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翟永明在1984年完成了她的第一個大型組詩《女人》[2] ,其中所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詩均以獨特奇詭的語言風格和惊世駭俗的女性立場震撼了文壇。這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比較早的、并且也是相當成熟的一部女性主義文學作品,有關其女性立場的思想意識較為鮮明地表達在翟永明為組詩所作的序言《黑夜的意識》中:“作為人類的一半,女性從誕生起就面對著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對這世界最初的一瞥必然帶著自己的情緒和直覺……她是否竭盡全力地投射生命去創造一個黑夜?并在危机中把世界變形為一顆巨大的靈魂?事實上,每個女人都面對自己的深淵不斷泯滅、不斷認可的私心痛楚与經驗……這是最初的黑夜,它升起時領我們進入全新的、一個有著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屬于女性的世界。這不是拯救的過程,而是徹悟的過程。”[3]整個組詩具有一种涵蓋女性全部生存体驗的宏大气魄,大量密集的抒情与描寫,似乎是想要窮盡女性所有的情感、境遇、意識与訴說;但更為重要的是,詩中所寫的完全是從詩人的個人視角去看的世界,翟永明以此揭開的是一個殊异于常態的隱秘空間,即個体性的女性自我世界。這也便是所謂“黑夜”的命名所指。組詩全部的二十首中几乎無一例外地都出現了黑夜的意象,比如《世界》:“我創造黑夜使人類幸免于難”;比如《獨白》:“渴望一個冬天,一個巨大的黑夜”;比如《邊緣》:“我想告訴你,沒有人去阻攔黑夜 / 黑暗已進入這個邊緣”;比如《沉默》:“你的眼睛變成一個圈套,裝滿黑夜”;比如《結束》:“一點靈犀使我傾心注視黑夜的方向”,而卷首的題詞之一是杰佛斯的這樣兩句詩:“至關重要 / 在我們身上必須有一個黑夜”. 在這里黑夜的象喻其實不難理解,它指的是女性長期以來都處在被壓抑遮蔽的境遇中,因而她們的自我正仿佛黑夜般的晦暗未明。 很顯然,“創造一個黑夜”的意識,在翟永明的詩里意味著對于女性自我世界的發現及确立。但是由于兩性關系的緊張和對立,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必然帶有著巨大的對抗性与深深的痛苦。詩中的意象表達体現為抒情者把男性世界置于女性自我存在的對立面,二者之間的關聯被体認為傷害与被傷害,侵犯与被侵犯,占有与慘敗的對照。像《獨白》這首詩通篇寫的是女性与男性之間复雜而不平等的情感關系:“以心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 / 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態就是一种慘敗”;又如《七月》所描寫的情境:“你是侵犯我栖身之地的陰影 / 用人類的唯一手段你使我沉默不語”. 這种對抗既是詩人的選擇,但更被看作為一种命運的必然,正因為女性的自我确立無法在男性世界中實現,所以才會自覺地轉向邊緣化的存在,即女性是在別無選擇的情形下退到一個疏离并對立于男性世界的私人化的生存及話語空間中,或說是“退縮到黑夜的夢幻之中去編織自己的內心生活”[4].值得注意的是,傾心于黑夜及在黑夜中的表達,在《女人組詩》中基本上是一种迷狂与非理性的方式。詩中的抒情者以第一人稱進行自白,她在《獨白》里這樣形容自己:“我,一個狂想,充滿深淵的魅力”.黑夜正是這狂想与深淵魅力的根源,詩人由這個充滿破坏性和災難感的永恒意象中离析出女性獨特的体驗和意識,由黑夜所包容的种种特質均以象征的方式在詩中顯現為女性的自我特征,其中被反复強調的就是這种迷狂与非理性的傾向。這一方面顯露出女性在自我体認過程中遭遇的巨大迷茫,但更為主要的,還是在于它指向一個极端個性化的審美空間。組詩中所抒寫的心靈体驗往往被表述為臆想、噩夢、緊 ![]() 除此之外,在很大的程度上《女人組詩》中的“創造一個黑夜”還意味著一种女性的自縛狀態。例如《生命》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感受:“又害怕,又著迷,而房間正在變黑 / 白晝曾是我身上的一部分,現在被取走 / 橙紅色在頭頂向我凝視 / 它正在凝視這世上最恐怖的內容”;以及《憧憬》中的疑問:“我在何處顯現?夕陽落下 /敲打黑暗,我仍是痛苦的中心”. 事實上,《女人》的深刻与优秀之處正是顯現在類似的自我怀疑与審視中,即詩人既選擇了個性化的自我确認,但同時也坦然表露出了女性自身的矛盾及居于隱秘世界中的自虐傾向。女性創造出了黑夜,卻依舊無法消除焦慮,這焦慮還來自于最內在化的個体經驗,即便放棄了所有對外在世界的依托与信任,女性的黑夜本身仍會成為巨大的困境,她將自己置于直面本己的境遇中,這時所不能避免的恰恰是來源于自我本身的捆綁。 由于受到美國自白派女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的影響,翟永明在《女人》組詩中采用了一种獨白体的表達,其語气顯出此前中國女性詩歌中少有的深沉与力度;并且她在遣詞造句与修辭方式上也都刻意求新,盡管有時不免顯得有些晦澀、硬气,但卻形成了极具表現力的個人風格。翟永明在中國新詩史上有她獨特的貢獻,她既開拓了女性詩歌的新向度,同時也達到了一個詩藝上的高峰,無論是她所提出的“黑夜的意識”,還是由她首次運用的獨白体表達方式,后來都成為女性詩歌創作的主要特征。 ------------------ 轉自宇慧文學世界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