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十六章 北京政變


  孫中山在盧、孫、張倒直三角同盟形成時,便派徐謙將三角同盟的情況告知馮玉祥,并敦促馮早日發動倒直行動。不久,孫中山又派徐謙見馮,將自己的《建國大綱》交給他,此后孔祥熙又奉孫中山之命,將其親書的《建國大綱》交給馮,并進一步勸馮倒直。國民党人徐謙、鈕永建、王法勤、丁惟汾、李石曾等奉孫中山之命,時常同馮聯系,勸馮采取聯合奉、皖,將直系軍閥吳佩孚推翻。馮受到感動,決心倒直。
  奉系首領張作霖也派來馬炳南到北京与馮玉祥取得聯系。馬既是張作霖的親信副官,又同馮玉祥有舊交,他們在20鎮時相識。馬還代表張學良趁馮玉祥同李德全結婚的時机,前來賀喜。
  馮的元配妻子劉德貞患產科病去世。馮同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干事李德全結識,李為北京惠文女子中學的教師,畢業于北京匯文女子大學,學識出眾,思想開明,精明能干,生活儉朴。馮与李戀愛之前,大總統曹錕擬將其女嫁給馮玉祥為妻,托人向馮說媒,馮不為大總統的權勢和曹小姐的顯貴所動,婉言加以謝絕。
  馬炳南的不斷往返,奉軍又秘密接濟了馮軍一些補給。奉方又派郭瀛洲為代表和馮聯系倒直問題,馮表示贊同聯合。雙方約定,以奉軍不入關為主要條件,共同反直。
  居住在天津的段祺瑞与山東督軍、皖系軍閥鄭士琦、山西督軍閻錫山聯絡反直活動。馮玉祥派遣參議劉之龍赴天津与段祺瑞洽談,約定將來孫中山主政,段祺瑞主軍。
  馮玉祥積极爭取北方將領孫岳、胡景翼秘密聯盟。
  15混成旅旅長孫岳,早年加入同盟會,從灤州起義前就与馮玉祥結交,兩人長期往來無間。孫對吳佩孚的驕橫專權,早已心怀不滿,与馮見面時,常常滿腹牢騷,對國家的前途和個人的遭遇,感到悲觀失望。馮和孫不但在遭受吳佩孚的排擠方面有共同點,而且又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交換了倒直的意見,在南苑一草亭密商了反直的協議,歷史上稱為“草亭協議”。
  馮与孫准備共同起兵反直,并決定由孫岳与胡景翼聯系。
  胡景翼原是著名的同盟會會員,在馮玉祥督陝時与馮建立友誼。胡是陝軍第1師師長,部隊駐防于彰德、順德一帶,吳佩孚排擠胡,令胡部南下攻廣東。胡素有革命思想,不愿對南方作戰,遲遲不開拔,引起吳的不滿。胡部不僅在餉項給養方面受到刁難,而且遲早有被吳消滅的危險,他不得不密謀准備武裝行動。恰巧孫岳來与他面談,胡大喜,遂派部屬高級將領岳維峻去京見馮,表示絕對服從馮的命令。數日后,胡景翼借口到北京就醫,親自与馮密談,表示与馮合作的決心。至此,馮、胡、孫三角同盟形成。
  馮玉祥再与黃郛建立聯系。黃郛是志同盟會員,在辛亥革命時曾參与上海光复,与陳其美、蔣介石訂為盟兄弟。馮經張紹曾認識黃郛,黃是1923年入北洋政府內閣的,先后任外交總長、教育總長。馮、黃經過交談,彼此有許多共同的見解。馮每星期都請黃到南苑兵營講述軍事政治學,講救國救民之道,為馮部參謀將士解釋國際及國家大勢,每次演講約兩個小時,馮親自与全軍營長以上官佐一同听講。黃利用職務為馮探听政界消息。
  1924年9月5日,孫中山移師北伐,為了配合盧永祥,准備攻取江西,孫中山密約馮玉祥、胡景翼、孫岳早日行動。
  因事前盧永祥、張作霖、孫中山倒直三角同盟約定共同出兵,齊盧之戰爆發,張作霖的奉軍分6軍,即以姜登選為第一軍司令,出兵山海關;李錦林為第二軍司令,由錦縣攻朝陽;張學良為第三軍司令,出兵山海關;張作相為第四軍司令,作援軍;吳俊升為第五軍司令,作援軍;許蘭洲為第六軍司令,由開魯攻赤峰。張作霖自任總司令。
  曹錕一日三惊,連連給吳佩孚發電報,又接連派出使者,懇求吳佩孚速速進京。9月17日,吳佩孚來到北京,曹錕在總統府設宴為吳佩孚洗塵。吳佩孚即席作詩:
    少年惜春華,胜日斗芳菲。
  來路作歸程,風景仍依稀。
  周公徂山東,憂讒亦畏譏。
  軍中名將老,江上昔人非。
  建樹須及時,動靜宜見机。
  何日摧狂虜,發揚見國威。
  不問個人瘦,惟期天下肥。
  曹錕請吳佩孚攝行陸海軍大元帥職,吳佩孚便在中南海四照堂召集“討逆軍總司令部”軍事會議。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王承斌為副總司令兼直省后方警備總司令。彭壽莘為第一軍總司令,沿京奉鐵路出發,對付山海關、九門口一線;王怀慶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喜峰口,趨平泉、朝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出北古口,趨赤峰;張福來為援軍總司令,組織直、魯、豫、鄂、陝、川等10路援軍。
  吳佩孚表面上派馮玉祥擔任這一路總司令,并說:此路非勁旅不克胜任,實際上是想置馮于死地。這一路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山脈橫亙,道路崎嶇,行軍极困難,赤峰東北复有沙漠處,人煙稀少。北方气候寒冷,馮軍只有單衣,吳又規定行軍沿途,概不設兵站,糧秣餉項,統由各軍隨地籌辦。馮部所經各地十分荒僻,往往百里之內不見人煙,根本談不上就地籌糧,況且馮一向不愿搜刮地方。吳企圖借刀殺人,即借奉軍之手消滅馮軍。万一不被奉軍消滅,也將以戰敗的罪名懲辦馮。
  吳佩孚令胡景翼率部跟隨馮玉祥,并囑咐道,如果馮有什么异動,就近解決。可吳哪想到,胡和馮已有密約。胡把吳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馮,更增加了馮倒戈的決心。吳佩孚倒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馮玉祥在吳佩孚發布作戰命令后,在北京城內布置倒直的軍事內應,向曹錕建議:將王怀慶的13師開赴前線,孫岳的15混成旅調來拱衛首都。曹錕同意這一建議,即調孫率部到京,任命孫為北京警備副司令之職。
  馮向來主張兵貴神速,這次卻遲遲按兵不動,經吳佩孚再三催促,才于9月21日開出先頭部隊。馮令部隊每日行程二三十里,司令部也慢慢移動。馮的司令部到達古北口后,借籌措給養為名,停留下來。一面督飭沿途各縣修路作回師准備,一面令鹿鐘麟部每日從駐地向北京方向練習行軍,或50里,或60里折回,其意圖不僅是作為急行軍回師的准備,而且使沿途人們對其行軍動作習為常見,不至使爾后班師引起外間的注意。
  直軍第一二軍同奉軍作戰,第二軍總司令王怀慶是個庸懦腐朽之人。他采用舊式戰法,即一個人扛著大旗前面開路,密集的大隊形隨大旗行動。奉軍看到直軍如此無能,非常高興,立即拉開散兵線,一下子把王怀慶的13師的兩個營包圍起來,并迅速把他們消滅。王怀慶全軍頓時潰不成軍,敗退下來。气得吳佩罕撤掉王怀慶的職務,急派親信張福來赴前線接替。
  第一軍總司令彭壽莘是直軍中有名的勇將,但副總司令馮玉榮既無勇猛拼搏精神,又無隨机應變之能力,他率部守九門口,奉軍發動進攻之后,未交几合,即棄關后撤。奉軍占領了九門口,西可攻下石門寨,南可威脅山海關正面陣地。
  吳佩孚得知九門口失守,大惊失色,命彭壽莘立即將馮玉榮陣前正法。彭即率部阻馮敗退。馮玉榮進退不得,遂服毒自殺。直軍的陣腳已亂,彭告急的電報頻頻飛向北京。
  吳佩孚于10月10日乘火車到前線督戰,把總司令部放在秦皇島。吳佩孚所到之處,奉軍炮彈跟蹤而至,因有人向奉軍暗通消息。吳佩孚只好在火車上辦公。
  皖系領袖段祺瑞令國務院參議袁良帶上他致黃郛的親筆信,建議:“當吳佩孚到京之時,起而捕之,減少殺害無數生命。”又要求馮玉祥在行動上,宜早勿遲,遲了害處大,請黃善為指導之。
  馮玉祥的指揮部到達古北口時,張作霖的代表馬炳南又來見馮,遞交了張作霖的信:“只要推翻曹、吳,奉方的目的即達到,決不再向關內進兵。”馮同馬炳南約定,如果兩軍相遇,均應向天空鳴槍。
  馮玉祥從古北進抵灤平后,派劉治洲等人到通州与胡景翼秘密聯系,要胡暫緩開拔,并商討班師日期。劉治州又与段祺瑞接洽合作辦法,段說已同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鄭士琦接洽妥當,屆時定能采取一致行動。
  吳佩孚又加派副總司令王承斌督促馮部向赤峰前進。王承斌原是23師師長,善于打仗,但吳佩孚認為他是奉天人,總怀疑他与張作霖有聯系,處處防備他,先是撤掉了23師師長職務,因王是親曹錕派,后來雖任命為討逆軍副總司令,并沒有實權。馮知道王對吳心怀怨恨,故將倒直的計划告訴了他。王表示同情,但既不參与馮的行動,又不向吳告密。
  張作霖因与馮有協議,即將進攻赤峰方面的兵力抽出大部移到山海關方面作戰,從而加重了對吳佩孚親自統率的直軍第一軍的壓力,吳佩孚十分气憤,被迫抽出3個師的兵力到赤峰方面作戰,但尚未到達地點,北京發生了政變,3個師被奉軍收編。
  馮玉祥早已布置留守北京的蔣鴻遇向總統府及有關方面搜集吳佩孚的情報,以便及時報告。總統府內的机要人員,有許多人与馮取得聯系,暗通消息。
  馮得知吳在前線失利的消息后,為進一步證實,給吳發去電報,探詢山海關戰況。吳的參謀長張方嚴复電:“此間形勢危急,不有意外胜利,恐難挽回頹勢。”
  馮又接到蔣鴻遇的電報:“前方戰事緊急,吳已將長辛店、丰台一帶所駐之第3師悉數調往前線增援。”第3師是吳的看家兵力。蔣鴻遇曾告訴馮,一定要等吳的精銳部隊第3師從丰台調赴由海關前線,班師回京的時机才算成熟。
  馮為了慎重起見,密派劉之龍返京,和黃郛商量。馮曾給黃郛密電碼一冊,与黃約定互通消息,來往密電由黃夫人親譯。雖然通電頻繁,外人卻無法察覺。黃以親筆复信托劉帶給馮,并致電馮:“立志救國,在此一舉。”
  馮玉祥遂于10月19日召集張之江、鹿鐘麟、李鳴鐘、劉郁芬、劉驥、熊斌等舉行緊急秘密軍事會議,胡景翼的代表鄧寶珊也赶來參加會議。馮試探了將領們的意向,然后鄭重宣布班師回京和政變計划,將領們表示一致擁護。會議規定隊伍總稱為國民軍。因為北京政變迎孫中山北上,擁護孫中山主義,孫中山所領導的党叫國民党,馮玉祥也把自己的部隊改名為國民軍。
  馮玉祥命令胡景翼率領開赴喜峰口及通縣的部隊,星夜南下,攻占京奉路之軍糧城、灤州一帶,截斷京漢路直軍之聯絡,并防阻吳佩孚西歸;命鹿鐘麟率部兼程返京,會同孫良誠、張維璽兩旅開往北苑,再与蔣鴻遇旅會同入城;命李鳴鐘率兵一旅直趨長辛店,截斷京漢、京奉兩路交通;命已抵承德的張之江、宋哲元兩旅,限日班師。通知孫岳秘密監視曹錕的衛隊及吳佩孚的留守部隊,以防意外。同時又下令封鎖京熱大道,扣留有關人員,以防走漏消息。
  馮玉祥動員之后,部隊開始行動,徒步以每日行程200里左右的速度返回北京,3日內行程六七百里,先頭部隊的營幕和炊具均留置沿途不動,以便后續部隊到達時縮短吃飯和休息的時間,因此,數万之眾,一路行來,狀如流水。鹿鐘麟首先于22日到達北苑。鹿与蔣鴻遇會商后,即將各部隊分配戰斗任務,先派兵一團以接運給養為名,押大車數百輛魚貫入城,所有武器皆藏在大車內,當晚8時由北苑出發,12時抵安定門。孫岳早已接到通知,即令徐永昌城防軍守城門衛兵大開城門,迎入城內。
  鹿鐘麟首先指揮部隊接收了全城的防務,又把全城電話線割斷,封鎖曹錕与外界的聯絡。城內各重要交通路口均用大車加以封鎖,總統府衛隊由孫岳派兵包圍繳械,另由鹿派兵一營守衛總統府。曹錕被監視在中南海延慶樓內,不准与外間接触。
  鹿鐘麟的指揮部設在太廟,一切急需做的事情都在一夜之中辦好了。次日早晨,北京全城貼滿國民軍的安民布告,主要街道上布滿了國民軍崗哨,站崗的士兵臂上纏著“誓死救國,不扰民,真愛民”的白色袖章。
  次日,馮玉祥來到北苑,發出主和通電,提出反戰主和,一切政治善后問題請全國賢達商補救之方,開更新之局。同時,馮部國民軍頒布文告,指責吳佩孚不顧人民的痛苦,興無名之師為孤注之擲。又宣布,首都重地,使館林立,商務云集,國民軍將負責維持地方秩序,保護外人之生命財產。
  馮玉祥邀集胡景翼、孫岳、王承斌、王芝祥、鹿鐘麟、劉驥、張之江等在北苑開會商議正式改組軍隊的事宜。會上推馮為中華民國國民軍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胡、孫二人為副司令,分別任第2第3軍軍長,還決定成立攝政內閣。曹錕賄選禍國,強令曹錕下令停戰,免除吳佩孚本兼各職,曹本人自動退位。
  會后,馮玉祥等通電全國,并公布《建國大綱》。
  馮玉祥于10月23日下令逮捕原財政總長王克敏和總統府收支處長李彥青等貪官污吏。王聞訊逃入租界,李拒絕交出贓款,遂被槍決,對此人們拍手稱快。隨后,馮又將大貪污犯曹錕之弟曹銳押解到案,令曹銳交出贓款,曹銳畏罪吞服鴉片自殺。
  馮玉祥又接受張紹曾的建議,成立以黃郛為首的攝政內閣。總統和總理的職權,由黃郛一人兼任,黃還兼任交通、教育兩部總長,王正廷兼任外交、敗政兩部總長,王永江為內務總長,李書城為陸軍總長,張耀曾為司法總長,杜錫圭為海軍總長,王乃斌為農商總長。黃郛、王正廷都是馮軍回師舉行政變的內幕人物,因此,這個內閣是以馮系為核心。
  11月2日,王承斌到公府勸曹錕辭職,曹即向國會提出辭職咨文,并令內閣攝行總統職權。曹錕看到前來逼他下台的人,就是一年前劫車奪印捧他上台的王承斌,不由得百感交集,十分難受。
  吳佩孚接到馮玉祥的10月23日通電,雖然大吃一惊,但又疑心是張作霖捏造出來的假電報。他查明屬實后,又怀疑胡景翼未必加入馮軍,即命胡為第三軍總司令以代馮,叫張敬堯去胡部傳達命令。胡把這個倒霉使者扣留起來。
  一切真相大白,吳佩孚才心慌意亂地把前方作戰的任務交給張福來主持,自己率領精兵七八千人回救北京。吳急電南方直系將領率兵北援,不料京漢、津浦兩線受阻,無法應援。
  馮玉祥、胡景翼的軍隊已開到廊坊,准備進攻天津。張紹曾為避免戰禍,出面調停,勸吳佩孚接受“和平救國大綱”。吳的態度仍然十分倔強,不肯罷休。雙方軍隊在楊村一帶開戰。此時陰雨連綿,楊村一帶除鐵路兩旁及永定河堤等高地外,盡是一片汪洋,作戰十分艱難。開戰后,雙方相持一天,不分胜負。馮派劉郁芬、蔣鴻遇兩旅,迂回到吳軍后方,從吳軍背后進攻,又派李鳴鐘由丰台抽調部隊,協助正面進攻。張之江、石友三、谷良友部,協助李云龍旅,一致向吳軍擺出攻勢。此戰生俘了吳部的旅長潘鴻鈞以下數千人并乘胜進擊。11月3日上午,馮軍占領了津浦鐵路沿線的天津附近的北倉,隨后占領天津。
  國民軍攻占天津后,吳佩孚仍作困獸之斗,把司令部移駐軍糧城。胡景翼軍如果向前推進,和奉軍兩頭一擠,吳佩孚即無處可逃。但馮玉祥、胡景翼接受了張紹曾的勸告,給吳佩孚放一條生路。
  吳軍殘部在軍糧城兩頭被包圍。吳看到只有從海上逃跑一條路,大哭一場,在英國軍艦掩護下,由大沽乘海軍運輸艦南逃。經上海轉武漢,后又回到河南重整旗鼓。但吳從此元气大傷,未能再抖起昔日的“威風”。
  馮玉祥一貫痛恨封建帝制,北京政變后,決心以全力,行其素志,把溥儀逐出宮去。11月5日,攝政內閣作出修正优待清室條件,永遠廢除皇帝專號,將故宮一律開放,備充國立圖書館、博物館之用。馮玉祥當天就令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鐘麟和警察總監張璧執行,將宮內太監470余人、宮女百余人分別給資遣散,又用汽車5輛,送溥儀及清室“后妃”移居什剎海“醇王府”。11月29日,溥儀偕同鄭孝胥、陳寶琛兩人,由“醇王府”逃往日本公使館,不久,又從日本公使館逃往天津日租界。
  11月6日,馮玉祥電請段祺瑞出山,稱:國民軍大元帥一席,非公莫屬,万懇俯念國難方殷,國民屬望,即日就職。
  段祺瑞于11月21日入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黃郛的攝政內閣遂告結束。段任臨時執政后,一批批安福系余孽聯袂入京,政局急轉直下。奉系軍閥張作霖背棄与馮玉祥達成的“奉軍不得入關”的協議,將大批奉軍開入關內,以圖乘机擴大地盤,覬覦北京。段祺瑞和張作霖互相勾結,聯合排擠馮玉祥。馮玉祥認識到擁段出山是個錯誤,稱為“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斷送了北京政變的全功,十分懊悔,表現為万分消极。
  馮玉祥感到糊糊涂涂混下去,豈不是為強盜馬賊當伙計?國民軍第二軍將領岳維峻、鄧寶珊向馮玉祥獻上一計:趁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倆只帶少數衛隊在北京之机,舉行暴動,把他們父子倆捉住槍斃,以快人心,而戡禍亂!
  馮認為這樣做會激起奉軍异動,釀成混戰之局,日本會趁机進占東三省,不同意此計。
  皖系盧永祥企圖恢复江蘇地盤,慫恿奉軍南下,而吳佩孚又企圖北上實行報复。馮面臨著奉、直、皖几方面的軍事壓力,決定辭職下野回避矛盾。
  馮對張作霖說自己精神不好,要上山休養。張作霖故意跳起來說:
  “你不能走!我若讓你走了,我就是混賬王八蛋!”
  馮玉祥便避入北京西郊天台山去,在天台山隱居。鹿鐘麟等來請示今后如何辦?馮玉祥說:
  “你們第一要听中山先生的招呼,其次要多和李大釗先生多多見面談話,還有胡景翼、孫岳諸位,必須常通聲气,結在一起。這3件是大事,其余你們商量著辦就是了。”
  段祺瑞一方面借助張作霖的軍事力量扼制馮玉祥,另一方面又感到如果沒有馮的軍事力量,自己就會受奉張擺布。因此,他對馮的辭職堅決挽留,并對馮部略施撫慰手腕,于1925年元月任命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
  段祺瑞一方面拉攏馮,不讓馮下野,另一方面慫恿奉系的李景林以督辦直隸軍務的名義,迫使國民軍第三軍孫岳部讓出保定、大名等地,將馮与孫岳的聯系切斷。又命令國民軍第二軍胡景翼率師南下攻擊吳佩孚;同時密令劉鎮華的鎮嵩軍憨玉琨入豫,以牽制國民軍第二第三軍。
  胡景翼部隊打敗吳佩孚部隊后,又在孫岳的幫助下,打敗了憨部。馮玉祥保荐孫岳督陝,胡景翼部收編了吳佩孚部的王為蔚、陳交釗、田維勤等。
  馮玉祥赴張家口就任西北邊防督辦職。馮本來就任陸軍檢閱使并兼有西北邊防督辦名義,現在無形中失去了檢閱使名義。
  馮玉祥經過國民党人徐謙的介紹,認識了共產党人李大釗。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方區委。在北京政變后,便确定了爭取國民軍,打擊段祺瑞、張作霖的革命策略。
  李大釗、徐謙介紹馮玉祥与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會晤。
  李大釗設法使馮玉祥振作起來,勸他不要消极。蘇聯方面也認為,只有馮玉祥振作起來,國民軍才有可能形成中國北方一支反帝反軍閥的力量,國民軍也感到必須有老馮出山支撐著局面,才能爭取到有利的軍事、政治形勢。
  通過李大釗、徐謙和加拉罕的協商,由馮軍和胡景翼軍、孫岳軍各選派25名青年軍官到蘇聯軍多學院學習。馮又從學兵團挑選15名优秀連排長,進入蘇聯基輔軍官學校學習。之后,馮玉祥又派參謀長熊斌率團級軍官魯崇義等,赴蘇參觀。
  馮玉祥又根据李大釗的建議,向蘇聯政府請求派遣專家和援助武器。1925年3月,蘇聯派來了兩個軍事顧問組,共約三四十位顧問,各類專門人才具備,到國民軍擔任教官。馮玉祥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在丰鎮廳建立了騎兵學校、在平地泉建立了炮兵學校,隨后在張家口成立了高級軍官學校,又在張家口建立了机槍學校、反間諜工作學校,小型通迅學校、小型工兵學校。蘇聯顧問還幫助國民軍建立了軍械工厂,裝備了修理厂,建造了彈藥生產設備,培養了一定數量的技師,提供圖紙,并具体指導建造了第一批裝甲列車。
  在一年多的時間內,蘇聯援助國民軍大批軍火和裝備,其中有步槍、子彈、馬刀、大炮、山炮、手榴彈、机槍、迫擊炮、火焰噴射器、以及飛机等。
  馮玉祥還采納了李大釗的建議,建立軍隊中的政治工作,設立俱樂部作為政治工作的基地。馮玉祥委托李大釗、徐謙負責領導國民軍的政治工作。12名國民党員和蘇聯顧問在俱樂部內講課。
  馮玉祥在擁護段祺瑞出山的同時,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國事,又派馬伯援持親筆信南下,迎接孫中山。孫中山是反直三角同盟中的一員,段祺瑞、張作霖也先后邀請他北上討論時局問題。孫中山接受了共產党關于乘机宣傳革命的建議,決定北上。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