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漢紀二十一】 起上章執徐,盡著雍困敦,凡九年。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四一年) 春,二月,馮奉世還京師,更為左將軍,賜爵關內侯。 三月,立皇子康為濟陽王。 夏,四月,癸未,平昌考侯王按薨。秋,七月,壬戌,以平恩侯許嘉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冬,十一月,己丑,地震,雨水。 复鹽鐵官;置博士弟子員千人。以用度不足,民多复除,無以給中外繇役故也。 孝元皇帝下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四零年) 春,二月,赦天下。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夏,六月,甲戌,孝宣園東闕災。 戊寅晦,日有食之。上于是召諸前言日變在周堪、張猛者責問,皆稽首謝;因下詔稱堪之美,征詣行在所,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領尚書事;猛复為太中大夫、給事中。中書令石顯管尚書,尚書五人皆其党也;堪希見得,常因顯白事,事決顯口。會堪疾喑,不能言而卒。顯誣譖猛,令自殺于公車。 初,貢禹奏言:“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及郡國廟不應古禮,宜正定。”天子是其議。秋,七月,戊子,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冬,十月,乙丑,罷祖宗廟在郡國者。 諸陵分屬三輔。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詔勿置縣邑及徙郡國民。 孝元皇帝下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三九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幸河東,祠后土。 秋,穎川水流殺人民。 冬,上幸長楊射熊館,大獵。 十二月,乙酉,毀太上皇、孝惠皇帝寢廟園,用韋玄成等之議也。 上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進見,人人自以為得上意。又傅昭儀及子濟陽王康愛幸,逾于皇后、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疏曰:“臣聞治亂安危之机,在乎審所用心。蓋受命之王,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繼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休烈盛美皆歸之二后,而不敢專其名,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陛下圣德天覆,子愛海內,然陰陽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爭言制度不可用也,務變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复复之,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無所信。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而虛為此紛紛也!愿陛下詳覽統業之事,留神于遵制揚功,以定群下之心。《大雅》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蓋至德之本也。《傳》曰:‘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后中和之化應,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唯陛下戒之,所以崇圣德也! “臣又聞室家之道修,則天下之理得,故《詩》始《國風》,《禮》本冠、婚。始乎《國風》,原情性以明人倫也;本乎冠、婚,正基兆以防未然也。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際,別適長之位,禮之于內也。卑不逾尊,新不先故,所以統人情而理陰气也;其尊適而卑庶也,適子冠乎阼,禮之用醴,眾子不得与列,所以貴正体而明嫌疑也。非虛加其禮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禮探其情而見之外也。圣人動靜游燕所親,物得其序,則海內自修,百姓從化。如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奸因時而動,以亂國家。故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義。《傳》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初,武帝既塞宣房,后河复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入海,廣深与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是歲,河決于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絕。 孝元皇帝下建昭元年(癸未,公元前三八年) 春,正月,戊辰,隕石于梁。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冬,河間王元坐賊殺不辜廢,遷房陵。 罷孝文太后寢祠園。 上幸虎圈斗獸,后宮皆坐。熊逸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婕妤等皆惊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上問:“人情惊懼,何故前當熊?”婕妤對曰:“猛獸得人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當之。”帝嗟歎,倍敬重焉。傅婕妤慚,由是与馮婕妤有隙。馮婕妤,左將軍奉世之女也。 孝元皇帝下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七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夏,四月,赦天下。 六月,立皇子興為信都王。 東郡京房學《易》于梁人焦延壽。延壽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房用之尤精,以孝廉為郎,上疏屢言災异,有驗。天子說之,數召見問。房對曰:“古帝王以功舉賢,則万化成,瑞應著;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异。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异可息。”詔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會議溫室,皆以房言煩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許;上意鄉之。時部刺史奏事京師,上召見諸刺史,令房曉以課事;剌史复以為不可行。唯御史大夫鄭弘、光祿大夫周堪初言不可。后善之。 是時,中書令石顯顓權,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二人用事。房嘗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將以為賢也?”上曰:“賢之。”房曰:“然則今何以知其不賢也?”上曰:“以其時亂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幽、厲何不覺寤而更求賢,曷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臨亂之君,各賢其臣;令皆覺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而非笑之;然則任豎刁、趙高,政治日亂,盜賊滿山,何不以幽、厲卜之而覺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來耳。”房因免冠頓首曰:“《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虫,民人饑、疫,盜賊不禁,刑人滿市,《春秋》所記災异盡備。陛下視今為治邪,亂邪?”上曰:“亦极亂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誰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上良久,乃曰:“今為亂者誰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謂石顯,上亦知之,謂房曰:“已諭。”房罷出,后上亦不能退顯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則臣下雖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觀京房之所以曉孝元,可謂明白切至矣,而終不能寤,悲夫!《詩》曰:“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又曰:“誨爾諄諄,听我藐藐。”孝元之謂矣! 上令房上弟子曉知考功、課吏事者,欲試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愿以為刺史,試考功法;臣得通籍殿中,為奏事,以防壅塞。”石顯、五鹿充宗皆疾房,欲遠之,建言,宜試以房為郡守。帝于是以房為魏郡太守,得以考功法治郡。 房自請:“歲竟,乘傳奏事。”天子許焉。房自知數以論議為大臣所非,与石顯等有隙,不欲遠离左右,乃上封事曰:“臣出之后,恐為用事所蔽,身死而功不成,故愿歲盡乘傳奏事,蒙哀見許。乃辛已,蒙气复乘卦,太陽侵色,此上大夫覆陽而上意疑也。己卯、庚辰之間,必有欲隔絕臣,令不得乘傳奏事者。” 房未發,上令陽平侯王鳳承制詔房止無乘傳奏事。房意愈恐。 秋,房去至新丰,因郵上封事曰:“臣前以六月中言《遁卦》不效,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為災。’至其七月,涌水出。臣弟子姚平謂臣曰:‘房可謂知道,未可謂信道也。房言災异,未嘗不中。涌水已出,道人當逐死,尚复何言!’臣曰:‘陛下至仁,于臣尤厚,雖言而死,臣猶言也。’平又曰:‘房可謂小忠,未可謂大忠也。昔秦時趙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故秦之亂,正先趣之。’今臣得出守郡,自詭效功,恐未效而死,惟陛下毋使臣塞涌水之异,當正先之死,為姚平所笑。”房至陝,复上封事曰:“臣前白愿出任良試考功,臣得居內。議者知如此于身不利,臣不可蔽,故云‘使弟子不若試師。’臣為刺史,又當奏事,故复云‘為刺史,恐太守不与同心,不若以為太守。’此其所以隔絕臣也。陛下不違其言而遂听之,此乃蒙气所以不解、太陽無色者也。臣去稍遠,太陽侵色益甚,唯陛下毋難還臣而易逆天意。邪說雖安于人,天气必變,故人可欺,天不可欺也,愿陛下察焉。” 房去月餘,竟征下獄。初,淮陽憲王舅張博,傾巧無行,多從王求金錢,欲為王求入朝。博從京房學,以女妻房。房每朝見,退輒為博道其語。博因記房所說密語,令房為王作求朝奏草,皆持柬与王,以為信驗。石顯知之,告房与張博通謀,非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皆下獄,棄市,妻子徙邊。鄭弘坐与房善,免為庶人。 御史中丞陳咸數毀石顯,久之,坐与槐里令硃云善,漏泄省中語,石顯微伺知之,与云皆下獄,髡為城旦。 石顯威權日盛,公卿以下畏顯,重足一跡。顯与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党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綬若若邪!” 顯內自知擅權專柄在掌握,恐天子一旦納用左右耳目以間己,乃時歸誠,取一信以為驗。顯嘗使至諸官,有所征發,顯先自白:“恐后漏盡宮門閉,請使詔吏開門。”上許之。顯故投夜還,稱詔開門入。后果有上書告“顯顓命,矯詔開宮門”,天子聞之,笑以其書示顯。顯因泣曰:“陛下過私小臣,屬任以事,群下無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類如此非一,唯獨明主知之。愚臣微賤,誠不能以一軀稱快万眾,任天下之怨。臣愿歸樞机職,受后宮掃除之役,死無所恨。唯陛下哀怜財幸,以此全活小臣。”天子以為然而怜之,數勞勉顯,加厚賞賜,賞賜及賂遺訾一万万。初,顯聞眾人匈匈,言己殺前將軍蕭望之,恐天下學士訕己,以諫大夫貢禹明經箸節,乃使人致意,深自結納,因荐禹天子,歷位九卿,禮事之甚備。議者于是或稱顯,以為不妒譖望之矣。顯之設變詐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類也。 荀悅曰:夫佞臣之惑君主也甚矣,故孔子曰:“遠佞人。”非但不用而已,乃遠而絕之,隔塞其源,戒之极也。孔子曰:“政者,正也。”夫要道之本,正己而已矣。平直真實者,正之主也。故德必核其真,然后授其位;能必核其真,然后授其事;功必核其真,然后授其賞;罪必核其真,然后授其刑;行必核其真,然后貴之;言必核其真,然后信之;物必核其真,然后用之;事必核其真,然后修之。故眾正積于上,万事實于下,先王之道,如斯而已矣! 八月,癸亥,以光祿勳匡衡為御史大夫。 閏月,丁酉,太皇太后上官氏崩。 冬,十一月,齊、楚地震,大雨雪,樹折,屋坏。 孝元皇帝下建昭三年(乙酉,公元前三六年) 夏,六月,甲辰,扶陽共侯韋玄成薨。 秋,七月,匡衡為丞相。戊辰,衛尉李延壽為御史大夫。 冬,使西域都護、騎都尉北地甘延壽、副校尉山陽陳湯共誅斬匈奴郅支單于于康居。 始,郅支單于自以大國,威名尊重,又乘胜驕,不為康居王禮,怒殺康居王女及貴人、人民數百,或支解投都賴水中。發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歲乃已。又遣使責闔蘇、大宛諸國歲遺,不敢不予。漢遣使三輩至康居,求谷吉等死,郅支困辱使者,不肯奉詔;而因都護上書,言“居困厄,愿歸計強漢,遣子入侍。”其驕嫚如此。 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略,喜奇功,与延壽謀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屬匈奴,今郅支單于威名遠聞,侵陵烏孫、大宛,常為康居畫計,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國,數年之間,城郭諸國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戰伐,數取胜,久畜之,必為西域患。雖所在絕遠,蠻夷無金城、強弩之守。如發屯田吏士,驅從烏孫眾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則無所之,守則不足自保,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壽亦以為然,欲奏請之。湯曰:“國家与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延壽猶与不听。會其久病,湯獨矯制發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已校尉屯田吏士。延壽聞之,惊起,欲止焉。湯怒,按劍叱延壽曰:“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延壽遂從之。部勒行陳,漢兵、胡兵合四万餘人。延壽、湯上疏自劾奏矯制,陳言兵狀,即日引軍分行,別為六校:其三校從南道逾蔥領,徑大宛;其三校都護自將,發溫宿國,從北道入赤谷,過烏孫,涉康居界,至闐池西。而康居副王抱闐將數千騎寇赤谷城東,殺略大昆彌千餘人,驅畜產甚多,從后与漢軍相及,頗寇盜后重。湯縱胡兵擊之,殺四百六十人,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還付大昆彌,其馬、牛、羊以給軍食。又捕得抱闐貴人伊奴毒。入康居東界,令軍不得為寇。間呼其貴人屠墨見之,諭以威信,与飲、盟,遣去。徑引行,未至單于城可六十里,止營。复捕得康居貴人貝色子男開牟以為導。貝色子,即屠墨母之弟,皆怨單于,由是具知郅支情。明日,引行,未至城三十里,止營。 單于遣使曰:“漢兵何以來?”應曰:“單于上書言:‘居困厄,愿歸計強漢,身入朝見,’天子哀閔單于棄大國,屈意康居,故使都護將軍來迎單于妻子。恐左右惊動,故未敢至城下。”使數往來相答報,延壽、湯因讓之:“我為單于遠來,而至今無名王、大人見將軍受事者,何單于忽大計,失客主之禮也!兵來道遠,人畜罷极,食度且盡,恐無以自還,愿單于与大臣審計策。”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离城三里,止營傅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幟,數百人被甲乘城;又出百餘騎往來馳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講習用兵。城上人更招漢軍曰:“斗來!”百餘騎馳赴營,營皆張弩持滿指之,騎引卻。頗遣吏士射城門騎、步兵,騎、步兵皆入。延壽、湯令軍:“聞鼓音,皆薄城下,四面圍城,各有所守,穿塹,塞門戶,鹵楯為前,戟弩為后,仰射城樓上人。”樓上人下走。土城外有重木城,從木城中射,頗殺傷外人。外人發薪燒木城,夜,數百騎欲出,外迎射,殺之。 初,單于聞漢兵至,欲去,疑康居怨己,為漢內應,又聞烏孫諸國兵皆發,自以無所之。郅支已出,复還,曰:“不如堅守。漢兵遠來,不能久攻。”單于乃被甲在樓上,諸閼氏、夫人數十皆以弓射外人。外人射中單于鼻,諸夫人頗死;單于乃下。夜過半,木城穿,中人卻入土城,乘城呼。時康居兵万餘騎,分為十餘處,四面環城,亦与相應和。夜,數奔營,不利,輒卻。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鉦鼓聲動地。康居兵引卻;漢兵四面推鹵楯,并入土城中。單于男女百餘人走入大內。漢兵縱火,吏士爭入,單于被創死。軍候假丞杜勳斬單于首。得漢使節二及谷吉等所繼帛書。諸鹵獲以畀得者。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 孝元皇帝下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五年) 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師。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通于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气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万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丞相匡衡等以為:“方春,掩骼、埋胔之時,宜勿縣。”詔縣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廟,赦天下。群臣上壽,置酒。 六月,甲申,中山哀王竟薨。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學相長大。及薨,太子前吊。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以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是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護太子家,上以責謂丹,丹免冠謝曰:“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向者太子當進見,臣竊戒屬,毋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然,意乃解。 藍田地震,山崩,壅霸水;安陵岸崩,壅涇水,涇水逆流。 孝元皇帝下建昭五年(丁亥,公元前三四年) 春,三月,赦天下。夏,六月,庚申,复戾園。 壬申晦,日有食之。 秋,七月,庚子,复太上皇寢廟園、原廟、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園。時上寢疾,久不平。以為祖宗譴怒,故盡复之;唯郡國廟遂廢云。 是歲,徙濟陽王康為山陽王。 匈奴呼韓邪單于聞郅支既誅,且喜且懼;上書,愿入朝見。 孝元皇帝下竟宁元年(戊子,公元前三三年) 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議,議者皆以為便。郎中侯應習邊事,以為不可許。上問狀,應曰:“周、秦以來,匈奴暴桀,寇侵邊境;漢興,尤被其害。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后邊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隱;從塞以南,徑深山谷,往來差難。邊長老言:‘匈奴失陰山之后,過之未嘗不哭也。’如罷備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不可一也。今圣德廣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來臣。夫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天性然也。前已罷外城,省亭隧令,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可复罷,二也。中國有禮義之教,刑罰之誅,愚民猶尚犯禁;又況單于,能必其眾不犯約哉!三也。自中國尚建關梁以制諸侯,所以絕臣下之覬欲也。設塞徼,置屯戍,非獨為匈奴而已,亦為諸屬國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舊逃亡,四也。近西羌保塞,与漢人交通,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產、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今罷乘塞,則生嫚易分爭之漸,五也。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子孫貧困,一旦亡出,從其親戚,六也。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然時有亡出塞者,七也。盜賊桀黠,群輩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則不可制,八也。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費久遠,不可胜計。臣恐議者不深慮其終始,欲以壹切省繇戍,十年之外,百歲之內,卒有它變,障塞破坏,亭隧滅絕,當更發屯繕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复,九也。如罷戍卒,省候望,單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漢,請求無已;小失其意,則不可測。開夷狄之隙,虧中國之固,十也。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蠻之長策也!”對奏,天子有詔:“勿議罷邊塞事。”使車騎將軍嘉口諭單于曰:“單于上書愿罷北塞吏士屯戍,子孫世世保塞。單于鄉慕禮義,所以為民計者甚厚。此長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奸邪放縱,出為寇害,故明法度以專眾心也。敬諭單于之意,朕無疑焉。為單于怪其不罷,故使嘉曉單于。”單于謝曰:“愚不知大計,天子幸使大臣告語,甚厚!” 初,左伊秩訾為呼韓邪畫計歸漢,竟以安定。其后或讒伊秩訾自伐其功,常鞅鞅,呼韓邪疑之;伊秩訾懼誅,將其眾千餘人降漢,漢以為關內侯,食邑三百戶,令佩其王印綬。及呼韓邪來朝,与伊秩訾相見,謝曰:“王為我計甚厚,令匈奴至今安宁,王之力也,德豈可忘!我失王意,使王去,不复顧留,皆我過也。今欲白天子,請王歸庭。”伊秩訾曰:“單于賴天命,自歸于漢,得以安宁,單于神靈,天子之祐也,我安得力!既已降漢,又复歸匈奴,是兩心也。愿為單于侍使于漢,不敢听命!”單于固請,不能得而歸。 單于號王昭君為宁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 皇太子冠。 二月,御史大夫李延壽卒。 初,石顯見馮奉世父子為公卿著名,女又為昭儀在內,顯心欲附之,荐言:“昭儀兄謁者逡修敕,宜侍幄帷。”天子召見,欲以為侍中。逡請間言事。上聞逡言顯顓權,大怒,罷逡歸郎官。及御史大夫缺,在位多舉逡兄大鴻臚野王;上使尚書選第中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上以問顯,顯曰:“九卿無出野王者。然野王,親昭儀兄,臣恐后世必以陛下度越眾賢,私后宮親以為三公。”上曰:“善,吾不見是!”因謂群臣曰:“吾用野王為三公,后世必謂我私后宮親屬,以野王為比。”三月,丙寅,詔曰:“剛強堅固,确然亡欲,大鴻臚野王是也。心辨善辭,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廉洁節儉,太子少傅張譚是也。其以少傅為御史大夫。” 河南太守九江召信臣為少府。信臣先為南陽太守,后遷河南,治行常第一。視民如子,好為民興利,躬勸耕稼,開通溝瀆,戶口增倍。吏民親愛,號曰“召父”。 癸未,复孝惠皇帝寢廟園、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園。 初,中書令石顯嘗欲以姊妻甘延壽,延壽不取。及破郅支還,丞相、御史亦惡其矯制,皆不与延壽等。陳湯素貪,所鹵獲財物入塞,多不法。司隸校尉移書道上,系吏士,按驗之。湯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誅郅支單于,幸得禽滅,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讎也!”上立出吏士,令縣、道具酒食以過軍。既至,論功,石顯、匡衡以為:“延壽、湯擅興師矯制,幸得不誅,如复加爵土,則后奉使者爭欲乘危徼幸,生事于蠻夷,為國招難。”帝內嘉延壽、湯功而重違衡、顯之議,久之不決。 故宗正劉向上疏曰:“郅支單于囚殺使者、吏士以百數,事暴揚外國,傷威毀重,群臣皆閔焉。陛下赫然欲誅之,意未嘗有忘。西域都護延壽,副校尉湯,承圣指,倚神靈,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三重城,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縣旌万里之外,揚威昆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万夷懾伏,莫不懼震。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已誅,且喜且懼,鄉風馳義,稽首來賓,愿守北籓,累世稱臣。立千載之功,建万世之安,群臣之勳莫大焉。昔周大夫方叔、吉甫為宣王誅獫狁而百蠻從,其詩曰:‘嘽□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獫狁,蠻荊來威。’《易》曰:‘有嘉折首,獲匪其丑。’言美誅首惡之人,而諸不順者皆來從也。今延壽、湯所誅震,雖《易》之折首,《詩》之雷霆,不能及也。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司馬法》曰:‘軍賞不逾月,’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蓋急武功,重用人也。吉甫之歸,周厚賜之,其詩曰:‘吉甫宴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千里之鎬猶以為遠,況万里之外,其勤至矣。延壽、湯既未獲受祉之報,反屈捐命之功,久挫于刀筆之前,非所以勸有功,厲戎士也。昔齊桓前有尊周之功,后有滅項之罪,君子以功覆過而為之諱。貳師將軍李廣利,捐五万之師,靡億万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僅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母寡之首,猶不足以复費,其私罪惡甚多;孝武以為万里征伐,不錄其過,遂封拜兩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餘人。今康居之國,強于大宛,郅支之號,重于宛王,殺使者罪,甚于留馬,而延壽、湯不煩漢士,不費斗糧,比于貳師,功德百之。且常惠隨欲擊之烏孫,鄭吉迎自來之日逐,猶皆裂土受爵。故言威武勤勞,則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過,則优于齊桓、貳師;近事之功,則高于安遠、長羅。而大功未著,小惡數布,臣竊痛之!宜以時解縣,通籍,除過勿治,尊寵爵位,以勸有功。” 于是天子下詔赦延壽、湯罪勿治,令公卿議封焉。議者以為宜如軍法捕斬單于令。匡衡、石顯以為“郅支本亡逃失國,竊號絕域,非真單于。”帝取安遠侯鄭吉故事,封千戶;衡、顯复爭。夏,四月,戊辰,封延壽為義成侯,賜湯爵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拜延壽為長水校尉,湯為射聲校尉。于是杜欽上疏追訟馮奉世前破莎車功。上以先帝時事,不复錄。欽,故御史大夫延年子也。 荀悅論曰:成其功義足封,追錄前事可也。《春秋》之義,毀泉台則惡之,舍中軍則善之,各由其宜也。夫矯制之事,先王之所慎也,不得已而行之。若矯大而功小者,罪之可也;矯小而功大者,賞之可也;功過相敵,如斯而已可也。權其輕重而為之制宜焉。 初,太子少好經書,寬博謹慎;其后幸酒,樂燕樂,上不以為能。而山陽王康有材藝,母傅昭儀又愛幸,上以故常有意欲以山陽王為嗣。上晚年多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臨軒檻上,\貴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后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山陽王亦能之,上數稱其材。史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絲竹鼓鼙之間,則是陳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國也!”于是上嘿然而笑。 及上寢疾,傅昭儀、山陽王康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進見。上疾稍侵,意忽忽不平,數問尚書以景帝時立膠東王故事。是時太子長舅陽平侯王鳳為衛尉、侍中,与皇后、太子皆憂,不知所出。史丹以親密臣得侍視疾,候上間獨寢時,丹直入臥內,頓首伏青蒲上,涕泣而言曰:“皇太子以適長立,積十餘年,名號系于百姓,天下莫不歸心臣子。見山陽王雅素愛幸,今者道路流言,為國生意,以為太子有動搖之議。審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爭,不奉詔。臣愿先賜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見丹涕泣,言又切至,意大感寤,喟然太息曰:“吾日困劣,而太子、兩王幼少,意中戀戀,亦何不念乎!然無有此議。且皇后謹慎,先帝又愛太子,吾豈可違指!駙馬都尉安所受此語?”丹即卻,頓首曰:“愚臣妄聞,罪當死!”上因納,謂丹曰:“吾病浸加,恐不能自還,善輔道太子,毋違我意。”丹噓唏而起,太子由是遂定為嗣。而右將軍、光祿大夫王商,中書令石顯亦擁佑太子,頗有力焉。夏,五月,壬辰,帝崩于未央宮。 班彪贊曰: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臣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优游不斷,孝宣之業衰焉。然寬弘盡下,出于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 匡衡奏言:“前以上体不平,故复諸所罷祠,卒不蒙福。案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親未盡。孝惠、孝景廟,親盡,宜毀。及太上皇、孝文、孝昭太后、昭靈后、昭哀后、武哀王祠,請悉罷勿奉。”奏可。 六月,己未,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以元舅侍中、衛尉、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 秋,七月,丙戌,葬孝元皇帝于渭陵。 大赦天下。 丞相衡上疏曰:“陛下秉至孝,哀傷思慕,不絕于心,未有游虞弋射之宴,誠隆于慎終追遠,無窮已也。竊愿陛下雖圣性得之,猶复加圣心焉!《詩》云:‘煢煢在疚,’言成王喪畢思慕,意气未能平也。蓋所以就文、武之業,崇大化之本也。臣又聞之師曰:‘妃匹之際,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已來,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愿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臣聞《六經》者,圣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及《論語》、《孝經》,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臣又聞圣王之自為,動靜周旋,奉天承親,臨朝享臣,物有節文,以章人倫。蓋欽翼祗栗,事天之容也;溫恭敬遜,承親之禮也;正躬嚴恪,臨眾之儀也;嘉惠和說,饗下之顏也。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今正月初,幸路寢,臨朝賀,置酒以饗万方。《傳》曰:‘君子慎始。’愿陛下留神動靜之節,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楨,天下幸甚!”上敬納其言。 ------------------ 國學网站推出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