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CA36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坏樂崩,圣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輯。 《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傳·周氏》二篇。字王孫也。《服氏》二篇。 《楊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衛人,事周王孫。 《韓氏》二篇。名嬰。 《王氏》二篇。名同。 《丁氏》八篇。名寬,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字》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說《易》陰陽。 《淮南道訓》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說。 《古雜》八十篇,《雜災异》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圖一。 《孟氏京房》十一篇,《災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与古文同。 《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 《經》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三十二卷。 《傳》四十一篇。 《歐陽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歐陽說義》二篇。 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 許商《五行傳記》一篇。 《周書》七十一篇。周史記。《議奏》四十二篇。宣帝時石渠論。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劉向《稽疑》一篇。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于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于是俱,乃止不坏。孔安國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于眾,其言不立具,則听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 《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 《齊后氏故》二十卷 《齊孫氏故》二十七卷。《齊后氏傳》三十九卷。 《齊孫氏傳》二十八卷。 《齊雜記》十八卷。 《韓故》三十六卷。 《韓內傳》四卷。 《韓外傳》六卷。 《韓說》四十一卷。 《毛詩》二十九卷。 《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与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于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后氏、戴氏。 《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學者所記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 七十子后學者。《曲台后倉》九篇。 《中庸說》二篇。 《明堂陰陽說》五篇。 《周官經》六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 《周官傳》四篇。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 《封彈議對》十九篇。武帝時也。 《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議奏》三十八篇。石渠。 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而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坏。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后倉最明。戴德、戴圣、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官。《禮古經》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B234倉等推《士禮》而致于天子之說。 《樂記》二十三篇。 《王禹記》二十四篇。《雅歌詩》四篇。 《雅琴趙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師氏》八篇。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后。 《雅琴龍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 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劉向等《琴頌》七篇。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津,世在樂宮,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入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遠。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 《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 《穀梁傳》十一卷。穀梁子,魯人。《鄒氏傳》十一卷。 《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 《左氏微》二篇。 《鐸氏微》三篇。楚太傅鐸椒也。 《張氏微》十篇。 《虞氏微傳》二篇。趙相虞卿。《公羊外傳》五十篇。 《穀梁外傳》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穀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雜記》八十三篇。《公羊顏氏記》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 《議奏》三十九篇。石渠論。 《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新國語》五十四篇。劉向分《國語》。《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 《戰國策》三十三篇。記春秋后。 《奏事》二十篇。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楚漢春秋》九篇。陸賈所記。《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 《太古以來年紀》二篇。 《漢著記》百九十卷。 《漢大年紀》五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圣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觀其史記,据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借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于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未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魯》二十篇,《傳》十九篇。 《齊說》二十九篇。《魯夏侯說》二十一篇。《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魯王駿說》二十篇。 《燕傳說》三卷。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与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長孔氏說》二篇。 《江氏說》一篇。 《翼氏說》一篇。 《后氏說》一篇。 《雜傳》四篇。 《安昌侯說》一篇。《五經雜議》十八篇。石渠論。 《爾雅》三卷二十篇。《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職》一篇。 《說》三篇。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异。“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异。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八体六技》。 《蒼頡》一篇。 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EBBC歷》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 《急就》一篇。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 《訓纂》一篇。揚雄作。 《別字》十三篇。 《蒼頡傳》一篇。 揚雄《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故》一篇。 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入揚雄、杜林二家二篇。 《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蓋取諸《B12F》。”“B12F,揚于王庭”,言其宣揚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体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虫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頗异,所謂秦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复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于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复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敝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并列焉。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体,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听,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為終始也。至于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体,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后世經傳既已乖离,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坏形体;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序六藝為九种。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与人交,有《列傳》。《子思》二十三篇。名人及,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后。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孔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 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后。《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韜》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硃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文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藏》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佷e》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 《庄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 《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楊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楊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陽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离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后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琱翩A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字》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 《D236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与也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也,与《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于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蜀人。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B247《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鄒B247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B247。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鄭人。 《將巨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衛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強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衛后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 《處子》九篇。《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晁錯》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鄧析》二篇。鄭人,与子產并時。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 《成公生》五篇。与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時。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趙人,与公孫龍等并游平原君趙胜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异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鈲鋠析亂而已。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也。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 《龐賑腹n二篇。為燕將。 《闕子》一篇。《國筮子》十七篇。《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氏》一篇。 《庄安》一篇。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趙人,武帝時。 右從橫十二家,百七篇。 從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顓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大禹》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語。 《五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為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与《司馬法》相似。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 《尸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淮南內》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東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博士臣賢對》一篇。漢世,難韓子、商君。 《臣說》三篇。武帝時作賦。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 《推雜書》八十七篇。 《雜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体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羡而無所歸心。 《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怠于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 《野老》十七篇。六國時,在齊、楚間。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國》十六篇。漢代內史,不知何帝時。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趙氏》五篇。不知何世。 《汜胜之》十八篇。成帝時為議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時,以言便宜,至弘農太守。 右農九家,百一十四篇。 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鬻子說》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托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听涂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BECF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与義,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今异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屈原賦二十五篇。楚怀王大夫,有《列傳》。 唐勒賦四篇。楚人。 宋玉賦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時,在屈原后也。 趙幽王賦一篇。 庄夫子賦二十四篇。名忌,吳人。賈誼賦七篇。 枚乘賦九篇。 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 淮南王賦八十二篇。 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 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 陽丘侯劉郾賦十九篇。 吾丘壽王賦十五篇。 蔡甲賦一篇。 上所自造賦二篇。 佷e賦二篇。 光祿大夫張子僑賦三篇。与王褒同時也。 陽成侯劉德賦九篇。 劉向賦三十三篇。 王褒賦十六篇。 右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陸賈賦三篇。 枚皋賦百二十篇。 硃建賦二篇。 常侍郎庄{匆心}奇賦十一篇。枚皋同時。 嚴助賦三十五篇。 硃買臣賦三篇。 宋正劉辟強賦八篇。 司馬遷賦八篇。 郎中臣嬰齊賦十篇。 臣說賦九篇。 臣吾賦十八篇。 遼東太守蘇季賦一篇。 蕭望之賦四篇。 河內太守徐明賦三篇。字長君,東海人,元、成世歷五郡太守,有能名。 給事黃門侍郎李息賦九篇。 淮陽憲王賦二篇。 楊雄賦十二篇。 待詔馮商賦九篇。 博士弟子杜參賦二篇。 車郎張丰賦三篇。張子僑子。 驃騎將軍硃宇賦三篇。 右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楊雄入篇。 孫卿賦十篇。 秦時雜賦九篇。 李思《孝景皇帝頌》十五篇。廣川惠王越賦五篇。 長沙王群臣賦三篇。 魏內史賦二篇。東暆令延年賦七篇。 衛士令李忠賦二篇。 張偃賦二篇。 賈充賦四篇。 張仁賦六篇。 秦充賦二篇。 李步昌賦二篇。 侍郎謝多賦十篇。 平陽公主舍人周長孺賦二篇。雒陽錡華賦九篇。 眭弘賦一篇。 別栩陽賦五篇。 臣昌市賦六篇。 臣義賦二篇。 黃門書者假史王商賦十三篇。侍中徐博賦四篇。 黃門書者王廣、呂嘉賦五篇。漢中都尉丞華龍賦二篇。 左馮翊史路恭賦八篇。 右賦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客主賦》十八篇。 《雜行山及頌德賦》二十四篇。 《雜四夷及兵賦》二十篇。 《雜中賢失意賦》十二篇。 《雜思慕悲哀死賦》十六篇。 《雜鼓琴劍戲賦》十三篇。 《雜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賦》十六篇。 《雜禽獸六畜昆虫賦》十八篇。 《雜器械草木賦》三十三篇。 《大雜賦》三十四篇。 《成相雜辭》十一篇。 《隱書》十八篇。 右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高祖歌詩》二篇。 《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十四篇。 《宗廟歌詩》五篇。 《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十四篇。 《出行巡狩及游歌詩》十篇。 《臨江王及愁思節士歌詩》四篇。 《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三篇。 《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詩》四篇。 《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 《燕代謳雁門云中隴西歌詩》九篇。 《邯鄲河間歌詩》四篇。 《齊鄭歌詩》四篇。 《淮南歌詩》四篇。 《左馮翊秦歌詩》三篇。 《京兆尹秦歌詩》五篇。 《河東蒲反歌詩》一篇。 《黃門倡車忠等歌詩》十五篇。 《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 《雜歌詩》九篇。《洛陽歌詩》四篇。 《河南周歌詩》七篇。 《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謠歌詩》七十五篇。 《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 《諸神歌詩》三篇。 《送迎靈頌歌詩》三篇。 《周歌詩》二篇。 《南郡歌詩》五篇。 右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楊雄八篇。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耑而,材知深美,可与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离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云,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楊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序詩賦為五种。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 《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 《公孫鞅》二十七篇。 《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 《范蠡》二篇。越王句踐臣也。 《大夫种》二篇。与范蠡俱事句踐。《李子》十篇。 《娷》一篇。 《兵春秋》一篇。 《龐賑腹n三篇。《邡}》一篇。 《廣武君》一篇。李左車。 《韓信》三篇。 右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 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馬法》入禮也。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楚兵法》七篇。圖四卷。 《蚩尤》二篇。見《呂刑》。 《孫軫》五篇。圖二卷。 《繇敘》二篇。 《王孫》十六篇。圖五卷。 《尉繚》三十一篇。 《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名無忌,有《列傳》。 《景子》十三篇。 《李良》三篇。 《丁子》一篇。 《項王》一篇。名籍。 右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圖十八卷。 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而先至,离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太壹兵法》一篇。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神農兵法》一篇。《黃帝》十六篇。圖三卷。 《封胡》五篇。 黃帝臣,依托也。 《風后》十三篇。圖二卷。黃帝臣,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黃帝臣,依托也。 《鵊冶子》一篇。圖一卷。 《鬼容區》三篇。圖一卷。黃帝臣,依托。 《地典》六篇。 《孟子》一篇。 《東父》三十一篇。 《師曠》八篇。晉平公臣。 《萇弘》十五篇。周史。 《別成子望軍气》六篇。圖三卷。 《辟兵威胜方》七十篇。 右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圖十卷。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胜,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 《五子胥》十篇。圖一卷。 《公胜子》五篇。《苗子》五篇。圖一卷。 《逢門射法》二篇。 《陰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將軍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 《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 《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 《劍道》三十八篇。 《手博》六篇。 《雜家兵法》五十七篇。 《蹴B130》二十五篇。 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墨子》重,入《蹴B131》也。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机關,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B131》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入禮也。 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洪范》八政,八曰師。孔子曰為國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燿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于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朴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种。 《泰壹雜子星》二十八卷。 《五殘雜變星》二十一卷。 《黃帝雜子气》三十三篇。 《常從日月星气》二十一卷。 《皇公雜子星》二十二卷。《淮南雜子星》十九卷。 《泰壹雜子云雨》三十四卷。 《國章觀霓云雨》三十四卷。 《泰階六符》一卷。 《金度玉衡漢五星客流出入》八篇。 《漢五星彗客行事占驗》八卷。《漢日旁气行事占驗》三卷。 《漢流星行事占驗》八卷。 《漢日旁气行占驗》十三卷。 《漢日食月暈雜變行事占驗》十三卷。 《海中星占驗》十二卷。 《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 《海中五星順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國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 《海中日月彗虹雜占》十八卷。 《圖書秘記》十七篇。 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然星事凶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觀景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听也。以不能由之臣,諫不能听之王,此所以兩有患也。 《黃帝五家歷》三十三卷。 《顓頊歷》二十一卷。 《顓頊五星歷》十四卷。 《日月宿歷》十三卷。 《夏殷周魯歷》十四卷。 《天歷大歷》十八卷。 《漢元殷周諜歷》十七卷。 《耿昌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 《耿昌月行度》二卷。 《傳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 《律歷數法》三卷。 《自古五星宿紀》三十卷。 《太歲謀日晷》二十九卷。 《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 《古來帝王年譜》五卷。 《日晷書》三十四卷。《許商算術》二十六卷。 《杜忠算術》十六卷。 右歷譜十八家,六百六卷。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圣王必正歷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術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与焉!道之亂也,患出于小人而強欲知天道者,坏大以為小,削遠以為近,是以道術破碎而難知也。 《泰一陰陽》二十三卷。 《黃帝陰陽》二十五卷。 《黃帝諸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諸王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太元陰陽》二十六卷。 《三典陰陽談論》二十七卷。《神農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四時五行經》二十六卷。 《猛子閭昭》二十五卷。 《陰陽五行時令》十九卷。 《堪輿金匱》十四卷。 《務成子災异應》十四卷。 《十二典災异應》十二卷。 《鐘律災异》二十六卷。 《鐘律叢辰日苑》二十三卷。 《鐘律消息》二十九卷。 《黃鐘》七卷。 《天一》六卷。 《泰一》二十九卷。《刑德》七卷。 《風鼓六甲》二十四卷。 《風后孤虛》二十卷。 《六合隨典》二十五卷。 《轉位十二神》二十五卷。 《羡門式法》二十卷。 《羡門式》二十卷。 《文解六甲》十八卷。 《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 《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 《五音定名》十五卷。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貌、言、視、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于律歷之數而分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极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亂。 《龜書》五十二卷。 《夏龜》二十六卷。 《南龜書》二十八卷。 《巨龜》三十六卷。 《雜龜》十六卷。 《蓍書》二十八卷。 《周易》三十八卷。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周易隨曲射匿》五十卷。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大次雜易》三十卷。 《鼠序卜黃》二十五卷。 《於陵欽易吉凶》二十三卷。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易卦八具》。 右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 蓍龜者,圣人之所用也。《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龜。”“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及至衰世,解于齊戒,而婁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 《黃帝長柳占夢》十一卷。 《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 《武禁相衣器》十四卷。 《嚏耳鳴雜占》十六卷。 《禎祥變怪》二十一卷。 《人鬼精物六畜變怪》二十一卷。 《變怪誥咎》十三卷。 《執不祥劾鬼物》八卷。 《請官除訞祥》十九卷。 《禳祀天文》十八卷。 《請禱致福》十九卷。 《請雨止雨》二十六卷。《泰壹雜子候歲》二十二卷。 《子贛雜子候歲》二十六卷。 《五法積貯寶臧》二十三卷。 《神農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 《昭明子釣种生魚鱉》八卷。 《种樹臧果相蚕》十三卷。 右雜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雜占者,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征。《易》曰:“占事知來。”眾占非一,而夢為大,故周有其官。而《詩》載熊羆虺蛇眾魚旐旟之夢,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蓋參卜筮。《春秋》之說訞也,曰:“人之所忌,其气炎以取之,訞由人興也。人失常則訞興,人無釁焉,訞不自作。”故曰:“德胜不祥,義厭不惠。”桑谷共生,大戊以興;雊雉登鼎,武丁為宗。然惑者不稽諸躬,而忌訞之見,是以《詩》刺“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傷其舍本而憂未,不能胜凶咎也。 《山海經》十三篇。 《國朝》七卷。 《宮宅地形》二十卷。 《相人》二十四卷。 《相寶劍刀》二十卷。 《相六畜》三十八卷。 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气貴賤吉凶。猶律有長短,而各征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气,有其气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异也。 凡數術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春秋時魯有梓慎,鄭有裨灶,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粗C72A。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術為六种。 《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徑》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五藏六府B175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B175十二病方》四十卷。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 《金創□瘛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右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气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 《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 《堯舜陰道》二十三卷。 《湯盤庚陰道》二十卷。 《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 《天一陰道》二十四卷。 《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 《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際,是以圣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所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宓戲雜子道》二十篇。 《上圣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治》三十一卷。 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种。 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 ------------------ 國學网站獨家推出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