圣的皇帝在教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与其他統治者——地方王公和君主不同。當初,皇帝為整個世界創立并進一步确定了真正的信仰。皇帝們召開了全基督教會會議,還通過法律進一步确定了要遵守的東西,即要遵守那些崇高、神圣的教規宣布為是教會生活的真正教義和正統觀念的東西。……對于基督教徒來說,有教會而沒有皇帝是不可能的,因為教會和帝國是一個整体,……不可能將這兩者分隔開來。 拜占廷及其皇帝被消滅后,東正教的這一順從性在俄羅斯教會對俄羅斯皇帝的屈從中顯現出來;這种情況具有重大影響,并一直持續到拜占廷滅亡后的沙皇帝國。 綜上所述,對俄羅斯來說,拜占廷的影響顯然是一大促進因素,但同時又是一种麻醉劑。俄羅斯人所借鑒的,不論是教義、儀式、音樂,還是建筑,都已完全形成且相對穩定。在這一意義上說,拜占延對一個正在覺醒的民族的影響是毫無价值的,它只能阻礙,而不是鼓勵這一民族的創造力和獨創性。此外,俄羅斯人在接受拜占廷的基督教的同時,還繼承和維持了天主教与東正教之間的長期不和,從而,在他們和西方之間設置了一個障礙。這無疑是一种倒退,因為在此之前,俄羅斯人已同歐洲其他國家取得了多种聯系,即貿易的、朝廷的和外交的聯系。例如,11世紀,雅羅斯拉夫大公曾同歐洲一些主要王朝聯姻:他的妹妹嫁給了波蘭的卡齊米日一世;他的儿子娶了拜占廷的公主;他的兩個女儿分別嫁給了法國的亨利一世和挪威的哈拉爾三世。 不僅是宗教爭端,而且更大程度上是蒙古人的侵入和占領,終止了俄羅斯同西方的這些聯系。基輔因地處森林和平原交界處,總是最易遭受襲擊。游牧民進攻的威脅如即將臨頭的危險籠罩全城,這种危險于1237年終于降臨。當時,蒙古人象他們席卷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那樣,橫掃了整個俄羅斯領土。除諾夫哥羅德因地處遙遠的北方而幸免于難外,基輔和其他俄羅斯城市均被夷為平地。用一位編年史家的話說:“沒剩下一個能為死者流淚的人。’ 七、第三羅馬 蒙古人雖自愿撤离歐洲中部,卻愿意繼續留在俄羅斯。他們在此建立了金帳汗國。其首都薩萊地處伏爾加河折向西流的拐彎處,是伏爾加河畔的戰略要地。隨后兩個世紀的蒙古統治,不可避免地給俄羅斯人留下深刻的印記。他們被迫放棄平原上的小塊居留地,撒進安全僻靜的森林之中。在那里,只要他們承認蒙古大汗的宗主權,每年納貢,便可自行其是。的确,大汗們頒布了某些豁免權,准許俄羅斯教會免交捐稅,承認大主教對東正教的管轄權。作為回報,俄羅斯牧師為大汗及其親屬祈禱。大汗及其親屬雖然是穆斯林而不是基督教徒,卻歡迎這樣的祈禱,因為它可以減少可能發生的反抗。 俄羅斯人漸漸恢复了他們的實力,發展起一個新的民族中心——莫斯科大公國。莫斯科遠离危險的平原,位于森林深處。莫斯科除了游牧民難以接近它外,還具有其他一些优點。它是從第聶伯河到東北各地區的兩條重要干線的交通要沖;几條來自各方的河流也都匯集于這一地區,使它能利用內河水系得益。它所擁有的一系列統治者也是它的一個优勢;這些統治者愛好和平、勤儉節約、善于算計,他們耐心而又無情地增加自己的屬地,直到莫斯科成為新的民族核心。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兼并俄羅斯各國”方面尤為成功,因此,他被認為是俄國的第一位民族統治者。他征服了鄰近几個公國,如雅羅斯拉夫、特維爾和羅斯托夫;這些公國過去曾比莫斯科強大,但后來衰落下去。伊凡三世征服強大的諾夫哥羅德公國的胜利最為著名;諾夫哥羅德過去曾建立了自己的龐大的貿易帝國。伊凡三世到他統治本期,已使其疆土大大擴展,從距波羅的海几英里處向北擴展到北冰洋,向東擴展到烏拉爾山脈的北部地區。 伊凡還通過利用蒙古人內部出現的分裂,在彼此敵對的各派別之間徘拔离間,成功地向蒙古人的統治挑戰。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人与蒙古人截然不同,他們從西方進口了大炮和小型武器,并且擁有制造這些武器的兵工厂。由于具備了這些有利條件,伊凡便正式拒絕承認金帳汗國的宗主權。為此,1472年,金帳汗國大汗派出一支軍隊北進奧卡河;但伊凡在河對岸聚集軍隊予以抵抗,并堅守了三個星期。最后蒙軍撤退,從此承認他們對俄羅斯的統治實際上已經結束。 另外,還值得注意的是伊凡1472年同索菲婭的婚姻。索菲婭是1453年在君主坦丁堡城牆上被殺的拜占廷末代皇帝的侄女,她曾逃亡羅馬,皈依了天主教。因此,羅馬教皇竭力贊同這一婚姻,希望這能導致天主教和俄羅斯教會的聯合。結果相反,索菲婭立即恢复了對東正教的信仰;莫斯科宮廷的宗教儀式和信仰日益拜占廷化和東正教化。 早期的俄羅斯教會和宮廷,堅決反對在佛羅倫薩(1439年)達成的東正教會与天主教會聯合的協議。無疑,俄羅斯人認為君士坦丁堡最后落入土耳其人手中,是上帝對東正教向天主教無原則屈從的懲罰。君士坦丁堡淪陷五年后,大主教約拿尖銳地評論了他所認為的這一事件的原因:“我的孩子們,你們都知道,都城君士坦丁堡被保加利亞人和波斯人團團包圍達七年之久,在這七年中,曾有許多災禍降落其頭上,不過只要希腊人那時堅持他們的信仰,君士坦丁堡是不會蒙難的。”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俄羅斯人將莫斯科視為真正信仰的中心。他們受上帝之命保衛它,維護它原有的純洁。15世紀末,修土菲洛修斯寫信給伊凡,清楚地表達了這一深刻信念: 古羅馬教會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阿波利那里斯的异端那說;至于第二羅馬教會,即君士坦丁堡教會,則是被以實瑪利的后代的斧頭砍倒的;而新的第三羅馬教會——神圣使徒教會——在您強有力的領導下,燭照整個世界,比太陽還明亮。整個東正教世界都歸您統治,您是世界唯一的君主,基督教徒唯一的沙皇。……看呀!听呀!哦,虔誠的沙皇,前兩個羅馬雖已滅亡,第三個卻依然聳立,而且決不會再有第四個。 伊凡完全理解地接受了這一信條,它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地位,夸耀了他的使命。在索菲婭的慫恿下,伊凡采用了拜占廷宮廷的禮儀,選擇了拜占廷的雙頭鷹為他的徽章。他效法前君士坦丁堡皇帝,成為沙皇和專制君主,他的頭銜也相應地變得崇高輝煌:“感謝上帝的恩賜,伊凡是全俄羅斯人的皇帝,是弗拉基米爾、莫斯科、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特維爾、彼爾姆、烏格拉和波爾法以及其他公國的大公。” 這樣,拜占廷在作為第三羅馬的俄羅斯領土上繼續生存。這一第三羅馬之所以能幸存下來,是因為它擁有丰富的資源和堅固的根据地——它包括了遼闊的歐亞大陸平原及不久之后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廣闊無垠的西伯利亞地區。這完全不同于1453年前苟延殘喘了几個世紀、縮小了的拜占廷。紅衣主教貝薩里翁所提倡的維新,絲毫未在注定滅亡的、与時代不合的拜占廷引起過任何反應。(見第十七章第三節)但在俄羅斯,某些沙皇卻以貝薩里翁的角色出現。作為龐大帝國的專制君主,他們擁有將自己的愿望變為現實——不過是不完全地——的權力和財力,從而,如修土菲洛修斯所預言的那樣,保證第三羅馬不會遭到第二羅馬的厄運。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