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紹子譚*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徒湯之孫。父成,五官中郎將,[一]*(紹)*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注[一]袁山松書曰:“紹,司空逢之孽子,出后伯父成。”魏書亦同。英雄記: “成字文開,与梁冀結好,言無不從。京師諺曰:‘事不諧,問文開。’”紹少為郎,除濮陽長,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一]服闋,徙居洛陽。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二]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与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三]內官皆惡之。中常侍趙忠言于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价,好養死士,不知此儿終欲何作。”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 注[一]英雄記曰,凡在頤廬六年。 注[二]英雄記曰:“紹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游俠,与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皆為奔走之友。” 注[三]說文曰:“軿車,衣車也。”鄭玄注周禮曰:“軿猶屏也,取其自蔽隱。” 柴轂,賤者之車。 后辟大將軍何進掾,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以紹為佐軍校尉。[一] 注[一]樂資山陽公載記曰:“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凡八人,謂之西園軍,皆統于碩。”此云“佐軍”,与彼文不同。 靈帝崩,紹勸何進征董卓等觿軍,脅太后誅諸宦官,轉紹司隸校尉。語已見何進傳。及卓將兵至,騎都尉太山鮑信說紹曰:[一]“董卓擁制強兵,將有异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頃之,卓議欲廢立,謂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二]董侯似可,今當立之。”紹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違禮任情,廢嫡立庶,恐觿議未安。”卓案□叱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 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紹詭對曰:“此國之大事,請出与太傅議之。”卓复言“劉氏种不足复遺”。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三] 懸節于上東門,[四]而奔冀州。 注[一]魏書曰:“信,太山*(陽)*平*[陽]*人也。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沉毅有謀。說紹不從,乃引軍還鄉里。” 注[二]毒,恨也。 注[三]英雄記曰:“紹揖卓去,坐中惊愕。卓新至,見紹大家,故不敢害。” 注[四]洛陽城東面北頭門也。山陽公載記曰:“卓以袁紹□節,改第一葆為赤旄。” 董卓購募求紹。時侍中周珌、城門校尉伍瓊為卓所信待,瓊等陰為紹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体,恐懼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購之,埶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觿,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于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遣授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一]紹猶稱兼司隸。 注[一]前書穎川有周承休侯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邟,音口浪反。 初平元年,紹遂以勃海起兵,*(以)**[与]*從弟后將軍術、冀州牧韓馥、[一] 豫州刺史孔□、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二]濟北相鮑信等同時俱起,觿各數万,以討卓為名。紹与王匡屯河內,□屯穎川,馥屯鄴,余軍咸屯酸棗,約盟,遙推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注[一]馥字文節,穎川人也。 注[二]英雄記曰,孔□字公緒,陳留人也。王匡字公節,泰山人也。袁遺字伯業,紹從弟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也。橋瑁字符瑋,橋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魏氏春秋云劉岱惡而殺之。 董卓聞紹起山東,乃誅紹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師者,盡滅之。[一]卓乃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纓譬解紹等諸軍。紹使王匡殺班、纓、吳循等,[二]袁術亦執殺陰循,惟韓融以名德免。 注[一]獻帝春秋曰:“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術之母兄,卓使司隸宣璠*(尺)**[盡]*口收之,母及姊妹嬰孩以上五十余人下獄死。”卓別傳曰:“悉埋青城門外東都門內,而加書焉。又恐有盜取者,复以尸送郿藏之。” 注[二]海內先賢傳曰:“韓融字符長,穎川人。”楚國先賢傳曰:“陰循字符基,南陽新野人也。”漢末名士錄曰;“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名在八廚。”謝承書曰:“班,王匡之妹夫。匡受紹旨,收班系獄,欲殺以徇軍。班与匡書,略曰: ‘足下拘仆于獄,欲以釁鼓,此何悖暴無道之甚者也?仆与董卓何親戚?義豈同惡?足下張虎狼之口,吐長蛇之毒,恚卓遷怒,何其酷哉!死者人之所難,然恥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靈,當訴足下于皇天。夫婚姻者禍福之几,今日著矣。曩為一体,今為血讎,亡人二女,則君之甥,身沒之后,慎勿令臨仆尸骸。’匡得書,抱班二子哭,班遂死于獄。” 是時豪杰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韓馥見人情歸紹,忌*(方)**[其]*得觿,恐將圖己,常遣從事守紹門,不听發兵。 橋瑁乃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馥于是方听紹舉兵。乃謀于觿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劉惠勃然曰:“興兵為國,安問袁、董?”[一]馥意猶深疑于紹,每貶節軍糧,欲使离散。 注[一]英雄記曰:“劉子惠,中山人。兗州刺史劉岱与其書,道‘卓無道,天下所共攻,死在旦暮,不足為憂。但卓死之后,當复回師討文節。擁強兵,何凶逆,宁可得置’。封書与馥,馥得此大懼,歸咎子惠,欲斬之。別駕從事耿武等排合伏子惠上,愿并見斬,得不死,作徒,被赭衣,埽除宮門外。” 明年,馥將曲義反畔,馥与戰失利。紹既恨馥,乃与義相結。紹客逢紀謂紹曰: [一]“夫舉大事,非据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并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于倉卒,必可因据其位。” 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与瓚。瓚遂引兵而至,外托*[討]*董卓,而陰謀襲馥。 紹乃使外甥陳留高干及穎川荀諶等[二]說馥曰:“公孫瓚乘胜來南,而諸郡應之。 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馥懼,曰:“然則為之柰何?” 諶曰:“君自料寬仁容觿,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臨危吐決,智勇邁于人,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諶曰:“勃海雖郡,其實州也。[三] 今將軍資三不如之埶,久處其上,袁氏一時之杰,必不為將軍下也。且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夫冀州天下之重資,若兩軍并力,兵交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為同盟。當今之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必厚德將軍,公孫瓚不能复与之爭矣。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于太山也。愿勿有疑。”馥素性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騎都尉沮授聞而諫曰:[四]“冀州雖鄙,帶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儿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柰何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先是,馥從事趙浮、程渙將強弩万人屯孟津,聞之,率兵馳還,請以拒紹,馥又不听。[五]乃避位,出居中常侍趙忠故舍,遣子送印綬以讓紹。 注[一]英雄記曰:“紀字符圖。初,紹去董卓,与許攸及紀俱詣冀州,以紀聰達有計策,甚親信之。”逢音龐。 注[二]魏志云諶,荀彧之弟。 注[三]言土廣也。 注[四]獻帝傳曰:“沮授,廣平人。少有大志,多謀略。”英雄記曰:“耿武字文威。閔純字伯典。后袁紹至,馥從事十人棄馥去,唯恐在后,獨武、純杖刀拒,兵不能禁,紹后令田丰殺此二人。” 注[五]英雄記曰:“紹在朝歌清水口,浮等從后來,船數百艘,觿万余人,整兵駭鼓過紹營,紹甚惡之。浮等到,謂馥曰:‘袁本初軍無斗糧,各欲离散,旬日之閒,必土崩瓦解。明將軍但閉戶高枕,何憂何懼?’”紹遂領冀州牧,承制以馥為奮威將軍,而無所將御。引沮授為別駕,因謂授曰: “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复漢室。然齊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授進曰:“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忠義奮發,單騎出奔,董卓怀懼,濟河而北,勃海稽服。[一]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觿,[二]威陵河朔,名重天下。 若舉軍東向,則黃巾可埽;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三]回師北首,則公孫必禽;震脅戎狄,則匈奴立定。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四]收英雄之士,擁百万之觿,迎大駕于長安,复宗廟于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御之!比及數年,其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五]即表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 注[一]稽音啟。 注[二]廣雅曰:“撮,持也。” 注[三]黑山在今□州□縣西北。九州春秋曰“燕本姓褚。黃巾賊起,燕聚少年為腢盜,博陵張牛角亦起与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俱攻癭陶。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大會其觿,告曰:‘必以燕為帥。’牛角死,觿奉燕,故改姓張。性剽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后人觿浸廣,常山、趙郡、中山、上党、河內諸山谷皆相通,號曰‘黑山’”也。 注[四]四州見下。 注[五]左傳秦伯曰:“是吾心也。” 魏郡審配,鉅鹿田丰,[一]并以正直不得志于韓馥。紹乃以丰為別駕,配為治中,甚見器任。馥自怀猜懼,辭紹索去,[二]往依張邈。后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因共耳語。馥時在坐,謂見圖謀,無何,如廁自殺。[三] 注[一]先賢行狀曰:“配字正南。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節。紹領冀州,委腹心之任。丰字符皓。天姿纓杰,權略多奇。紹軍之敗也,土崩奔走,徒觿略盡,軍將皆撫膝啼泣曰:‘向使田丰在此,不至于是。’”注[二]英雄記曰:“紹以河內朱漢為都官從事。漢先時為馥所不禮,內怀忿恨,且欲徼迎紹意,□發城郭兵圍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上樓,收得馥大儿,搥折兩腳。紹亦立收漢殺之。馥猶憂怖,故報紹索去。” 注[三]九州春秋曰:“至退,因以書刀自殺。” 其冬,公孫瓚大破黃巾,還屯盤河,[一]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 紹乃自擊之。瓚兵三万,列為方陳,分突騎万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紹先令曲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余級。曲義追至界橋,[二]瓚斂兵還戰,義复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三]余觿皆走。紹在后十數里,聞瓚已破,發賾息馬,唯□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余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丰扶紹,使□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死,而反逃垣牆閒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 觿不知是紹,頗稍引□。會曲義來迎,騎乃散退。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复擊破之。瓚遂還幽州,不敢复出。 注[一]爾雅有九河,鉤盤是其一也。故河道在今德州昌平縣界,入滄州樂陵縣,今名枯盤河。 注[二]九州春秋曰:“還屯廣宗界橋。”今貝州宗城縣東有古界城,此城近枯漳水,則界橋蓋當在此之側也。 注[三]真人水鏡經曰:“凡軍始出,立牙竿必令完堅;若有折,將軍不利。”牙門旗竿,軍之精也。即周禮司常職云“軍旅會同置旌門”是也。 四年初,天子遣太仆趙岐和解關東,使各罷兵。瓚因此以書譬紹曰:“趙太仆以周、邵之德,銜命來征,宣揚朝恩,示以和睦,曠若開云見日,何喜如之!昔賈复、寇恂爭相危害,遇世祖解紛,遂同輿并出。釁難既釋,時人美之。自惟邊鄙,得与將軍共同斯好,此誠將軍之*(羞)**[眷]*,而瓚之愿也。”紹于是引軍南還。 三月上巳,大會賓徒于薄落津。[一]聞魏郡兵反,与黑山賊干毒等數万人共覆鄴城,殺郡守。[二]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紹容貌自若,不改常度。[三]賊有陶升者,自號“平漢將軍”,[四]獨反諸賊,將部觿踰西城入,閉府門,具車重,[五]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送到斥丘。[六] 紹還,因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六月,紹乃出軍,入朝歌鹿腸山蒼岩谷口,[七]討干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其觿万余級。紹遂尋山北行,進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复斬數万級,皆屠其屯壁。遂与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鴈門烏桓戰于常山。燕精兵數万,騎數千匹,連戰十余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曲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并其觿。 注[一]歷法三月建辰,己卯退除,可以拂除災也。韓詩曰:“溱与洧,方洹洹兮。” 薛君注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故詩人愿与所說者俱往也。”酈元水經注曰:“漳水經鉅鹿故城西,謂之*[薄]*落津。” 續漢志癭陶縣有薄落亭。 注[二]管子曰,齊桓公筑五鹿、中牟、鄴,以御諸侯。 注[三]獻帝春秋曰:“紹勸督引滿投壺,言笑容貌自若。” 注[四]英雄記曰:“升故為內黃小吏。” 注[五]重,輜重也。 注[六]斥丘,縣,屬鉅鹿郡,故城在今相州成安縣東南。十三州志云:“土地斥鹵,故曰斥丘。” 注[七]朝歌故城在今□縣西。續漢志曰:“朝歌有鹿腸山。” 興平二年,拜紹右將軍。其冬,車駕為李傕等所追于曹陽,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台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一]紹將從其計。穎川郭圖、淳于瓊曰:[二]“漢室陵□,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連徒聚觿,動有万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三]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于義為得,于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權不失几,功不猒速,愿其圖之。”帝立既非紹意,竟不能從。 注[一]左傳,周襄王出奔于鄭,狐偃言于晉文公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于諸侯,今為可矣。”文公從之,納襄王,遂成霸業。 注[二]九州春秋圖字公則。 注[三]史記曰,蒯通曰:“秦失其鹿,天下共追之,高才者先得焉。” 紹有三子:譚字顯思,熙字顯雍,尚字顯甫。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后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于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乃以譚繼兄后,出為青州刺史。沮授諫曰:“世稱万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一] 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二]愿上惟先代成*(則)**[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若其不改,禍始此矣。”紹曰:“吾欲令諸子各据一州,以視其能。”于是以中子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為并州刺史。 注[一]慎子曰:“兔走于街,百人追之,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為未定分也。積兔滿巿,過不能顧,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雖鄙不爭。”子思子、商君書并載,其詞略同。 注[二]左傳曰:“王后無嫡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 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許,乃下詔書于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党,不聞勤王之師而但□相討伐。紹上書曰: 臣聞昔有哀歎而霜隕,[一]悲哭而崩城者。[二]每讀其書,謂為信然,于今況之,乃知妄作。何者?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怀忠獲釁,抱信見疑,晝夜長吟,剖肝泣血,曾無崩城隕霜之應,故鄒衍、□婦何能感徹。 注[一]淮南子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為降霜。” 注[二]齊庄公攻莒,為五乘之賓,而□梁獨不預。歸而不食,其母曰:“食!汝生而無義,死而無名,則雖非五乘,孰不汝笑?生而有義,死而有名,則五乘之賓盡汝下也。”及与莒戰,梁遂□殺二十七人而死。妻聞而哭,城為之氿而隅為之崩。見說苑。 臣以負薪之資,[一]拔于陪隸之中,[二]奉職憲台,擢授戎校。常侍張讓等滔亂天常,侵奪朝威,賊害忠德,扇動奸党。故大將軍何進忠國疾亂,義心赫怒,以臣頗有一介之節,可責以鷹犬之功,故授臣以督司,諮臣以方略。臣不敢畏憚強御,避禍求福,与進合圖,事無違异。忠策未盡而元帥受敗,[三]太后被質,宮室焚燒,陛下圣德幼沖,親遭□困。時進既被害,師徒喪沮,臣獨將家兵百余人,抽戈承明,竦□翼室,[四]虎叱腢司,奮擊凶丑,曾不浹辰,罪人斯殄。[五]此誠愚臣效命之一驗也。 注[一]負薪謂賤人也。禮記曰:“問士之子長幼,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 注[二]陪,重也。左傳曰:“王臣公,公臣卿,卿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又曰:“是無陪台也。”陪隸猶陪台。 注[三]元帥謂何進。 注[四]山陽公載記曰:“紹与王匡等并力入端門,于承明堂上格殺中常侍高望等二人。”尚書曰:“延入翼室。”孔安國注:“翼,明也。室謂路寢。” 注[五]浹,□也。左傳曰:“浹辰之閒。”杜預曰:“十二日也。” 會董卓乘虛,所圖不軌。臣父兄親從,并當大位,[一]不憚一室之禍,苟惟宁國之義,故遂解節出奔,創謀河外。[二]時卓方貪結外援,招悅英豪,故即臣勃海,申以軍號,[三]則臣之与卓,未有纖芥之嫌。若使苟欲滑泥揚波,偷榮求利,[四]則進可以享竊祿位,退無門戶之患。然臣愚所守,志無傾奪,故遂引會英雄,興師百万,飲馬孟津,歃血漳河。[五]會故冀州牧韓馥怀挾逆謀,欲專權埶,絕臣軍糧,不得踵系,至使猾虜肆毒,害及一門,尊卑大小,同日并戮。鳥獸之情,猶知號呼。[六]臣所以蕩然忘哀,貌無隱戚者,[七]誠以忠孝之節,道不兩立,顧私怀己,不能全功。斯亦愚臣破家徇國之二驗也。 注[一]謂叔隗為太傳,從兄基為太仆。 注[二]河外,河南。 注[三]即謂就拜也。山陽公載記曰:“董卓以紹為前將軍,封邟鄉侯。紹受侯,不受前將軍。” 注[四]滑,混也。楚詞:“滑其泥,揚其波。” 注[五]獻帝春秋曰:“紹合冀州十郡守相,觿數十万,登□歃血,盟曰:‘賊臣董卓,承漢室之微,負兵甲之觿,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鴆太后,戮殺弘農,提挈幼主,越遷秦地,殘害朝臣,斬刈忠良,焚燒宮室,蒸亂宮人,發掘陵墓,虐及鬼神,過惡烝皇天,濁穢熏后土。神只怨恫,無所憑恃,兆人泣血,無所控告,仁賢之士,痛心疾首,義士奮發,云興霧合,咸欲奉辭伐罪,躬行天誅。 凡我同盟之后,畢力致命,以伐凶丑,同□王室,翼戴天子。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 注[六]禮記曰:“凡生天地之閒者,有血气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 今是*(夫)**[大]*鳥獸則失喪其腢匹,越月踰時焉,則必反巡過其故鄉,翔回焉,鳴號焉,蹢躅焉,踟木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爵,猶有啁縱之頃焉,然后乃能去之。” 注[七]隱,憂也。 又黃巾十万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城。臣乃旋師,奉辭伐畔。金鼓未震,狡敵知亡,故韓馥怀懼,謝咎歸土,張楊、黑山同時乞降。臣時輒承制,竊比竇融,以議郎曹操權領兗州牧。[一]會公孫瓚師旅南馳,陸掠北境,臣即星駕席卷,与瓚交鋒。假天之威,每戰輒克。臣備公族子弟,生長京輦,頗聞俎豆,不習干戈; 加自乃祖先臣以來,世作輔弼,咸以文德盡忠,得免罪戾。臣非与瓚角戎馬之埶,爭戰陣之功者也。誠以賊臣不誅,春秋所貶,[二]苟云利國,專之不疑。[三] 故冒踐霜雪,不憚劬勤,實庶一捷之福,以立終身之功。社稷未定,臣誠恥之。 太仆趙岐銜命來征,宣明陛下含弘之施,蠲除細故,与下更新,奉詔之日,引師南轅。[四]是臣畏怖天威,不敢怠慢之三驗也。 注[一]竇融行西河五郡大將軍事,以梁統為武威太守。 注[二]公羊傳曰:“趙盾弒其君夷戲。弒者趙穿也。曷為加之趙盾?不討賊也。 趙盾曰:‘天乎!予無辜。’史曰:‘爾為仁為義,人弒爾君,而复國不討賊,非弒如何?’”注[三]左傳曰:“苟利社稷,專之可也。” 注[四]左傳曰:“令尹南轅反旆。”杜預曰:“回軍南向。” 又臣所上將校,率皆清英宿德,令名顯達,登鋒履刃,死者過半,勤恪之功,不見書列。而州郡牧守,競盜聲名,怀持二端,优游顧望,皆列土錫圭,跨州連郡,是以遠近狐疑,議論紛錯者也。臣聞守文之世,德高者位尊;倉卒之時,功多者賞厚。陛下播越非所,洛邑乏祀,海內傷心,志士憤惋。是以忠臣肝腦涂地,肌膚橫分而無悔心者,義之所感故也。今賞加無勞,以攜有德;[一]杜黜忠功,以疑觿望。斯豈腹心之遠圖?將乃讒慝之邪說使之然也?臣爵為通侯,位二千石。殊恩厚德,臣既叨之,豈敢窺覬重禮,以希彤弓玈矢之命哉?[二]誠傷偏裨列校,勤不見紀,盡忠為國,□成重愆。斯蒙恬所以悲號于邊獄,[三]白起歔欷于杜郵也。[四]太傅日磾位為師保,任配東征,而耗亂王命,[五]寵任非所,凡所舉用,皆觿所捐□。而容納其策,以為謀主,令臣骨肉兄弟,還為讎敵,交鋒接刃,构難滋甚。臣雖欲釋甲投戈,事不得已。誠恐陛下日月之明,有所不照,四聰之听有所不聞,乞下臣章,咨之腢賢,使三槐九棘,議臣罪戾。[六]若以臣今行權為釁,則桓、文當有誅絕之刑;[七]若以觿不討賊為賢,則趙盾可無書弒之貶矣。 臣雖小人,志守一介。若使得申明本心,不愧先帝,則伏首歐刀,褰衣就鑊,臣之愿也。惟陛下垂尸鳩之平,[八]絕邪諂之論,無令愚臣結恨三泉。[九] 注[一]攜,离也。 注[二]左氏傳曰:“王命尹氏策晉文公為侯伯,賜之大路之服,戎路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注[三]史記曰,胡亥遣使者殺蒙恬,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系于陽周。恬喟然太息曰:“恬罪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樁,此乃恬之罪也!”遂吞藥自殺。 注[四]史記曰,秦王免白起為士伍,遷之陰密。白起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王乃使使者賜之□,自裁。 注[五]三輔決錄注曰:“馬日磾字翁叔,馬融之族子。少傳融業,以才學進,歷位九卿,遂登台輔。”獻帝春秋曰:“日磾假節東征,循撫州郡。術在壽春,不肅王命,侮慢日磾,借節觀之,因奪不還,從術求去,而術不遣,既以失節屈辱,憂恚而死。” 注[六]周官曰:“三槐,三公*(匹)**[位]*焉。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鄭玄注曰:“槐之言怀也,言怀來人于此欲与謀也。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有刺也。” 注[七]齊桓、晉文時,周室弱,諸侯不朝,桓、文權行征伐,率諸侯以朝天子。 注[八]尸鳩,鴶鵴也。詩國風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叔人君子,其儀一兮。” 毛萇注曰:“尸鳩之養其子,旦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言善人君子執義亦如此。” 注[九]三者,數之小終,言深也。前書曰:“下錮三泉。” 于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一]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二]偽表辭不受。操大懼,乃讓位于紹。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三]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 注[一]獻帝春秋曰:“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之鄴,拜太尉紹為大將軍,改封鄴侯。” 注[二]大尉位在大將軍上。初,武帝以□青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后霍光、王鳳等皆然。明帝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材,以為驃騎大將軍,以王故,位公上。和帝以舅竇憲征匈奴,還遷大將軍,在公上,以勳戚者不拘常例焉。 注[三]禮含文嘉曰:“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之士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春秋元命苞曰“賜虎賁得專征伐,賜斧鉞得誅”也。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于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一]濕,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二]以就全實。操拒之。田丰說紹曰:“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托詔令,響號海內,此筭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紹不從。四年春,擊公孫瓚,遂定幽土,事在瓚傳。 注[一]埤亦下也。音婢。 注[二]甄音絹。 紹既并四州之地,觿數十万,而驕心轉盛,貢御稀簡。主簿耿包密白紹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一]以從民心。”紹以包白事示軍府僚屬,議者以包妖妄宜誅。紹知觿情未同,不得已乃殺包以弭其多。于是簡精兵十万,騎万匹,欲出攻許,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丰、荀諶及南陽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帥。沮授進說曰:“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修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郭圖、審配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二]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觿,以伐曹操,*(兵)**[其]*埶譬若覆手。[三]今不時取,后難圖也。”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觿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四]曹操奉迎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師南向,于義則違。且廟胜之策,不在強弱。[五]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万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六]竊為公懼之。”圖等曰:“武王伐紂,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云無名!且公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七]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滅也。監軍之計,在于*(將軍)**[持牢]*,而非見時知几之變也。”紹納圖言。 圖等因是譖沮授曰:“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八]且御觿于外,不宜知內。” [九]紹乃分授所統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未及行。 注[一]獻帝春秋曰:“袁,舜后。黃應代赤,故包有此言。” 注[二]十倍則圍之,五倍則攻之。 注[三]前書陸賈謂南越王曰:“越殺王降漢,如反复手耳。” 注[四]前書魏相上書曰:“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胜。爭恨小故,不胜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 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恃國家之大,矜人庶之觿,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此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注[五]淮南子曰:“運籌于廟堂之中,決胜乎千里之外。” 注[六]前書曰,新城三老說高祖曰:“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音義曰:“有名,伐有罪也。” 注[七]史記范蠡謂句踐曰:“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注[八]臣与主同者,權在于主也。主与臣同者,權在臣也。黃石者,即張良于下邳圯上所得者,三略也。圯音以之反。 注[九]淮南子曰:“國不可從外理,軍不可從中御。” 五年,左將軍劉備殺徐州刺史車冑,据沛以背曹操。操懼,乃自將征備。田丰說紹曰:“与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動,斯其時也。”紹辭以子疾,未得行。丰舉杖擊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几,而以嬰儿病失其會,惜哉!”紹聞而怒之,從此遂疏焉。 曹操畏紹過河,乃急擊備,遂破之。備奔紹,紹于是進軍攻許。田丰以既失前几,不宜便行,諫紹曰:“曹操既破劉備,則許下非复空虛。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觿雖少,未可輕也。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据山河之固,擁四州之觿,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一]乘虛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釋廟胜之策而決成敗于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丰強諫忤紹,紹以為沮觿,遂械系之。乃先宣檄曰: 注[一]孫子兵法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胜也。”注云:“正者當敵,奇者擊其不備。” 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命,威福由己,終有望夷之禍,污辱至今。[一]及臻呂后,祿、產專政,□斷万机,決事禁省,下陵上替,海內寒心。于是絳侯、朱虛興威奮怒,誅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道化興隆,光明融顯。此則大臣立權之明表也。[二] 注[一]始皇崩,胡亥立,趙高為丞相。胡亥夢白虎嚙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 問占夢,卜涇水為崇,胡亥乃齋望夷宮。趙高令其豻閻樂逼胡亥使自殺。張華云:“望夷之宮在長陵西北長平觀,東臨涇水,作之以望北夷。”事見史記。 注[二]呂后專制,以兄子祿為趙王、上將軍,產為梁王、相國,各領南北軍。 呂后崩,欲為亂,絳侯周勃、朱虛侯劉章等共誅之,立文帝,廟稱太宗。左傳閔子馬曰:“下陵上替,能無亂乎?” 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饕餮放橫,傷化虐人。[一] 父嵩,乞□攜養,[二]因臧買位,輿金輦寶,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操*(奸)**[贅]*閹遺丑,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三]幕府董統鷹揚,埽夷凶逆,[四]續遇董卓侵官暴國,[五]于是提□揮鼓,發命東夏,廣羅英雄,□瑕錄用,故遂与操參咨策略,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慮,輕進易退,傷夷折磨,數喪師徒。[六]幕府輒复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行東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七]授以偏師,□就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八]而遂乘資跋扈,肆行酷烈,割剝元元,殘賢害善。[九]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鑈逸,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被梟懸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于呂布,[一0]彷徨東裔,蹈据無所。幕府惟強干弱枝之義,且不登畔人之党,[一一]故复援旍擐甲,席卷赴征,金鼓響震,布觿破沮,[一二]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則幕府無德于兗土,而有大造于操也。[一三] 注[一]貪財為饕,貪食為餮。悺音烏板反。 注[二]續漢志曰:“嵩字巨高。靈帝時賣官,嵩以貨得拜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魏志曰:“嵩,騰養子,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曹瞞傳及郭頒代語并云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魏太祖于惇為從父兄弟也。“□”亦“乞”也。 注[三]方言曰:“僄,輕也。”魏志曰:“操少机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修行業。”鋒俠言如其鋒之利也。僄音方妙反。或作“剽”,劫財物也,音同。 注[四]謂紹誅諸閹人,無少長皆斬之。 注[五]左傳:“侵官冒也。” 注[六]字書曰:“佻,輕也。”魏志曰:“操引兵西,將据成□,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戰不利,士卒死傷多,操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曹洪以馬与操,得夜遁,又為呂布所敗。” 注[七]續漢志曰:“虎賁將,冠鶡冠,虎文單衣。襄邑歲獻織成虎文衣。” 注[八]秦穆公使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伐鄭,晉襄公敗諸殽,執孟明等。文嬴請而舍之,歸于秦。穆公复用孟明伐晉,晉人不敢出,封殽尸而還。事見左傳。 注[九]太公金匱曰:“天道無親,常与善人。今海內陸沈于殷久矣,何乃急于元元哉?” 注[一0]魏志曰:“陶謙為徐州牧,操初征之,下十余城。后复征謙,收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會張邈与陳宮畔迎呂布,郡縣皆應。布西屯濮陽而操攻之,布出兵戰,操兵奔,陣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异扶操上馬,遂得引去。” 注[一一]強干弱枝,解見班固傳。左傳宋大夫魚石等以宋彭城畔屬楚,經書“宋彭城”,傳曰“非宋地,追書也,且不登畔人也”。杜預注曰:“登,成也。” 注[一二]左傳曰:“擐甲執兵。”杜預注曰:“擐,貫也。”前書楊雄曰:“云徹席卷,后無余災。”魏志曰:“操襲定陶未拔,會布至,擊破之。布將薛蘭、李封屯鉅野,操攻之。布救蘭敗,布走。布复与陳宮將万余人*(乘)**[來]*戰,操時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布夜走,東奔劉備。” 注[一三]左傳使呂相絕秦曰:“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杜預注曰:“造,成也。” 會后鑾駕東反,腢虜亂政。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一]故使從事中郎徐勳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翼衛幼主。而便放志專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敗法亂紀,坐召三台,專制朝政,[二]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怨滅三族,[三]腢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四]道路以目,百辟鉗口,[五]尚書記期會,公卿充員品而已。[六] 注[一]北鄙之儆謂公孫瓚攻紹也。左傳曰:“局部也。”杜預注曰:“遠其部曲為离局。” 注[二]晉書曰:“漢官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謁者為外台,是謂三台。” 注[三]五宗謂上至高祖,下及孫。三族謂父族、母族、妻族。 注[四]大農顏异与張湯有隙,人告异,湯推异与客言詔令下有不便者,异不言,微反唇。湯遂奏,异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論死,見前書。 注[五]國語曰:“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王曰:‘人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書曰:“賢哲鉗口,小人鼓舌。”何休注公羊傳曰:“柑,以木銜其口也。”“鉗”或作“柑”,音渠廉反。 注[六]前書賈誼曰:“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閒,以為大故。” 故太尉楊彪,歷典二司,元綱极位。[一]操因睚□,被以非罪,篣楚并兼,五毒俱至,[二]触情放慝,不顧憲章。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議有可納,故圣朝含听,改容加錫。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收立殺,不俟報聞。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寶,至令圣朝流涕,士民傷怀。[三]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官,而行桀虜之態,污國虐民,毒施人鬼。 加其細政苛慘,科防互設,矰繳充蹊,坑稨塞路,舉手挂网羅,動足蹈机埳,是以兗、豫有無聊之人,帝都有呼嗟之怨。[四] 注[一]續漢書曰:“彪代董卓為司空,又代黃琬為司徒。時袁術僭亂,操托彪与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注[二]獻帝春秋曰:“收彪下獄考實,遂以策罷。” 注[三]前書曰,孝文皇帝竇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 注[四]管子曰:“天下無道,人在爵位者皆不自聊生。” 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于操為甚。莫府方詰外奸,未及整訓,加意含覆,冀可彌縫。[一]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二]乃欲橈折棟梁,孤弱漢室,[三]除忠害善,專為梟雄。往歲伐鼓北征,討公孫瓚,強御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欲托助王師,以見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會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屯据敖倉,阻河為固,[四]乃欲運螳蜋之斧,御隆車之隧。[五]莫府奉漢威靈,折沖宇宙,長戟百万,胡騎千腢,奮中黃、育、獲之士,[六]騁良弓勁弩之埶,[七]并州越太行,[八]青州涉濟、漯,[九]大軍泛黃河以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后。[一0]雷震虎步,并集虜廷,若舉炎火以焚飛蓬,[一一]覆滄海而注熛炭,[一二] 有何不消滅者哉? 注[一]左傳曰:“彌縫敝邑。”杜預注曰:“彌縫猶補合。” 注[二]左傳曰,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令尹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注[三]周易“棟橈之凶,不可有以輔”也。 注[四]獻帝春秋曰:“操引軍造河,托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于敖倉。” 注[五]韓詩外傳曰:“齊庄公獵,有螳蜋舉足將持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虫?’對曰:‘此螳蜋也。此虫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其力而輕就敵。’公曰:‘此為天下勇士矣。’回車避之,勇士歸焉。”亦見淮南子。又庄子曰:“螳蜋怒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胜任也。”隧,道也。 注[六]尸子曰:“*[中]*黃伯曰:‘我左執太行之獶,右執雕虎,唯象未試。’”史記范睢說秦昭王“烏獲、任鄙之力,慶忌、夏育之勇”也。 注[七]文子曰:“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臧。”史記蘇秦說韓王曰:“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注[八]紹甥高干為并州刺史,故言越太行山而來助。 注[九]紹長子譚為青州刺史。濟,漯,二水名,在今齊州界。漯音他合反。 注[一0]賈逵注國語曰:“從后牽曰掎。”音居蟻反。左傳曰“晉人角之,諸戎掎之”是也。荊州謂劉表也。与紹交,故云下宛、葉。 注[一一]楚詞曰:“离憂患而乃寤,若縱火于秋蓬。” 注[一二]黃石公三略曰:“夫以義而討不義,若決河而沉熒火,其克必也。” 當今漢道陵□,綱□网絕,操以精兵七百,圍守宮闕,外稱陪衛,內以拘質,懼篡逆之禍,因斯而作。乃忠臣肝腦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會也。可不勖哉![一] 注[一]据陳琳集,此檄陳琳之詞也。魏志曰:“琳字孔璋,廣陵人,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紹敗,歸太祖。太祖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也。”流俗本此下有“陳琳之辭”者,非也。 乃先遣顏良攻曹操別將劉延于白馬,[一]紹自引兵至黎陽。沮授臨行,會其宗族,散資財以与之。曰:“埶存則威無不加,埶亡則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操士馬不敵,君何懼焉?”授曰:“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伯珪,觿實疲敝,而主驕將□,軍之破敗,在此舉矣。楊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乎!”[二]曹操遂救劉延,擊顏良斬之。[三]紹乃度河,壁延津南。[四]沮授臨船歎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遂以疾退,紹不許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屬郭圖。 注[一]白馬,縣,屬東郡,今滑州縣也,故城在今縣東。 注[二]法言之文也。嬴,秦姓也。姬,周姓。方言:“蚩,悖也。”六國悖惑,侵弱周室,終為秦所并也。 注[三]蜀志曰:“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万觿之中,斬其首還,諸將莫能當,遂解白馬圍。” 注[四]酈元水經注曰:“漢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大發卒塞之,武帝作瓠子之歌,皆謂此口也。”又東北謂之延津。杜預注左傳:“陳留酸棗縣北有延津。” 紹使劉備、文丑挑戰,曹操又擊破之,斬文丑。再戰而禽二將,紹軍中大震。 操還屯官度,[一]紹進保陽武。[二]沮授又說紹曰:“北兵雖觿,而勁果不及南軍;南軍谷少,而資儲不如北。南幸于急戰,北利在緩師。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連營稍前,漸逼官度,遂合戰。操軍不利,[三]复還堅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四]*[營中]*皆蒙楯而行。[五]操乃發石車擊紹樓,皆破,軍中呼曰“霹靂車”。[六]紹為地道欲襲操,操輒于內為長燎以拒之。又遣奇兵襲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谷食。 注[一]官度在今鄭州中牟縣北。酈元水經云:“莨蕩渠經曹公壘北,有高台謂之官度台,在中牟城北,俗謂之中牟台。” 注[二]陽武,今鄭州縣。 注[三]魏志曰:“連營稍進,前依沙□,東西數十里為屯。操亦分營与相當。” 注[四]釋名曰:“樓櫓者,露上無覆屋也。”今官度台北土山猶在,台之東,紹舊營遺基并存焉。 注[五]楯,今之旁排也。楊雄羽獵賦曰:“蒙楯負羽。”獻帝春秋曰:“紹令軍中各持三尺繩,曹操誠禽,但當縛之。” 注[六]以其發石聲震烈,呼為霹靂,即今之拋車也。拋音普孝反。 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應紹。紹遣淳于瓊等將兵万余人北迎徹運。沮授說紹可遣蔣奇別為支軍于表,以絕曹操之鈔。[一]紹不從。許攸進曰:“曹操兵少而悉師拒我,許下余守埶必空弱。若分遣輕軍,星行掩襲,許拔則操*(為)*成禽。如其未潰,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紹又不能用。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說使襲取淳于瓊等,瓊等時宿在烏巢,[二]去紹軍四十里。操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三] 注[一]以支軍為瓊等表援。 注[二]烏巢,地名,在滑州酸棗城東。 注[三]曹瞞傳曰:“公聞許攸來,跣出迎之。攸勸公襲瓊等,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執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閒道出,人把束薪。所歷道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掠后軍,還兵以益備。’問者信以為然。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惊亂,大破之,盡燔其徹谷寶貨,斬督將*(睢)**[眭]*元進等,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殺士卒千余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惶懼。” 初,紹聞操擊瓊,謂長子譚曰:“就操破瓊,吾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高覽、張合等攻操營,不下。[一]二將聞瓊等敗,遂奔操。于是紹軍惊扰,大潰。紹与譚等幅巾乘馬,与八百騎度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至帳下,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避帳而處之。使宣令焉。觿聞紹在,稍复集。余觿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后所殺八万人。 注[一]魏志曰:“張合字鑈文,河閒鄚人也。合說紹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瓊等,則事去矣。’郭圖曰:‘合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合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籩,又更譖合快軍敗,合懼,歸太祖。” 沮授為操軍所執,乃大呼曰:“授不降也,為所執耳。”操見授謂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絕,不圖今日乃相得也。”授對曰:“冀州失策,自取奔北。授知力俱困,宜其見禽。”操曰:“本初無謀,不相用計。今喪亂過紀,[一]國家未定,方當与君圖之。”授曰:“叔父、母、弟懸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操歎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也。”遂赦而厚遇焉。授尋謀歸袁氏,乃誅之。 注[一]十二年曰紀。 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一]短于從善,故至于敗。 及軍還,或謂田丰曰:“君必見重。”丰曰:“公貌寬而內忌,不亮吾忠,而吾數以至言迕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戰敗而怨,內忌將發。若軍出有利,當蒙全耳,今既敗矣,吾不望生。”紹還,曰:“吾不用田丰言,果為所笑。”遂殺之。[二] 注[一]愎音平逼反。 注[二]先賢行狀曰:“紹謂逢紀曰:‘冀州人聞吾軍敗,皆當念吾;唯田別駕前諫止吾,与觿不同,吾亦籩之。’紀复曰:‘丰聞將軍之退,拍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紹于是有害丰之意。初,太祖聞丰不從戎,喜曰:‘紹必敗矣。’及紹奔遁,复曰:‘向使紹用其別駕計,尚未可知也。’”官度之敗,審配二子為曹操所禽。孟岱与配有隙,因蔣奇言于紹曰:“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怀反畔。”郭圖、辛評亦為然。紹遂以岱為監軍,代配守鄴。護軍逢紀与配不睦,[一]紹以問之,紀對曰:“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節,不以二子在南為不義也,公勿疑之。”紹曰:“君不惡之邪?”紀曰:“先所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紹曰“善”。乃不廢配,配、*[紀]*由是更協。 注[一]英雄記曰:“審配任用,与紀不睦,辛評、郭圖皆比于譚。”評,辛毗兄也。見魏志。 冀州城邑多畔,紹复擊定之。自軍敗后發病,七年夏,薨。[一]未及定嗣,逢紀、審配宿以驕侈為譚所病,辛評、郭圖皆比于譚而与配、紀有隙。觿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害,遂矯紹遺命,奉尚為嗣。 注[一]魏志曰:“紹自軍破后,發病歐血死。”獻帝春秋曰:“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典論曰:“袁紹妻劉氏性酷妒,紹死,僵尸未殯,寵妾五人盡殺之,為死者有知,當复見紹于地下,乃髡頭墨面,以毀其形。尚又為盡殺死者之家。” 校勘記 二三七三頁三行父成五官中郎將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華嶠漢書作“左中郎將”,見三國志注。袁安傳云“左中郎”,似失之。 二三七三頁三行*(紹)*壯健好交結殿本考證引何焯說,謂此指其父成,衍“紹”字。今据刪。 二三七三頁七行除濮陽長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許劭傳稱紹為濮陽令。 二三七四頁三行以紹為佐軍校尉集解引洪頤粻說,謂何進傳作“中軍校尉”,蓋勳傳、五行志俱作“佐軍校尉”。按:沉家本謂注引山陽公載記作“中軍”,獻紀注引亦同,魏志亦作“中軍”,案時有上軍、下軍,則作“中軍”是也。 二三七四頁六行淳于瓊為右校尉按:何進傳作“左軍校尉”。 二三七四頁一一行未有不善宣于天下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袁紀“宣”作“害”。 二三七五頁一行信太山*(陽)*平*[陽]*人也洪亮吉謂“陽平”應如魏志鮑勳傳作“平陽”。今据改。 二三七五頁一行乃引軍還鄉里按:刊誤謂“軍”當作“歸”,或云“軍”字衍。 二三七五頁一一行*(以)**[与]*從弟后將軍術据刊誤改。 二三七六頁三行少府陰循至將作大匠吳循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獻帝紀“循”皆作“修”,魏志亦作“吳修”,當以“修”為正。 二三七六頁六行卓使司隸宣璠*(尺)**[盡]*口收之据汲本、殿本改。 二三七六頁八行胡母班字季友三國魏志注“季友”作“季皮”。風俗通卷三作“胡母季皮”。今按:作“皮”是。沉家本謂漢書□傳,楚人謂虎班。名班字季皮,猶春秋時鄭罕虎字子皮也。 二三七六頁一二行亡人二女按:沈家本謂魏志注作“亡人子二人”,案下文云“匡抱班二子哭”,則作“二女”者非也。 二三七六頁一五行忌*(方)**[其]*得觿刊誤謂“方”字無義,當是“其”字。 按:通志正作“其”,今据改。 二三七七頁四行何凶逆刊誤謂“何”當作“阿”。按:嚴可均全后漢文注“何,負也”。依嚴說,則“何”字不斗。 二三七七頁六行紹客逢紀按:何進傳作“龐紀”。 二三七七頁九行外托*[討]*董卓刊誤謂案文少一“討”字。按:通志正作“托討董卓”,今据補。 二三七八頁二行騎都尉沮授按:集解引王補說,謂魏志言諫者耿、閔外,有治中李歷,而無沮授,通鑒從之。 二三七八頁五行程渙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魏志“渙”作“奐”。 二三七九頁一五行秦伯曰按:“秦”原斗“泰”,徑据汲本、殿本改。 二三八一頁八行此誠將軍之*(羞)**[眷]*集解引惠棟說,謂“羞”字誤,當依英雄記作“眷”。今据改。按: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作“眷”。 二三八一頁一0行大會賓徒于薄落津校補謂“徒”當作“從”。按:魏志注引英雄記,作“方与賓客諸將共會”。 二三八一頁一0行黑山賊干毒殿本“干”作“于”,下同。按:朱鑈傳亦作“于”。 二三八一頁一四行紹遂尋山北行按:張森楷校勘記謂“尋”字無義,疑當作“循”。 二三八一頁一五行左髭丈八按:殿本“丈”作“文”。 二三八二頁五行謂之*[薄]*落津校補引柳從辰說,謂通鑒注引此作“謂之薄落津”,此脫“薄”字。今据補,与今本水經注合。 二三八二頁一三行拜紹右將軍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宏紀作“后將軍”。 二三八三頁九行熙字顯雍集解引惠棟說,謂“顯雍”當從魏志注作“顯奕”。按: 潘眉三國志考證謂雍熙字相應,作“奕”誤。 二三八三頁一二行愿上惟先代成*(則)**[敗]*之誡集解引惠棟說,謂“則”依九州春秋當作“敗”。今据改。 二三八六頁九行凡我同盟之后按:刊誤謂案文當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此盟書常文也,誤脫四字。 二三八六頁九行神明是殛按:“殛”原斗“亟”,徑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三八六頁一一行今是*(夫)**[大]*鳥獸則失喪其腢匹据殿本改,与今禮記文合。 二三八六頁一六行張楊黑山同時乞降按:“楊”原作“揚”,前后互岐,徑改正。 二三八七頁五行太仆趙岐按“岐”原斗“歧”,徑改正。 二三八九頁四行三槐三公*(匹)**[位]*焉据汲本、殿本改。 二三八九頁一五行以為驃騎大將軍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明帝紀及東平王傳并云為驃騎將軍,“大”字蓋衍。 二三九一頁一行*(兵)**[其]*埶譬若覆手据汲本改。 二三九一頁五行且公師徒精勇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閩本“公”作“今”。 二三九一頁七行在于*(將軍)**[持牢]*据殿本改。按:殿本考證李良裘謂按三國志注中載獻帝傳作“在于持牢”,“將軍”二字傳寫之誤。又集解引王補說,謂通鑒亦作“持牢”,胡注猶今南人言“把穩”也。 二三九一頁八行夫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集解引惠棟說,謂獻帝傳云“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傳漏“昌主与臣同者”六字。今据補。 二三九三頁一二行因臧買位集解引惠棟說,謂“買”陳琳集作“假”。今按:文選亦作“假”。 二三九三頁一二行操*(奸)**[贅]*閹遺丑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奸”當作“贅”,三國志注及文選并是“贅”字。今据改。 二三九四頁一行□就威柄集解引惠棟說,謂文選及魏志注皆作“□□”,□,成也,就亦訓成,与□同義。按:殿本“就”斗“蹴”。 二三九四頁三行身被梟懸之戮文選“身”下有“首”字,“戮”作“誅”。按: 下云“妻孥受灰滅之咎”,“身首”“妻孥”相對成文,疑此脫“首”字。 二三九五頁一一行布复与陳宮將万余人*(乘)**[來]*戰据汲本、殿本改。 二三九八頁八行*[中]*黃伯曰据刊誤補。 二四00頁三行*[營中]*皆蒙楯而行李慈銘謂“皆”字上當疊“營中”二字,三國志袁紹傳作“營中皆蒙楯,觿大懼”。今据補。 二四00頁一0行曹操誠禽按:刊誤謂“誠”案文當作“成”。 二四00頁一四行許拔則操*(為)*成禽据刊誤刪。 二四0一頁六行還兵以益備按:校補謂魏志注引曹瞞傳,“還兵”作“遣兵”。 二四0一頁七行斬督將*(睢)**[眭]*元進等集解引惠棟說,謂“睢”當作“眭”,即眭固也。今据改。 二四0三頁四行配*[紀]*由是更協据集解引蘇輿說補。 二四0三頁六行七年夏薨按:魏志袁紹傳“夏薨”作“憂死”。 ------------------ YOUTH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