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故事》 在50年代初期的文學讀物里,不管是哪一類作家,只要他能公開發表的作品,大約都是歌頌性的,只是各人的歷史文化的背景不一樣,對時代的感受也不一樣。有許多為“歌頌”而“歌頌”的作品,在今天讀來完全失去了具体的感染力。這不完全是因為今天的讀者已經不理解那個時代的感情,譬如胡風的《時間開始了》雖然也夾雜著許多程式化的語言,但詩歌里洋溢著巨大而真摯的感情(主要是《青春曲》里的抒情詩)和對先烈的深切緬怀(主要是《安魂曲》的部分內容),現在讀起來仍然相當感人。但是大量來自國統區作家,對新的政權不可能產生理所當然的“胜利者”情怀,他們認同新的時代,并愿意學習時代所需要的精神武器,在自我教育的基礎上赶上時代的要求。這樣的作家在寫歌頌性的作品時態度總是比較謹慎,很少將抒情主体擴大為“時代聲音”,而是作家通過發揚主体的積极因素來尋找与時代的切合點。“五四”新文學的傳統自身具有強烈的民主性因素,在新的時代里仍然可能結合時代的戰斗性要求,使他們對時代的歌頌与主觀情感建立切實的聯系,使“頌歌”成為一种比較誠實的抒情。如詩人臧克家在1949年底寫的短詩《有的人》,在紀念魯迅這一切合點上接通了時代的精神,詩中有名的短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深刻地表達了兩种人生觀念和人生价值的對比,不但在當時,而且在半個世紀的生生死死的民族災難和苦斗中,也一再被人們引用為對行尸走肉的憎恨和對革命圣徒的怀念。還有老舍,他從美國回來后根据北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龍須溝》等一批話劇,在表現北京市民生活變化這一點上,歌頌了新的時代和北京市政府,主題是新的,但作品的題材和創作思想都有一以貫之的連續性等等。這樣的創作在當時都屬于比較优秀的創作。本節所要重點介紹的散文《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故事》14,正是這樣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家巴金是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覺醒并走上社會的一代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早年信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參加過一些社會活動,1929年初發表第一部小說《滅亡》,就是以自己的社會革命經驗為題材,來宣泄對社會專制制度的仇恨。3 0年代中國的無政府主義運動遭到鎮壓而失敗,巴金用文學形式寫了大量的小說和散文,宣泄內心的苦悶和尋找出路的欲望,在社會上激起強烈反響,受到廣大青年讀者的歡迎。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等以強烈批判社會專制制度和封建家族制度、鼓勵青年反抗精神而聞名,抗戰后期他的寫作風格漸轉冷靜,代表作《憩園》、《寒夜》等,對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的同情。50年代以后,巴金雖然作為一位有聲望的進步作家受到社會的尊重,但他原來的政治理想顯然變得不合時宜,事實上他也主動放棄了對信仰的宣傳,只是保持了熱情的文風,用來抒寫對新的政權和新的時代的歌頌。巴金這一時期的文學活動主要有官方安排的各种出國訪問(包括到朝鮮戰場去“体驗生活),然后寫出各种游記、隨感和志愿軍的英雄故事。雖然寫得不少,但在這种急功近利的寫作動机下很難發揮他的創作优勢,他所擅長的抒情藝術也顯得瑣碎而空洞。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故事》是一篇難得的好作品。 這篇散文雖然還是用平舖直敘的方式記錄了作家參觀集中營的過程,雖然作家基本上是敘述集中營的歷史資料而很少主觀發揮,但它震撼人心的力量仍然十分強烈。這首先是材料的力量所決定的,在大量的納粹迫害猶太民族的罪行面前,任何主觀抒情都會變得虛偽与不相适宜,重溫這段歷史悲劇的人,只能屏气息聲,靜靜地沉入歷史。作家用純客觀的敘事方式帶領讀者身臨其境地參觀集中營,從進入到結束,讓歷史事實在每個人的眼中和心中流淌,這正是這篇散文最恰當的表達形式;其次,從作家的敘事中可以了解到,作家并不是真的純客觀地介紹一次參觀過程,任何形式的參觀活動都不可能獲得那么詳細的材料和完整的印象,作家只是套用參觀記的敘事結构,在閱讀了有關研究著作和回憶錄以后,才精心組織起這篇文章。許多材料不動聲色地從作家筆底顯現出來,与集中營所展覽的內容渾然一体地揉合在一起,達到了完整、丰富、有机的統一。其三,在非常有限的篇幅下,作家還是刻畫了一個波蘭人阿來克斯的形象,這位從小竿在集中營里渡過、父母都死在這里的年輕人竟然擔任了參觀集中營的接待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個殘酷的現象,但作家寫出了他的冷靜和堅強,只有一處,作家這樣寫他:“平日倔強的阿來克斯現在顯得沉靜了,他的眼光在各處找尋。他在找尋他的父母的腳跡嗎?他在回憶那些過去了的恐怖的日子嗎?忽然他抬起頭看著我們,過后便指著濕潤的土地說:‘這都是燒剩的人骨頭啊,這些白色的小東西!’我朝我的腳邊看,土里面的确攙雜了不少的白色的小粒。”這樣一個小小的殘酷的現場有力地襯托了阿來克斯冷靜的表面下巨大的內心痛感,他顯然不是麻木地職業化地展覽自己民族的苦難。 巴金所信仰的無政府主義本身具有复雜的內涵,人道主義是其內容的重要构成之一。2 0世紀人類文明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有能力制止殘酷与野蠻,還表現為有能力揭露人類自身的野蠻的獸性,以此警戒人類自身內部存在的文明危机。這是任何一個人道主義者所必須勇敢面對的問題。巴金的信仰里充滿了人道主義的戰斗勇气,在2 0年代反對美國政府迫害工人運動領袖薩珂与凡宰特的時候、在3 0年代反對法西斯軍隊侵犯西班牙的時候,巴金都積极地參与到這些世界性斗爭中,盡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國際人道主義的義務。所以由他來寫關于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罪惡是最恰當不過的,他的人道主義的痛苦也只有在這种場赶才能与5 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反對帝國主義的立場有机地吻合起來。散文的結尾寫到作家將离開現場,他悲痛地寫著:“我不能再想下去了。我是一個人,我有人的感情啊!我的神經受不了這許多。對著那遍地的白色骨粒,我能夠說什么告別的話呢?”于是作家依依不舍地站在那里不忍离去。這樣的抒情方式与心理描寫,与當時高昂的時代戰斗精神也不怎么相吻合,若出現在另外一种場赶很可能會被批評為“小資產階級思想感情”的表現,但由于這樣的國際性題材和反納粹背景,也就被理所當然地接受了。 ------------------ 轉自宇慧文學世界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