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九章


  烏鴉在空中翱翔,一會儿高一會儿低。它們有時像黑色的衣裙罩住緩緩流動的車隊。密密的烏鴉漸漸更多起來。
  大王明白了,烏鴉在給緩緩流動的死亡車隊穿上一件喪眼。
  這一支熟悉的又陌生的車隊不斷地令大王惊詫。他不知道自己的聲威之大,籠罩四野,籠罩了海內所有的疆上;可是如今對這支緩緩流動的、死气沉沉的車隊,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他只覺得自己繼續在空間飛升,飛升;他一輩子都沒有到達過這樣的高處。漸漸地,他可以俯瞰更遠更開闊的地方了。他看到了巍峨的群山,還看到了起伏的山岭之上有一條青白色的巨龍。沒有邊際的巨龍啊,原來它就是很久以前修起的長城。那個發號施令的人是誰?他就是我嗎?
  大王覺得一切晃若隔世,它們變得扑朔迷离,有時清晰,有時又模糊;有時候近了,有時又推到遙遠——直推到遠古,推到了先王的時代。他似乎又听到了“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那种奇怪的迷人的吟唱,他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英姿勃發,渾身都是力量。他面對的是強大的六國,以及比六國更為悍暴狡詐的群臣。宮內臣僚們交頭接耳,厚厚的帷幕掩著他永遠也搞不明白的天机。呂不韋和母后將一切都藏在厚厚的帷幕后邊。呂不韋君臨一切,母后也句句听從。他們打得何等火熱。呂不韋在治理朝政之余尚有閒心,操縱文事。他竟然讓文人墨客著書立說,而且還懸千金于門上,著作定稿之后,誰能改動一字,就贈予千金。他是何等的傲慢驕悍。當時宮內竟然文事興隆,一片書聲。誰也不知道這琅琅書聲之下遮掩著一個竅國大盜。
  那時的大王只在暗中將劍磨亮,認定不久就是呂不韋倒楣的日子;既便是生母也要囚禁,人們都夸他有鷹隼一樣的雙目,兩王劍眉一那是暗暗把眉毛畫得又精又長,眉梢還要往上揚起。他的細長眼睛稍微有點小,他就把頭發扎成一束,緊緊一繃。這就使他的眼角往上吊著。這一切都說明他是一個剛愎自用、心比天高、內藏悍厲的君王。他面對銅鏡這樣想過了,也就這樣做了。
  呂不韋喝了鴆酒;母后在囚禁中度過殘年。他年紀輕輕就執掌了權柄。后宮里美女如云,臥榻之上与之親近,還有想著變法的商鞅——這個死去的先人令其無比怀念。他死得悲慘,車裂四肢,卻是城廓与大地上赶不走的一個英魂。商秧,還是商秧!他抽出盧鹿劍,在臥榻之上的板壁上刻了“商鞅”兩個大字。
  從哪里飄來了陣陣琴聲?如此美妙婉轉。他听出,那是齊國的靡靡之音,令人陶醉。他曾經發布過命令,任何人不得唱齊歌、奏齊樂。因為就是這些軟綿綿的齊國之音奪去了秦人的魂魄。秦人的歌唱都是粗獷有力、高亢嘹亮。這些歌聲才能令人振作,勇往直前。而這齊樂完全是另一种調子,它們讓人腿軟骨酥。有人就哼著這樣的歌在咸陽大街上扭動不止,臂部划著弧形,兩手握拳在身側擺動不停。這种奇怪的舞蹈——他專門問過一個見識多廣、從東部沿海來的儒生——他熟悉這种舞蹈,告訴大道:這种舞蹈是東部沿海的漁人摹仿一种大魚的扭動;那种大魚高興時鑽出水面就是這么扭動,而水浪風聲嘩嘩響著,為大魚的舞蹈伴奏。
  講這番話的儒生頭發像刺猖皮,腮部像地瓜,眼睛像桃子。他還專門就這种舞蹈對他指點過,說:
  “這种舞蹈今天叫‘魚姿舞’,几千年后,人們將給它重新命名。”
  “去他媽的‘魚姿舞’!”
  大王揮起盧鹿劍:“咸陽街頭,只要看到跳這种舞的,立斬!”
  命令傳下,一天就斬了二百多。可是如今看來,這些腐蝕人心的東西總是久禁不絕。他連連歎息。回憶起這一切,他覺得武力似乎可以將一切堅硬的東西磨碎,但就是對這些軟綿綿的入人心脾的東西無能為力。比如說,在把這些跳“魚姿舞”的人斬絕之后,僅僅是一年多的時光,又傳來另一种東西,它們仍然是從齊國傳來的,那里靠近大海,打漁人与胡人、与那些奇怪的仙島之人接触多了,學來了各种不可思議的東西。比如說從齊國的大商人載來的一些美女和美男中,可發現有的穿了一些奇怪的粗布褲子。這些褲子乍一看粗糙不堪,細一看又別具心裁。它們緊繃腿上,身腰臀部具顯,結果引得咸陽城里人都瞪大雙眼去看,有時還尾隨他們走上很遠。后來咸陽城內的年輕姑娘少婦們跟上穿這种緊身粗布褲的男人走,而那些小伙子們則跟上穿了這种緊身粗布的女人走。這成何体統!他把那兩眼像桃子似的儒生喚來,問個端底。那儒生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只說:
  “這种褲子不可小視,看來只是遮羞之物,實際上是毀國之衣;穿上這种褲子,難保不會人心思變哪,秦國的風習規矩將會掃蕩一空,法律也將不保。”
  大王問:“這种褲子又怎么稱呼呢?”
  儒生想了想:“這些褲子最早是那些沿海人摹仿魚皮做成的;因為所有魚都穿了緊繃繃的粗鱗衣。他們于是特意紡出像魚鱗一樣粗布的布穿在身上。我們可以喚這种褲子為‘魚皮衣’可是几千年后,人們也將給它取下一個新名儿。”
  大王皺起了眉頭。他本來想發布一個新的旨令,就是將咸陽街頭所有穿“魚皮衣”的人全部斬首;但后來一想。恐怕“過猶不及”。上次因“魚姿舞”而使咸陽街頭鮮血四濺,可是厲刑峻法之下,邪惡异端仍禁之不絕。這就說明遠非上策。他細長的眼睛閃了閃,生出了一個嶄新的念頭。他讓人在咸陽街頭騰出一溜巨大的空屋,將所有穿“魚皮衣”的人一律收進屋中,然后命令那些最悍暴、粗野和好奇的士兵手執剪刀,所有的衣褲都剪碎,并不給他們遮羞的新衣,讓他們帶著條條布褸走上街頭。微風吹起,他們將無地自容!
  一聲令下,咸陽城里行動起來。結果最時髦的大王每天都要看三車竹簡,可是自從齊姬來到宮中。大王每天只看一車竹簡,而且還是草草一看。
  一個善于進諫的大臣拜見大道:“大王,齊國美女來歷不明,再說她本來自敵國,大王与之朝朝暮暮,既有傷龍体,又有損國格。”
  “此話怎講?”
  “秦國地廣人稠,美女如云,何必到區區齊夷尋一女子,此其一;另外,齊王詭計多端,他用此法蠱惑大王,刺探消息也未可知,此其二。還有,自古女色可畏,枕風可畏,齊國之美女伴隨日久,必會影響大王之決策。如此下去,社稷偉業怎可得了?再說……”
  大王煩煩地打斷了他的話:“簡單點說就是了;你的意思無非就是說這個女人不能要,是不是?”
  大臣點頭。
  “你不就嫌她是敵國之女嗎?”
  大臣點頭。
  大王哈哈大笑,用食指點著他的腦瓜:
  “你這個老朽,以為敵國的美女大王就睡她不得?別說齊國,六國美女大王皆睡得也!”
  說完,讓人把大臣驅了出去。
  大王讓人到六國搜集美女,無論燕國韓國,只要她們進入咸陽,只要姿色過人,那么很快就被送到咸陽宮內。
  入夜,大王神采奕奕,与成百美女一塊儿吟詩喝酒,直到醉眼朦朧。他舉著酒杯,向著美女長歎一聲:“好啊!”
  他發現自己伏在了厚厚的云朵上——好像某個畫師在板壁上畫過這樣的模樣,就是人在成片的云朵上,踏云而行。此刻他真的站在了云朵上,躺在了云朵上。好軟的棉花似的云朵。他駕王云朵在高空馳騁。往下望去,大山變矮,人變成了一個小黑點。所有的河流都歷歷在目,庄稼、梯田。他只嫌那個從東部駛來的車子簡直走得太慢了,它一寸一寸向前挪動;后來他才隱隱約約知道,這車隊是向咸陽城而去的。好像車子上要發生什么——這事儿不小,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儿之一,所以整個疆土才變得一片死寂,鴉雀無聲;所以才有那么多黑色的烏鴉隨著車隊盤旋。
  他讓身下的云彩降下去,降下去。他仔細地看了看,看到了車隊里垂頭喪气的兵士和一個黃臉皮的人。他認出那人是李斯,另一個胖胖的人就是中車府令趙高。他從高處才把趙高的樣子看清楚,原來這個人長得那么丑。他又一眼看到了巨龍般的長男女穿起流行的“魚皮衣”,也是這批男女暴露了身子。當時在咸陽城暴露身子可是一件羞辱九族之事,于是他們一族再也不愿收留他們,最終使其淪落街頭。又因咸陽城繼承了商鞅之法,實行十五連坐之法:一個族里,連街坊鄰居都不敢收留那些年輕男女。這些人下場凄慘,也是活該。他們常被各色人等嬉弄,有的忍辱負重,逃到了邊關,自動加入了修筑長城的隊伍。大將蒙恬來者不拒,馬上給他們發了套裝。這些套裝也是粗布制成的,不過极其寬大結實,套裝上面都編了號碼,漆上一個長城圖案。文武大臣都佩服大王化异端以作功用的本領。
  有一天,大王正著民裝在咸陽街頭散心,忽然就听到了齊國的靡靡之音。他一愣,賁不到有人竟如此大膽,也想不到衛士執法竟這樣松弛。因為有人唱這种齊歌、奏這种音樂,是必定要遭發落的。可是這次卻是一個例外——到底為什么?
  他迎著那聲音走去。原來是一個華麗的車子,車上由貝殼裝飾,一看就知從齊國而來。牽馬駕車的是一個穿戴華麗的巨賈,車上一位美女,是她在那里彈琴唱歌。所有人都駐馬傾听、觀望,嘖嘖稱奇。就連那些衛士見一惊人的美色也目瞪口呆,忘記了應盡的職份。他暗自承認,此人無啻于仙人下凡!他站在那儿,直看得大汗淋淋。他長歎一聲。旁邊的人回過頭,他們都不認識大王。大王喚住了一個身強力壯的衛士,掏出了腰牌。衛士急忙下跪。大槌揪著耳朵將他提起,對他咕噥了几句,拂袖而去。
  那個粗壯的衛士命令身邊几個兵士將車子圍住,接著將那個歌唱的齊國美女、連同她的琴,一塊儿扛在肩頭,飛也似往宮內跑去。
  “朗朗晴空之下,有人竟敢哄搶美女!”
  大街上亂成一團。
  那個牽馬的巨賈搓手頓足,可就是沒有人幫他。
  美女被扛進宮內。大王穿上袞袍,戴上皇冠出迎。
  那女人長得高大而俊美,這就是東海美女的基本屬性。
  齊女淚痕未干,見了大王,身子悚悚抖動。大王伸出粗粗的食指,說:
  “不必慌促。”
  齊女跪下:“大王”。
  大王扶起她的下巴詢問。齊女一一做答。
  大王說:“從今以后再不必從商;隨從商賈最無出息。大王將封你為宮中貴人。”
  從此之后,美女就成了齊姬,得到了大王至大親幸。大王對其無比愛怜,將她日夜帶在身邊。以前城,發現有人在剛剛修好的長城那儿撒尿,不禁怒從心起。他想懲罰那個人,又忍住了。因為他覺得這种懲罰沒有來由,他憑什么去懲罰那個人呢?難道這個長長的巨大的城牆真的那么神圣?真的那樣不可褻瀆嗎?這是誰修的城?是我嗎?還是別人?
  他在城上尋找什么。他看見還沒有修好的一小截城牆那儿,人群像螞蟻一樣,他們扛著磚石往大山上攀援。他想這時候如果有一場雨,那么這些螞蟻就要順著山坡滾下,那可有一場好戲看了。一些兵士用鞭子和矛槍驅赶著筑城的人,吆喝著,凶神惡煞一般。他對那些兵士有說不出的厭惡。他很賁用一种魔法把那些兵士一個一個收拾一遍。
  在山的漫坡上,有一片巨大的連起的帳篷。他知道那是督修長城的大將軍蒙恬本部。他還知道有一個叫扶蘇的人——想到這個名字就覺得身上一陣發熱。他明白那是触動血緣之故。原來這個叫“扶蘇”的人与他有一种血緣關系。他懂了,他是他和齊姬生的儿子。呵,他在帳篷口出現了,好一個英俊的將軍!他真想湊上去撫摸一下孩子,摸一下他閃光的臉膛。扶蘇年輕有為,英气逼人,只可惜他跟那些博士們相處很久了,議論橫生,常常惹大王气惱。他一怒之下就讓他到蒙恬這儿來了。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在車隊急急向西行駛的時刻,他在云端注視著自己儿子。他似乎覺得,這孩子應該派一個更好的用場。究竟派他干什么他不清楚。不過他知道扶蘇到自己身邊來的日子已經逼近。他憑著那一對細長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扶蘇不久就要在云端与他匯合。那時候他們爺儿倆將緊緊抱在一起,再也不會分開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扶蘇將不停地位哭,淚水洒下就會變成滂淪大雨,沖毀江河、堤壩,泛濫成災。我的孩子的哭啊。我的扶蘇的哭。你悲凄怨恨的眼淚呀,永遠也洗不去滿地血痕……
  大王還想起他年輕時的一個小小的插曲。有一天他著布衣在咸陽街頭行走,和那些擺攤的百姓攀談,覺得很有意思。那些不識字的人,粗手粗腳;盡講一些奇聞怪事。他們有的竟然把大王說成了一個長得三頭六臂的人,還說大王是一個鷹隼變的;有人說大王力大無窮,一頓飯可以吞掉二十頭乳豬,可以拉動九千九百斤的大弓,可以舉起十二把石鎖。大王的聲音也響得嚇人,一聲怒喝,即可震塌一座房屋……大王听了暗笑,又問:
  “你們見過大王嗎?”
  他們說:“沒有。大王怎么能見到呢?”
  “你們到過六國嗎?”
  大多數人都說沒有到過,只有一個人說他到過六國當中的齊國、燕國和韓國。有一個人還說,他只到過韓國,可是更多的人還從來沒有出過咸陽城。多數人斥責那兩個出過國的人:
  “一派胡言!哪有什么六國?那都是你們編出來的怪話。只有一個秦國嘛。”
  大王心生怜惜:他們一生就在街巷奔波,頂多走出咸陽城。他們誤以為天下只有這么大……他又問:“你們為什么不識字讀書呢?”
  那些人哈哈大笑:“你是說擺弄那些竹條子嗎?”
  大王說:“是啊。”
  “那些竹條子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擺在家里白占地方。俺爺爺那年就有一捆竹條子,那一天正好沒有柴燒,俺就把它捅到鍋底,熬了一鍋稀粥,怪好哩。”
  大王再沒有吭聲。他离開時想,這些大字不識的市民、庸人,除了迷信,除了可笑的謬見和無知之外,一無可取。而那些儒生方士們卻是見多識廣,他們熟讀經書,無一不曉。他突然明白了:這人世間最可怕的就是那些讀書人了。立國的是他們,亂國的也是他們。當時他心中突然閃過一念:我秦國如果要強盛,如要平定六國,那就別無他途,只將天下博士盡收咸陽城內,何大業不成?
  就是那一天他頒布旨令,高官厚祿,邀集天下懦生!
  一道旨令下去,都知道大王求賢若渴了。
  一月之內,咸陽城里就匯集了一百多個懦生和博士。兩月之后,又匯集了二百多個。成陽城的人不斷地看到吱吱歪歪的破車拉著一些竹簡。一車車的竹簡排成了長隊,所有儒生和博士都往秦國而來。大王立在高高的城頭,看著駛進城門的懦生和卷卷竹簡,心中大喜。他明白,這些人乘興而來,卻不會掃興而去。因為只有他心里知道,當六國平定之日,他將關閉城門,不讓一個儒生淪落民間。這樣他就可以确保天下安定;必要時,他也可以讓他們在城內變得無蹤無跡——這只是一閃而過的念頭,冷汗從他的額頭那儿滲出。
  這是一個欺天之計,可是它畢竟在大王的腦海里閃過。
  那一幕情景已過去多年。六國終于平定,江山一統,大王躺在臥榻之上,已經是年近半百的人了。當年的幕僚李斯為丞醴,与之長久地探討治國方略。最使他頭疼的就是這一群匯攏咸陽城內的懦生博士。他拿他們沒有辦法。同樣是懦生出身的李斯精通儒術,也很懂得儒生的心事。大王發現只有李斯才最懂得怎樣治理儒生博士。李斯給他出了很多好主意。比如說讓儒生每天實行操練。李斯說,嚴格的軍訓生活之下,那些平時懶散慣了的儒生會覺得大為別扭;他們長期伏案,身体委縮,肌肉無力,于是在將士面前就會自愧不如,往日的傲气、滿腹經綸,都幫不了他們的忙。這會大大挫傷他們的自尊,殺掉他們的驕橫。大王甚喜。
  大王端量著李斯,覺得這個漫長臉儿,黃皮膚,還有兩撮胡須,都長得勻稱。挺有意思的一個人物。他忍不住撫摸了一下李斯的后脖儿,說:
  “李斯,大王問你一句,你要從實說來。”
  李斯赶緊弓腰:“大王吩咐,臣一定如實相告。”
  “我——你知道,并不喜歡你這樣的人,因為你是一個儒生出身。”
  “是啦,大王。”
  “不過我有時候也不免自問一句:你為什么對大槌這樣忠呢?難道你的腦子就不像別人那么活絡嗎?”
  李斯連忙跪地:“大王,李斯本一布衣,平生只賁輔助大王完成大業,別無他圖。”
  大王無語。
  李斯磕頭不息,最后又當場賦詩一首,昂首誦道:
  “‘為大王而生,為大王而死,李斯小命薄如紙’。”
  大王細長的眼睛閃了一下。他真的被感動了。這是他平生以來真正被感動的一次,不過他沒有流露出來。他只是將右手往上抬了抬。
  “愛卿請起。”
  也就是他們這次推心置腹的交談之后不久,咸陽城內就焚了全部的詩書、典籍,緊接著又是廣場和山谷里大批儒生的殺戮活埋。一時間,海內對燒書一事議論紛紛,坑儒事盡管嚴守机密,還是時有泄露,天下憤激如沸。為此,大王有些心焦。他与趙高和李斯反复議論,不知怎樣為妥。李斯說:
  “長此以往,必定引起國內儒生怨憤,他們散在民間,一定會与六國殘余勢力勾結一起,密謀起事。”
  大王問他有何良策?
  李斯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坑一是坑,坑百也是坑。”
  “你的意思是……”
  “原來六國平定之前,大王的盧鹿劍只可以指向秦國境內,他們逃出秦國,也就保住了性命。可是如今,海內統一,大王喜歡在您的國上上种秫子,天下人就不敢种玉米。大王喜歡种谷子,天下人就不敢种紅薯。”
  大王大笑,說:“朕明白了。”
  他讓李斯和趙高,還有几個貼身的文臣武將,連夜擬定方略,主旨只有一個:怎樣收拾散布在全國各地民間、以及藏匿在郡縣幕后的儒生。大王令:“此舉必須嚴守机密,必須盡快實施方略,眾大臣勿懈勿怠,不得有誤。”
  車隊走得越來越慢,越來越慢,簡直要定在原地不動了,他在云端之上俯視王,一顆心急得都要跳出來了。他為什么那么著急?那個車隊的主人究竟与他有著怎樣的一种連系?他講不請。他只是心急如焚。他希望那個車隊插上翅膀,飛過藍天,在咸陽城的廣場上停落。
  可是,那個車隊還是緩緩的,緩緩的,車隊之上的烏鴉還是那么盤旋王,聒噪王。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