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8年4月中旬,歐洲和約大致上已討論得差不多了,于是,和會重心才回到討論山東問題上。 16日最高會議討論山東問題,威爾遜建議把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先交和會接收,俟中國將山東重要地區辟為商埠后交還中國。牧野表示反對,英、法、意三國代表也不支持美國的建議。21日,牧野單獨謁見威爾遜,仍然堅持日本應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威爾遜提出折衷建議,擬將德國在太平洋區域的利益交与協約國及參戰國“公平分配”,同時各國放棄在華的勢力范圍。牧野認為,如果各國愿意放棄在華的勢力范圍,日本亦可放棄,但山東問題必須按照日本的意圖處理。 威爾遜接見牧野后,即約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意國首相奧蘭多舉行四巨頭會議,威爾遜把和日本代表接触的經過向其他三巨頭報告,勞合喬治建議把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讓与國聯,由國聯以委任統治地的方式接收管理。 22日上午,美、英、法、意四巨頭開會,意國代表因為爭奪阜姆問題未達目的,忿而退出會議,于是四巨頭變成了三巨頭,巴黎和會因意國代表的退出而發生了裂痕。因此,日本代表乘机強硬起來,堅決反對國聯代管,宣稱已奉到本國政府的訓令,如果山東問題不能滿意解決,日本即不簽字對德和約,必要時日本代表可以退出會議。同時,日本代表將把1917年日本与英、法、意等國所訂有關山東問題的密約公布出來。在這密約上英、法、意都默認日本有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 意國首相奧蘭多退出最高會議,使巴黎和會遭遇困難,因此日本的乘机敲詐竟然生效,因為大家怕日本代表也步意國后塵退出和會,則和會等于瓦解,對戰后國際合作損害极大,這种情勢下,中國便吃了很大的虧。 22日下午美、英、法三巨頭繼續最高會議,會議主題討論山東問題,中國代表陸徵祥、顧維鈞被邀列席,由于大的形勢不佳,山東問題是凶多吉少,中國代表怀著极端沉重的心情列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致詞,他就中國的要求以及和日本的爭執作了一個結論,他說: “我們參加世界戰爭,主要目的就要維持條約的神圣,中日兩國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廿五日的中日協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廿四日換文于后,英法等國与日本所訂的條約又有維持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義務。在這种情形下,山東問題似無法變更!” 威爾遜的話只是顧及了一方面,就是尊重條約的神圣,可是很多條約都不神圣,不平等的條約是應該予以修改的! 威爾遜總統以條約神圣為理由,不肯面對現實,主持正義,這也難怪,因為條約究竟是比較可以信守的文件,可怜的是中國自清末以來,在國際事務上吃夠了條約的苦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來說,全是血腥的烙印。 當威爾遜在最高會議席上宣布維持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是根据中日所簽條約時,顧維鈞代表起立發言說: “本席對總統閣下的意見表示反對,因為一九一五年的中日條約,中國政府是在日本提出最后通牒后被迫接受的;至于一九一八年的續約換文,是以一九一五年的條約為根据。中國政府在被迫的情形下所接受的條約,是不是應該視作神圣的條約呢?” 顧維鈞年紀輕,英文好,并且儀表和談吐都很高雅,他的話竟把威爾遜的意見駁倒,然而威爾遜立刻反駁說: “顧代表的話并不全符事實,一九一五年中日之間的問題,中國可以說是受壓迫,但是一九一八年九月間協約國已經處于絕對的优勢,日本當時決不能再以武力恫嚇中國,為什么中國在換文上卻有欣然同意的字樣?” 顧維鈞答复說:“當時的情形也很特殊,因為日本在山東不肯撤兵,地方備受騷扰,民情异常憤激。中國政府當時為了避免激起事變,所以才承認簽訂這個續約。請問英法兩大國和日本簽署這個條約時是在一种什么情況下?”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頗有歉意地說:“英國和日本簽訂密約時,地中海以東地區的局勢异常緊張,英國這時不能不依靠日本的協助,所以才簽了這個密約。現在想來,當時付給日本的代价似乎高昂,不過條約已經簽署,也非信守不可!” 勞合喬治的話有兩點意思,其一和中國一樣,英國和日本簽署有關山東問題的密約是被迫的;其二英國認為縱然是被迫,為了條約是神圣的,也只有信守。 威爾遜解釋說:“美國和歐洲國家并非不愿意主持公道,無奈受了以前各項條約的拘束,因此對中國的處境幫不上忙。好在國際聯盟就要成立,將來如再有強加于中國的,國聯會員自有援助中國的義務。” 勞合喬治也說:“我可以明告中國,世界各國對于中國都抱有好感,目前因受到條約的拘束,無能為力。如果日本對中國的目的范圍超過了以前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英國即無支持日本的義務。如果日本今后再欺侮中國,我愿向閣下保證,英國一定給中國以支持!” 三巨頭會議的主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也表示態度,大致和勞合喬治的一樣。中國代表雖經苦斗,卻在“條約神圣”的題目下黯然失敗,退出會場。 8年4月22日顧維鈞舌戰美、英、法三巨頭一幕,我國首席代表陸徵祥亦有電報報告外交部: “本日下午大會,以四領袖名義來邀出席。祥偕顧使前往。美總統、英總理、法總理均到,意總理缺席。美總統先稱:‘日本代表欲將膠州問題于草約內專列一條,昨將來謁,今日上午又在四國會議中爭持甚堅。現查該問題實為复雜。中國日本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之條約換文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之續約于后,而英法等國亦与日本協定條件,有維持繼續德國在山東權利之義務。此次戰爭本為維持條約之神圣。’等語。祥即請顧使以英文答复,大致謂:‘一九一五年之約,為日本哀的美敦書所迫而成,當時為保全東亞和平,不能不隱忍。一九一八年者,亦即根据前約而來。’等語。美總統稱:‘一九一八年九月當時,協約軍勢甚張,停戰在即。日本決不能再強迫中國,何以又“欣然同意”与之訂約?(指山東問題換文)’顧使答以‘當時日本在山東之軍隊,既不撤退,又設民政署,置警察課稅,則地方不胜其扰,非常憤悶。政府深恐激生事端,故又致有此約。該約亦只有臨時之性質。以我所見,英日等各項協件,均因戰事發生,當然于本會可有變更之法。’英總理稱:‘英与日本協定條件之時,全國海軍萃于西方,地中海東部空虛,德人复行潛艇戰略,不能不仗日本援助。吾輩亦明知當時所允讓日本之价,未免稍昂,然既有約在先,究不能作為廢紙。此次戰胜,不能謂為日本加入之力,但日本曾以實力援助戰事,事實亦不可借辭沒卻。擬將膠州問題分兩層辦法:一、添中日協定憑据。一、使日本繼承德國權利。中國于兩法之中。何者為愿?’顧使詳陳一切弊害。英總理又請將所詢兩層答复。顧使告以:‘答复以前,應先聲明者,就比較而論,德國從前所得,尚無鐵路上軍警等權,然即使日本僅僅繼承德國權利,則危險實已難名。吾為此言,慎勿誤以中國尚有同情于德國是幸。’法總理稱:‘此層固可慮。’顧使續稱:‘中國多數人民,以為應与歐、美、日本共相提攜,但未嘗無一部意見,以為此項問題當由亞洲自理,應單獨与日提攜。若此次在會中未見有公道之主張,實為失望。’美總統稱:‘歐美并非不欲主持公道,無如為先時种种條件所束縛。現幸國際聯盟會成立,該會宗旨,專為維持各國獨立及領土完全。中國已為會員之一,將來如再有強力欺凌中國者,在會各國,自有援助之義務。’顧使又稱:‘与其醫治于發病之后,何如防范于未病之先?’英總理又稱:‘頃吾屢詢兩層辦法,比較之中,孰為有利,原非數分鐘內可以解決。吾當再与專家接洽。’美總統又稱:‘當再令專家研究。’英總理并稱:‘今日吾可以明告中國,世界各國多与中國較有感情,現為條件所拘束,殊無可如何。但使日本對于中國所求有逾于德國所得權利以外者,英國即無維持日本之義務,以后日本再有欺侮中國之舉,英必愿為中國助力。’法總理稱:‘英總理所言,亦即完全為我之意。’云云。遂散。查英總理所擬兩法于我均為失望。美總統一方面似頗表示躊躇,苦無善法周旋。現擬一方面竭力再与英、美、法各專家接洽,一方面再竭力托美堅持。必不得已,則以全力設法使草約內不至將膠州問題專列一條,而仍渾含于德國在本境以外所有一切權利,應交由五國公同暫管之一條,惟均苦毫無把握,合先密達,乞訓示。” 中國代表團于接到美、英、法三巨頭對山東問題的決議案后,即提出了正式的抗議,抗議文如下: “按德人之占据山東權利,始于一八九七年,當時普魯士武人,借口小故,強迫中國讓与,顯系一种侵犯手段,華人至今不忘此恥。今三大國若以此項權利,移讓于日,是承認侵犯手段為正當矣。況日本在南滿与蒙古東部,業已十分猖獗,今若加以山東為日所有,則日本可在北京出口之水道,即直隸海灣之兩岸,鞏因其地位。且得霸据直達北京之三大路線,從此北京將為日本勢力所環繞,不亦大可懼乎?中國于一九一七年,向德奧宣戰,加入協約,所有中國与德奧前訂各約,一律取消,然則德國權利,當然歸還中國。且中國之宣戰,曾經協約及公同作戰各國政府正式承認,及今三大國會議,解決膠州与山東問題,反將前屬于德人之權利,讓給日本,由此可見大會議所讓給与日本之權利,在今日已非德人所有,乃純粹之中國權利。且中國亦協約之一,并非一敵國,中國在協約中,固較懦弱,但總不能以敵國待之。抑有進者,山東為中國之圣地,孔孟之教,深入人心,我中國人視山東為文化之發祥地,焉肯輕讓于外人?至于三大國會議,既有歸還中國之意,何以第一步,必將該地移讓与一外國,然后由該國自愿,再將該地歸還原主?此种重疊手續,不知何所根据?代表等早知日本之要求,系根据一九一五年之中日條約,及一九一八年之交換文件。但一九一五年時,中國所以簽約者,實為強權所迫,世人當憶日本提出哀的美敦書,強迫中國承認二十一條要求,否則大戰立見于東亞。再一九一八年之交換文件,乃因日本允許撤退山東內地之日兵,并取銷各民政署,代表等亦知三大國所以議定如此解決者,實以英法曾于一九一五年二月三日,允許日本在和會席上,助其奪得德人在山東之權利。然當時此等密約,雙方訂結,中國并未加入。其后協約國勸中國參戰,亦未曾將密約內容,預先通告。及中國于加入協約之后,直至今日戰爭了結,和約告成,中國反為各大國之商議品与抵償品,其何以堪?或曰大會議之認可日本要求,乃所以保全國際同盟也,中國豈不知為此而有犧牲?但中有不能已于言者,大會何以不令一強固之日本,放棄其要求(其要求之起點,乃為侵犯土地。)而反令一軟弱之中國犧牲其主權?代表等敢言曰:此种解決方法,不論何方面提出,中國人民聞之,必大失望,大憤怒。當意大利為阜姆決裂,大會議且為之堅持到底,然則中國之提出山東問題,各大國反不表同情乎?要知山東問題,關于四万万人民未來之幸福,而遠東之和平与利益,皆系于是也。” 民國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巴黎參加了巴黎和會后返國,他是充滿理想而來,卻帶著無限失望而返,當時美國國內也是一片反對巴黎和會的聲浪,果然,后來美國國會否決批准巴黎和約,同時也拒絕加入國際聯盟,因此美國便退出了國際事務的過問。當時的國際情勢顯示: (一)巴黎和會失敗了,如果沒有再一次國際會議,國際間便形成了僵局,勢必使很多問題無法解決。 (二)美國在國際間陷于孤立,尤其是因為美國反對日本在中國的獨占性和优先性。因此日本變成美國在遠東的主要敵人。美日不免一戰的呼聲忽然盛熾。 (三)日本在東南亞崛起,是有賴于英日同盟之賜,英日第三次同盟應于民國九年(一九二○年)期滿,日本派皇太子裕仁到英國訪問,主要就是為了活動日英繼續同盟,當時英國為了要保全其在中國和印度既得利益,所以樂于接受。可是美國卻強烈反對,而英國各殖民地政府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和日本對立,所以反對繼續這個聯盟。 (四)日本在歐戰期間,乘列強無力東顧,所以一心想吞吃中國大陸,同時破坏中國獨立与机會均等,戰后利用巴黎和會,取得山東半島的优惠,導致了國際緊張和不安,如果不能妥善調整,勢必會導致新的戰爭。 (五)由于互不信任,美、英、日三國便開始了海軍競賽。 (六)美國躍登世界最富強的國家,改善了世界情勢和舊的國際關系,美國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負債國(欠歐洲國家卅六億美元),變成了戰后的債權國(歐洲國家欠美國一百六十八億二千万美元)。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