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解放軍轉戰中原的3路大軍,經過一段時間整訓后,在1948年3至7月,先后攻克了國民党軍強固設防的戰略要點洛陽、開封等城市,進行了宛西宛東、睢杞、宋河、襄樊等戰役,共殲敵16万人。山東地區的解放軍,連續出擊膠濟線,津浦線和濰坊、兗州和濟宁地區,殲敵15万,使山東省除濟南、青島、臨沂等少數据點外,全部解放。華北解放軍于3—4月份出擊察南、綏東、冀熱遼和平保線,5月攻克晉南重鎮臨汾,晉南完全解放。 5月上旬,中共中央任命劉少奇為華北第一書記,薄一波為第二書記兼華北軍區政委,聶榮臻為第三書記兼軍區司令員,徐向前、滕代遠、肖克分別為軍區第一、二、三副司令員。華北又成立野戰軍第一兵團,徐向前兼任兵團司令員兼政委。中央賦予徐向前一兵團的任務是:發起晉中戰役,在晉中打閻錫山,直至攻克太原。徐向前立即發動了大規模的晉中戰役。 閻錫山召集王靖國、趙承綬、孫楚、梁化之等軍政大員商討辦法。趙承綬表示愿率部開往晉中作戰,高倬之愿率領第三十四軍打先鋒。于是趙承綬率野戰軍從太原開到晉中。 閻錫山在晉中有3個集團軍,3個總隊,22個保安團,21個警備大隊,共13万之眾。而解放軍作戰部隊是第八、第十三兩個縱隊、太岳軍區部隊、呂梁軍區部隊、陝北警備旅、晉綏、太行与太岳及北岳軍區部隊各一部,共46個團,約6万人。在裝備上,閻錫山軍隊优于徐向前部隊。閻錫山的戰略是以守為攻,即以一部兵力据守晉中各縣城鄉据點,控制晉中平原通往山區隘口要地,以其主力机動于鐵路、公路沿線,擺出与解放軍周旋決戰的架勢。閻錫山揚言,以照這种布防,可以永保晉中,万無一失,退一步說,一旦晉中不保,太原城有兵有糧,固若金湯。 徐向前的戰略方針是:戰役第一步,以分進合圍態勢,割裂閻匪防御体系,斬斷其交通,分割包圍其要點,肅清外圍某些据點,清剿地方雜匪,确保晉中麥收;第二步,相机攻取某些要點,誘敵主力与我決戰,而野戰中求得消滅其主力一部,以達削弱閻匪實力,縮小閻占區,創造攻取太原之有利條件。6月上旬,徐向前派遣呂梁部隊進入孝義和汾陽地區活動,同時部署太岳部隊由南向北挺進,相机攻占靈石縣城,他率兵團主力由太岳山區東倒隱蔽向晉中敵側背地區開進。 6月11日,呂梁軍區部隊一部突然出現在汾陽、孝義以西的高陽鎮地區,威逼汾陽、孝義兩城。12月,沿同蒲鐵路北上的太岳軍區部隊一部,解放了晉中南端的靈石縣城。次日,閻錫山指派其34軍軍長高倬之,率“閃擊兵團”等部共13個團的兵力,以所謂“藏伏优勢”和“三個老虎爪子”戰術,向心合擊高陽鎮。解放軍堅守陣地牽制敵人。閻錫山又派其“親訓”的第72師和“親訓”炮兵團增援。 徐向前見敵軍主力已被誘調出剿,當即率兵團指揮所向子洪口要隘兼程進發。子洪口是兩山狹谷的咽喉之地,閻錫山构筑了星羅棋布的碉堡群,其中最為堅固險要的白獅岭据點,在子洪鎮南側,居高臨下,控制著公路的出入口,閻軍稱為堅不可破的“金鋼岭”。 徐向前避實擊虛,暫不取子洪口。是時,敵“閃擊兵團”被吸引到汾河西高陽鎮地區,祁縣及其南面平遙敵人的守備空虛,徐向前令主力第八、第十三兩縱与太岳軍區部隊,以突然動作,攔腰側擊介休至祁縣間東南山口的敵据點,并前出同蒲鐵路東南平川作戰,意在誘引“閃擊兵團”回援,在它回竄途中予以包圍殲滅。徐向前令第十三縱隊于6月19日黎明前,乘黑夜繞過白獅岭,直出山下,以37、39旅,分頭突襲守敵不足一個團的菩薩村与元台溝兩据點,以38旅插至東觀鎮与子洪鎮之間,監視、阻擊東觀鎮敵人的出援。 19日晨4時30分,解放軍發起進攻時,敵人從睡夢中惊醒,倉惶應戰。因山上無動靜,以為不過是“小股游擊隊”活動,便憑借堅固工事抵抗,等判明是徐向前野戰部隊奇襲,頓時惊慌失措,軍心動搖。激戰12個小時,兩處据點被攻占,守敵全部被殲。敵人的子洪要塞被隔斷在后。八縱和太岳部隊也分別攻占了平遙、介休東南山口的東西泉、段村、洪山等多處要點。呂梁八分區部隊在汾陽東北神堂頭地區重創閻軍第70師,斃其師長侯福俊。 徐向前指揮主力拔除据點,殲滅封鎖山口的小股敵人,打開了晉中敵人的“大門”,即乘猛虎下山之勢,出現在平遙、祁縣地區作寬正面展開,近迫同蒲鐵路,給敵人以嚴重威脅。北面解放軍部隊向忻(縣)太(原)、榆(次)太(谷)間破擊,攻殲小据點,斬斷鐵路交通線,牽制敵人。 閻錫山絕沒料到徐向前部會大踏步前進,向自己的腹心殺來,更沒想到徐向前對子洪要塞置之不顧,而“金鋼岭”守軍,又竟然連眼皮下面通過的大部隊也沒有發現,失守了門戶。閻錫山為保住老剿太原的絕對安全,急命高倬之回師東“跑”,并強作鎮定,令榆次、太谷駐軍南下祁縣与之靠攏,以觀動靜。 徐向前得報敵34軍已開往介休,便以第八縱、太岳部隊一部堵截,并以主力追擊,在運動中殲敵;又令第十三縱隊主力轉至祁縣以南,洪善以東地區,切斷平、祁間的交通,以隔絕南北兩敵的聯系,布下了“口袋”陣,等敵來鑽。21日晨,閻敵“閃擊兵團”的“親訓師”和“親訓炮兵團”,以多路縱隊,經張蘭鎮沿同蒲鐵路回撤,進到平遙的大甫村和曹村后,果然鑽進了徐向前設置的“口袋”。預伏的第八縱隊和太岳部隊,采取中間突破和前后夾擊的戰法,將敵人壓縮到鐵路西与汾河東狹窄河灘地區,同敵激戰了3個多小時,“親訓師”被全殲,副師長白玉崑,參謀長劉國祥等大批軍官被俘,師長陳震東被擊傷后逃回太原。解放軍第十三縱隊于平遙東北之北營村又殲滅閻軍暫40師師部及其兩個團、暫45師1個團,并擊斃暫40師副師長辜和鳴,擊傷師長曹國忠。 徐向前決定打開子洪口,拿下白獅据點,使后方的糧、彈等物資,能通過白晉路運來。白獅岭据點由敵人一個營300余人憑險防守,地形复雜,工事堅固。徐向前從繳獲的敵《金鋼岭守備方案》中,選擇恰當的突破點和隱蔽的突擊道路,于7月1日5時發出進攻令,步、炮、工兵部隊協同作戰,攻克白獅岭要塞,敵營長率10人逃往師部后,被趙承綬就地槍決。 6月30日,敵33、34軍由祁縣沿鐵路東開,利用沿線据點作為依托。7月2日,敵33軍主力集結太谷地區,34軍及第10總隊也抵東觀鎮一線。徐向前隨即決定以“前牽后逼” 戰法,誘殲趙承綬集團。 7月2日,太岳部隊奉命晝夜兼程,北進至榆次和太谷間的鐵路沿線,協同太行部隊展開破擊戰,并构筑工事。趙承綬發現鐵路切斷,側背受威脅,急令一部兵力攻擊東陽鎮解放軍陣地,并以33軍主力,暫編第九總隊在飛机和裝甲車掩護下,輪番猛攻董村。趙承綬和33軍軍長沈瑞親臨指揮。不料,連續4晝夜猛攻董村,傷亡近千人,仍無指望。趙承綬遂指揮其主力撤离鐵路線,妄圖由榆次和徐溝間奪路北逃太原。 徐向前當即命令第十三縱和第八縱一部,跟蹤追擊由東觀鎮向徐溝逃竄的敵34軍,插入徐溝、堯城鎮以東、子牙河以南地區,切斷敵往徐溝逃路;以肖文玖集團由東陽側擊,西插車輞東西一線,与第十三縱隊接通,切斷敵向榆次逃跑;以太岳部隊在東陽以南地區堵擊敵33軍,以呂梁主力部隊自汾河以西東進,位于榆次西南永康地區打援堵潰;留第八縱的兩個旅攻下祁縣后,兼程北上投入戰斗。 7日晨,呂梁部隊解放了交城,逼退清源之敵,控制了太汾公路北段,獨立第3、第7旅向永康地區急進。當日下午,第八縱隊經4小時激戰,攻下祁縣,俘敵37師師長雷仰湯以下3200余人。當晚,第十三縱隊与第八縱22旅赶到指定地點,与車輞東西一線的太岳部隊和晉中部隊接合,宛如兩臂環抱,將趙承綬集團包圍于大常鎮東西長10余公里、南北不足5公里的狹長地帶。 閻錫山發覺前景不妙,電令趙承綬立即從小路和田埂撤回太原。趙承綬無心戀戰,意欲逃跑,找副司令、第10總隊頭子原泉福商量,原极力反對,罵閻錫山膽小鬼,要趙承綬把部隊集中起來,“同共軍決一死戰”。趙承綬無奈,只好听原泉福擺布,不但沒有集中兵力突圍,反而分兵3路向解放軍進攻,企圖一決雌雄。 7月8日,敵34軍73師及第10總隊企圖攻占榆次以南的東輞村,打通由榆次退往太原的通路,結果被解放軍在戴李青村一帶殲滅。11日,趙承綬命沈瑞率2個師及裝甲汽車隊沿大路打通榆次道路。沈率部隊行至胡村時,与34軍會合,繼續往北打,結果遭到解放軍的阻擊,爾后,解放軍將敵34軍圍困于徐溝縣東南的大常村。12日拂曉,第十三縱隊向大常村發起猛攻,激戰到晚上,攻入村內,敵34軍軍長高倬之見大勢已去,便丟下部隊換上農民服裝,趁混亂之机逃往榆次。大常村一戰,殲滅敵34軍軍部及73師,師長王檄魺被俘。 解放軍立即進攻小常村,小常村駐有趙承綬的野戰軍總部及沈瑞的33軍軍部,原泉福的殘部也龜縮在這里。閻錫山得知趙承綬部陷入重圍,即電請蔣介石增派飛机助戰,命趙承綬全力突圍。同時組織了3個師又2個總隊分別由榆次、太原向南挺進,援趙承綬突圍。 16日下午,趙承綬率部在敵轟炸机的掩護下拚命突圍,趙部雖有小股突出小常村,但隨即又被解放軍在野外殲滅,而趙部大部在猛烈火力封鎖下,無法突出。趙承綬仍想組織抵抗。是時,一顆炮彈落到趙承綬指揮部的院子內,原泉福小腿被炸傷,他在絕望中即開槍自殺。7名日本軍官也紛紛拔槍自殺,趙承綬見此情景,听任部下四散逃命,自己与沈瑞束手就擒。 晉中戰役從6月14日開始,至7月16日結束,徐向前兵團6万人殲敵10万余人,其中包括趙承綬1個野戰軍總部,5個軍部,8個師又1個師部、4個團、2個總隊、4個保安團。解放了孝義、汾陽、文水、文城、徐溝、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清源、晉源、靈石、忻縣等晉中地區14座縣城,從而使太原處于解放軍四面包圍之中的一座孤城。 中共中央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進度,于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中央机關小食堂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會前先開了11天的預備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7人,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14人,重要工作人員10人,會議檢查了過去時期的工作,規定了今后時期的工作任務。毛澤東根据過去兩年作戰的成績和整個軍事、政治形勢,發出了“從根本上打倒國民党反動統治”、“奪取全國政權”的偉大號召。為此,會議提出建立500万人民解放軍,在大約5年左右的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殲敵500個旅,計750万人的宏偉目標,并規定了必須每年殲敵100個旅的具体任務。 這次會議之后,毛澤東和中央開始運籌震惊中外的三大戰役,并首先在東北戰場上拉開序幕。從此之后,中共中央的活動更緊張了。以前,雖然也常開書記處會議,但次數還不太多。現在几乎天天開會,每天晚上8時左右,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都准時到毛澤東的辦公室來,集体辦公,有時作戰部和宣傳部的有關人員也來參加。會開得很長,几乎每次都是通宵。會議重要的議題是研究三大戰役。 五大書記中,朱德年紀最大,已年過花甲,并且他在平常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晚上10點鐘睡覺,早晨起來散步打拳。毛澤東等為了照顧朱德的健康,有時勸他早點回去休息。朱德不肯,說:“這么重要的事,我回去也睡不著。”但連續開會畢竟太疲勞,有時他在開會時打盹,醒來時總是抱歉地說:“哎呀,我睡著了!” 毛澤東關切地說:“咱們這一段會議多,總司令在開會時稍微休息一會,精力更充沛,是件好事嘛!” 任弼時患有高血壓病,過度緊張和勞累容易頭暈,他每當感到不舒服時,就靠在躺椅上閉會眼休息一下。毛澤東等怕他太勞累,有時勸他早一點回去休息,他卻說: “我比你們都年輕,你們都堅持工作,我回去休息那怎么行呢?我應當比你們多做一點事情才對呀!”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3人的身体都很好。三大戰役是毛澤東直接指揮,周恩來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是毛澤東的主要助手。他們晚上開會,白天隨時見面,有什么新情況或新問題,隨時交換意見。 經五大書記研究定過的決策,或毛澤東同周恩來臨時商定的對策,多數由毛澤東起草電文,少數由周恩來起草,發送出去。在中央發送的軍事電文中,多數是五大書記商定后,由毛澤東或周恩來起草電文發出,但也有一些是先由毛澤東或周恩來起草電文,經其他書記閱后發出;情況緊急,刻不容緩時,毛澤東或周恩來起草電文先發出去,再送其他書記傳閱。 9月7日,毛澤東擬定了《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遵照此方針,集中主力12個縱隊和1個炮兵縱隊,連同地方武裝共53個師,約70多万人,在東北廣大人民的支援下,發起了遼沈戰役。 蔣介石于1948年8月3日,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參加會議的有120多人,主要將領和高級幕僚參加會議的有何應欽、顧祝同、白崇禧、林蔚、劉斐、肖毅肅、關麟征、周至柔、王叔銘、桂永清、湯恩伯、范漢杰、杜聿明、宋希濂、黃維、李默庵、霍揆彰、孫立人、黃伯韜以及劉峙的代表李樹正、胡宗南的代表沈策等。會議開張這天,蔣介石作了題為《改造官兵心理加強精神武裝》的講話。蔣介石承認:“就整個局勢而言,則我們無可諱言的是處處受制、著著失敗!到今天不僅使得全國人民的心理動搖、軍隊將領信心喪失,士气低落,而且中外人士對我們國軍譏刺誣蔑,令人實難忍受。”軍事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一般高級將領自己的精神墮落,生活腐化,以致部隊情感隔閡,士气消沉,戰力消失”。蔣介石提出“起死回生”,改造精神,改革生活,明廉知恥。蔣介石表示:“繼續領導一般同志,艱苦奮斗來完成戡亂建國的使命。” 何應欽在會議的第3天作了全盤軍事形勢報告,公開了兩年來作戰消耗的數字,兵員的死傷、被俘、失蹤總數為300多万人;步槍100万支,輕重机槍7万挺、山炮野炮重炮1000多門、追擊炮小炮1.5万多門,以及戰車、裝甲車、汽車、大批通訊器材和大量的各种彈藥等。會議議論紛紛,充滿了悲觀和疑慮。 蔣介石于次日登台講話,要止住失敗的气氛。他說:“我自黃埔建軍20多年以來,經過許多艱難險阻,總是抱著大無畏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決心,堅持奮斗,終能化險為夷,度過种种難關。自對共匪作戰兩年來,軍事上遭受了挫折,這是不容諱言的事實。但今天最重要的是我們大家同心同德,共濟時艱,抱定‘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決心,激勵士气,來挽救危机,爭取胜利,而不是要互相埋怨,互相傾軋。尤其我們這些高級負責人,更應堅定信心,處在危疑震撼之際,更宜力持鎮靜,絕不可有絲毫悲觀失敗的情緒和論調,以致影響士气,影響全面。……現在我們在軍事上,海軍、空軍占絕對优勢,陸軍還有几百万人,在經濟上,有9億美元的基金,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物產丰富,糧食絕無問題;國民政府仍然統治著廣大地區,有眾多的人力可以征調,就總的力量對比來說,我們要比共產党大過許多倍,沒有任何悲觀失敗的理由。‘破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現在最要緊的就是要打破大家害怕共匪的心理。” 會議的最后一天,顧祝同提出一個戰略:“為鞏固長江以南地區,防止共軍渡江起見,應暫時停止戰略性的進攻,將現在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地區的部隊,編組成為几個較強大的机動兵團,將原有的小兵團概行歸并。這几個兵團應位置于徐蚌地區,信陽地區、襄樊地區,其主要任務是防止共軍渡江,并相机打擊共軍,在長江以南地區速編練第二線兵團。” 會后,蔣介石偕同宋美齡宴請參加會議的人,散發了《為什么要剿共》的宣傳品。又分別召見杜聿明、宋希濂、黃維等親信將領,布署新任務。要杜聿明去徐州剿總任副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蔣對杜說: “徐蚌為首都門戶,關系甚大,我們有強大的兵力在這個地區,共軍是不敢轉舉渡江的。” 徐州的“剿共司令”原是顧祝同,因顧祝同升任參謀總長,蔣介石要蔣鼎文繼任徐州“剿總司令”,蔣鼎文以健康為由,堅辭不就。顧祝同認為蔣鼎文日嫖夜賭,揮霍無度,已不堪重用。于是,蔣介石想起了寂寞已久的劉峙。但有人認為劉峙是敗軍之將,遇事遲疑,不能委以重任。蔣介石則認為劉峙雖然打了一些敗仗,但終究忠信可靠,雖然缺乏果斷,但輔之以杜聿明、郭寄嶠這樣的虎將,可收短長互補之效。劉峙對于蔣介石的再次任用受寵若惊,表示“義不容辭”,爾后赴徐州就任。對劉峙的上任,時人有言:“徐州是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應派一狗看門,今派一只豬,眼看大門會守不住。” 蔣介石要宋希濂去漢口任華中剿總副司令兼兵團司令,他對宋說:“華中剿總位置于鄂西北地區,主要是要防止共軍進入四川及阻止共軍在宜沙一帶渡江竄入湘西。” 蔣介石要黃維到平漢路的信陽編組一個兵團,他對黃說: “主要是防止共軍進犯武漢。” 蔣介石將“分區防御”改為“重點防御”,以北平、西安、漢口、徐州、沈陽為5大戰略据點,企圖使解放軍“吃不掉”、“啃不爛”。其具体部署是: 東北剿總布4個兵團約55万人。總司令衛立煌率30万人防守沈陽,副司令鄭洞國率10万人防守長春,副司令范漢杰率15万人防守錦州,以保持与華北的聯系。 華北“剿總”布4個兵團,約55万人,分布于北宁路和平綏路沿線的山海關至歸綏一帶,總司令傅作義坐鎮北平。 徐州“剿總”布4個兵團和4個綏靖區,共約60万人,分布在徐州及其附近的津浦路和隴海路沿線,劉峙坐鎮徐州。 華中“剿總”布兵75万,分布于以漢口為中心的地區。 總司令白崇禧坐鎮漢口。 西安“剿總”布兵30万人,分布在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一帶。總司令胡宗南坐鎮西安。 毛澤東等策划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首先打響的是遼沈戰役。 在遼沈戰役開始前,毛澤東曾致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要預見敵人撤出東北的可能性。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國民党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毛澤東指示林羅劉:為就地全殲東北敵軍,東北野戰軍必須首先集中力量控制北宁路錦州、山海關段,以及山海關、灤縣段。這樣既關閉了東北大門,切斷了東北敵軍与關內的聯系,在戰略上又實行中間突破,使東北的衛立煌与關內的傅作義相互孤立。 果然,在南京國民党軍事檢討會上,有人提出“干脆撤出東北,集中軍力,可作他圖”的主張,并建議第一步撤到錦州,視時局變化,進可以“恢复東北”,退可以安全撤出。 但蔣介石對美國出兵抱有幻想,舉棋不定。 蔣介石同衛立煌在戰法上也有爭執。衛立煌主張采取穩重態度,不管解放軍打到什么地方,守軍如何告急,他總是把主力集中在沈陽附近不動,并說:“共軍的戰術是圍城打援,我們不能上當。”蔣介石派國防部第三廳廳長羅澤闓飛抵沈陽,建議衛立煌趁沈陽暫時穩定之机,以精銳部隊打通北宁路沈錦段。衛立煌堅決反對,派副司令鄭洞國飛赴南京,向蔣介石說:“目前各軍均疲憊不堪,正在休息,若側敵長途行軍,在兵法上有破綻,至為不妥,東北實地指揮將領均不同意出兵遼西方案。”仍擬堅守沈陽,待部隊整補完畢后,相机打通沈錦線。蔣介石頗為不快,堅令衛立煌執行原議,并將主力撤至錦州,必要時可放棄吉林、長春。鄭洞國快快回沈复命。 鄭洞國向衛立煌轉述蔣的意見后,衛立煌仍堅持己見,再派趙家驤等赴南京見蔣,陳述利害得失。是時,蔣介石不想在軍事上造成大的動蕩,方才允許衛立煌在東北暫時維持現狀,加緊補充訓練,待整訓完畢,再由沈陽、錦州同時發動攻勢,打通沈錦線。不久,蔣介石把衛立煌召來南京,要衛立煌立即執行打通沈錦線。衛立煌仍堅持自己的意見,談話不歡而散。 蔣介石見衛立煌如此固執,決定制定矛盾,架空衛立煌,以實現他的撤兵計划。他暗示廖耀湘,許以西進机動兵團司令,率領沈陽精銳開赴錦州。隨后,又命令范漢杰建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委以指揮東北全軍之全權,而把衛立煌懸在一邊。蔣介石拙劣的手法,使東北國民党將領各揣心腹事,誰也無法統一指揮。“剿總”內部一片混亂,無明确的戰略方針。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