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公民團”事件發生后,全國輿論大嘩,孫中山、唐紹儀、岑春渲、章太炎均致電黎元洪,要求嚴懲暴徒。閣員伍廷芳、谷鐘秀、張耀曾、程璧光等在閣議席上提議內閣全体辭職,段祺瑞置若罔聞。于是,閣員自行辭職。內閣原來人就不齊,這下就剩下段祺瑞和范源濂兩人,而范又一直請假,實際上只有段一人在國務院辦公。其實無公可辦,北京政府陷于癱瘓,國會拒不議事,惟督軍團大為活躍,大有包攬一切之勢。 馮國璋致電北京政府,對“公民團”包圍國會事件不滿,斥其為法律外之行動,這是北洋派內馮氏直系軍閥第一次与段氏皖系軍閥不合作的表現。馮國璋和西南各省把督軍團內的代表撤回。 督軍團一看國會拒不通過對德宣戰,便呈請黎元洪解散國會。黎元洪大怒,斥道:“簡直是軍人亂國。”恰巧國會呈請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內閣總理兼陸軍部長職務。于是,黎元洪便通電各省,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職務,以伍廷芳為代總理;任命王士珍暫代陸軍總長。 段祺瑞和督軍團豈肯罷休?經過一番密議,決定前往天津進行活動。不但要解散國會,還要驅走黎元洪。段發表通電稱:總統發布命令,按約法規定,必須有總理副署方可生效。而黎元洪的命令,我段某未簽署,因而無效。 段祺瑞的通電發表后,倪嗣沖立即宣布安徽獨立。接著,河南、浙江、山東、山西、福建、陝西、奉天等省也紛紛宣告獨立。不承認黎元洪免段祺瑞的命令。段祺瑞在天津成立了獨立各省總統參謀處,以帝制要犯雷振春為總參謀長。 形勢陡變,嚇得黎元洪惶惶不可終日。他沒有什么新招數,仍是一味地懇請北洋派元老徐世昌出來組閣,圓滑的徐世昌卻堅辭不就。黎元洪又找王士珍,王則以曾勸黎辭職為嫌回絕。黎又請李經羲出來組閣,李經羲嚇得躲在天津租界不敢出來。 黎元洪正在無計可施之時,一直保持沉默的張勳突然打來電報,表示愿進京調停。黎元洪喜出望外,立即复電張勳進京,并派出專車到徐州迎接張勳。 黎元洪沒有料到,張勳是以進京調停為名,要清室复辟。他接到复電,哈哈大笑。心想,黎元洪既然已經撤了段祺瑞,我再利用督軍團赶走黎元洪,豈不就可以在北京扶幼主登基,恢复大清朝了嗎? 6月6日,張勳立刻帶領5000辮子軍,坐火車直奔天津。黎元洪听到這個消息,莫名其妙:我讓他來調停,他怎么帶著大隊人馬來了?黎元洪立即派秘書長夏壽康到天津拜會張勳,弄清原委。 夏壽康來到天津和張勳見面后,說:“我奉總統之命,前來接您。但是總統一再囑咐,請你簡從入京。” 張勳听罷,一拍桌案:“簡從入京?哼!你回去告訴黎大總統,我進京調停的條件是:限3日內解散國會,否則,休怪我不負調停之責。” 西南六省紛紛表示反對倪嗣沖等獨立各省軍閥。孫中山于6月6日与章太炎發表聯合通電,指斥倪嗣沖宣布獨立為“叛逆”行為,并電促西南六省興師討逆。岑春渲与李烈鈞自滬電粵,請即發兵討逆。國民党系的海軍總長程璧光通電各省取消獨立,又与海軍上將薩鎮冰聯名電告黎元洪:“海軍全体擁護中央,惟總統之命是從。”兩廣巡閱使陸榮廷聯絡滇、黔、粵、桂四省,共謀防衛,保障東南,擁護中央。李烈鈞自上海來到廣東,擬聯合西南各省,出師北伐,保障共和。李烈鈞又与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督軍譚浩明聯名發表通電,發起西南六省聯盟,倡議公推陸榮廷為盟主,保衛約法,擁護共和,表示“一息尚存,決難坐視,只有效命,以求最后之解決”。在李烈鈞的推動下,粵省已經制定了分三路北伐的計划。云南督軍唐繼堯也通電西南各省,建議在廣州組織臨時政府,遙戴黎元洪為大總統。 但西南六省軍閥,只限于口誅筆伐,并不打算真的出兵北伐,只有李烈鈞和少數軍官是真誠響應孫中山的號召,誓師北伐,保衛共和制度。他們人少力單,左右不了西南大局。 黎元洪決定解散國會,擬好命令,邀代理國務總理伍廷芳入公府副署。伍堅決不肯,道:“余法學士也,余未見憲法許總統解散國會。余決不与聞此舉,宁死不從!” 黎派人去天津請李經羲副署,李答道:“我既未就職,更說不到副署。”再謙請段祺瑞副署,段拒不接見。 張勳的辮子軍的先頭部隊已開進了北京的天壇和先農壇。張勳所限3日已快到。王士珍見解散國會命令無人副署,張勳一旦翻臉,豈不大禍臨頭!于是收拾行裝擬逃出北京。黎元洪聞訊,立即派江朝宗等奔赴王宅勸阻,王才未能脫身。 黎見距張勳所給時限還剩下几個小時,立即連夜召集會議。公府中空气凝固得似乎就要爆炸,忽有一人提議以步軍統領江朝宗代理國務總理,江根本不是國務員,無人异議,江竟義形于色地慨然允諾,道: “我犧牲一身,替大總統擔些干系吧!” 于是,黎元洪絕處逢生,一連發了准免伍廷芳代國務總理職、任命江朝宗代理國務總理、解散國會三道命令。 避難到上海的國會議員不承認黎元洪的命令,他們聯名通電說:“解散國會之命令,既總統、總理自認違法,當然無效。” 6月14日,張勳帶著李經羲、張鎮芳、段芝貴、雷震春、万繩權從天津乘火車直達北京。 張勳率兵入京后,以北京政府“新主人”的姿態勸各省取消獨立。6月16日,張勳換上清朝全套官服,陛見清室。 清皇帝仍居住在紫禁城內,保留著小朝廷的格局。13歲的遜帝溥儀听說張求見,師傅陳寶琛給他換上朝服,并把他引到養心殿,他在那里召見了張勳。 張勳誠惶誠恐地行跪拜大禮,贊頌溥儀如何圣明。溥儀大大地夸獎了張勳几句,賜給張勳不少珍藏的古玩字畫。張勳跪拜出宮。 康有為從上海化裝進京。張勳赶緊上前連連施禮:“康老夫子,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 康有為是維新之后的保皇党領袖,念念不忘皇恩浩蕩。張勳和康有為可謂臭味相投,他們的聯系也是由來已久。張勳在徐州時就已經讓万繩栻通知在上海的康有為,要他准備溥儀复辟的詔書。 康有為把寫好的詔書交給張勳,倆人又密談了良久。 諸事安排停當,張勳、陳寶琛、劉廷琛、張鎮芳、雷震春等人于6月30日晚,鼠竊狗偷般溜進清宮,參加“御前會議”,決定當晚發動政變。深夜,張勳派辮子軍占据車站、郵局等要地。 7月1日凌晨4時,張勳指派梁鼎芬為清室代表,王士珍、江朝宗為民國代表,李慶璋為張勳個人代表,同到公府逼迫黎元洪退位,令其在已擬好的“奉還大政”的奏折上簽名蓋印。 黎元洪震怒,眼睛直視王士珍罵道:“毫無心肝,背叛民國。”又厲聲對梁鼎芬說:“民國系國民公有之物,余受國民付托之重,退位一舉,當以全國公民之意為從違,与個人毫無關系。君欲盡忠清室,當為清室計万全,复辟以后,余對清室即不負治安責任。” 一直交涉了兩個小時,黎誓死不從,6時許,梁鼎芬等出公府。15時,王士珍、江朝宗、吳炳湘3人再入公府,要求總統退位,還政清室。黎元洪正顏厲色道: “當問國民,余不能私相受授”。 這一天,張勳身穿朝服,率文武官員300余人擁入清宮,跪奏自己“代表22省軍民真意,恭請我皇上收回政權。” 溥儀按照師傅的囑咐,先推辭一番:“不行不行。我年紀尚輕,無才無德,難當大任。” 張勳領著眾人一再磕頭懇求,溥儀點了點頭:“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 溥儀被捧上皇位,即發布复辟詔書。 張勳和康有為文武兩圣以宣統名義,張勳副署,蓋上“御璽”一連發了19道偽諭,宣布廢除民國紀年,改用宣統年號,捏造黎元洪“奏還大政”之奏折,并大肆封賞,封張勳為忠勇親王、黎為一等公等。整個北京一律懸挂龍旗。 黎元洪堅決反對張勳复辟,寫了一道起用段祺瑞為國務總理的命令,責成他起兵討逆。又電請馮國璋副總統依法代行總統職權。 張勳逆歷史潮流而動,他复辟清室,只有短短的12天,終于成為歷史小丑。 段祺瑞在天津接到黎元洪重新任命他為國務院總理的命令后,東山再起的机會來了。他立即策動駐天津馬厂的第8師師長李長泰和駐廊坊的第16混成旅旅長馮玉祥,及駐保定的曹錕等部組織討逆軍,自稱討逆總司令。 可巧,前司法部長梁啟超也來到天津,運動段祺瑞討逆,兩人一拍即合。段祺瑞与眾位將領商定進兵事宜后,又囑梁啟超代擬討逆檄文。這時,馮國璋發來電報,愿与段祺瑞聯合討逆。于是,兩人共同署名,發一通電,數張勳八大罪狀。 段祺瑞設討逆軍總司令部于天津造幣厂,任命曹錕為東路討逆軍司令,段芝責為西路討逆軍司令,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馮國璋又任命倪嗣沖為南路討逆軍總司令,并下令褫奪了張勳兩江巡閱使和安徽督軍的職務。 討逆軍兵分三路攻京城。張勳決心要背城一戰,可是那些复辟派大臣卻都擔心害怕。他們知道張勳的辮子兵只有5000人,而且戰斗力差,不堪一擊。張鎮芳、雷震春、馮德麟3人見此,出京逃生,統統被討逆軍截住拿下,就是康有為、万繩鮓也准備逃走,背張勳而去。 7月12日凌晨,只听見北京城外“轟轟轟”,炮聲連天。炮聲響,辮子軍聞風喪膽。張勳指揮3000辮子兵集結在天壇一帶,討逆軍攻進城后,在天壇一帶和辮子兵交戰。張軍寡不敵眾,雙方剛一交鋒,辮子兵立刻就土崩瓦解、舉旗投降。張勳一看大事不好,騎上一匹快馬,直奔南河沿自己的公館,帶著家眷跑到荷蘭使館,自己躲了起來,托人把家眷送進德國醫院。 至此,討逆戰爭結束,從7月6日至12日,歷時6天,辮子軍被打死者僅70余人,討逆軍戰死20余人。 溥儀于7月12日宣布退位,复辟鬧劇就此收場。 7月14日,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姿態回到北京,北京歡迎總理者,何等火熾!段一進北京,立即謁見黎元洪,表示慰問,并下令緝拿民國叛逆張勳、康有為、万繩栻等人。 黎元洪立即發表通電宣布自己要去天津養病,從此以后,隱居家園,不再過問政治。 黎元洪去職,馮國璋帶領1師兵力任代理大總統。馮任命親信將領李純調任江蘇督軍,陳光遠調任江西督軍,作為樹援。段祺瑞提出傅良佐出任湖南督軍,請馮任命。傅乃段氏弟子,使他督湘,一是据住長江中樞,抵制李陳;二是控制岭南一帶,抵制滇粵。馮為直隸人,稱直系軍閥,段是安徽人,稱皖系軍閥。直皖軍閥為爭奪權力又開始斗法。 段祺瑞在梁啟超的協助下,國務院順利地通過了對德宣戰。所謂對德宣戰,并不是要真的出兵參戰,而是以參戰為名向日本借款。用大借外債充作軍餉,擴充實力,實行武裝統一。 財政總長梁啟超頗為段祺瑞賣力,他見段對舊國會耿耿于怀,深不愿舊國會之恢复,在舊國會已解散、新國會尚未成立之際,建議召集臨時參議院代行國會職權。這個建議深合段意。于是,國務院在致各省的敬電中說,國會業經解散,斷無重新召集之理,有參議院行使立法職權,那無异于國會之存在。 段祺瑞不以民主選舉而由地方當局指定臨時參議院議員的手段,造成一個由他個人控制的臨時立法机關。這一做法,受到孫中山和西南各省軍閥的反對,形成了護法斗爭。 孫中山在袁世凱死后,抱著息事宁人的態度,表示愿与段祺瑞合作,特派中華革命党人蕭萱和葉夏聲到北京,征詢段對處理反袁戰爭善后問題的意見,并主動提出收束中華革命党的軍隊。与此同時,孫中山電令國內各地中華革命軍罷兵息戰,實現國內和平,一切俟法律解決。他分別致電山東的居正和廣東的朱執信說:“袁死政局一變,我宜按兵勿動,候商黎大總統解決。”孫中山确定了“召開國會”、“息紛爭,事建設”、“固國体”的方針。 國會在北京恢复后,黎元洪電請孫中山北上,并聘請孫中山為高等顧問,孫辭謝。孫中山對全党宣示今后方針曰:“約法既复,黎總統為依法繼承之人,故相勸罷兵,示仗義者非為權利而動,至今后對于政府、國民監督指導,則其責任有不容逶避者。” 當時,中華革命軍分布在山東、福建、廣東、四川等省,有一定的實力。中華革命軍將領和一些志愿從事反袁的華僑,對孫中山立即結束軍事行動并解散革命軍隊持有异議。但孫中山力排眾議,一再發出立即收束的命令。對少數抵触情緒較大的中華革命軍將領,孫中山甚至采取了強硬的態度。他電告在山東的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居正說:“各軍如不依令解散,即脫离關系。”對于華僑戰士,孫中山則反复勸諭說:“假如今日軍隊不解散,其數不過10万,華僑隊不過千數百人,其力未必能謂之無敵。惟以心力護此共和,則效力遠胜于武力。” 孫中山還派廖仲愷、許崇清、蔣介石等人從上海乘輪船赴山東濰縣,向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傳達孫中山“罷兵”之意,与居正等人面商軍隊收束各事。孫中山命夏重民率華僑討袁敢死先鋒隊從山東濰縣撤往上海徐園。孫中山親往徐園慰問華僑敢死先鋒隊全体同志,發表演說,并設宴為歸國從軍華僑洗塵,以表中華革命党酬謝諸君之熱心。 几百名敢死先鋒隊員需要一筆遣散費,而中華革命党財政部又缺款。孫中山命廖仲愷向各方籌借款項,得南洋煙草公司經理簡照南捐助3万元,孫中山又賣掉了自己的那部小汽車,才湊足此數,每人發300元遣散旅費。廖仲愷將加拿大的華僑討袁敢死隊員馬湘荐給孫中山作衛士。 在孫中山的督促下,居正等赴濟南,与山東督軍張怀芝和北京政府代表商定編遣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事宜。不久,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在濰縣、高密、昌東等地交槍,由北京政府和山東督軍派人編遣。 在廣東,中華革命軍有3個軍,數万人。孫中山多次致電朱執信遣散軍隊。數月間,廣東的中華革命軍煙消云散,想留在軍中學習軍事的華僑同志,也被孫中山勸回南洋各埠。 陳炯明的討逆共和軍也被編遣。但陳明炯提出:“個人放棄兵權,部隊不能遣散。”他是個久掌軍權的人,深知保重軍隊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交出軍隊時,謀取隱保軍隊之策,希望時机到來,再把軍隊拉出來,樹旗立寨。 陳炯明派親信馬育航、鐘景棠等人去廣州,与廣東省省長朱慶瀾談判,以“軍中多屬粵省退伍軍官,略事改編,即成勁旅,較重新征募訓練,事半功倍”為理由,要求把討逆共和軍全部改編為正式陸軍。朱是北洋派官僚,与桂系軍閥素無交往,和南方國民党人卻有些交情。而且他初到廣東,毫無基礎,需要拉攏地方勢力,收編軍隊以鞏固自己的地位。陳炯明的要求正好迎合了他的需要。 朱慶瀾將討逆共和軍汰弱留強,編為省警衛軍20營,歸朱慶瀾管轄,分兵駐守東江各屬。這樣,陳炯明部隊就借“警衛軍”這一合法外衣保存下來,這支部隊基本上仍在陳炯明的老部下洪兆麟、羅紹雄、熊略等人的控制下。到后來孫中山在廣州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時,這支部隊成為援閩粵軍的基本力量。 在四川、福建的中華革命軍,也都結束了軍事行動,并相繼解散。 不僅中華革命軍完全收束,就是中華革命党,也宣布停止活動。孫中山指示中華革命党本部向各地支部發出通告,宣布不僅收束軍事,一切党務亦應停止。 孫中山認為執法者已贊成共和,中國已具備了從事和平建設的環境,“破坏既終,建設方始”。孫中山為了向國人表示從事和平建設的決心,宣布從此不再過問國事。這和當時進步党人、國民党穩健派標榜的“不党主義”相仿。 孫中山為了表示与北京政府合作的誠意,接受了黎元洪頒授的大勳位,并在上海寓所舉行了正式接受大勳位的儀式。他多次鼓勵在上海的國民党議員北上,以便組織一個好國會,制定一部好憲法。他在歡送國會議員北上的茶話會上,向全世界公開提出以“地方自治為建國基礎”的政治主張。 國會議員北上后,孫中山游歷杭州、紹興、宁波等地,行蹤所至,無不發表講演,鼓吹地方自治和直接民權。孫中山的這一救國方案,仍是以美國為模式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他認為,學習美國、瑞士等國家實行地方自治的制度,便能建設真正的共和,使民國名實相符。孫中山的這一設想,并不合中國國情,因為中國沒有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條件,所謂地方自治,只能是地方軍閥割据和專政。 孫中山密切注視著北京“府院之爭”的演變和督軍團禍亂以及張勳复辟的表演,看到了建立護法政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隨著國會第二次被解散,中華民國名存實亡。奸賊當權,國家遭殃。而民主政治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國人不能容羿、浞、莽、操之徒竊据大位,時勢迫亟,民國不可一日無主。他通電號召兩院議員全体南下,自由集會,以存正气,以振國紀。并派劉成禺、符夢松北上歡迎,汪精衛則駐滬招待南下議員。孫中山曾一度考慮以上海為護法根据地。但上海是帝國主義和封建頑固勢力集中之地,外交問題十分棘手;那里的政學會分子又是非不辨,不愿与他合作共事,复辟勢力的暗流或隱或現,蠢蠢欲動;護法力量很難發展。因此,他毅然放棄上海而選擇廣東為護法根据地。孫中山在上海几次与海軍總長程璧光磋商,希望海軍也參加護法行列。 程璧光原是孫中山的朋友,老興中會會員,即表示愿同孫中山一起護法。 程璧光在6月5日离開北京前,夜訪伍廷芳,探詢他對時局的看法。伍回答說:“國事至此,若圖挽救,非一手一足之烈。孫中山、唐紹議、岑春渲三君雖在野,未嘗一日忘國事,現皆居滬。君抵滬,必与計議,國事可為也。” 程璧光于6月9日抵滬,拜會孫中山。孫中山促其即行出師討逆,勿以經費為慮。23日,孫中山与唐紹儀、岑春渲聯名宴請程璧光于上海靜安寺路哈同花園。27日,孫中山派人送銀行支票30万元給程,以作護法軍餉之用。7月4日,程璧光發表討賊檄文,痛斥張勳复辟的狼子野心,宣稱即日出師,揮戈北上。孫中山即在上海召集重要會議,決定率領海軍南下廣州,建立護法政府。孫中山把西南六省看作是“民國干淨土”,認為“默觀時勢,江河流域已為荊棘之區。惟西南諸省擁護共和,歡迎國會”。張勳在北京复辟期間,廣東省長朱慶瀾派人到上海邀請孫中山組織軍政府,而駐粵滇軍將領張開儒也通電主張遷都廣州,認為“國都既陷,政無所出。 維今大計,速遷政府,設置地點,廣州為宜”。 中華革命党討袁軍事斗爭結束后,已停止在華僑中籌款,孫中山決定南下護法時,經濟上极為困絀,為了進行護法斗爭,孫中山于1917年6月19日以總理名義通告中華革命党海外各支分部,就地恢复籌助軍餉等工作。孫中山以個人名義向德國駐上海領事及上海德國猶太人、富商哈同借款140万元,解決南下廣州護法的燃眉之急。 7月6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率海琛、應瑞艦离滬赴粵,章太炎、朱執信、陳炯明等同行。他們于10日抵汕頭,13日,孫中山派章太炎先到廣州接洽。 7月17日,孫中山等到達虎門,旋改乘江固艦抵黃埔,廣東督車陳炳篔、省長朱慶瀾等前往江邊迎接。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