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顧城的這首寫于1979年的小詩總共只有短短的兩行,它以一組單純的意象构成了對剛剛過去的文革歲月的隱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尋找”在這里的含義都是不言自明的,類似的意象組合在其它“朦朧詩”作品中也常可見到;比如江河的《星星變奏曲》:“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 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比如顧城的另一首詩《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 畫滿窗子/ 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 都習慣光明”.《一代人》11 的意象則更為簡約、自然,明白地表達出了詩人心中強烈的感受和意愿。 “朦朧詩”的崛起一直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漸复蘇,個人的情感表達往往也是整個社會的情感的投射,應該怎樣面對黑暗時代留給我們的創傷,怎樣才能改變個人和民族的命運,這是籠罩了所有詩人的疑問。向來被稱作為“童話詩人”的顧城,盡管一直沉醉于他的夢幻般遠离塵囂的“生命幻想曲”中,卻也開始探索時代的問題,這首《一代人》就是一個最直接的回答。其實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代人“心靈史”的縮影:像顧城和其他“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者是在不斷的受傷害中經歷成長,然而苦難卻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尋中戰胜苦難。這一類的表達可以一直追溯到60年代食指在文革初期的創作,例如那首著名的《相信未來》:“當蛛网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當灰燼的余煙歎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舖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經過磨難的理想与信念導向個性的自覺,導向了一种堅強不屈的獨立意志和反抗精神,這是《一代人》及“朦朧詩”整体上給人的印象,也是70年代末期文學中富有激進色彩的一面。這首詩僅有的兩句之間意義上的轉折,無疑也体現出了同北島的《回答》相一致的精神取向:“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面對“黑夜”毫不妥協,自覺承擔起民族的命運,同時伴隨著個人高漲的理想主義,可以說這便是北島、顧城和他們這“一代人”對苦難和整整一個行將過去的黑暗時代的回答。 注釋:1 參閱陳思和:《民間的還原:“文革”后文學史某种走向的解釋》,《收入陳思和自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 頁。 2 “凡是派”主張的中心思想表述為兩句話:“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就是著名的“兩個凡是”,最早見諸于文字,是在發表于1977年2 月7 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及《紅旗》雜志上的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中。 3 魯迅:《論睜了眼看》,收入《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241 頁。 4 參閱陳思和《中國新文學發展的圓形軌跡》,收入《中國新文學整体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 5 當時有三篇支持“朦朧詩”的理論文章被稱作“三個崛起”: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 6 參閱《〈今天〉編輯部活動大事記》,收入廖亦武主編《沉淪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 頁。 7 它的命名僅僅來自于一篇批判文章,即1980年8 月章明發表在《詩刊》上的《令人气悶的“朦朧”》,文中所指的是一些詩意“朦朧”的詩歌新作。 8 《隨想錄》最初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80年6 月出版第一集,到1986年12月出齊。1987年9 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合訂本。本節論述還參考了[ 韓國] 李喜卿的論文《在〈隨想錄〉里表現出的作家自我形象恢复過程》。 9 楊斌華:《屋頂上的腳步。跋》,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10 《死》,初刊于《上海文學》1986年第9 期。 11 《一代人》收入《顧城詩全編》,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121 頁。 ------------------ 轉自宇慧文學世界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