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節 舊時代的民間生活浮世繪:《茶館》


  老舍的《茶館》12是中國當代戲劇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其突出之處在于,在与時代“共名”契合的同時,作家調動了丰富的生活資源,展現出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通過“茶館”這樣一個小小的角落,表現了五十年來中國歷史的變遷。在當時的現代歷史題材創作中,它是將《死水微瀾》式的民間敘事模式發揮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茶館》三幕分別選取“戊戌變法”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抗戰后國民党統治時代的三個社會生活場赴,在這三個場赴中,一方面描繪了北平風俗的變遷,另一方面三個舊時代共同表現出政局混亂、是非不分、惡人得勢、民不聊生的特點,黑暗勢力越來越蔓延,整個社會表現出不斷衰退的局面。第一幕中康梁變法失敗后,裕泰茶館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表演,一方面是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布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儿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几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裕泰茶館老板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在第二、第三幕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后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藍,依托當局要員准備開女招待“拖拉撕”13,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著“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主張“實業救國”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抗戰中被日本人搶去資產,抗戰后國民党當局將其當做“逆產”沒收從而陷入徹底破產的境遇,做了一輩子順民的茶館老板王利發妄圖“改良”赶上時代,生意卻越來越坏,到最后連“茶館”也被官僚与騙子聯手搶去;在清朝“吃皇糧”、有旱澇保收的“鐵杆庄稼”的旗人常四爺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小販,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劇本的結尾三個老人在舞台上“撒紙錢”“祭奠自己”,走投無路的王利發懸梁自盡,這是一個很有象征意味的結局,既是對舊時代的控訴,也是對之唱了一曲“葬歌”,彌漫著一种陰冷凄慘的氛圍。這是在5 0年代話劇舞台上很少出現的沒有亮色的結局。
  《茶館》描寫了三個時代舊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個人像展覽式的“浮世繪”. 老舍選取“茶館”作為劇本的場赴頗具匠心,他避開了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描繪,只是描述這些歷史事件在民間的反響,將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從而避開了時代共名的簡單、僵化与專斷,發揮了作家熟稔舊北平社會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优勢。事實上,這是在時代共名籠罩之下,民間話語表現自己的一种重要的藝術手段。為達到這一目的,“茶館”這一地點是一個頗具匠心的選擇,“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館登台亮相。劇本以描寫人物為主,老舍對北平口語与舊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內在的戲劇沖突。如第一幕中松二爺、常四爺与打手二德子沖突的場面,篇幅僅占一頁,戲劇沖突、人物的個性与心理發展的層次卻寫得有聲有色。沖突剛起時,兵痞二德子企圖以勢壓人,但并不想真的干架,所以問常四爺在“對誰甩閒話”,被對方嗆了一句“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后,他被掐著短處,下不了台,就要動手打人,不料想對方輕輕“閃過”,他更加沒轍,只好虛聲恫嚇。這時“吃洋教”的馬五爺一句“二德子,你好威風啊”,馬上使他收束,赶緊溜走。這個打手外強中干、欺軟怕硬的性格很有層次地表現在紙上。再看松二爺、常四爺面對意外事故的反應,松二爺性格軟弱,所以赶緊以大家都是“外場人”來打圓場,常四愛國、梗直、而又粗中有細,所以說話處處不讓人,用“英法聯軍燒了園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沖鋒去”,嗆得對方沒話可講,但他也不想節外生枝,所以并不主動与對方動手;而只有三句台詞的馬五爺形象更現出作者的大手筆,他有洋人之勢可依,所以一句話就制伏了二德子;以文明人自居,所以教訓二德子“有什么事好好地說,干嗎動不動就講打?”;但他制伏二德子并非因為同情常四爺,而是因為打架會惊扰他喝茶,常四爺罵洋人又無意中得罪了他,所以當常四爺要他評理時他冷冷地一句“我還有事,再見”就走過去。短短一頁,塑造了四個性格鮮明、心理層次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与人物性格、心理配合得絲絲入扣,委實只有大手筆才能做到。《茶館》中這樣的場面比比皆是,如第一幕中,秦仲義与龐太監沖突的場面;第二幕中王利發与崔久峰對話的場面,第三幕中小劉麻子欺騙王利發的場面等等,無不如此,劇中塑造的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有妖怪式的龐太監、龐四奶奶、暗探宋恩子、吳祥子、拉皮條兼人販子的劉麻子、借算命騙取錢財的唐鐵嘴等社會渣滓及其后代、民族資本家秦仲義、茶館老板王利發、早年從事革命晚年心灰意冷拜佛參禪的議員崔久峰,甚至只有一個字“蒿(好)!”台詞的國民党官僚沈處長等等。短短三幕戲,塑造了几十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概括了五十多年的歷史,顯示出老舍高超的藝術功力与藝術才能。
  在結构上,《茶館》采取三個橫斷面連綴式結构,每一幕內部也以許多小小的戲劇沖突連綴。這樣的結构本來容易變得松散,老舍克服了這方面的困難,劇本以“人物帶動故事”,“主要人物由壯到老,貫串全劇”,“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無關緊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14 同時,人物的故事、命運又暗示著時代的發展,從而使得劇本緊針密線,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亂的人物、情節織出一幅“清明上河圖”式的從清末到民國末年的民間眾生相。這种獨到的藝術构思与創作膽識,今天看來也是很值得欽佩的。

  ------------------
  轉自宇慧文學世界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