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
本文發表于《書与人》99、5 星移斗轉、物是人非。現在這代科幻迷的記憶里,鄭文光、童恩正、金濤、肖建亨等名字已經恍如隔世。稍后領數年之風騷的姜云生、吳岩、何宏偉等人的作品也有如霧里看花。今天,一批嶄新的名字构筑了九十年代中國科幻的光輝。而這些作者中間,王晉康、綠楊、韓松、星河四位無疑最為耀目。他們不僅作品水平堪稱典范,而且風格各异,恰好代表著科幻創作的四個基本方向。現一一推介如下。 預言派“掌門人”:王晉康 不了解科幻的人,常把科幻小說當成未卜先知的符咒讖語,索要其“兌現率”。其實,真正在對未來作出預言的科幻小說并不多,只是科幻門派中的一种。其代表遠有凡爾納,威爾斯的個別作品,近有葉永烈的《小靈通漫游未來》等等。當今中國科幻界,只有王晉康一位在這個領域進行著孤獨的探索。 王晉康于1948年出生于河南鎮平。是河南南陽油田的高級工程師,河南省作協會員。由于出身問題,王晉康在早期生涯中迭遇挫折,一紙“此人不予重用”的密件緊箍咒般在他的檔案里“相伴”多年。坎坷的人生經歷給予他丰富的創作素材。兼之受過系統的自然科學教育,又有扎實的純文學創作基礎,文筆老練,具備了成為优秀科幻作家的全部潛力。93年,王晉康發表了科幻處女作《亞當回歸》,一奪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自那以后,王晉康連續發表長、中、短篇科幻小說二十余种,五十余万字。多次獲得銀河獎的特等獎和一等獎。并在九十年代出現的一批新科幻迷心目中享有幻壇至尊的地位。 王晉康性格深沉,為人謙和。但談吐不凡,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俱佳者。記得在北京清華園舉行的九八年銀河獎頒獎大會上,王晉康以一個真正科幻小說家的風格進行了發言,奇妙的科幻构思和优美的文學語言融合在一起。內中有一句,大意為:人類長壽基因肯定要在下個世紀被發現,在座的同學中如果有哪位受惠于此,有幸活到二十二世紀,不要忘了給我們這些九泉之下的老家伙發一封E-mail。此言一出,滿堂掌聲。 下面向讀者介紹他的長篇、短篇代表作各一。 1長篇代表作《生死平衡》 1977年,人類徹底消滅了天花病,世界衛生組織某官員來到索馬里北部的一個村子,走訪世界上最后一個天花病人。不料卻得知,有三個不明身份的阿拉伯人取走了病人的病毒樣本。 2031年,中東地區局勢驟然緊張。擁有世界上最后一塊大油田的C國被告之,它的鄰國L國將對其發動史為“新月行動”的入侵。美、俄、日、韓等國組織了聯合艦隊駛進海灣地區進行干預。但L國境內一直沒有軍事調動的跡象。 C國實權掌握在首相肖卡德手里,他的儿子法赫米自動患有嚴重的過敏症,不得不生活在与世上隔絕的玻璃罩內。一位名叫皇浦林的年輕人中國醫生來到C國旅游,資費耗盡。便開始尋找富裕病人賺取診費。旅店老板將其介紹給首相夫人。皇浦林為他施用奇特的藥劑,十五天后,法赫米果然走出玻璃罩,恢复正常人生活。不久,皇浦林愛上了法赫米的妹妹艾米娜。孰料自私刻薄的艾米娜要求皇浦林不飲不食,在窗外的石榴樹旁呆上十天,才考慮他的請求。皇浦林又用那种藥劑對自己的身体進行處理,果然突破人体生理极限,以絕食絕飲的方式度過了十天。 原來,几十年前,皇浦林的祖父皇浦右山創立了平衡醫學學派。他認為,西方醫學繞過人体自身免疫系統,直接与各种病原体作戰。雖然可以暫時治愈一些病症,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卻不斷下降,各种病原体反而會不停變异,產生抗藥性,使抗菌素藥效大降。是一种飲鴆止渴的治療体系。皇浦右山用几十味中藥配制成“人体潛能激活劑”。此藥不能直接殺滅病菌,但可以激發人体免疫系統的潛力。幫助人体戰胜各种疾病。由于皇浦右山的理論和實踐与現代西醫原則相悖。故他和他的后代一直被視為“江湖醫生”。 与此同時,L國在總統薩拉米,副總統阿齊茲的策划下,向C國發動了代號“新月行動”的細菌戰。他們將几十年前秘密取得的天花病毒培養成毒性更大的變异体,并將其寄宿在野鴨体內。通過人工植入電极的方式使野鴨飛向C國,為掩人耳目,他們又借隕冰襲擊C國為借口,制造了天花病毒來自外太空的煙幕。C國居民成批發病。世界各國紛紛組織醫生援助C國,但他們只能用西醫的疫苗法對付病毒,而L國則不斷秘密投放新的病原体,使醫生們的努力歸于無效。 同樣身染重病的肖卡德首相派人從北京請回皇浦林,皇浦林用大批中藥臨制配制成人体潛能激活劑,挽救了大批C國人。他還從野鴨体內發現了L國發動細菌戰的秘密。為逃避戰爭罪責,薩拉米只好拋出阿齊茲,以其擅自發動細菌戰為由將其逮捕。中東局勢暫告平息。大病不死的埃米娜也改掉了小姐脾气,与皇浦林生活在一起。 七年后,久經變异的病原体在世界各國總爆發。現行醫療体系完全失靈,只有接受過全民劣性刺激的C國人因為曾被有效地激發了免疫潛力,抵制住了病魔的入侵。 《生死平衡》討論了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它分析了中醫西基本理論的差异,對一味用外力治病的西方醫學提出置疑。《生死平衡》中還有大量阿拉伯民俗的描寫。大大開闊了讀者的眼界。需要說明的是,閱讀這部作品要求讀者有一定的科學方法論方面的基礎,否則,很容易將“平衡醫學學說”与眼下風行的一些“偽气功”理論混為一体。進而以為《生死平衡》在為此類邪說張目。其實兩者雖表面相似,骨子里仍如南轅北轍。 《生死平衡》的人物刻划非常成功。主人公皇浦林一反科幻小說中童話英雄的模式。他其貌不揚,狂放不羈、且花天酒地。但在人禍降臨之際,仍然充分展示了醫生的職業道德。此外如薩拉米的瘋狂陰險。皇浦右山的憤世嫉俗,埃米娜私自高傲等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在一向重事理敘述,輕人物刻划的科幻小說中獨樹一幟。 2短篇代表作《失去它的日子》 根据大爆炸宇宙學理論,在宇宙形成的最早期()秒里,經歷了一段加速膨脹。到()秒即告結束,變成減速膨脹。兩個階級過度時形成了一組孤立波,并一直處于宇宙膨脹的邊緣,一旦宇宙膨脹停止并轉為收縮,該波束就會從時空邊界上反射回來。掃過宇宙內部。由于所到之處任何物体都發生同步脹縮,所有儀器均無法記錄下這組波峰。這個宏偉的宇宙規律构成了這篇小說的背景。 故事是通過一位普通老人的日記講述的。他的大儿子逸壯天生弱智,二儿子逸飛則聰穎過人,年紀輕輕就成為物理學家。一天,所有的人都感到一种發自內心的震撼。但沒有任何儀器顯示這种震動。以后,每隔22小時55分,這种震撼就會周期性地降臨。連續震撼使正常人的智力逐漸下降,而弱智人則不受影響,人們逐漸忘記了科學技術成果,社會組織趨于解体。逸飛推斷出事件的真相,但無力回天,只好在城市供應系統崩潰后,帶家人逃進一個山中熔洞避難,后來,所有的震波都已掠過太陽系,人類的智力又逐漸恢复。但他們仍要從一片廢墟中重新開始文明進程。 該作品在使人了解一些宇宙學基本常識外,也使人感受到自身在宇宙中的渺小位置。作品在不長的篇幅中全方位地描述這樣一場災難,給人以相當的震撼感。由于作品不再象以往科幻小說那樣以科學家為主人公,而是通過普通人的角度進行敘述,給人以親切感,作品中的科學知識也因此通俗易懂。 藝術派掌門人:韓松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歐美各國一批科幻小說家不滿其前輩專注于太空探險、星際戰爭、奇妙發明等題材,于人性和藝術開掘不夠的弊病,主張大力提高科幻作品的文學品味。遂于江湖上扯起旗號,名曰“新浪潮”,開科幻之新風。當代中國科幻作家中与“新浪潮”流派創作風格最為接近的,便是北京的韓松。 韓松本是重慶人,到北京求學而有大成。先為文學學士,后為法學碩士。現為新華社記者。韓松參与撰寫的非科幻作品《妖魔化中國的背后》風靡一時,“妖魔化”一詞已成公共詞匯。八十年代末,韓松以《宇宙墓碑》一作敲開科幻文壇之門,一舉獲得首屆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大獎。韓松是中國科幻圈里少有的文學專業人士,對科幻創作進行藝術升華的重任也非其莫屬。而韓松本人也确實在這方面進行過認真的探索。 韓松性格謙和內斂,不大參加社交活動。我与他只見過一面。觀其体貌舉止、頗似日人。且人与文相類,如深井一般,表面波瀾不惊,但內涵深不可測。 《宇宙墓碑》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基本上沒有情節,講的是數万年后,人類足跡已踏遍銀瀚。考古學家們開始探索外星宇航探險初期的筑墓風俗。當時,太空航行風險迭出,犧牲頗多。為使宇航員的探索精神長存于天地,宇航局專有營建墓碑的机构。他們自地球運去巨大的預制件,在宇航員犧牲處,根据當地的自然環境,設計出宏偉且和諧的墓碑。此風俗延續數千年,忽一日,宇宙中所有的人類墓碑一齊消失,仿佛沉睡的宇宙偶爾蘇醒,提示人類要与自己合而為一。 小說的上半部分由考古學家敘述,下半部分是一封“最后一個墓碑營造者”的遺書。整篇小說气勢宏大,關于多處宇宙墓碑的外形描寫堪稱科幻美學中的典范。 与《宇宙墓碑》類似,《燦爛文化》也是一篇“文化科幻小說”。該作品講的也是宇宙征服大背景下的故事。人類在數万年間文明几落几起,遂与早年遠征外太空的前輩失去聯系。宇航員的諸多努力成了傳說。据稱在某個行星上曾經出現過叫作“燦爛文化”的地球殖民文明。好事者自發組成考察隊,到該星考察。結果不但未發現“燦爛文化”,反到迭遇風險。幸存的人們終于找到“燦爛文化”的遺跡,卻發現上面留有自述,講無數年以前,一批尋找“燦爛文化”的人來此,無法安全返航,遂扎根下來,終于在千難万險中開辟出真正的“燦爛文化” 韓松此類作品大多類似巨著的提綱,由于种种限制,作者無法將這些提綱發揮成大作,甚為可惜。 不少科幻界人士總想將卡夫卡的牌位列于科幻先驅之靈堂。不知韓松有無此觀點。但韓松無疑是大陸科幻作家中最有卡夫卡風格的作者。筆者對深奧之現代派文學理解不深,對卡夫卡作品的特點大致只有如下印象:“白日撞鬼,見怪不怪”。韓松的某些作品就是這种“白日見鬼”的荒誕寫法。 《末班地鐵》講的是一個混到快退休的小職員,終日在家庭和單位的兩點一線中往返。途中的地鐵站是他唯一可以有所遐思的地方。一日他乘末班地鐵返家。忽然發現除了他以外的所有人都昏迷過去。主人公逃出車廂,但走不出上鎖的車站大門。回頭看到一些小矮人自地鐵隧道深處走來,將乘客一一放入大玻璃瓶帶走。主人公幸免于禍。不料第二天此事無任何人提及此事。地鐵站,新聞媒介均不知此事發生。此事遂成一荒誕回憶留在主人公心上。最后,主人公竟不知何故死在一個大玻璃瓶中,且火化后一點骨灰都沒有找到。此類作品還有《三峽之旅》,《逃出憂山》等多篇。 韓松的作品大量借鑒西方現代派藝術的表現手法,重感受而輕情節,每篇作品需讀之再三,妙處方顯。是為文化人寫的科幻小說,較難流傳,影響面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會越來越体會到韓松科幻小說的藝術价值。 通俗娛樂派掌門人:星河 四大掌門中唯星河屬江湖出身,后被“招安”到北京作協。因此性格上頗有江湖特色:樂觀、熱心、孩气、大大咧咧。任何人都可以拿他開玩笑而不怕將其惹惱。記得在天津大學科幻協會成立大會上,會員們以“奇想”為形式進行想象力游戲。忽遇一題:碰到外星生命當如何處置。科幻迷說,想把它當成寵物飼養。并要命名為“星河”。不知下座的星河先生是否介意。星河聞言,立呈受寵若惊之狀。當然,修成此等心性,非嘗過人生百草不可。 星河,本名郭巍,北京作家協會合同制會員。1967年出生。自1992年開始從事科幻創作。創作有《气態雪》、《握別在左拳還原之前》、《朝圣》、《決斗在网絡》等短篇科幻小說和《网絡游戲聯軍》、《海底記憶》、《月海基地》、《异域追蹤》等長篇科幻作品。總計發表作品達一百万字,是國內目前最高產的科幻作家之一。其作品曾獲“冰心獎”、“中國科幻銀河獎”等文學獎項。星河的科幻小說以情節取胜,深入淺出,知識丰富,非常适合青少年學生閱讀。且其語言中受王朔影響較大,京味調侃的風格明顯。(或者相反,北京青年作家都愛調侃,王朔只是他們中侃得最成功的一個。) 近日星河于《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分得一畝三分地,開辟一欄目曰“科幻世界”,得享自耕自食之樂。 長篇代表作:《殘缺的磁痕》 《殘缺的磁痕》是星河最近創作的長篇科幻作品,由江蘇少儿出版社出版。星河本人將這部作品視為能体現他的水平的代表作。內容如下: 主人公“我”是主修心理專業的大學生。平時學習不甚用功,好“抬扛”。為了勤工儉學,“我”參加了一場付酬的心理測驗。結果證明“我”不僅智商极高,而且具有超人的記憶力。于是,“我”被一個少校軍官請到位于山區的秘密基地協助進行一項為期半年的科學研究。少校為“我”順利地辦了臨時修學手續。在基地里,“我”受到很好的招待和嚴密的監控。平時要做的事就是從成百上千的照片中辨別出一些中老年人的相貌。 慢慢地,我對這項工作產生了怀疑,因為這与通常的科學研究程序并不一樣。于是我便在基地里多方尋找答案。最后還是少校為了爭取我的合作,將真相告訴了我。原來,在過去的億万年間,地球磁場發生了多次南北大轉換,每次大的轉換都會使大量生物遭受滅种之災。不遠的將來,地球磁場又將發生變遷,人類在這場災難中雖不至死,但會昏睡過去,然后失去大部分記憶,導致文明的災難。為了盡可能減少損失,官方布置了一項計划,找到一名記憶力超常的人,記住一些卓越科學家的相貌,在大災難發生后,將他們喚醒并轉移到太空城中,利用他們殘存的記憶來恢复文明。由于体質异常而不怕磁极變化的少校則負責在磁极倒轉后喚醒“我”。由于憑借現有技術無法准确預報磁极轉換的具体時間,為避免引發社會動蕩,官方不得不事先對外隱瞞這一計划。 由于感到自己肩上的重擔,“我”變得認真負責,放棄了平素喜好的各种娛樂,改變了懶散的習慣,專心至志記憶相片。不久,地磁极的變化終于發生,“我”被少校喚醒后,与他一起奔赴各地尋找那些科學家,經歷了千辛万苦終于將四百名科學家找到,將他們送入航天飛机,而“我”則自己犧牲,將進入太空城的机會讓給了女友。 地磁大變動是一個重大地質事件,牽涉到許多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方面的知識。而且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尚未肯定這种變化是否真的存在,也未能确定它給生物會帶來怎樣的危害。本書因此具有明顯的預言和警世性質,与《天地大沖撞》等科幻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殘缺的磁痕》將大量地學知識穿插在故事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出來,使人在輕松的閱讀過程中上了一堂地學課。根据情節需要,書中還介紹大量心理學知識,對渴望了解自己的青少年學生來說,這樣的知識也十分“解渴”。不僅如此,書中還有許多很有教益的情節,如主人公本是個好玩樂,缺乏進取心的學生,但當人類可能面臨重大災難的時候,眼前的危机使得他突然成熟起來,變得富有責任感。又比如,在選擇救援科學家的對象時,主持者專門挑選了那些真正熱心于鑽研和探索的科學探索者,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心与感情去探索科學,這樣他們在災變后可以保存更多的記憶。而那些僅把從事科學研究當成謀生手段的人,則未被列入援救名單。這些情節對幫助青少年朋友樹立自己的人生態度和科學態度也非常有幫助。 中篇代表作《決斗在网絡》 主人公“我”是學校里頭一批領略因特网魅力的人。我在計算机上私設信箱,平時愛游走于各個信箱之間。試圖通過猜測人們的信箱密碼,進入別人的私人領地。日久終于成功。我侵入了一個以QIANGE命名的私人信箱,看到了一個明顯是女孩子寫就的日記。几進几出之后,我對QIANGE產生情愫。不料另有一人闖入我的信箱,稱其也是QIANGE的追求者。雙方開始在電腦上較量。最后達成一個決斗協議:兩人聯机,同時打對方提供的電子游戲,而游戲過程只能在對方的屏幕上顯示。我越打越難“過關”,遂帶上名為CH橋的虛擬現實系統,令意識進入网絡探看對方虛實。結果發現對方竟是一個女孩儿。原來,我將QIANGE理解為“錢歌”,對方將其理解為“齊安格”,而實際上,它是一個姓“強”的男孩儿和一個姓“鄂”的女孩儿共用的信箱。 《決斗在网絡》不甚复雜,但意義非同小可。該作品寫于一九九五年。當時因特网乍入中土,還是少數人的侈奢品。《決斗在网絡》和《末日之門》等都是最早的网絡題材小說。目前該派小說已日漸從科幻小說中分离出來,自成一体,以反映网上生活的獨特社會現實和价值觀為特點。近一兩年竟自网上而出入報刊雜志乃至電影銀幕,隱隱成一新潮。而网絡小說迷們大多了解這篇网絡小說的先驅。 科普派掌門人綠楊 綠楊,本名李鉅康,現在安徽貴池從事醫生工作,兼職科幻創作,為上海科普協會天文組會員。綠楊出道較早。八零年便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之后細水長流,每年一兩篇不間斷至今。早期處在鄭文光等大家的光輝下。九十年代后,影響日益突出。終于以《魯文基系列》樹立本身特色,成為受到當今讀者假追捧的科幻作者。獲得過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 由于相距遙遠,我与綠楊從未謀面。僅見過他的照片,一望而知是我的上海老鄉。綠楊為人熱情,記得我剛到《科幻世界》,与綠楊第一次接触,就是通過電話向他約稿,為擬議中的科幻創作培訓班准備資料。十數天后,果然有一份數千字的創作經驗談寄來。后來我們一直通信,他且以前輩的經驗幫助我解決創作和個人發展中的問題。 中國科幻源自科普創作,相當長的時間里被同科普作品混為一談。日后科幻作者為突出本身特點,不僅在理論上批駁科普本位論,且在實踐上注意与科普作品划出一定界限。其實用科幻作品來宣傳科學,這种觀點本身并無錯誤。且极具現實意義。只是以前被以偏概全,并被簡單化地理解為“用故事送服科學知識”的寫法。如今只有綠楊一位堅持科普式科幻的寫法。綠楊受過系統的自然科學教育,故作品邏輯周密,知識基礎扎實。且与故事情節結合得天衣無縫。是此類科幻中的典范。 《魯文基系列短篇科幻》是綠楊的代表作。故事的主人公魯文基是一個年邁且怪僻的老科學家,助手梅麗則是一個年輕女子。魯文基故事充滿了神秘事件、科學探險、机智破案等故事。由于兩個主要人物非老即弱,在面對种种危險時,他們只有靠科學智慧來解決問題。無法以“絕頂武功”解決問題綠楊把“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傳統格言巧妙地變成故事情節展現給大家。 下面我們就介紹几個魯文基的故事。 《博物館里的較量》 考古學家帕克森和妻子無意中得知了黑社會分子的一項陰謀。黑社會分子于是綁架了帕克森。為了吸引帕克森的夫人,黑社會分子用藥品阻斷了帕克森大腦皮層与下丘腦之間的聯系,使之成為任人擺布的植物人。并將其化妝后,放進一家机器人展覽館。這里有許多机器人被化妝成真人的外表与游客來往。帕克森夫人找到魯文基教授,請他幫助從一大群机器人中尋找失蹤的丈夫。魯文基根据帕克森曾在新疆庫車庫木土拉千佛洞進行過多年研究的線索,用古老的龜茲(qiuci)語言喚醒了帕克森的意識,終于幫助他脫离了危險。 《失落的影子》 根据魯文基教授的計算,宇宙中所有的星体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引力透鏡,光線通過透鏡中心時,由于折射作用,比其它處的光線慢一段時間,這樣,從這個透鏡中心就能夠看到很久以前產生,目前已不存在的天文現象。某年5月12日,這個透鏡中心將掃過地球北緯11度30分的地面。魯文基教授尋遍全球,終于在地處該緯度的比基尼島上找到了隱居的天文學家伍德,利用他的天文望遠鏡觀察太空。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竟然通過宇宙引力透鏡親眼目睹了宇宙大爆炸時天地初創的的宏偉景觀。 《天演》 專門研究天体生命現象的漢密爾頓博士發現了一顆小行星,該行星的壽命長達八十億年,超過了太陽系的壽命。為了求證這顆行星上有沒有生命,漢密爾頓找到了魯文基教授,請他一同考察。在小行星上,他們發現了一個對稱的金字塔形物体。魯文基經過推導,認為這就是智慧生命,便用數字“6”与之溝通,終于建立聯系。智慧生命告訴大家,宇宙中生命的發展過程都是由高能耗低效率的机械運動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率的智能運動方式演化。后來,考察隊的一名成員感染上了小行星上能自我繁殖的活体酒精,危在旦夕。魯文基又用數字“1、2、123”的排列再次喚醒智慧生命,請他講出了救治方法。在該作品中,兩組數字在數學上的奧秘成為解謎的關鍵,使人大開眼界。 大凡文人,都反感別人將自己列入某某派別。在此文章結束之即,特向上述四位告罪。如此寫法,僅為讓讀者記憶深刻耳。 鄭軍本人提供,科幻桃花源友情推出。 http://flying01.yeah.net http://flying03.yeah.net |
回目錄 |
|