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二三四、從許閣到賈閣


  段祺瑞的臨時執政府,在成立時曾宣布是一個過渡性組織,只是為了召集善后會議和國民會議。因此臨時政府在法律上既沒有地位,在時間上也到了壽終正寢之日。所以不待奉張和馮系的均勢破坏,臨時政府的改組已有需要了。到了“奉變”發生,北京的政治發言權,由張、馮而轉為馮玉祥一人,馮一方面表示擁護段,另一方面卻逮捕了段的智囊曾毓雋和姚震。段祺瑞的臨時執政政府,便愈有“不可終日”的樣子。另一方面,由于現政府的非改組不可,對于后繼政府的問題,各方也意見紛歧,爭議難決。當時各派意見約為:
  一、黎元洪复職補足他未完的八十三天任期,在這八十三天內籌備后繼政府的組織——這是舊國會護法派的主張。武漢方面似乎對此很有興趣。郭松齡方面因饒漢祥的關系,也可能相對的贊成,但馮玉祥极反對,多數不能實現。
  二、改行委員制。是國民党及馮玉祥左右一部分人的主張,十一月底的國民革命示威運動,就倡設立國民政府委員會,后因馮使人征求外交團意見,他們表示如中國行委員制,他們即各下旗回國,所以作罷。
  三、恢复去年的攝政內閣。這一說与馮玉祥方面及武漢方面都有淵源,不過馮所主張的是完全恢复去年黃郛的攝政內閣,武漢方面卻主張段下野后以顏惠慶組閣攝政。
  四、維持段祺瑞個人,在現在的臨時執政政府下增設負責的內閣。因為馮玉祥不欲驟然去段以自當政治之沖,所以退一步僅去段氏左右接近奉系的安福派,而留住段氏,加設內閣,以便借段氏的發號施令,行使自己的發言權。許世英的組閣運動,就是顯著的證明。
  段祺瑞的臨時執政在風雨飄搖的時候,他加速修正臨時政府制,增設國務院,恢复設置國務總理。段之所以出此,是為了給自己留退步,因為一旦他打算引退,必須有一個攝政的內閣作為過渡。
  14年12月26日,段下令修正臨時執政府制,增設國務院,令云:
  “去年臨時政府成立,本執政以不忍人之心,處不可為之勢,勉徇眾議,出任維持,冀本良心之主張,為徹底之改革,曾于馬電陳述梗概,复經善后會議,詢謀僉同。既与國人慮始于前,方期共同負責于后,乃一載以還,用人行政,未符本怀,和平統一,終難實現。中夜彷徨,惄焉如搗,惟有修正臨時政府制,增設國務院,以專責成。嗣后凡百設施,以及改革建設諸大政,均由國務會議,審量全國之趨向,博稽人民之公意,迅速籌議,共策進行。但求救國有方,共和永固,本執政決不稍持成見也。
  第一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臨時執政總攬政務,發布命令,統率陸海軍。
  第二條臨時執政對于外國為中華民國之代表。
  第三條臨時政府由國務院贊襄臨時執政,決定政府,處理國務。
  第四條左列各員均為國務員:
  一、國務總理。
  二、各部總長。
  第五條國務會議由國務員組織之,以國務總理為主席。
  第六條臨時政府設國務院及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農商、交通各部。
  臨時政府之命令及凡關系國務之文書,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全体或分別副署。
  第七條本制自公布日施行,俟正式政府成立廢止之。”
  同日,段祺瑞下令,以許世英為國務總理,王正廷為外交總長,于右任為內務總長,陳錦濤為財政總長,賈德耀為陸軍總長,杜錫珪為海軍總長,寇遐為農商總長,馬君武為司法總長,易培基為教育總長,龔心湛為交通總長。
  段祺瑞發表許世英組閣,是為了留段自己下台的地步,可是許世英就任國務總理后,由于許多閣員不肯就職,所以政局仍呈扑朔迷离的局面。15年1月2日晚,許世英在其寓邸宴請各閣員,內務總長于右任堅決請辭,意外的是司法總長馬君武則宣布就職。
  5日晚,許世英宴段良駿、張樹元等商量段祺瑞的退職通電。6日晚段祺瑞在自己的官邸召集會議,商量下野事,許世英稱外交總長王正廷、教育總長易培基表示非見到段祺瑞批簽下野的電報后,不肯就職。段听了很气忿,就對許說:把下野電拿來我看。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看,從許手中拿的底稿,在上面簽一個“閱”字,表示已經批了。這通下野電云:
  “祺瑞勉執國政,荏苒一年,事愿俱違,心力交瘁。每念四野之瘡痍,益增五中之悱惻。繼之時變叵測,善后維艱,應即尊重迭次宣言,還我初服。政權交國務院負責執行,自十六日起即不視事。所愿各省長官,本悲憫之怀,懍佳兵之戒,多難所以興邦,成功不必自我。”
  7日許閣除了外長王正廷、內長于右任外,均已就職。許閣乃召開第一次閣會,財長陳錦濤、陸長賈德耀、海長杜錫珪、司長馬君武、農長寇遐、教長易培基、交長龔心湛均出席。
  當天晚上段祺瑞的親信王揖唐、陳宦、湯漪、龔心湛等認為馮玉祥既已下野,張作霖亦傳說有下野意,吳佩孚、孫傳芳則通電主張結束軍事,張之江等又通電擁段,局勢又趨緩和,段自無下野的必要。所以由段批閱字的下野電本已交電務處待發,臨時又追回。可是通電雖已追回,8日各報都將這通電報披露,段因此大為不快。
  許世英獲知段祺瑞變了卦,乃赶赴執政府,勸段仍發下野電以免引起閣潮,湯漪指著許世英罵:“你為什么迫執政限期下野?”許無言以對。8日下午4時執政府召開特別會議,許乃聲稱辭職,拂袖而去,即晚移住德國醫院。他到德國醫院后,鹿鐘麟派人到醫院又把許接了回來,而段的左右則表示通電可發,但不提下野事,遂由湯漪把前電加以修改,從中段起改為:
  “際茲時變,善后維艱,前者修改臨時政府制,增置中樞,謀庶政之公開,補闕失于既往,但期利國,宁有成心,所望各建讜言,迅定國是,即釋重負,俾踐前言。”
  段的左右要龔心湛去找許世英,勸他仍出席閣會。因此,9日的閣議許仍出席,提出段修改的通電,決議照修改電拍發。于是16省區代表由劉汝賢領銜發出通電,略謂:執政表示下野,奉諭原擬16日起不視事,嗣因各方責勉,國家重器付托之方,當听各方公決。若遽擺脫,引起事變,咎仍難逃,勉各省區軍民長官速籌辦法,俾卸仔肩等因,請諸師速籌大計以定國是云云。
  在段祺瑞醞釀下台時,誰為段繼,是一個大問題,正在這個時候,吳佩孚通電主張收束軍隊,尊重法律。吳的這個通電好像是一個政治測量气球,意在易“討賊”大旗為“尊重法統”的標幟,吳且表示不是擁曹,以免除各方認為直系要獨占中央的疑慮。就吳本人來說,他一直不贊成曹錕輕率地登上總統位子,賄選一事使吳最為痛心,然而吳是個有舊道德的軍人,他不能明白地反對。今天他東山再起,如果先擁曹,事實上一定得不到各方的支持,所以吳不談曹錕复職而談尊重法統。
  當時的混亂局勢中,尊重法統是一個最高明的號召,所以吳的“世電”發表后,各方复電紛至沓來,吳的地位為之大增,至少在政治上的發言權大為提高。
  于是恢复攝閣,承認曹錕辭職,恢复國會,修改憲法,組織合法政府之說,蜂起一時,暗与吳佩孚的主張相符。一時各方視線又集中于武漢,与留漢之國會議員。
  漢口之國會議員乘此時机發表宣言,對時局主張四項:(一)恢复13年攝政內閣。(二)恢复舊國會,改選大總統。(三)改選眾議院。(四)修正憲法。
  各方對這個問題,都表示了意見,不過各有主張。張紹曾在天津有電尊重法統;唐紹儀在上海也通電主張恢复法統。蕭耀南答复孫岳、孫傳芳電謂軍事略定,即需制憲,并有亟應制憲的八大理由,主張制憲刻不容緩。這個主張是制憲,与護憲大不相同。章炳麟則表示反對護憲而主張護法,由黎元洪复位,改選眾議院。
  綜合當時情勢,恢复法統之說略占优勢,但有兩派:
  (一)護憲派:承認曹錕時代憲法,恢复舊國會,准許曹錕辭職,另選總統,恢复攝政內閣,由顏惠慶或黃郛擔任。
  (二)護法派:恢复約法及舊國會,由黎元洪補滿任期。
  在馮系的國民軍中,對此意見也分歧:
  國民一軍主張仍由段祺瑞、許世英暫維現狀。
  國民二軍主張段祺瑞下野,對時局的善后,主張根据孫中山宣言,召集國民會議,解決國是。
  上海方面則有各省代表集議,或主張擁護黎元洪,亦有主張擁護唐紹儀。
  武漢成為商討國是的重心,張作霖派張景惠到漢与吳會商,吳又派參贊葛應龍到南京晤孫傳芳,孫則派楊文愷到武漢。
  政治局勢混沌而紛歧,財政方面更是糟得不得了。許世英攝閣未成,組府后為了財政焦頭爛額。
  無論是護法或是護憲,盡管政客們吵得很凶,可是問題在于實力,沒有力量什么都是高調,就是高坐北京執政府的段祺瑞,他的命運也決定于實力人物對他的支持。段的可悲之處,是他已成一個毫無力量的人,安福系臭名洋溢,眾目所矚,自然不能死灰复燃,徐樹錚又被殺于廊房,段自己的力量現在是完全談不上了。正因為群雄逐鹿,根本不把段放在眼睛中,所以才有法統和擴憲的呼聲。
  這時,在天津的張紹曾是最積极的。天津張宅冠蓋云集,孫洪伊、谷鐘秀、王家襄等均主張恢复法統,由在津議員先簽字,繼而派人入京拉扰各派議員加入,推張紹曾訪黎元洪,表達擁護之忱。張表示已獲得各方實力派的同意。國民軍告訴張說:如果黎元洪不入京掌握實權,即可相商。張紹曾對馮玉祥有過照顧之恩,所以張、馮之間有講話的余地。而張又和吳佩孚是親家,傳說吳也有電請張出山,所以張組閣的聲浪极高。
  黎元洪亦在天津私邸宴請議員,黎宅門前久已冷落,現在又趨熱鬧。
  黎、張會面,未得具体的決定,可是張紹曾則已采取行動,指定地點,招待到津議員,擬在天津開會后,發表通電促段下野,請黎复任,恢复張紹曾內閣。如黎不肯复位即由張攝政,國會移京,修改憲法,選舉總統。由于直督孫岳有取締津派議員開會說,故張的組閣亦不順利。
  天津在密鑼緊鼓,北京則欲罷不能。許世英本是過渡內閣,有人說他的內閣的過年(農歷年)內閣,因其只是張羅年關如何度過。當時許世英所奔走的是發行庫券,決先發600百万,過年后再發行200万。債券的折扣是八二,扣息兩年,實收六六。事實上過年前財政庫券僅銷500万,票面實得330万,另300万以四折由中法儲蓄會出面,押借得120万,兩筆實共得450万,入不敷出。許世英于15年2月10日左右匿跡東交民巷,16日上辭呈,段祺瑞令給假六天,由賈德耀代理閣揆,嚴璩代理財長,可是嚴璩已秘密赴天津,財政部各司司長又紛紛辭職,財政困難,主管的人又都棄職出走,政府已呈真空狀態。至2月16日賈德耀請辭本兼各職,許世英則于18日遞第二次辭呈,國民系敦促賈德耀代理閣揆,賈遂于20日就代揆,就職后通過了討吳(佩孚)恤蕭(耀南病逝),查辦魯張,任命鄂督、鄂省長及魯督、魯省長等令。這些當然是國民軍的主張。
  21日段祺瑞拒絕下達關于魯督和省長易人之令,賈德耀受國民軍方面詰問難以作答,遂于22日晚再辭代揆,段退還賈的辭呈,請賈再代十天,同時下令慰留許世英,但許于23日、28日連上兩次辭呈。
  15年3月3日,許世英內閣提出總辭,段祺瑞在執政府召開國是會議,決定:(一)准許世英內閣總辭職,(二)特命賈德耀署理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賈德耀受命后即著手安排組閣事項,4日下午決定了全体閣員名單:
  國務總理賈德耀
  外務總長顏惠慶
  內務總長屈映光
  財政總長賀德霖
  陸軍總長賈德耀(兼)
  海軍總長杜錫珪
  農商總長楊文愷
  司法總長盧信
  教育總長馬君武
  交通總長龔心湛
  國務院秘書長鄧漢祥
  3月5日賈德耀在私邸邀集閣員聚餐,共商政見。6日財長、內長、交長均就職,外長顏惠慶不允就職,農商總長楊文愷是孫傳芳的總參議,亦不愿就職,教育總長馬君武則因教育經費無著,頗消极。司法總長盧信9日就職。
  顏惠慶于8日致書段祺瑞,謂戰事相循,影響邦交,外交一職,無論何人,折沖無述,況關稅會議正与各國商定稅率及整理外債,爭議多端不易就緒,幸身非外長,尚有回旋余地,如或兼充,恐多阻難,請准辭職云云。
  9日閣議准外長顏惠慶辭職,暫以次長曾宗鑒代部。農長暫不派員代部。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