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譯者前言


  本書包括凱撒繼《高盧戰記》寫的另一部作品《內戰記》和作者不詳的三部小戰記《亞歷山大里亞戰記》、《阿非利加戰記》、《西班牙戰記》。這五部戰記常常被合在一起,稱做《凱撒戰記》。
  經過七年苦戰,凱撒征服了整個高盧,但他和羅馬世界的另一個巨頭龐培之間的關系卻愈來愈緊張。克拉蘇原來作為第三股力量,在他們之間起著平衡作用,這時已經死在安息(前53年)。凱撒的獨生女儿尤莉娜嫁給龐培,本來是他們間的聯系橋梁、又因難產身亡(前52年)。從此他們間的關系急轉直下。這兩個人,一個有從高盧戰事中獲得的財富、聲望和一支久經沙場的軍隊作為資本;另一個有元老院、整個羅馬的國家机器以及除高盧以外的所有行省在作后盾,可以用合法政府的名義發號施令。雙方都有恃無恐,終于使內戰的爆發變成不可避免。
  內戰有它很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主要是由于一兩個世紀以來,羅馬的奴隸制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它的國家体制卻沒能跟上去。奴隸主階級中的所謂民主派和貴族共和派分別代表要求改革和反對改革的兩种勢力,展開了歷時百年的激烈斗爭,爆發在公元前49年的凱撒和龐培間的內戰,就是這兩种勢力的總決戰和總清算。它的直接導火線則是凱撒的職位繼承問題。
  凱撒的高盧行省長官職務,根据瓦提尼烏斯法案,原任期五年即從公元前59年3月1日到前54年2 月底。在公元前55年,又由特雷博尼烏斯法規定延長五年,即從公元前54年3月1日延長到前49年2 月底。任期滿了之后怎么辦,這件事不但凱撒自己擔心、而且他在羅馬的那些同党也著急。如果他到那時放下兵權,只身返回羅馬,以馬爾庫斯·加圖和克勞狄烏斯·馬爾克盧斯等人為首的他那些政敵,肯定會利用這机會來陷害他,主要辦法是摭拾一些他在行省的違法行為到法庭上去控告他,輕則流放,重則還有不測之禍。因為羅馬的法律規定現任官員不受控告,所以凱撒考慮,他只有以現任官員的身分返回羅馬,才可避免這种危險。因而最理想的事情就是他在高盧任滿之后,馬上當選為公元前48年的執政官。按照多年來的老習慣,他在公元前49年2月底任滿后,來接替他的一定是公元前49 年的兩個執政官之一;但他們不到任期屆滿時,不能离開羅馬前來履任。這樣一來,凱撒即使在這年3 月初滿任,仍可以留在高盧任上,宜到年底交接,然后年初到羅馬去接任公元前48年的執政官。但他要當選執政官還有一重障礙,羅馬的法律規定參加執政官競選的人必須在選舉前親身到主持選舉的官員那邊去報名登記。凱撒身在高盧,自然不能到羅馬去登記,這樣就根本沒有當選的可能。這一點,凱撒本來早已有所准備。公元前56年他和龐培、克拉蘇在盧加會議時,三方就已經約定凱撒在公元前48年回羅馬去擔任執政宮。這就等于是允許他可以免去親身赴羅馬登記這一手續,只是當時并沒正式用公民大會或元老院的一道法令明确下來,宜到公元前52年,才由十位保民官聯合提出允許凱撒免除親身競選的法律草案。盡管這時龐培已經在和元老院里的貴族共和派接近,但他還沒有下決心反對凱撒,所以便讓這條法律通過了。但在這一年的晚些時候,龐培得到加圖一流人的擁戴,擔任了無同僚的執政官,建議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就有一條規定以后執政官和司法官一年任滿之后,不得馬上出去擔任行省長官,而須間隔五年。還有一條法律重申過去的選舉法,規定自選者必須親身到場登記參加競選。前一條法律意味著來接替凱撒的,不再是他原來設想的公元前49年的兩個執政官之一,而是五年前早已卸任的某一個執政官。這是一個早已閒在羅馬的人,一接到任命就可以在公元前49年3 月初進來接替。這就使凱撒失去一段可利用的過渡時期。后一條法律等于取消了十位保民官提出通過的法律。后來經過保民官們抗議,龐培雖然答應可以把凱撒作為例外,而不必親身競選一節插進這后一條法律,但顯然將來還可借口它是事后插進去的而否認其合法性。這也就是說,凱撒在行省長宮的任期屆滿后,勢必出現一段既非行省長官又非現任執政官的時期,他要不是作為一個流亡者逗留外國,就是作為一個私人返回羅馬,听任敵人擺布。凱撒當然不是一個會俯首听命于敵人的人,在平息了高盧大起義之后,他就一心一意地准備應付這場新的挑戰。
  他在這段時間里做了許多討好羅馬人民和軍隊的事情,例如他以追悼他死去的女儿尤莉婭為名,在羅馬舉行大規模的招待演出;他用在高盧掠來的大宗金錢在羅馬和意大利到處建造公共建筑,最富麗堂皇的就是羅馬大市場的“尤利馬斯公所”。至于名公大老接受他饋贈和借款的更是不計其數。大概也正是在這時,他把士兵的薪餉高了一倍。他又答應給河北高盧人羅馬公民權,對新征服的外高盧地區更是軟硬兼施,在鎮庄了大起義之后,馬上回過頭來竭力拉攏起義者們的領袖們,居然做到使高盧在后來發生內戰的時候,成為他最可靠的后方。
  凱撒一面在意大利內外大事收買人心,一面又想盡辦法在元老院里爭取事情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他認為,自己的目標十分明确,如果能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得到,就決不冒險使用武力。他自信只要一旦當上執政官,回到羅馬去和龐培面面相對,自然有辦法制服他,至于那些傲慢無能的貴族共和派,更不在他眼中。因之,首先他決心不和元老院決裂,宁愿作出一些讓步以期通過談判達到目的。其次他還在元老院中安插一些得力的保民官,作為自己的代理人,使他們用否決權來阻止貴族共和派采取不利于他的措施。公元前50年的保民官庫里奧、公元前49年的保民官馬爾庫斯·安東尼和卡西烏斯·隆吉努斯,就都是他的這种工具。
  果然,在《內戰記》一開場就可以看到,凱撒的一再讓步,一再提出和解的建議,使元老院中的貴族共和派陣腳大亂。他們的頭頭們理屈詞窮,進退失据,陷入非常狼狽的境地。凱撒的代理人庫里奧、安東尼等人在元老院的阻撓活動,也使得這些人寸步難行。這些口口聲聲以保衛法律、保衛祖宗成法自居的人,被迫只能一步步走上踐踏一切法律和祖宗成法的道路,他們最后援用緊急戒嚴法和逼走保民官,無异授人以柄,使凱撒雖然失去了合法解決的机會,卻得到了帶兵渡過魯比孔河的借口。
  《內戰記》一開始就緊接《高盧戰記》,從凱撒和元老院之間的往來交涉講起,講到渡過魯比孔河后怎樣在意大利人民的熱烈支持下節節胜利、終于迫使龐培放棄意大利逃往東方;然后再分別敘述在西班牙、馬西利亞和阿非利加的戰事;最后才敘述東方戰場的正式決戰,凱撒在法薩盧斯一戰擊潰龐培,龐培在逃去埃及時死在亞歷山大里亞,凱撒接著也追到那邊,卷入埃及的王室糾紛。
  《內戰記》之出于凱撒手筆,一向沒有人怀疑,因為它的寫作手法、風格和習用詞匯等等,都是和《高盧戰記》一致的。從几次提到戰后的事情來看,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內戰記》是在蒙達戰役(公元前45年)之后,整個內戰已告結束時才寫的。但書名既然叫《內戰記》,何以又只寫內戰的最初兩年,而不一直寫到結束,這可能是和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刺的悲劇有關的。
  緊接《內戰記》的;是一向都收在《凱撒戰記》中的三篇小《戰記》。首先是《亞歷山大里亞戰記》,不分卷,作者是誰無法确定。很多人根据《高盧戰記》卷八的一段前言,認為也是伊爾提烏斯所作。但早在公元二世紀初蘇托尼烏斯就對此表示怀疑了。
  這篇《戰記》從凱撒進入亞歷山大里亞后、卷入埃及王室的內爭寫起,敘述凱撒怎樣擊敗年輕的國王托勒密和擁護他的那批宮庭權貴,重新安排了埃及的王位;接下去又敘述同時或稍后在小亞細亞、伊庇魯斯和西班牙的軍事行動,直講到凱撒征服本都國王法爾那克斯為止。
  有人認為這篇戰記本來也許不叫現在這個名字。原作者的意圖既然不是想把它寫成一篇獨立的著作,而是想把它作為《內戰記》的第四卷的。因為它不僅僅敘述了發生在埃及的戰事,而且全面記述了公元前48年初到明年9 月的全部羅馬世界的大事。在全書的78節中,埃及的戰事只占33節,一半都不到,說明作者不是專為埃及的戰事而寫的。從敘事筆法中看得出作者想把它直接作為《內戰記》續篇的其它痕跡,如在第4 節提到前國王的子女為爭奪王位發生戰爭時,說:“正象前面提到過的那樣……”這里所說的“前面”,指的正是《內戰記》的卷三112 節。因此,說作者原來打算把它作為《內戰記》的第四卷,也許是正确的。
  原書雖然不及《高盧戰記》和《內戰記》那樣敘述生動、文筆簡洁,但前人都認為它的記述清楚扼要,文字也很流利通順,至少是這三篇小《戰記》中最好的一篇,唯一的缺點是行文過于單調,而且作為凱撒派的一分子,對他自己這一派回護之處太多,最顯著的是絕口不提凱撒因和克婁巴特拉有曖昧關系而偏袒她。凱撒在結束了亞歷山大里亞之戰后,盡管東方告急文書雪片似的飛來,還是在埃及這個溫柔鄉里泡了三四個月。作者對此也只字不提,倒象他是一結束戰爭就馬上赶到小亞細亞去似的。同樣,在第65節,他雖然敘述了發生在羅馬的動亂,但卻又只是抽象地說了几句,不指出為首者是誰來,這也顯然是在為凱撒派的頭頭之一的多拉貝拉進行掩飾。
  与《亞歷山大里亞戰記》銜接的是《阿非利加戰記》,它記述凱撒在結束了東方的戰役,在意大利略事逗留后,便帶著一支力量极為單薄的軍隊在阿非利加登陸,打敗集結在那邊的龐培余党西皮阿、加圖、拉比努斯、阿弗拉尼烏斯以及支持他們的努米底亞國王龍巴等人,收复阿非利加行省,并把努米底亞改為行省的經過。
  本篇作者不知何許人,曾經有人竭力想證明它是阿西尼烏斯·波利奧的手筆,又有人想證明它和《西班牙戰記》都是蓋尤斯·奧皮烏斯的作品。在阿非利加戰爭時這兩個人雖然都在凱撒軍中,但還沒有證据證明這就是他們寫的,而且他們兩個都是夙負文名的人,寫出來的東西也許要比現在這兩篇高明一些。
  從這篇戰記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凱撒的忠誠和敬愛。例如,第2—3節描寫他的膽大心細,敢于帶著极單薄的兵力渡過海去;第10節寫他的英雄气概成為彷惶中的士兵們的唯一安慰;第31節說他坐在帥帳中運籌決策,用不著親臨現場;第44—46節說他的老部下如何愿意為他犧牲。這樣盡情流露對凱撒個人的熱愛和崇拜,都是其他戰記所少見的。還看得出的是作者對作為一個羅馬人的驕傲,西皮阿對龍巴的刻意奉承和阿奎努斯對龍巴的畏懼(見57節),都受到作者的無情鞭撻。
  從《戰記》中的許多細節描寫來看,從它的詳細記錄行動日程和兵士的心理狀態來看,都足以說明作者是一個在場的參加者,但從他對戰事經過描寫得如此具体、細致,而對凱撒的決策過程和戰略意圖記述得如此之少來看,又說明他是一個和指揮作戰的那些核心人物并無接触的人,至多只是一個百夫長或軍團指揮官而已。因此他對整個戰局的記述,往往有輕重失當,主次顛倒的地方,如在第59—60節縷縷細述雙方的陣勢布置,不厭其詳,實際上這次卻沒發生戰爭,而對最后決定全局的塔普蘇斯戰役,反沒有這樣詳細的敘述。
  作者在敘述時常常混有一些希腊字和俚語,文字也太嫌單調、重复,象在90多節文章中,竟有30節以上用“与此同時”開場,令人反感。在語法上也有很多可議的地方。但這些仍不妨礙它成為一篇記述翔實、清晰可讀的信史。
  敘述內戰中最后一次戰役、也是凱撒一生的最后一次戰役的是《西班牙戰記》。它敘述龐培的余党在阿非利加失敗之后逃到西班牙,和當地的叛軍結合在一起,奉龐培的兩個儿子為領袖,再次負隅頑抗。凱撒又一次帶著軍隊進入西班牙,在几次血戰后擊潰他們。
  《西班牙戰記》的作者是誰也無法查考,看樣子是凱撒部下的一個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老兵或百夫長之類人物寫的。人們歷來都認為它不但是這几篇《戰記》中最糟的一篇,甚至還是所有拉丁古典作品中最糟的一篇。只因為作者是親身經歷過這場戰事的人,記載比較可信,而舍此以外又再無其他記述這一戰事的作品,這才附在別的《戰記》之后一起保留下來。
  作者真實地記敘了處在他這樣的地位所能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有時差不多是逐日排好的:“接著下一天”、“次日”、“在明天”、“在這天的晚些時候”……就象是在記流水賬。而且他的記述往往都是完全無關大局的事:捉到一個諜報人員、逃來一個婦女、逃走一個奴隸等等,有時他還忽然想到有什么事情忘了記,馬上就插了進去:“我沒有在前面該提的地方提到……”。
  作者寫作的技巧差,使用的詞匯非常貧乏,語法不通的地方也很多,而且還夾雜了許多希腊字和土語,但他偏偏又是所有這几篇《戰記》中最最喜歡掉文的人,他津津有味地兩次引用恩尼烏斯的詩句(第23和31節)一可惜它們只是當時書塾中常用的千家詩、神童詩之類的起碼讀物——他還賣弄地引用了希腊神話中的阿喀琉斯和門農決斗的故事。這些都是前几篇中所沒有的。
  除了寫作水平差之外,《西班牙戰記》的几种古代手抄本,又是脫漏最多,錯誤也最多的一篇,因之有許多地方簡直無法讀下去。歷來注釋和翻譯它的人,只能各人恁自己的理解來注釋和翻譯,而且往往隨便改動文句,以求可解,可是這些改動并沒使它變得好懂多少,只是引來了更多的爭論。洛布古典叢書本也是這樣,有時為了給原文改動或增刪了几個字,便在書后附了几條長達千言的說明,翻譯時只在這些說明中摘引了少數作偽注釋,其余的都未譯。
  本書是根据洛布古典叢書本的拉丁原文譯出的;但原書《內戰記》和《亞歷山大里亞戰記》等三篇小戰記是分成兩冊,分別由A.G.Paskett和A.G.Way兩個人編譯的,体例不一。比如《內戰記》不象三篇小戰記那樣有內容提要和大事年表,翻譯時為体例統一起見,索性不用三篇小戰記原來的內容提要,改用 McDevitte本的包括有《內戰記》的內容提要,大事年表則由譯者補充了《內戰記》包括的這段時間。
  敬請讀者們指正。

                            任炳湘
                        一九八0 年七月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