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章 鎮南關星火


  在同盟會本部領導机關中,除黃興外,同孫中山最接近的干部還有胡漢民、汪精衛、朱執信、廖仲愷等人。胡漢民擔任評議部議員,后任執行部書記部書記,汪精衛擔任評議部議長,朱執信擔任評議部議員兼書記,廖仲愷擔任執行部外務部干事,兼任中國留日學生會會長。
  胡漢民,1879年出生于廣東省的一個士大夫家庭,他自幼接受封建教育,12歲時,日能誦數千言,遂盡讀十三經者,更及史記古文辭之屬,下筆為古文時,文俱斐然可觀。鄉試獲舉人。他19歲以后,交游亦漸廣,日与社會接触,而受環境之刺激,益思奮起而改革之。好友史堅如被捕犧牲,更是給胡漢民當頭一棒,他常獨居深念,以為非游學無以与革命党人謀,即個人學業,亦猶不足充所怀之志愿。1902年、1904年,他兩度以官費生身份游學日本,接受民主共和思想。廖仲愷,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原籍廣東省歸善縣人,1877年出生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華僑家里。廖仲愷童年從父母那里听到過許多關于美國排華的慘事,年紀稍大,又親眼看到外國人嘲弄、欺凌華人的情景,激發了他的愛國思想。16歲那年,他的父親廖竹賓在舊金山留下臨終遺囑:小腳女人在外國被人看不起,按客家人的規矩,儿子必須討大腳的姑娘作媳婦。廖仲愷陪同患病的母親護送父親的靈柩回國。過了几個月,母親也离開了人間。廖仲愷依靠叔父的資助,進入香港皇仁書院讀書。廖仲愷20歲那年,宣揚他要一個沒有裹足的姑娘作媳婦。
  有一位年齡与廖仲愷相當的姑娘何香凝,從小反對母親為她纏足,因而長了一雙与男人一樣的大腳,父母正暗地愁著她嫁不到好人家,正好碰到專挑沒有纏足作妻子的廖仲愷。
  何香凝原籍廣東省南海縣棉村鄉,1878年出生在香港一個大地產商家庭。
  1897年,廖仲愷同何香凝結婚。他們是志趣相同,情投意合,天造地設的一對好夫妻。
  廖仲愷結束了香港皇仁書院的學習生活,得到妻子何香凝的支持和資助,于1902年秋東渡日本留學。何香凝也隨后來到日本。在東京,他們很快結識了有志之士蘇曼殊、胡漢民、黎仲實、朱執信。以后又多次去拜訪孫中山,他們向孫中山表示:“我們也想參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孫中山囑咐他們:“請先在日本留學生中物色有志之士,和他們交朋友。”
  1903年9月,孫中山离開日本前交給廖仲愷夫婦一項任務:在留學生中組織學習手槍、步槍射擊的軍事知識,准備將來發動武裝斗爭。
  這對夫妻把身家性命都交給了革命。他們在東京牛迂區組織了義勇隊。為避人耳目,每天凌晨,義勇隊員秘密聚集到大森操場,由黃興教授槍法,練習射擊。不久,義勇隊的活動被日本警察偵破,義勇隊練習射擊的活動,不得不中斷。
  1905年9月初,正在廣州渡假的胡漢民和廖仲愷,听到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消息,馬上返回日本。
  剛剛到了東京住處,當天晚上,孫中山就到了他們那里。
  胡漢民初次見到孫中山,自然十分高興。
  他們經過一番交談,廖仲愷首先表示參加同盟會,胡漢民也跟著同意。由孫中山主盟,他們加入了同盟會。
  朱執信,原名大符,1885年生于廣州,父親是位知名度頗高的知識分子。朱執信從5歲起便勤奮讀書。在12歲時,他的剛剛請來的塾師章奏對他的評价是:“朱大符嶔寄磊落,昂昂若千里駒,聞一知一,無所留滯,而文思潮涌,下筆千言,議論雄放處,雖老師宿儒,亦所不逮,其才非吾力能胜任,何敢素餐以誤人子弟哉!”章奏箎便提出辭職。
  朱執信到了16歲隨母舅學習數學,自弧三角以上至微分、積分及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則自讀書籍而習之,每夜鑽研,非至四更不就寢。不獨能憶各公式,且深明各公式由來之原理与其應用之范圍;不獨諳新式之算法,各正史之天文志、律歷志、周髀、算經、勾股、開方、捷數、數理精蘊、歷象考成、中西算學大成,華蘅芳、梅定九算書,則古昔齋算術等,自古代以至前清時代諸算書,無不探其蘊奧。
  父親見他聰明好學,很是歡喜,但又諄諄告誡他:“你不患不成名,但應當考慮到名應与實相稱,不要像世俗那樣沽名釣譽而沾沾自喜!”
  朱執信銘記父母教誨,他寫信告訴弟弟朱秩如:“先人初無他貽,惟此耿介之性,實賦諸我。倘靦顏苟活,豈不有忝于祖。”
  朱執信的父母不幸早逝,他們一家只得依賴舅父生活。
  朱執信對清朝政府向帝國主義投降賣國不滿,他便開始縱談國事,發表自己的政見,和古應芳、汪精衛等人組織“群智社”,購買新書雜志,互相切磋,受到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教育。
  1904年,朱執信公費留學,他是留日學生中年紀最輕者,而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他在東京結識了一些資產階級革命者,同廖仲愷交往尤其密切。同盟會成立時,他毅然宣誓加盟,被選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兼書記。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季恂,1883年生于廣東番禺(今廣州),祖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他長得眉清目秀,且聰明好學,善承人意。父親望子成龍心切,5歲時入家塾讀書識字,9歲隨父寄居陸丰縣署,內有庭院,每天晨曦初露,他就“習字中庭”。下午放學回家,父親還親自“課督”,要他讀王陽明的《傳習錄》,或習吟陶淵明、陸放翁的詩。
  汪精衛自稱:“一生國學根基,得庭訓之益為多。”但好景不長,他13歲時母親去世,第二年父親病故。汪精衛隨比他大20多歲的嫡長兄客居粵北樂昌,衣食之費,都仰仗于長兄。
  長兄汪兆鏞是個舉人,几次赴京會試,名落孫山,即以游幕為生。他對汪精衛管教极嚴,不稍假辭色,使得汪大有動輒得咎之感。盡管汪精衛對長兄貌极恭順,如對嚴父,實際上內心卻不免忌恨,但又無可奈何。幼年時期的生活處境,對于后來汪精衛外表謙和而心地狹窄,懦弱自卑而又要出人頭地,以及首鼠兩端、反复無常的矛盾性格之形成,不無關系。
  青年時代的汪精衛,痛感于“國勢日危”的現實,在社會改革浪潮的沖擊下,走上了反清斗爭的革命道路。
  1904年,汪精衛同朱執信一起東渡日本,官費留學。他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把從前束縛自己的“君臣之義”拋到九霄云外。1905年,他在東京參加了同盟會,被推選為評議部評議長。
  汪精衛發表在同盟會机關報——《民報》上的政論文章,筆鋒犀利,宗旨嚴正,文從字順,師出以律,博得讀者稱贊,也獲得孫中山的信任。汪精衛聲譽大增,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留學生,變成了名噪一時的年輕革命党人。
  孫中山、黃興和戰友們制定了《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加強宣傳工作,發展各地同盟會組織,擴大革命力量,募捐革命經費,准備在國內發動武裝起義。
  1906年春,同盟會會員蔡紹南回湖南活動,他得到同盟會員、明德學堂學生魏宗銓的幫助,很快和萍鄉、瀏陽、醴陵一帶洪江會首領龔春台等取得聯系。在湘贛哥老會和他們的共同策動下,于12月4日發動萍、瀏、醴起義。貧苦農民、會党群眾、萍鄉安源礦工和部分防營兵勇參加了起義。起義軍定名為“中華國民軍革命先鋒隊”,龔春台為都督,蔡紹南為左衛都統領兼文案司,魏宗銓為右衛都統領兼錢庫都糧司。
  革命軍在10日內迅速發展到3万人左右,一度控制四五個縣,震動了長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當起義消息傳到東京時,同盟會會員紛紛要求回國參加戰斗。孫中山和黃興立即派宁調元、楊卓霖、胡瑛、孫旒筠等會員,赶回國內,到蘇、皖、湘、鄂、贛、粵等各省發動起義,以圖響應。
  但萍、瀏、醴革命軍由于倉促起事,准備不足,起義后又缺乏統一領導,各自為戰,在數万清兵圍攻下,英勇奮戰20多天,終以孤立無援而失敗。同盟會員劉道一(劉揆一的弟弟)和會党領袖馮乃古等人被捕就義。
  1907年春,孫中山決定再次策划兩廣起義。他帶胡漢民、汪精衛前往安南(越南);命朱執信回廣州領導南部起義;命黃興到香港等地開展活動,廖仲愷潛回天津及吉林等地。他計划先奪廣東,次取廣西、云南,占領南部7省,然后北出長江,直搗清廷。
  孫中山等人离開東京赴安南河內,在甘必達街61號設立武裝起義總机關,決定因勢利導,在欽州、廉州、潮州、惠州四府同時舉義。
  孫中山派出胡漢民往香港做策應工作,函召黃興南來協助。他自己在旅越華僑中募集起義經費。
  5月,孫中山派黃興、胡毅生(胡漢民堂弟)分赴郭人漳、趙聲營中鼓吹革命,運動清朝新軍反正,并委任廣西三合會首領王和順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都督,負責聯絡會党及領導欽、廉地區起義的軍事行動。
  被孫中山委任為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的許雪秋,也在岭東一帶的潮州、汕頭等地積极聯絡會党,准備起義。
  許雪秋是廣東潮安人,其父因商致富,留下遺產很多。許雪秋在新加坡從商,富有革命思想,早就在潮汕一帶,聯絡會党,圖謀起義,卻未成事。后來遠到南洋,見到孫中山,參加了同盟會,孫看他能夠發動會党力量,就授他都督頭銜。
  但因潮州方面机謀泄露,清軍到饒平縣黃岡鎮進行搜查鎮壓,革命党人陳涌波、余既成等急于應付清軍,被迫違背孫中山的指示,在許雪秋尚在香港時,于5月22日聚眾700余人倉促起事。起義軍于次日占領黃岡,成立軍政府,推舉陳、余為正副司令,同時,以“廣東國民軍大都督孫”等名義發布檄文。
  25日,起義軍准備進取潮州,与清軍激戰于汫港。清軍大舉進攻,起義軍堅持戰斗了5天,因糧械短缺而失敗。陳涌波、余既成等為保存實力,以圖再舉,解散起義軍,余等由海道潛赴香港。
  被孫中山派往惠州籌划起義的同盟會員鄧子瑜等,听說潮州起義已發動,并不知起義失敗,卻領導一部分會党武裝于6月2日在歸善縣七女湖響應。
  他們先劫奪了清軍防營的槍械,擊斃巡勇及水軍巡船哨弁多人;接著攻克泰尾、楊村、三達、柏塘等墟、村。
  起義軍和清軍戰斗了10多天,多次擊敗清軍,敵人死傷甚多。但終因寡不敵眾,加以缺乏彈藥,起義隊伍迫不得已于6月中旬將武器埋在地下,自行解散。
  9月初,孫中山命王和順率領200余人在欽州王光山起義。這王和順是几年前廣西會党起義的領袖,失敗后流亡到香港和越南西貢,后遇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孫委任王和順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都督,回去起事。起義軍于5日內便攻占了防城,擒殺縣令宋鼎元等。隨后移師攻襲欽州府城及靈山等地,在云秀橋、獅子口等處与清軍激戰,均未得手。
  孫中山立即從河內派人四出募款購械,准備接濟。
  清朝新軍統領郭人漳一面詐稱“贊成革命”,一面派兵襲陷防城。起義軍腹背受敵,堅持到9月中旬,因槍械彈藥和軍需給養均發生困難,退入粵、桂兩省交界的十万大山中。
  孫中山、黃興計划從南襲取要塞鎮南關,進攻廣西。
  孫中山委派王和順為鎮南關都督,前往桂邊那模村,同早与革命党有聯系的廣西游勇憑祥土司李祐卿聯系,議定了攻取鎮南關的計划。但李嶔卿所部游勇不服從綠林出身的王和順調動。王和順無奈,折返河內。
  孫中山改命游勇首領黃明堂為都督,以李祐卿為副都督。
  黃明堂与鎮南關炮台清軍守兵迅速聯系成功。
  12月2日,黃明堂迎著刺骨的山風,率領游勇80人,攜帶快槍42枝,由鎮南關背面小路摸索前進,向鎮南關炮台迂回偷襲。他們攀登斷澗危崖,直趨第三炮台,正在睡夢中的100多名清兵,還未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就做了俘虜。
  游勇一鼓作气,相繼奪取了第二炮台、第一炮台。
  第二天上午,孫中山、黃興、胡漢民、胡毅生和日本友人池亨吉、法國退職炮兵上尉狄氏一行10人,從河內搭火車北上。他們包了一個車廂,縱談橫語,好不興奮。孫中山更是一反常態,眉飛色舞,滔滔不絕。
  孫中山自從离開日本到了河內,清朝政府懸賞白銀20万兩索取他的腦袋,或以云南一省作為報酬,要求法國政府逮捕、引渡孫中山。孫中山一直幽居隱所,足不出戶。而今,他在荒漠的大原野上,呼吸新鮮空气。
  “我只有一個宿愿,就是進入中國最南角的鎮南關,然后懸軍万里,旌旗堂堂,貫通中國的中腹,而出中國最北角的山海關。一出山海關,愛新覺羅王朝就徹底完蛋了。”孫中山說罷,縱情大笑。
  列車經過諒山,到了安南鐵路的終點同登。他們下車步行10分鐘,便到了文淵。
  前來迎接孫中山等人的几名起義軍代表,早已在那里等待。他們牽來了5匹馬,准備了几輛馬車。大家稍事休息,就要向那模村進發。
  孫中山躍身上馬,馬鞭一揚,駿馬四蹄翻騰,身后塵土飛揚。
  黃興、胡漢民也都躍身上馬,揚鞭跟上前去。
  來到那模村,用過晚飯。當地頭目何伍集合了增援部隊,連同孫中山一行,共60人。他們點燃几十個火把,向鎮南關攀登。
  鎮南、鎮中、鎮北三座炮台,座落在右輔山上,山高林密,荊棘叢生,攀登相當吃力。
  目的地到了,黃明堂率領北炮台戰士,奏著軍樂,列隊歡迎。
  孫中山當即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
  翌日上午,清軍援兵赶來反扑。孫中山用望遠鏡觀察敵軍陣地,命令狄氏發炮轟擊,一炮擊中敵人陣地,清營著火,清兵死傷60多人。
  清兵恃險向起義軍開槍放炮,槍彈呼嘯,硝煙彌漫,震天動地。孫中山動手開炮,他感慨地說道:“反對清政府20余年,此日始得親手炮轟擊清軍耳!”
  鏖戰終日,清軍參將陸榮廷損兵折將,未能前進一步。他見硬打不行,便取緩兵之計,派一樵婦持函登台約降。
  孫中山立刻召開戰地會議,商議對策。有人說:“陸榮廷在東京加入過同盟會,此信真情可信。”另一人反駁說:“陸榮廷這契弟是個反骨仔,醉心名利,喪盡良心,不知殺害了多少同盟會兄弟,哪能和我們一起革命?不要上他的當!”
  黃明堂熟悉炮台情況,沉思良久,瓮聲瓮气地說:“我們山上大炮雖多,但只有1門可用,槍只有70多枝,子彈缺乏。我們實難久持,可以暗与陸榮廷聯絡,命他率部反正。請孫先生等火速回河內籌款購械,以便大舉進攻。”
  胡漢民贊同黃明堂的意見。但孫中山表示:“我們走了,這個炮台可能會馬上失守。”
  胡漢民辯解道:“我認為坐守在這里是不必的。我們守這台飽和數十枝槍,不是最終目的。這里的將領明白,我們在這里是無法幫助他們的。我們回河內,能想辦法策應幫助,他們決不會因此而失望的。”
  會上正在爭論,突然接到一封急信。孫中山拆開看去:“大宗糧食、槍枝、子彈,在文登被法軍扣留,交涉無效。”
  起義軍如果缺乏糧械補充,必然遭受挫折。孫中山改變了主意:下山籌款購械。他要求黃明堂率領起義軍堅守陣地5天,一俟餉械運到,立即進取龍州;同時,复函陸榮廷,要他准備內應。
  孫中山一行10人不顧戰斗的疲勞,當晚從山后小道迂回下山。
  孫中山回到河內,立即籌款。
  9日晚,孫中山接到電報:“炮台失守。”
  起義軍將領到了河內,向孫中山報告了這次戰役概況:起義軍共獲大小炮14門,步槍400多枝,和几千敵兵晝夜血戰,打死清兵數百人。大批增援的清軍部隊即刻開到,起義軍寡不敵眾,彈絕糧盡,被迫撤离鎮南關,退往越南境內燕子大山里。
  孫中山听罷,慰勉道:“這次起義,已顯示出我們革命軍人的大無畏精神,震撼了清廷,中國專制政体不久一定會被我們革命党推翻。繼續不斷地革命,是我們今后的責任。”
  孫中山在返回河內途經一個火車站時,被一名法國警察辨認出來,法國殖民當局便驅逐孫中山出安南。孫中山臨行前,將國內一切計划委托于黃興、胡漢民二人,要胡漢民負責南洋党務工作,黃興負責軍事策划工作,自己則再作漫游,專任籌款,以接濟革命之進行。
  孫中山先后任命胡漢民為南洋支部支部長和南方支部支部長,策應河口起義,与黃興共同策划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若廣東光复,胡漢民出任都督。
  黃興根据孫中山的命令,積极准備武裝起義。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